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植物教學反思6篇 “種下啟智,紮根成長——植物教學的思考與反思”

在如今的教育中,不僅要注重學生的認知能力,更要培養其實踐能力。而植物教學作為一種寓教於樂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親手種植、照料植物的過程中,感知世界運轉規律,培養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態度,因此備受關注。本文將對植物教學進行反思,探討如何更好地發揮其教育作用。

植物教學反思6篇 “種下啟智,紮根成長——植物教學的思考與反思”

第1篇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詩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語言琅琅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這篇課文形象生動地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很適合小朋友的閱讀。這篇課文形象生動地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小朋友對於這樣的閱讀材料喜聞樂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創設輕鬆愉悅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創造一些快樂的重要途徑,學生對課文有了興趣,自然就想去學課文,想走進課文,有想去了解的積極性。你的教學才有可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力求創設這種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在課的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千姿百態的植物點綴著美麗的大自然,裝扮著我們的生活。那植物是怎樣傳播種子的,如何一年年生長、繁殖,讓綠色鋪滿大地的呢?這樣的引導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躍躍欲試的想去了解,就這樣在課始就輕而易舉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勁頭。

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我讓學生說一說你認為哪位植物媽媽最聰明,如果你喜歡哪種植物媽媽的辦法,就認真的讀讀那個小節,並想一想它的辦法好在哪呢?學生興趣濃厚,樂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運用激勵性的評價手段,讓學生產生愉悅的心理感受,從而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感受學習樂趣的同時學到更多的知識。另外,教師在課堂語言的設計上,無論是從問題的提出,還是小結過渡,都力求語言的精準和富有感染力,尤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覺得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整篇課文以”你喜歡哪種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為什麼喜歡”這樣一個大的問題為主線,重視在細節問題的.處理。尤其抓住文中重點詞句,加深對於語言文字的理解。我記得幾年前我在講葫蘆島市語文優質課的時候,當時一位語文教研員在給我評課的時候曾經和我說: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讓學生學會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語言文字的教學,脫離了語言文字,這樣的語文教學是不成功的。可以說這樣一番話對我有很深的影響,以至於講每節語文課我都不敢小視,也可以說成了自己教學的一種風格。國小低年級,怎樣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重點詞的意思,可以說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比如這篇課文中,對於四海為家,紛紛掛在帶刺的鎧甲,仔仔細細、準備、等詞的理解,採用了多種方法,如結合生活經驗,結合具體語言環境,利用感官參與,做動作體驗等等,教學的效果較好。

讓孩子們想,讓他們說,儘量提供一個讓學生展示的平臺,在學生需要的時候,適當點撥一下,巧妙引導。

整個過程,我始終讓學生說話,讓學生朗讀,讓學生體會,讓學生思考,讓學生表達,重視語感的培養,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篇課文的內容很簡單,而且配有形象的插圖,所以學生理解並不困難。關鍵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各種植物傳播種子的辦法。教學中我讓學生在充分朗讀體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儘量體現學生自主參與閱讀實踐的過程。朗讀的方法也多樣化,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賽讀,齊讀,同桌互相讀,教師範讀,引讀等,讓學生讀中加深理解和感悟,以讀代講,在讀中體會,讀中悟情。

讓學生去發現。在整篇課文學習完後,讓學生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植物傳播的種子辦法,大家一起交流,並用一首優美的小詩結束新課,這一連串的設計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更加廣闊的天空,課外閱讀、探究學習的樂趣也盡在其中,收到了言已盡而意未盡的效果。

課堂是師生、生生全方位互動的場所,這種互動不可能是事先設計好的,老師的教學機智、教學敏感、課堂駕馭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錘鍊。

因此說,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每節課下來,總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如讀;預設也生成的關係上;教學時間的分配上。好在我們還年輕,我們有足夠的時間,有充沛的精力,有充足的資料,有足夠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有熱情的領導,我相信,無論是我,還是我們在座的各位課堂教學水平一定會有大的提升。

植物教學反思6篇 “種下啟智,紮根成長——植物教學的思考與反思” 第2張

第2篇

當聽到教研組的蘇老師要來聽我的課時,我激動不已,作為新手老師,一說聽課我就緊張。湊著星期天緊張的備課,但總感覺時間不夠用,不知不知覺時間就到了星期三,在課堂上我想把我準備的都講給學生,所以一節課都是我在講,學生沒有活動。一節課講完以後,蘇老師和姚老師對我的這節課進行點評,他們的點評讓我受益匪淺,我總結了一下,我的'收穫如下:

1.在設計教學目標時,目標一定要細化,不能泛泛而論,一定要點明:學生通過什麼活動,使學生知道什麼。

2.在講課時要多組織學生活動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而不是老師泛泛的講,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多活動,多交流。

3.每講完一個知識點以後要及時給學生練習題,進行反饋。

4.在講完每一類植物時,要注意對比,注意每一種植物的形態結構特點,使學生通過對比對每一種植物的形態結構特點加以重點記憶。

5.這節課內容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在教學時可以新增一些視訊,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掌握的更加牢固。

6.對於學生的活動,除了進行小組討論外。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完成問題,多提問幾個學生,讓學生自己去補充,去完善答案,讓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碰撞,最後教師進行總結。

第3篇

今天上《水生植物》這課,教學目標之一讓學生觀察水生植物中的水葫蘆和金魚藻等,貫徹它們的根、莖、葉,瞭解它們的特徵。但是現在我們周圍,已經很難找到水葫蘆、浮萍之類的水生植物了,印象裡好象我小時候周圍的池塘、小河邊經常可以看到,但是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如何讓學生觀察,這也算是擺在我眼前的難題。沒有辦法了,我就想到了給學生看圖片和視訊,但是我們三年級四個班只有一個班多媒體還算正常,其他三個班根本就無法放,最後我就想到了實驗室。

在上課前,我自己先看了好幾遍視訊,哪些地方重點停頓讓學生觀察、思考,讓學生討論,儘量能調動能學生的多種感官。一節課下來,我覺得學生的掌握還不錯,雖然不能親手觸控,但學生的.注意力特別集中,水葫蘆等的結構看得特別清楚,討論也很有效果。

課後我也一直在想:有的時候實際條件不夠,換種教學方式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第4篇

本課是針對四年級學生而設計的一節拓展課程。而四年級學生,一年多的學習,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心。他們的認知水平由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過度,他們的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援。

在設計本課教學過程時,為了充分了解學生的.前概念,我們做了一次前概念的調查,發現學生對莖的認識並沒有那麼深入。學生了解植物的生長不同,植物莖的外形特徵有所不同,但是不清楚具體的分類。特別是對纏繞莖和攀援莖,認識容易混淆。

因此本課首先以圖片和類比圖片幫助學生認識四大類的莖,然後結合技術工程,通過課程整合設計,設計植物障礙賽來檢驗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莖生長方式上的特點,最後以文獻閱讀的方法來認識莖的本質和變態莖的存在及特點。讓學生在生活中可以辨認莖,認識莖熱特點,瞭解莖外形與環境的關係等。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熱愛科學。

第5篇

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可以使學生體驗到探究的樂趣、獲得自信,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在課堂實驗教學中落實探究理念是科學學科改革的關鍵。

如教學《動物和植物》一課時,我帶領學生到學校旁的小花園去尋找動物和植物,那天早晨恰好大雨過後,學生髮現了許多蚯蚓。“蚯蚓有眼睛嗎?”“它有骨頭嗎?”“為什麼下過雨後會出現那麼多蚯蚓?”“蚯蚓斷了以後還能活嗎?”……

一個個問題使我應接不暇,學生對蚯蚓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探究的慾望。我及時引導學生:“關於蚯蚓你還想知道什麼?準備用什麼方法研究?運用哪些工具?”通過引導學生動手動腦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蚯蚓的研究中來,使學生既瞭解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又大大激發了學生探究和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心需要,使探究成為學生自己的需要和目標。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究活動具有強烈的慾望和追求,這種原動力就會把孩子的探究慾望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學生由好奇而產生的探究慾望的天性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由不自覺到自覺,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變成科學素養。

第6篇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小班化教學要給予每一位學生表現的機會,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要儘可能地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使他們得到充分的鍛鍊。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也應該是獨立的。雖然是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但是要在獨立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再互幫互助。

?植物寫生》是人美版國小美術四年級下冊中的內容,屬於“造型·表現”課。在初次進行教學設計時,我準備通過親身示範講解表現植物豐富變化的方法來突破教學難點。課前再次翻看教材卻使我突然靈機一動,書中小提示指出表現植物要注意花和葉有高低、疏密、穿插、遮擋等變化,我何不在教學中給予學生探究表現的機會,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每人選擇與其他組員不同的一種變化簡單畫出來。這樣在動筆中,學生就能對於畫植物要體現出的變化有更明晰的印象,有助於他們更好地完成作品。時間是有限的,每個學生都要獨立完成自己的任務。我強調四種變化中要讓本組能力弱的學生先選擇,便於小組合作學習取得好的成績。從課堂實施的效果來看,學生雖然是初次體驗這種學習方式,但是在組長的協調下,他們基本上能夠各盡所能,體現出四種變化中的一種。存在的問題是個別學生沒有充分領會我的意圖,遲疑半天才動筆,結果沒有在規定時間完成任務。我應該在佈置任務時出示一個範例,學生就會一目瞭然了。或者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先從書中作品中找出具有這四種變化的植物區域性,這樣能力弱的學生在表現時就不會無從下手了。

學生能否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取決於教師在教學中的有效引導。小班化教學儘管班額減少了,但是在短短的四十分鐘內教師要輔導到每一個學生還是難以實現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要考慮到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要保證大多數學生都有能力完成預設的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設計才是有效的。學生想通過自己獨立自主的學習為小組贏得加分的願望都有,成功了就會大大激發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從而在今後的小組合作學習中有更出色的表現。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深思熟慮,讓我們的教學少留一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