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家河心得體會8篇

想必你對寫心得體會這件事有所瞭解了吧,然而寫心得體會也是需要認真思考的,會寫心得體會在當下的社會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家河心得體會8篇,感謝您的參閱。

家河心得體會8篇

家河心得體會篇1

近日,細讀了《樑家河》一書,感受頗多。該書記錄了習總書記七年知青的艱苦生活和成長經歷,展現了青年時期總書記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為民造福的初心,也給我們基層的黨員幹部在思想和人格上樹立了榜樣。

我們黨通過97年的奮鬥,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面對十九大確定的“三步走”到“兩步走”戰略,新的征程,路險且艱,我們任重道遠。

書中習總書記說,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做為一名鄉鎮幹部,要在新時代偉大的工程中做出大貢獻,就必須樹立堅定的信心,植根群眾,融入農村,把各項優惠政策落到實處,實幹巧幹,全面提升農村經濟水平和農民生活條件,打贏脫貧攻堅戰,為鄉村振興戰略落地開花奠定堅實的基礎。

堅定黨性信仰,夯實執政基礎。黨員幹部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都需要不斷昇華,堅定黨性信仰對其至關重要。有了堅定的信念,武裝了思想,才能在真理路上披荊斬棘,直抵彼岸。習總書記在樑家河自學求知提升了自身境界,在擔任村支書期間率領群眾改變了面貌,完成自我昇華,踐行了黨性信仰。我們也要在不斷提升自我的基礎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和力量。一要堅持以制度管人管事,不斷加強作風建設,讓“思想奠基·黨性塑造”發揮實效,使鎮村幹部主動作為。二要借村“兩委”換屆機遇,選出一支“人品好、素質高、能力強,愛農村、愛農民、懂農業”的農村帶頭人,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能人”提供一個平臺,為鄉村振興夯實人力資源

強化責任擔當,打贏脫貧攻堅。在習總書記的七年知青生活中,他把自己看成是黃土地的一部分,與群眾融在一起,鍘草、挑糞、放羊、修地,一樁樁、一件件都是改變貧困山區、傳播知識文化的責任驅使著他,在離開樑家河時他說,我有一種想法,如果將來我有機會從政,我要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實事的工作。在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做實事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生活是當頭大事。一要在產業培育上用足心思,緊緊抓住產業增收這個牛鼻子。圍繞全縣“兩長兩短+n個特色產業”,因地制宜,加大規模打造特色農業品牌。二要加大技術培訓和政策宣講力度,讓群眾不斷加深對各項政策的理解,對現代農業技術的掌握,培育出一批新的農民隊伍,示範帶領脫貧致富,提升群眾自主脫貧意識。

開拓發展思路,壯大集體經濟。大力推進“支部+集體經濟合作社+龍頭企業+群眾”模式,打造產業示範基地,以集體經濟成功效應,推動各村特色集體經濟產業落地生根,真正讓群眾在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中得到實惠。同時,通過集體經濟的壯大,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改善民風民情,為建立和諧社會打牢經濟基礎。

習總書記的樑家河精神所傳播的農村生活是鮮活靈動的,是感人肺腑,更是引人深思的。七年的知青生活體現的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勤奮好學的進取精神、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更值得我們每一位黨員領導幹部不斷學習實踐。

家河心得體會篇2

6月30日,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7週年的前夕,我們人社局43名同志在王巨集局長的帶領下,懷著無比激動和崇敬的心情來到延安市延川縣的樑家河村參觀學習。

我們先後參觀了樑家河村委會、村史館、陝西第一口沼氣池、知青淤地壩、當年知青三處居住地等。每到一處,大家聚精會神,認真聆聽講解,現場感受了當年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歲月的學習、生活、工作和勞動場景,瞭解了當年習總書記和知青們在樑家河村住窯洞、睡土炕,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場景,大家深深被習總書記紮根基層、愛民為民的熾熱情懷,敢於擔當、開拓創新的實幹精神和艱苦奮鬥的意志所感染。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我的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獲得的,“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在樑家河插隊的七年,青年習近平在與群眾一塊苦、一塊過、一塊乾的過程中,實現了從迷惘、彷徨到充滿自信的轉變,孕育了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源泉,進而獲得了投身偉大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在他身上體現出的“三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一是“崇尚學習”的精神。

“那個時候,除了勞動之外,一個是融入群眾,再一個就是到處找書、看書”習總書記回憶道,“白天勞動、晚上看書”成為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歲月的生活常態。在樑家河的7年,他“痴迷”於讀書,涉獵廣泛,有古代的、現代的,有中國的、有外國的,有文學的、哲學的、自然科學的等等,也留下了“30裡借書、30裡討書”的生動故事。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貫穿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我要學習總書記這種孜孜以求的尚學精神,向書本學,向實踐學,不斷增強工作能力和為民服務的本領。

二是“自強不息”的精神。

習總書記15歲從北京來到陝北的一個山溝農村裡,舉目無親,面對艱難困苦,經受重重磨練,與群眾一起開荒、種地、放羊、鍘草、挑糞、拉煤、打壩,闖過了跳蚤關、飲食關、生活關、勞動關、思想關,使他逐步融入農村生活,學會了農活技術,學到農民的實事求是、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習近平總書記自強不息、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啟示我們,經歷就是財富,苦難也是鍛鍊,學會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課。艱難困苦磨礪堅強意志,有了堅強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寬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經受住各種風險和困難考驗,堅韌不拔、充滿自信地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三是“創新實幹”的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當樑家河當知青和大隊黨支部書記的時候,從樑家河的實際出發,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習,帶領幹部群眾建淤地壩,增加糧食產量,挖水井,解決村裡吃水的問題;修建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為村裡建起了磨坊、裁縫鋪、鐵業社等,件件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推動樑家河貧困面貌發生變化,改善了村民生活。這體現出習總書記“要為人民做實事”的擔當、毅力、勇氣和決心。我要牢記總書記“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教誨,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體現責任擔當。

參觀學習結束後,我不斷思索。樑家河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山溝農村的名字,更代表的是一種信念一種力量,它是我黨建黨之初的信仰,是延安精神的傳承,是不忘初心的體現,它忠實踐行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我要從總書記的成長曆程中汲取深厚養分,尋找力量源泉,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不斷在工作和學習中磨礪自己,為“助力西安追趕超越,建設幸福新城”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家河心得體會篇3

自從離開樑家河這個地方,一直對這裡的一切念念不忘,字裡行間都可以領會出樑家河對於他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和深厚的感情,每一次品味這本書都會帶給我震撼,但是從來都不敢說我已經真正讀懂了這本書。

樑家河,一個平凡的陝北農村,也是習總書記當年知青插隊的地方,在那裡習總書記從一名15歲彷徨、迷茫的北京知青,經過7年的紮根黃土地成為了一名有著堅定人生目標的人民公僕,在那裡習總書記培養出了自己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陝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說是註定了我人生今後的軌跡。經過了陝北這一人生課堂,就註定了我今後要做什麼,它交了我做什麼。40年過去了,習總書記回到樑家河就像一個回家的孩子,記著村裡的一山一水,記著曾經住過的房間,記著鄉親們的小名,就如同書中說的那樣 樹高千尺忘不了根。即使成為了黨中央最高領導人,也沒有忘記這些,只有心中裝著百姓,才能不忘本,不忘根。樑家河就是習總書記的根,因為樑家河培養出了習總書記的人生信念。我作為一名預備黨員和建築行業的基層管理人員,同樣也有著彷徨和迷茫,我要學習習總書記在基層的迷茫中深入群眾,在彷徨中努力學習,在成長中堅定信念,從而為我們指引人生方向,開拓人生道路。

家河心得體會篇4

村史館有一個“回信”展板,上面記錄著寫給樑家河村的四封覆信。他離開樑家河村40年了,但牽掛樑家河的心一直沒變,始終把樑家河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對革命老區都有著深厚的感情。

“樑家河的學習考察結束了,我獲益良多。在樑家河,我深刻地感受到習當年在那片黃土地上帶領群眾戰天鬥地、徵山治水的赤子情懷。”全南縣大吉山鎮斜溪村黨支部書記李滿娥表示,面對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歷史機遇,作為一名來自紅土地的村幹部,在這一刻,我心中也立下了要進一步投身到促進贛南蘇區振興發展事業中去的志向和目標。

每次重回樑家河的時候,都像回家一樣,給家家戶戶送年貨、合影、拉家常。這種深厚的感情令李滿娥十分感動。她說,常言道“老百姓心中有桿秤”,只有幹部對群眾有感情,群眾才會把幹部當做“自家人”。

“我所在的斜溪村,曾經也是一個很貧困的村子,人均收入很低,2008年,我當了村支書後想了不少辦法來帶領群眾致富。”回憶這些年帶領村民們致富的經歷,李滿娥很感慨:“現在村裡已建立起1500畝標準化新型養殖魚塘,村民的生活一天一天好轉。如果沒有像習那樣堅定的信念,當初我肯定很難堅持下來,也就不可能幹成事、創成業。”

習在今年兩會期間,囑咐國家部委對贛南的油茶產業進行調研扶持,今後一定大有作為。李滿娥說:“想到鎮裡的油茶產業將迎來又一個發展的春天。我們怎能不懷著感恩的心,我們要把這份責任擔起來,把產業發展起來,把群眾帶富起來,更加努力地工作,實現贛南蘇區振興發展,開創贛南人民的新生活。”

家河心得體會篇5

閱讀紀實文學《樑家河》,習總書記在樑家河的艱苦磨礪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青年習近平在窯洞裡讀書求知,在磨礪中脫胎換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實幹中逐步樹立起“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理想信念。那麼,我們這一代青年基層黨員幹部該如何淬鍊自己,成為新時代的優秀基層組工幹部呢?

我們要向總書記堅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對標看齊,把牢思想之舵。我們要從總書記的成長曆程中汲取深厚養分,尋找力量源泉,多在艱苦複雜的環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難磨礪自己,在基層幹出一片天地。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

我們要向總書記博讀天下的尚學精神對標看齊,鍛造過硬本領。在“上山下鄉”那個年代,整個社會文化生活匱乏,黃土高原閉塞而荒涼,青年習近平卻“痴迷”於讀書而廢寢忘食。“白天勞動、晚上看書”成為總書記知青歲月的生活常態,留下了“30裡借書、30裡討書”的生動故事。這種勤奮好學的精神,貫穿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作為新時代的基層組工幹部,我們要學習總書記孜孜以求的尚學精神,向書本學習,在實踐學習,加強工作能力的學習,補足精神之鈣。

我們要向總書記實幹攻堅的使命擔當對標看齊,堅定扛起責任。在物質和精神極度匱乏的環境中,青年習近平帶領村民打淤地壩,挖深水井,建沼氣池,辦鐵業社,“有決心、有毅力,輕易不說出口,只要說出口的話,只要認定了的事,他就堅持到底。”作為基層一線的組工幹部,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的教誨,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從實際出發謀劃事業和工作,著力在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人才體制機制創新、全面加強各領域黨的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突破,體現責任擔當。

家河心得體會篇6

?樑家河》,我認真的進行了拜讀和學習,書中有很接地氣的方言,真實是再現了習近平同志當年在陝北生活的情景。

?樑家河》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樹高千尺忘不了根”講述了習總書記2015年2月13日回到樑家河,看望樑家河的鄉親們,詢問鄉親們的生活狀況,和鄉親們親切交談,拉家常,回憶過去艱苦奮鬥的地方。習總書記曾四次給樑家河寫信,希望鄉親們早日能過上小康生活,不管在哪裡習總書記總是忘不了樑家河,忘不了陝北這塊神奇的土地,忘不了鄉親們曾經的艱難困苦,更忘不了為人民做事的信念與擔當。第二部分:“窯洞里長滿了故事”,講述了習總書記辦學校、帶領鄉親們大壩修田、建沼氣池、發展生產的為民情懷以及刻苦學習、不忘修身的勵志故事。第三部分:“一聲聲喊我小名”講述了當年的小夥伴獲得了哪些人生大學問,進而提升了他們的人生境界,影響了他們的人生道路。第四部分:“我們走在陽光路上”樑家河經過40多年的發展,鄉親們過上了幸福生活,為大家展現了樑家河翻天覆地、日升月異的巨大變化,如今的樑家河,乘著新時代的東風,在新徵程中破浪起航,駛向“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彼岸。

通過學習《樑家河》從習總書記的成長曆程中汲取深厚養分,努力尋找力量源泉,多在艱苦複雜的環境中摸爬滾打,用苦難磨礪自己,在基層幹出一片天地。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四個服從”,時時處處事事向核心看齊,在情感上忠誠擁戴核心,在政治上堅定維護核心,在行動上自覺緊跟核心。

作為一名青年黨員幹部,要立足本職崗位、練就過硬本領,自覺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不斷提高自己,努力工作,樹立當代青年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家河心得體會篇7

可以說《樑家河》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這本書,語言質樸,字字飽含著真摯的情誼,在讀其中幾個章節的時候,我幾乎無法抑制地流下了熱淚。

四十多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才十五歲,就要揹著行李到當時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樑家河插隊。在那裡一待就是7年。從一個白淨的城裡娃鍛鍊成了一個幹農活從不“撒奸兒”的好把式;

從一個講普通話的北京人變成了一個張嘴就來陝北話的黃土高原漢子;

從一個先後寫了10份入黨申請才被批准入黨的年輕人,成長為當時樑家河的黨支部書記。

真是難以想象,在此期間,在那樣的環境裡,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忍受了多少常人難以忍受的艱難困苦。如果沒有一種鍥而不捨、堅毅果敢的品性是不行的,如果沒有對黨忠誠、對人民熱愛的堅定信念是難以支撐的文章。

習總書記在樑家河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和真情實感,贏得了全體村民的愛戴和不捨,譜寫了一曲既感人肺腑又蕩氣迴腸的壯麗詩章

掩卷深思,樑家河真不簡單,不能小看,這的確是一個有大學問的地方。苦難算不了什麼,只要堅信光明,也許它就是一個磨礪石;

困難算不了什麼,只要團結一心、鍥而不捨、堅韌不拔,沒有什麼不能戰勝;

挫折算不了什麼,只要初心不變、堅定信念、牢記使命,興許它就是一塊試金石;

百姓的心裡有桿秤,群眾的意願大如天心得體會。所以,《樑家河》這本書非常值得我們認真讀、反覆學、細細品、深刻悟,更重要的是要真真正正地做好“學以致用”。

作為一名基層文學藝術工作者,今後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堅決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立足本職、結合實際,身體力行地帶領全縣文藝界人士真真正正地“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多創作出一些“有根本價值所在”的文藝作品,盡力為城固文化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做貢獻。

家河心得體會篇8

近期讀《樑家河》,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習近平所寫《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中的一句來表達:“作為一個人民公僕,陝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裡培養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

“要為人民做實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習近平同志和社員一道打井、打壩、修公路,帶領大家開挖出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辦鐵業社、開代銷店等。從15歲來到黃土地時的迷惘、彷徨,到22歲離開黃土地時,他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一步一步都鐫刻著要為人民做實事歷史印記。

__村也是一塊紅色革命土地。作為村支部書記,我要傳承習近平總書記“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優良傳統,把__村建設得更富裕更美麗。

當年,習近平帶領幹部群眾,建起了陝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和第一家代銷店,體現出習近平同志身上那種“敢吃第一隻螃蟹”的智慧和勇氣。當前扶貧進入決戰期,面臨著各種困難和挑戰,我們更要向總書記學習,大力弘揚樑家河蘊含的精神,凡是對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勇於創新、敢闖敢幹,不斷提高發展經濟的能力。

當年,習近平同志從樑家河的實際出發,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帶領大家打井抗旱、打壩淤地、建沼氣池、修築公路,以敢於啃硬骨頭的作風和擔當,推動樑家河貧困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作為一名村黨支部書記,“要為人民做實事”,就要把當前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這件老百姓的關心事做好做實做到心坎上,大力發展特色扶貧產業,把困難群眾牢牢鑲嵌在產業鏈上,全面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切實用幹部的“辛苦指數”換來貧困群眾的“幸福指數”。

習近平總書記20歲出頭就擔任樑家河大隊黨支部書記,帶領廣大社員苦幹實幹,打出了樑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個鐵業社、縫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陝西省第一個沼氣池,這一樁樁鮮活的事例,生動詮釋了習近平同志敢作敢為、銳意進取的責任擔當。我們要傳承習總書記當年在樑家河當大隊支書時,時刻把群眾利益記掛心頭,帶領群眾發展生產改善生活的好作風。結合當前正在大力推進的鄉村振興戰略,創新思路,選好產業,擴大渠道,用好用足國家各項好政策,帶頭實幹、立說立行,切實將樑家河蘊含的精神貫徹落實到自己的工作實踐中,帶領村民儘快脫貧致富共奔小康。

標籤:心得體會 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