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植樹問題1教學反思6篇

編寫教學反思可以提升教師的自我指導能力,教學反思是老師對教育內容分析的一種文字材料,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植樹問題1教學反思6篇,供大家參考。

植樹問題1教學反思6篇

植樹問題1教學反思篇1

?植樹問題》教學反思

“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樹平均分成若干段,由於路線不同、植樹要求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和植樹棵數之間的關係就不同。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如安裝路燈、花壇擺花、站隊中的方陣、鋸木頭、走樓梯,等等。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情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

數學《課標》強調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同學有更多的機會從生活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一、設計流暢簡單易懂。

整節課設計基於本班學生實際情況,在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內容,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不規定間距,同時改小資料,將長度改成20米。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在這裡改小資料,有利於學生的思考,主要照顧後20℅的學生。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學生通過擺一擺,數一數,得出結果。學生的思緒一下打開了,最後出現了三種方案:第一種,兩頭都種,有5棵數。這樣可以讓學校有更多的綠色。第二種有3棵,頭尾都不種。因為節約成本。第三種有4棵。種頭不種尾;或者相。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間隔數+1=棵數”“間隔數-1=棵數”

二、注重實踐體驗探究。

教學中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藉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時刻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髮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並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接著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麼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最後按照教材要求應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前面自己設計的植樹問題:間隔2米、4米、10米,而栽樹的棵數比段數(間隔數)多1。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三、聯絡生活拓展思維。

有意義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體驗自主建構,體驗和建構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沒有意義。體驗是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創設了情景,但一次的體驗不能達到繼續建構學習的水平。所以,這節課我多次向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學生通過擺一擺,數一數,得出結果。學生的思緒一下打開了,最後出現了三種方案:第一種,兩頭都種,有5棵數。這樣可以讓學校有更多的綠色。第二種有3棵,頭尾都不種。因為節約成本。第三種有4棵。種頭不種尾;或者相。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間隔數+1=棵數”“間隔數-1=棵數”

畫一畫線段圖或者用手邊的東西代替樹擺一擺,學生證實自己的考慮是全面的。這樣的設計會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資訊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憑藉,才能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植樹問題1教學反思篇2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中數學廣角的資料。數學廣角作為人教版新增的資料之一側重點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向學生滲透一些常用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如何把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很好地滲透在環節在教學中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深刻體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價值這是我在教學設計時著重思考和要解決的問題。一節課實施下來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之處。現做一個簡單的小結與反思。

成功之處:

一、教學設計有深度、有厚度。

教學設計分兩條線走:一條線以構建學生知識結構為線索,使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經歷了“生活問題——猜想驗證——建立模型”不斷數學化的過程,較好地實現了由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過渡到相應的“數學模式”,為上升到更抽象的數學高度奠定了基礎。然後又讓學生運用模型解決問題,把數學化的東西又迴歸於生活,也讓學生再一次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另一條線以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為線索。

對於植樹問題的探究,不僅僅讓學生透過畫線段圖、擺學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尋找,而且結合線段圖、擺學具,讓學生理解了為什麼兩端都種時,棵數會比間隔數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樹。讓學生不僅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覆的修改,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對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師對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課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讓我明白了自己今後就應努力的方向。

二、敢於放手讓學生去探究,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整堂課,我都比較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為我明白,只有學生自己想學、願學,才能主動地學,並把學到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因此對於重點部分的引入,即探究兩端都種時,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我先讓學生透過自己的猜測得到答案。當幾種答案產生衝突時,再引導學生探究,這樣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啟用學生的主體意識。而後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線段圖探究植樹問題規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內化為自己的東西,為下節課自主尋找另外兩種植樹問題的規律時,學生就比較簡單愉快了。

三、注重教學思想的滲透和學習方法的傳授。

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我都很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比如:當學生用一個線段圖證明規律時,適時點撥。用一個線段圖就能證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規律嗎再畫幾個試試(以小組為單位,分組研究)。交流時,讓不同的學生說出用不同間隔的線段圖得到同一個規律,實際就是向學生滲透不完全歸納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透過比較10個間隔與2個間隔的線段圖的難易,比較畫一棵樹和用

一個點表示一棵樹的難易,讓學生體會簡化的思想。透過找生活中的植樹問題,並解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讓學生體會化歸的思想。對於學習方法的傳授,整節課都個性重視線段圖的運用。

當然,這節課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列舉幾條

一、教學時間安排欠妥。有的教學資料沒有來得及出示,有的資料講解比較倉促。練習鞏固時間不充分,沒有檢測時間,使教師沒有及時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心中沒底。

二、本節課,我本想借助一一對應的思想去突破本節課的難點(兩端都栽的狀況下,所栽的棵數比間隔數多1),但是沒有深入去理解植樹問題中所蘊含的一一對應思想。所以,感覺得出的規律有些牽強、抽象,沒有到達水到渠成的效果,沒有把一一對應的思想與植樹規律結合在一齊,沒有很好地突破難點。

三、對學生評價這塊顯得潛力不足。對於學生的評價如何做到即準確又有深度,還要具有啟發性,這是我還得努力學習的方向。

四、數學課關鍵在於“說”,以說促思,以說引思,這樣能夠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是否正確,以便教師及時調控課堂,改變教學策略,但是,為了能夠完成教學任務,明明白就應讓學生多說,但是由於時間問題,就把學生說的權利剝奪了,而去進行下面的教學資料,這是我一貫的通病,我爭取改正,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總之,一堂課下來,發現自己真的還有那麼多的不足之處。反思自己,今後還應加強學習,學習理論知識、學習優秀課例,

植樹問題1教學反思篇3

這節課中我教學的是植樹問題中的一種情況,即兩端植樹問題。反思這節課,我是有喜也有憂。喜的是學生學習比較投入,氣氛比較活躍,大多數發言積極,悲的是學生的學習效果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目標,中等以上的學生掌握的很輕鬆,但基礎較差的學生掌握的不太好,還沒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目的。

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我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我選擇猜謎語的方式,接著以學生的小手為素材,引入植樹問題的學習。學生在手指併攏、張開的活動中,首次清晰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空格數之間是相差1的。然後讓他們觀察教室裡那裡有間隔,最後舉出生活中那裡存在間隔,讓學生聽鐘聲,在聽到基礎上用線段圖畫出鐘聲和他們之間的時間的間隔。學生在看,聽,畫之後初步感受了間隔和棵數之間的關係。這一系列的創設使學生體會到,只要處處留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寬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涵的數學規律。

學生在分組合作尋找規律的時候表現的很輕鬆。在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後,便出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讓學生分組自主解決,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畫線段、擺跳棋,完成我給出的表格,很快就發現了其中蘊含的規律,產生了很強的成功感,同時也有了一份自信,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我適時的提出要同學們幫忙解決一個問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如栽電線杆,排座位,安路燈,插彩旗等等,在學生從具體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現象後,又再一次讓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數學知識運用於生活,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整節課,大多數學生的思維表現的很活躍。

但這節課也有我頗感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我把學生估計過高,我以為只要學生弄懂了棵數也段數之間的關係之後,解決植樹問題就應該沒多大的問題了,但事實出乎我的預料,因為有一部分學生知道了全長和間距不會求段數,我以為這是學生早已經學過的而且經常用到的,所以沒特別的複習,導致了基礎較差的學生無法下手。其二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前鬆後緊,在規律的尋找和簡單應用中花費的時間有點長,以致後面的練習很倉促。

植樹問題1教學反思篇4

植樹問題是非常生活化問題。其中包含兩端都栽;只栽一端和兩端都不栽,以及封閉圖形的栽樹。然而由此衍生出的鋸木頭,敲鐘,上樓梯,以及汽車站點,公交車發車班次等問題是非常有趣的。

在教學中,我儘可能引導學生,用圖示法,看手法,以及站隊法等直觀方法幫助理解,以促使孩子們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時在引導學生讀題的過程中,對問題進行逐字逐句的分析,讓孩子們理解總長,間距,間隔數等名詞。同時在直觀操作中理解,總長除以間距等於間隔數。通過站隊,讓孩子們清楚的看到,站隊的人數總比間隔數多一,這屬於兩端都栽。同時通過畫圖,看手指和指間隔進一步理清間隔,間距,棵樹之間的關係。

對於封閉圖形,我採用同學拉圓圈的形式,通過數人數和間隔數,發現規律。

同時對於多邊形栽樹,端點都栽的問題,我讓孩子們六人一組合作,可以站隊,也可以畫圖來學習。孩子們學習興趣極高,通過歸納彙報,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然而,還有一部分孩子,學習數學建模的方法有待進一步培養。一部分孩子不動腦,總是以旁觀者的角色,等靠要,不主動學習,不自己分析,學習停留在背的模式,使得教學效果參差不齊。會學的學精,後進的只知皮毛。題目稍加變化,便無從下手。

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還應化大氣力培養孩子們自覺學習,勤于思考的習慣,讓他們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學習才不會僵化。

植樹問題1教學反思篇5

我所執教的是教材第117頁的內容,主要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這節課我完全受柏繼明老師的手與數學思想所影響,今天做一節關於《植樹問題》的數學課,我的設計初衷是希望學生可以自始至終都圍繞著手來研究這一典型問題,讓學生明白點與間隔的關係。學生開始似乎可以依據小手來了解點與間隔的關係。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為載體,以認知衝突為誘因,以數學活動為形式,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以此為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通過課前活動,以大家都熟悉的手為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手指數的關係。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物件,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創設淺顯易懂的生活原型,讓數學走近生活。

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課前活動時,我選擇學生的小手為素材,引入植樹問題的學習。學生在手指併攏、張開的活動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空格數之間是相差1的。使學生直觀認識並總結出了間隔和植樹棵數的關係,為下面的學習作了鋪墊,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

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於現實,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加強了模型應用功能的練習,本課練習有以下兩個層次:

(1)直接應用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課堂上,安排學生自主完成已知總長和間距求棵數、已知棵數和間距求總長的練習,讓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出發,直接應用模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訓練學生雙向可逆思維的能力。

(2)推廣到與植樹問題相近的一些問題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不同事件,如公共汽車站的事件,上樓問題等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以圖片的形式讓孩子們瞭解生活中與植樹問題相似的現象,

不足:

我依然出現了課堂調控差的問題,學生能夠理解我出示的第一個有關植樹問題的鋪墊問題,我也總結了植樹問題的間隔數×間隔長度=全長的公式,因此,在出示例一後,就急於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而學生對於公式中的各部分名稱可能還不是很熟悉,因此,公式變形困難,需要教師還要講解的地方教師反而放手了。

植樹問題1教學反思篇6

“植樹問題”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資料,本課安排“植樹問題”的目的在於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

教材將植樹問題分為幾個層次:兩端都栽、兩端不栽、環形狀況以及方陣問題等。其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同時使學生感悟到應用數學模型解題所帶來的便利。本課的教學,並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藉助資料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必須的思維潛力。

我這節課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這節課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我在十幾年前僅接觸過一年國小數學教學,今參加賽課,感覺個性好,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我執教的這節課整體是成功的。

首先,設計流暢簡單易懂。

整節課設計基於我班學生實際狀況,課前創設情境使學生明確要學習的資料,緊之後引出例題探討植樹問題,不規定間距,同時改小資料,將長度改成20米。目的在於,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在那裡改小資料,有利於學生的思考,主要照顧後20℅的學生。然後以例題展開,讓學生動腦、動手反覆驗證,最終總結出:段數+1=棵數。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認知規律:透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探討物件,瞭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應用拓展植樹問題的認識。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資料進行難點的突破。

其次,注重實踐體驗探究。

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帶給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藉助圖形幫忙學生理解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教學中我先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採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看到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兩個端點,一共有5個點,也就是要栽5棵樹。使學生髮現植樹時準備樹苗的問題並不能簡單的用除法來解決。改變間距後,段數和棵數相應也發生了變化,緊之後提出問題:“你能找出什麼規律?”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最後按照教材要求應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前面自己設計的植樹問題:間隔2米、4米、10米,而栽樹的棵數比段數(間隔數)多1。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並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再次,聯絡生活拓展思維。

有好處的學習是學生在具體情景中體驗自主建構,體驗和建構是學生學習的關鍵。體驗是建構的基礎,沒有體驗,建構就沒有好處。體驗是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創設了情景,但一次的體驗不能到達繼續建構學習的水平。所以,這節課我多次向學生帶給體驗的機會,而且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從自身、教室、做操、樓房等身邊熟悉的事物,引發學習興趣,產生共鳴,激發探究慾望。

這節課雖紮紮實實,但問題也存在著。

一、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潛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連結,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能夠說說“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x間隔長”等等知識的擴散。

二、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就應思考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透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到達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能夠利用線段圖或者例項來幫忙學生學習。讓學生有能夠憑藉的工具,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資訊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藉,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標籤:植樹 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