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黨員讀《樑家河》心得體會四篇

讀書,是人生的避風港。黨員不斷提高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始終保持先進性、起到先鋒模範作用。那麼關於樑家河的讀後感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黨員讀《樑家河》心得體會四篇,以供參考。
黨員讀《樑家河》心得體會四篇

黨員讀《樑家河》心得體會

村史館有一個“回信”展板,上面記錄著寫給樑家河村的四封覆信。他離開樑家河村40年了,但牽掛樑家河的心一直沒變,始終把樑家河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對革命老區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樑家河的學習考察結束了,我獲益良多。在樑家河,我深刻地感受到習當年在那片黃土地上帶領群眾戰天鬥地、徵山治水的赤子情懷。”全南縣大吉山鎮斜溪村黨支部書記李滿娥表示,面對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歷史機遇,作為一名來自紅土地的村幹部,在這一刻,我心中也立下了要進一步投身到促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事業中去的志向和目標。

每次重回樑家河的時候,都像回家一樣,給家家戶戶送年貨、合影、拉家常。這種深厚的感情令李滿娥十分感動。她說,常言道“老百姓心中有桿秤”,只有幹部對群眾有感情,群眾才會把幹部當做“自家人”。

“我所在的斜溪村,曾經也是一個很貧困的村子,人均收入很低,2008年,我當了村支書後想了不少辦法來帶領群眾致富。”回憶這些年帶領村民們致富的經歷,李滿娥很感慨:“現在村裡已建立起1500畝標準化新型養殖魚塘,村民的生活一天一天好轉。如果沒有像習那樣堅定的信念,當初我肯定很難堅持下來,也就不可能幹成事、創成業。”

習在今年兩會期間,囑咐國家部委對贛南的油茶產業進行調研扶持,今後一定大有作為。李滿娥說:“想到鎮裡的油茶產業將迎來又一個發展的春天。我們怎能不懷著感恩的心,我們要把這份責任擔起來,把產業發展起來,把群眾帶富起來,更加努力地工作,實現贛南蘇區振興發展,開創贛南人民的新生活。”

黨員讀《樑家河》心得體會

讀完了《樑家河》這本書,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思緒萬千。做一個共產黨人,入黨為什麼?有了權應該幹些什麼?一個政黨為何才能得到人民的擁戴?一個國家怎樣才能興旺?《樑家河》一書記述了習總書記七年知青生活的過程。他十五歲到延安樑家河,體驗了農民的疾苦,也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礪了自己的意志。他以勤奮學習,善於思考;吃苦耐勞,踏實肯幹;平易近人,待人忠厚;團結群眾,處事公道的人格魅力帶領群眾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幹出了一宗宗、一件件平凡而偉大的事情,從而贏得了人民的信賴和擁戴。他從考上大學到參加工作,走上領導崗位,始終都與人民心貼心,體恤百姓疾苦,幫扶貧困,無私奉獻……等等,這些都體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情懷。他的人生軌跡都有力的回答了我心中的思緒,使我對習總書記品德、才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我認為習總書記是一個根正苗紅的革命接班人。他出身於革命幹部家庭,從小受革命家庭的薰陶。雖在*****中父母受政治迫害,自己也受到株連,可是他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堅定不移。十五歲下鄉到樑家河,他沒有怨言,向革命老區人民學習,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埋頭苦幹,七次寫入團申請書,十次寫入黨申請書,積極努力靠攏黨組織。從小立志為人民謀福利,改變窮山惡水,可見他的赤子初心。

我認為習總書記有極強的人格魅力。他像“磁鐵”一樣能吸引、團結群眾,人氣很旺。這來自他有一顆為人民謀福利的初心。他說:“人來到世上,就是要為人類辦好事。”“要為人民做實事”。在樑家河他先後辦起了鐵業社、代銷店、縫紉社、磨房、菜園,利用晚飯後和下雨天不出工的時候辦掃盲班,組織大家學習。他為了解決群眾吃水難問題,就帶領群眾找水源打了一口甜水井;他為了解決群眾燒柴、照明難,就向縣委彙報建議發展沼氣,帶領骨幹到四川取經學建沼氣池,回來又辦培訓班。在建沼氣池時,沒有沙子,他帶領青年到十五里以外去挖,一袋一袋往回背,每天兩趟,背上磨破了皮。沒有石灰,他向有經驗的師傅討教,四處去找石灰石,辦起了一個小石灰場自己燒製。有了沼氣,家家戶戶煮飯不用柴,點燈不用油,不僅解決了農村的能源問題,解放了生產力,還能對廁所糞便進行處理,提高了農村公共衛生水平,更解決了農業肥料問題,提高糧食產量;他為了改變農民“鍋裡沒糧,口袋沒錢”的貧困境況,他謀劃樑家河糧食增產計劃——修淤地壩,造良田。他跑縣城找水利部門技術人員來現場勘察,制定科學的施工標準。美好的憧憬激勵著他,他公佈了這一計劃並聯系村骨幹一起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為此他投入了全部熱情,一邊指揮,一邊勞動,不分白天黑夜,終於造出了平整的土地,給樑家河留下了一筆豐厚的財富。在趙家河進行社教時,他每天早上六、七點帶鄉親們上山勞動,一直幹到晚上才歇工,鄉親們說:“近平這娃,別看是大城市來的,真能吃苦,真歷害!”不到三個月,神車溝的壩打好了,趙家河一下子增加了近百畝高產田。在趙家河他看到一座廁所年久失修,他便自己動手,把它改造成趙家河第一座男、女分開的廁所,進行了一次小小的“廁所革命”。

我認為習總書記是一個能幹事、能成事、能幹成大事、能為人民的利益無私奉獻、與群眾心貼心的好領導。在樑家河時,他將延川縣獎給他的三輪摩托車設法換成鋼磨和手扶拖拉機,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生產率,改善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他把自己的鞋子送給家境貧困的夥伴。離開樑家河到北京上大學之前,他把兩床被子,兩件大衣和一個繡著“孃的心”的針線包送給了張衛龐。1975年10月7日是習近平離開樑家河的日子。前一天晚上他和鄉親們拉話一直到深夜。第二天早上當他推開門走出窯洞時,看到院子裡道路兩旁站滿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來了……他的眼淚一下子流出來了。這天全村人沒有上山幹活,捧著隊為習近平送行,一直送到十多裡外。樑玉明、石春陽、張衛龐、呂候生等12人步行40多公里和習近平一起來到延川縣城……他帶著對樑家河深深的牽掛走向了新的征程。

習近平離開樑家河當上了黨的領導幹部後,還是牽掛著樑家河的父親鄉親,1993年習近平回樑家河看望鄉親們的時候,得知當年的基建隊長武玉華及老伴相繼去世,他們有智力缺陷的兒子靈娃進了養老院,他拿出500元錢讓武暉轉交給靈娃。1994年他得知樑家河的呂候生右腿患了骨髓炎,就給呂候生寄了500元路費讓他去福州去治病,幾乎每天晚上都到呂的病床前看望。呂病情好轉後,習近平又給他買了飛機票,還把2000元塞到他手裡。1999年10月底呂在太原做了截肢手術,習近平聞訊後支付了全部醫療費,還聯絡當地幹部幫助照顧他。村裡的老鄉有困難找他,他都會幫助,只要寫信給他他就回復。2007年至2014年5月,習近平先後四次給樑家河村寫回信,希望他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習近平與樑家河的鄉親隔山隔水永相望,萬水千山也隔不斷與鄉親們的情誼!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的所作所為印證了人民對共產黨的讚頌:“共產黨向太陽,照到哪裡哪裡亮,共產黨愛人民,他是人民的大救星,他是我們的帶路人!”我也為我們國家有這樣的領袖而自豪,我也要向習主席學習,堅持四個自信,努力爭當一名合格黨員,和黨同心同德,在習總書記的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黨員讀《樑家河》心得體會

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尤是年輕時那種對知識的渴求,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誠如村民樑玉明感慨:“他在樑家河待了七年時間,我就沒見他離開過書本,沒見他放棄過讀書。”習近平總書記與青年學生座談時也曾講過“30裡借書,30裡討書”的故事,聽來無不為之動容。反觀現在我們的讀書條件,閱覽室窗明几淨,書架上琳琅滿目。可一提讀書,一些同志卻總說沒時間。時間都去哪兒了?仔細觀察不難發現,一些同志把時間都空耗在閒聊中,浪費在迎來送往中,卻不願靜下心來讀一本書。我們都應像總書記那樣,抓緊大好時光,見縫插針地多讀書,讀好書。通過讀書,來汲取營養,豐富知識,開闊思路,指導實踐。

二是要抓住領導帶頭這個重點。領導幹部的言行,關乎黨的形象,決定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分量。作為領導幹部,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因此,每一名黨員領導幹部都要帶頭弘揚和踐行樑家河精神,自覺把實事求是、改進作風作為高度的政治自覺和行為習慣,真正做到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一級促一級,發揮示範和表率作用。要結合今年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加快追趕超越步伐,落實五個紮實要求”大調研活動,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一線,要朝下看,往下跑,向下鑽,俯下身,沉下心,通過用腳探路,用手記錄,用腦過濾,腳上沾滿泥土,身上帶著灰土,讀民意,知民情,匯民智,真正做到“深、實、細、準、效”。

三是要抓住解決問題這個核心。根據一個時期的形勢和任務,從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入手,是我們黨加強作風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我們要緊密聯絡實際,對照八項規定要求,深入查詢自身在聯絡群眾、調查研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認真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抓住問題實質,找準思想根源。要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一項一項地抓,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要建立健全群眾訴求表達和迴應機制,以群眾是否滿意為根本標準,力求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四是要抓住監督檢查這個關鍵。樑家河精神能不能發揚,全面從嚴治黨能不能落到實處,加強監督檢查尤為重要。我們要把督促檢查全面從嚴治黨落實作為一項重要的常態性工作來抓,立足全面從嚴治黨戰略佈局,找準職責定位,強化監督執紀問責。要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把紀律挺在前面,加強對《準則》和《條例》執行、全面從嚴治黨責任落實等情況的監督檢查,用鐵的紀律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要踐行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強化黨內監督,加大紀律審查力度,堅決整治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堅決查處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嚴肅問責追究,不斷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黨員讀《樑家河》心得體會

在一口氣讀完《樑家河》這本書時,我深深感受到領袖的不平凡是從青年時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對比自己在那個年齡的表現,真的是自慚形穢,相差甚遠。

書中“難忘樑家河”這一篇目中講到,2004年8月14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接受延安廣播電視臺《我是延安人》欄目記者專訪,回憶起在延安的插隊歲月,他說:“陝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註定了我人生以後的軌跡。經過了陝北這一人生課堂,就註定了我今後要做什麼,它教了我做什麼。”

正如樑家河村黨支部原書記石春陽所說,“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需要什麼,他就幹什麼。”當年的北京知青,從群眾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樁樁實事做起,為當地百姓謀幸福、謀發展,身體力行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也成為他後來一以貫之的人民立場。

書中提到高產的淤地壩、陝西第一口沼氣池、磨坊和裁縫鋪、知青居住的窯洞……一處處舊址、一件件實物、一個個故事,無不訴說著七年知青生活的艱辛,把我的思緒帶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青年習近平在陝北農村當村支書時,帶領群眾建鐵業社、縫衣社、代銷社、磨坊,修沼氣池,打淤地壩,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做出來的。若干年後,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提出了“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的諄諄教誨。這是在用實踐告訴我們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實實的去幹好每一件小事,久久為功,最終會順利到達目的地。

在陝北那艱苦的七年歲月裡,青年習近平從一個十五六歲的不諳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長為一名沉穩自信、奮發有為的共產黨員和大隊支部書記,樑家河的知青歲月是習近平總書記成長的力量源泉。基層是大舞臺、大課堂,群眾是好老師。習總書記用自己青年時代在基層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在基層錘鍊,就要做到心隨黨旗在基層,情繫群眾共生長,為民服務敢幹事,在基層磨鍊中不斷昇華精神、檢驗作風、提高能力。對於幹廣大青年幹部而言,基層的廣闊天地是我們奮發有為、增長本領、幹事成才的好地方,我們要勇於紮根基層這片沃土,在基層中汲取養分,努力幹事創業,打好堅實基礎,才能成長為遮風避雨的“大樹”。

《樑家河》這本紀實文學,我們廣大青年不僅要閱讀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實際行動去踐行,真正繫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腳踏實地的走好每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在為民幹實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奮鬥中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