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長城教學反思爬長城教學反思6篇 長城教學:反思與啟示

長城教學反思是一項由教育專家、學者發起的教學研究活動,旨在探索教育方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該活動以長城為象徵,鼓勵教師及學生跨越學科、文化、國界,促進全球化教育。本文將從多個角度探討長城教學反思的意義及價值。

長城教學反思爬長城教學反思6篇 長城教學:反思與啟示

第1篇

想起來作這節課,是緣於兩點。其一,是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語文的課堂我們究竟要給予學生什麼?語文的知識;學習的能力;思考的過程;情感的落差……對於文字的閱讀,是不同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閱讀體驗,而對於學生而言,他們的體驗是“空白”,我是說,孩子因為年齡的原因,他在理解上總是會停留在表像上,那麼我們的課堂,對於深度的把握要不要?怎樣引領學生進入這樣一個深度的空間,應該把握怎樣一個度?其二,我發現蘇教版的《長城和運河》這首詩很好,而且有很廣闊的拓展空間。因為一段長城和運河的歷史,幾乎就是中華民族歷史的縮影。於是,我決定去上這一課。

備課時,我想,用什麼去提煉這種“縮影”呢?你想,無論長城和運河,都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的;而且,長城也好,運河也罷,它們“不朽”的是其中蘊含的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這長城和運河,在地圖上,正是縱橫的一撇一捺,宛若一個“人”,於是,大寫的“人”字立了起來。

詩歌是充滿想象的,而這樣的想象,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相當陌生,因為長城和運河,學生了解不多,我想到只能用圖片或者錄影,所幸讓我找到了關於長城和運河的錄影,這就確保了學生的第一層想象,直觀的感知;如果只是停留在這,我覺得不夠,應該讓學生進入第二層想象:走進歷史,去體驗修築長城和運河,我們祖先的智慧和勇氣,和為此而付出的血汗和創造。這在課中,我是運用地圖,運用故事和相互事物間的比較,去體驗這樣的感悟;第三層次的感悟是進入精神和文化的境界,展示畫、書法,以及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努力使抽象的意像,具像化。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這首詩的語文味體現在哪呢?我想,朗讀是重點。朗讀要按層次來,三個層次的想象,會產生三層情感的落差,而這樣的落差,正是朗讀的心理準備,三個層次的閱讀應該是一層一層的昇華,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

其次,是要注意語文知識的訓練。這首詩中,從句型上來說,“像巨龍穿行大地”“像綢帶飄落在大地”這是比喻;“萬里長城譜寫了不朽的詩篇”“京杭大運河譜寫了動人的詩篇”這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這顯然是設問。如果將這些都在一節課中去體現,可能學生不易接受,因此,我忽略這三種句型和修辭的學習,但在教學中努力體現三種句型的作用。我想,三年級,還是從詞語的積累入手,尋找兩個詞語積累的點。一個是“連綿起伏”的點,去拓展“波浪起伏、麥浪起伏、心潮起伏、跌宕起伏”;一個是“銀光閃閃”的點,拓展“金光閃閃、波濤滾滾……”其次,在理解詞義這塊,我強調查詞典,利用課件,教給學生養成查字典的習慣,還有嚴謹的態度。

課堂教學過程,通過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讓課堂教學的“溫度”熱起來,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把課堂給學生。

長城教學反思爬長城教學反思6篇 長城教學:反思與啟示 第2張

第2篇

為了上好《長城》一課我精心的準備了課件。詳細地書寫了教案,但是教案與課件並沒有向我預想的那麼好!

上課前,我首先從網上下載了大量資料,再重新進行整理做成了精美的課件。

當大螢幕上出現長城雄偉的身影時同學們一個個發出:“哇,哇!”的驚歎聲。說實話我的課件的確漂亮,不光展示了長城春夏秋冬的美麗圖片還將長城的過去和現在面貌進行了對比。加上視訊錄影的動態效果,學生當然喜歡。興趣很高,情緒高漲。

但是我覺得有好多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夠深入,只沉浸在精美的課件中根本顧不上認真思考問題。在講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引導學生分析課文從哪裡看出長城高大堅固,學生們大多運用書上的句子回答了,有的甚至心不在焉。我都有點失望了。

可是有一個同學的發現將這節課帶向了高潮,他說:“老師我還發現長城不但高大堅固而且設計合理。”“噢?何以見得?”我追問道。

你看每隔300米就一個城臺,很合理。為什麼?可以傳遞訊息,遠了看不見。”

“還有即使敵人佔了一個城臺也不會很快佔領另一個,還可以反攻。”

唉!我精心準備設計的問題他們不感興趣,同學偶然間的一個小發現竟然讓他們那麼感興趣,我在失落的同時也反思我自己,看來我備課還是沒有備好學生。只有以後考慮了學生,這樣我的課才可以收學生歡迎,教學也才可以取得成功!

第3篇

?長城》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裡、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為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在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時,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麼?”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長城》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裡、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為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在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時,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麼?”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長城》這篇課文主要是讓學生了解長城是世界文化遺產,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課文重點介紹了長城的兩個特點,遠看像長龍,近看高大堅固。在讓學生學習這兩個特點時,我先從圖入手,再回到語言文字中咀嚼、品讀。如學習長城的長時,我先讓學生看圖,談感受,再抓住語言文字“一萬三千多裡、蜿蜒盤旋”等進行品讀感悟。於是我設計了從兩方面入手理解這個詞語。一是抓住課文中“從東頭的三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讓學生到地圖上去找一找長城經過的省市,讓他們感受這個數字有多長。二是補充資料,曾經有一個人徒步走長城,共用了508天。這樣這個數字的概念一下子就在學生心中厚實起來了。

在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時,我通過板畫先讓學生了解了長城的結構,“垛子、嘹望口、射口、城臺”分別在什麼地方?幹什麼用?這為學生理解後面“勞動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筆。抓住“條石、城磚”補充澆築的東西來感悟長城的高大堅固。

在引導學生理解“多少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時,這句話就成了我課堂教學中的中心句。接下來,引導學生從遠看長城、近看長城、建造長城的偉大人民三個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這個句子。在教學中,學生對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層層遞進,朗讀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在課的結尾,讓學生進行小練筆。“面對這萬里長城你最想說什麼?”學生寫得還是比較精彩的。

第4篇

?長城》這篇課文,是本冊教材的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在上課之前,我讓學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讀課文,自主完成預習作業。整節課下來,覺得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於課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較充分的調動。主要是文字的內容與學生親身體驗有一定聯絡,重要的事,課堂上的一些訓練從課文內容出發並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來設計,再加上老師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指導訓練,使師生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激情充沛。

從先教學一、二自然段,再教學三、四自然段這個路子來看,如果能再放手,讓學生就全文談有感受的語句,相信學生可講之處會更多,所談感受體會也會更充實、深切。

在學生髮言時,師生對話缺少配合。班級個別學生急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學的發言,忽略老師的講解。這樣的課堂雖然顯得學生躍躍欲試,自主活躍,但無法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思想的體會上有更深一層次的提高及昇華。這也是今後教學中我應該注重訓練和正確培養的地方。

這是一篇看圖學文的文章,四年級的訓練重點是讀文章想畫面,所以在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也不能忽略這方面的訓練。而這節課欠缺的環節就是有感情地讀課文的同時,想象文中所描繪的情景、畫面。而把指導有感情朗讀,和訓練學生讀寫結合的設計"你還能聯想到當時勞動人民修築長城的哪些情景?"相脫節。應該引導學生讀文章想畫面,讓學生能把抽象的文字在腦中形成具體的表象。

新課改要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這也就要求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合理增加課堂教學的容量。這節課在時間分配上有些拖沓,使得練習題無法在課堂四十分鐘內完成,只能留到課後作為作業。所以說,老師備課要對課標、教材有較深的理解和鑽研,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對學生的狀況也要做到心中有數,針對不同學生不同層次,能說到什麼水平,而應該回答到的是什麼水平。老師只有心中有數,才能有針對性的引導、並規範凝練自己教學語言,更好的駕馭課堂,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速率。

總之,看圖學文不能忽略讀文章想畫面,也是以次來訓練學生在觀察中展開聯想;從文字中發現與學生有聯絡的'共鳴點,激發學生的情趣;讀寫結合,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同時,也要結合寫法的學習訓練;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及訓練。最為重要的是,教師要精心備課,使理論依據、教材文字、學生情況並重,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第5篇

這是我的一堂校內公開課。上完這課,我的感觸很深。

在《長城與運河》第二教時的教學環節上,我是這樣安排的:1謎語激趣,匯入新課。這一環節設計的本意是增加點學習的興趣,試上時感覺比較好,但在我班的教學中簡直顯得多此一舉:幾個學生都說不出“長龍”“銀河”指什麼。課後細細一想,我班的學生性格比較內斂,有這麼多的老師來聽課,已經夠他們緊張的了,再讓他們進行大膽猜測,他們自然不敢舉手了。我忽視了學生這一個性各異的主體,“開局”的不利自然難免了。2、朗讀感悟,進入詩境。本環節主要通過教師範讀、課件展示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課件出示了長城、運河的圖片,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並培養良好的語感。3、品味語言,遷移內化。本環節主要讓學生欣賞錄象,激發其情感,讓男女生配音朗讀課文,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如果在第一課時多訓練一下學生的朗讀,我想本環節的效果會好一些;其次是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詩歌的仿寫練習。雖然學生說出了一些我國的古今奇蹟,但範圍不廣。如果多為本課做一些鋪墊,讓學生在課餘多蒐集些資料,相信他們的詩作會更加異彩紛呈,對祖國會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民族自豪感會更加強烈;4、趣味作業,拓展實踐:本環節提供了一份自助餐式的作業,旨在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個性化綜合學習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學生的自主性作業我看了一遍,作詩、畫畫的比較多,蒐集、設計的極個別。我想,如果我能做一個綜合性的網頁,提供給學生的學習空間會更大些,學生的收益也會更大吧。

雖然新課程標準已學習了很久,新課程理念也在我平時的教學中有所體現,但很慚愧地說一句:這堂課我最大的失敗就在新課程理念的把握、實踐上。這一課學生朗讀的效果很不理想,但我當時心中所想的是,我已進行朗讀指導了,再個別指導的話,浪費我的時間,下面的教學環節就會受影響,甚至完不成。我忽視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犯了以往公開課的一些通病,成了一個蹩腳的導演。也因為趕時間,由此也帶來了更多的失敗:比如教學點評的語言不疼不癢,含糊而過,帶來了我的語言枯燥、沒有激情。以後我會更多地以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學,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評價方式的設計,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自己的教學更上一層樓。

第6篇

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去解讀文字,去品味語言、感悟語言,情感得到薰陶,思想得到提升,師生共同享受語文、享受學習,情感達到共鳴。備課時,我重點思考四個問題:

1、如何讓學生由長城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激起民族自豪感。

2、如何有層次地設計教學,體現教學“不著痕跡、跌宕起伏”的和諧之美。

3如何引導學生從文字準確平實的語言中體會作者情感,品味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妙。

4、教學問題的設計要精妙,點撥要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在思考的過程中經歷了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它給我帶來的收穫之大是毋庸質疑的,因為自始至終我都思在其中。如何鑽研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設計大環節、如何處理小細節;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讓我體會了語文的魅力;我在上課的過程中和學生一起經歷了思維的真實流動和情感的激越勃發的生成過程,讓我體會到了教語文的快樂。

特級教師王淞舟老師在《閱讀教學:指向文字祕妙》一文中指出:“一篇課文在存在許多教學價值點的情況下,教學設計不僅應該關注文字的核心價值,更要抓住‘語文核心價值’。重點挖掘課文隱含的語文學習價值,重點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重點完成語文課應該完成的教學目標,而適當弱化文字中可能隱含的其他教育價值,比如科學普及價值、社會生活認知價值、思想品德養成價值、生活能力指導價值等,一句話,儘量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根據這一教學思想,我以一根主線貫穿始終,即認識長城,讓長城的形象在腦海中、在心中不斷充盈、深厚,使課堂、教師、學生、作者、文字渾然一體。

我在課前談話時設計了這樣一個話題:哪些同學去過長城,把你看到的和學生聊一聊,也可以說說你的感受。接著我悄然無痕地將學生引入《長城》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對長城一定會有更深的認識和理解。此設計讓學生產生了閱讀期待,上課伊始,學生就懷著一種期待、一種探究走進課堂、走進文字。整體感知時需要問題作為引導,因此我對學生提出了初讀的要求:放開聲音,大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用心感受,文中哪些地方令你印象深刻。從學生的發言來看,學生此時對長城的印象比較粗略,直觀,因此深入探究文字時,引導學生自由讀課文,把自己情不自禁想讚美、想大聲讀的句子讀出來,或邊讀邊仔細地琢磨體會,把深受觸動的詞語或句子做上記號,把體會寫在旁邊。以“感受長城形象”這樣一根主線引導學生展開閱讀,去深入思考,給了學生“我即作者”的閱讀體驗狀態,親身經歷感受文中的每一個細節,關注文字背後蘊藏的內容。學生通過感悟語言,想象情境、聯絡歷史背景資料感受長城,由長城去感受中華文化,此時,長城在我們心裡,不再是有條石和方磚築起來的城,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我們知道,文字是作者思想意識、藝術品位和文化視野的濃縮,如果我們的教學僅限於文字是不夠的,尤其是讀它時,令我們的心為之一震的文章,我們必須具備與文字背後更廣闊的作者思想對話的意識。只有將文字架構與作者思想的座標中,接軌與作者的文化視野中去審視、去解讀、去對話,文字才會變得豐厚起來,才會真正形成內心深處最永恆的內容,我們對文字的解讀、品味也才能更準確、更具有魅力。所以課前,我給學生布置了查閱關於長城的資料並認真閱讀這項作業,在課堂上,結合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對長城的瞭解,我適時補充或糾正,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長城的雄偉氣魄、古代勞動人民修築如此浩大工程的艱辛和不易,還有他們的無窮智慧,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生命價值得到了提升。當然,文化的薰陶、思維的拔節、生命的躍進,如果只停留與課堂,只停留於感受,顯然沒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只有當這種思考根植於學生的現實生活,在呼吸之間、在意念之中,教學才產生了意義和價值。所以我一方面在引導學生挖掘文字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時,一方面又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感悟與朗讀相結合,學生的思維、情感、語言、精神都得到了發展,我們看到了學生從抽象的意識情感走向真真切切的生命的歷程。例如:

學生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時,都被長城的長和雄偉的氣勢所打動,不由自主地想大聲讀,想讚美長城。我指名學生讀,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在評價中再去品味句中重點詞,學生的感悟是多元而獨特的,我一方面尊重學生對文字的多元理解,另一方面注意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和情感基調。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感悟文字之後,我再讓學生有感情朗讀,此時學生的朗讀比此前有進步,但我認為學生讀得感情還不夠充沛,我範讀,再讓學生讀,學生此時的朗讀又有了提高。學習第二自然段,學生了解長城的“城”各部分的構造及其作用時,瞭解“這是什麼時候修建的長城”這一知識點後,我用詩化的語言、真實的感情講述: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用兩千年的時間來修一道軍事防禦工程,此時在你心中,長城的長還是指他的長度長嗎?長城的長不僅是長度長,還有修築的年代長。有了這樣的感受,當你看到長城時,會怎樣讚歎?再讀第一自然段。在教師語言渲染的推動下,學生此時的朗讀是發自肺腑的讀,聽不出帶有朗讀的技巧和方法的生硬朗讀了。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也是值得我思考的地方:如何讓課件不成為課堂教學的“虛設”;如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和發展,在此後的教學中,我會繼續努力探索和實踐,追求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終至無痕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