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高中資訊科技說課稿8篇 探索資訊科技的邊界:高中資訊科技說課稿

本文以“高中資訊科技說課稿”為主題,旨在探討高中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幫助教師們更好地進行說課設計和教學實施。通過深入分析課程標準和學生需求,本文將提供相關案例和教學資源,為高中資訊科技教育工作者提供寶貴的教學參考和指導。

高中資訊科技說課稿8篇 探索資訊科技的邊界:高中資訊科技說課稿

第1篇

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創設自主學習的情景、任務、協作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開展協作學習,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

高中《技術課程標準》中資訊科技部分的基本理念第四條“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倡導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創新實踐”和第五條“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資訊文化”。

本課是針對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資訊科技基礎》(必修)本,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進行教學的案例。需要說明的是這節課是一節彙報和展示課。

教材的本節內容是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提煉和提高,對軟體的功能使用及其基本操作不再詳細介紹,而側重於引導學生從如何分析問題或任務需求著手,學會從各種需求中尋找技術解決的辦法或策略,從而實現利用恰當的技術表現形式呈現主題,表達意圖。

本部分內容共用4課時來完成的,第一課時主要是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應該掌握的技術內容進行復習與梳理,同時佈置課外任務讓學生分小組並從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選擇合適的課題,設計調查問卷,調查資料以備下節課使用。第二三課時主要各組將調查的資料用表格處理軟體excel進行處理,主要是資料的錄入和修飾、資料的處理(根據需求利用公式或函式等)、圖表的生成和修飾以及調查報告的得出。

本課時主要是各組對前面所作的工作進行彙報和答辯,展示和交流各組的作品。

1、通過作品的展示與交流複習與鞏固表格資訊的加工與表達的過程,複習excel軟體的技術內容,體會excel軟體的功能。

2、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彙報能力和答辯能力。

3、鼓勵和發展學生的'協調能力,會發掘別人作品的優點,客觀的評價問題的能力等。

4、學會與人平等交流的技巧。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增強集體觀念,感悟資訊科技蘊含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學生在相互交流中學到別人作品的優點並指出不足。

教學物件為高一學生,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自主獨立完成較高要求的學習任務,喜歡具有挑戰的任務。通過前階段的學習,學生具備了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並且,剛剛學習過“文字資訊的加工與表達”,會使用工具軟體word加工處理文字資訊等,這也為本節課的教學奠定了基礎。由於在“文字資訊的加工與表達”那部分的教學中也是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的學習,所以在“表格資訊的加工與表達”這部分的小組合作同學們已經比較習慣了。

學生在國中都學過excel軟體,但較之word和excel軟體來說是最不熟練的,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學生學完後在他們的實際生活中用得很少,甚至不用,所以,在這部分內容中,我先用了一節課的時間複習技術內容,然後引導學生分組從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選擇例項進行處理,既熟悉了表格資訊處理與加工的流程也對錶格處理軟體的技術應用更加熟練,能真正學以致用。

教學方式:本節課是“表格資訊的加工與表達”的最後一節課,主要以彙報和答辯的方式進行的,以小組為單位對前幾節課所做的工作做一個總結,與教師和其他小組同學一起分享,在彙報和答辯時制定了詳細的規則,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彙報和答辯。從聽課的教師和學生的反饋來看,這種教學方式比較新穎,容易被學生接受,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自己是課堂的主人。這也體現了此教學設計的宗旨,本次教學活動堅持“以學生為本”,認真組織課堂教學全過程,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生動、活潑、健康的發展。

學習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類類似於研究性學習,主要是從研究問題入手,以研究者的身份進行研究,突出的特點就是技術為內容服務,在各組的研究結論的形式上就可以看出,有的組是用word做的,而有的組直接放在了彙報的ppt中,還有的組把整個工作,包括表格資訊處理的結果和最後的結論都放在了最後彙報的ppt中。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進入課堂狀態,認真聽取答辯規則

學生:彙報組的彙報人對本組的調查課題進行彙報,主要是課題進行的過程。彙報完畢後,彙報人之外的小組成員對教師以及其他小組提出的問題進行答辯。

非彙報的小組,對彙報的組的作品進行評價,主要是寫出優點和不足(見答辯規則中設計的幾個方面:課題的選擇、資料的採集、資料的錄入和修飾、資料的處理、圖表的生成和修飾、結論的客觀性、彙報的清晰性和回答提問者問題的情況),在彙報的組彙報完後以小組為單位提問。

教師:在學生彙報結束後可以進行提問,還可以進行適當的點評。

設計意圖:充分調動學生去思考、去評價,使其自覺進入課堂情景。每位同學都是評委,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可以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平等的交流。

根據同學以及教師的評價意見適當修改自己組的作品。

評價方式:小組自我評價、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

本節課是“表格資訊的加工與表達”的最後一節課,主要以彙報和答辯的方式進行的,以小組為單位對前幾節課所做的工作做一個總結,與教師和其他小組同學一起分享,在彙報和答辯時制定了詳細的規則,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彙報和答辯。從聽課的教師和學生的反饋來看,這種教師方式比較新穎,容易被學生接受,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自己是課堂的主人。這也體現了此教學設計的宗旨,本次教學活動堅持“以學生為本”,認真組織課堂教學全過程,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生動、活潑、健康的發展。

在評價上,教師雖然制定了評價量規,但沒有在當時就下發,因為要一項一項的進行打分時間比較緊,只是讓學生從評價量規的幾個方面(課題的選擇、資料的採集、資料的錄入和修飾、資料的處理、圖表的生成和修飾、結論的客觀性、彙報的清晰和回答提問者問題的情況)寫出優缺點,因為每位學生都是評委,他們在別的組彙報完畢後要進行提問的,所以學生只要想好要問的問題就可以,可以把問題寫下來也可以直接提問,所以在評價量規的使用上還值得探討,到底是用很量化的量規進行打分還是直接讓學生定性的分析?不過即使讓學生定性的分析也要明確給出應該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在本節課上,每位同學都是評委,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可以與教師和其他同學進行平等的交流,所以他們的參與熱情非常高,沒有遊離於課堂之外的學生,同時教師在制定評價規則的時候也充分考慮到了學生參與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比如在彙報的組,我們要求有一名彙報人進行彙報,其他同學都要負責答辯,這就要求小組所有成員都要非常熟悉自己小組的所有內容,這樣的規則不僅增加了學生參與的廣度還檢驗了各小組合作的程度。另外在提問的時候以組為單位進行,有學生負責記錄,以提問次數多少進行加分,這樣的規則也鼓勵各組成員勇於提問。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提問之前沒有留給各小組充分討論的時間,另外,由於時間的關係,還有很多同學想提問而沒有被問到,我們應該讓這些同學把問題記下來,課下再反饋給彙報的小組。

高中資訊科技說課稿8篇 探索資訊科技的邊界:高中資訊科技說課稿 第2張

第2篇

今天我將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在internet上獲取資訊(第二課時)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在internet上獲取資訊》是高中資訊科技教材(必修)第四章第四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windows的基本操作、網路的含義、主要要素、作用、分類、起源、發展及進入internet的一些方式,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

本節分三個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涉及到、url概念以及瀏覽器的使用。本節課是第二課時部分,主要要求學生在第一課時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掌握如何從全球資訊網上獲取資訊並將資訊“永久”地儲存到自己的計算機中,這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是常用的一種要求,因此,在本節中,佔據重要的的地位。

教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資訊科技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資訊科技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掌握資訊科技的方法、思想、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讓學生以健康的道德觀上健康的網,培養學生正確的網路使用方法和使用習慣。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力求加強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和利用網路進行終身學習的意識

要求學生掌握從網路上獲取資訊,並將資訊儲存的方法

現代的教育應該是脫離以往的用知識灌輸學生,然後讓學生在知識的吸收過程中培養情感的模式,而要用情感目標引發學生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吸收知識,因此我將情感目標排在了第一位。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以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提高學生從大量未知的資訊中尋找並攝取自己所需要的資訊的能力作為重點,因為在茫茫的網路海洋中,通過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所需的資訊對每個網路遊民來說是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能力;而通過學生尋找並儲存自己所需要的資訊突出重點

難點: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提高學生高速有效的攝取資訊的技能作為難點,高中階段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時段,也是學生協作學習的一個新起點,因此學生在自主學習方面還很有欠缺;而教學過程中通過猜想、實踐來突破這個難點

關鍵:檔案儲存的位置及名稱,因為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抓住了這個關鍵點,那麼對於這一知識點將迎刃而解。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資訊科技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創造能力的重要學科之一,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

我們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將流動的網路資訊變成永久儲存的磁碟的資訊,因此我採用了任務驅動法,並採用指導學生實踐的教學手段。即:採用學生自學,教師啟發引導,學生上機操作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實踐去總結。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就是關於方法和能力的知識。首先,教師應創造一種語言氛圍,讓學生在生動、直觀的環境中學習新知識,在學會並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學會運用實踐操作,從而達到發展思維能力,培養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目的。

這堂課我的設想是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探索,期待尋找答案和理由的一個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植樹節快到了,學校團委要求團員學生撰寫環保小論文或製作圖文並茂的環保小報,要求學生上網查詢資料,並以班級為單位進行評比,你作為本班的成員,如果你是一名團員,你要怎麼做,如果你不是團員,你又會怎麼做?讓學生積極地融入到主人公的角色中來,都希望能為班級出一份力,這樣就要求學生需要掌握儲存和列印網上資訊的方法。

帶著疑問,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很容易地掌握儲存網頁及圖片的方法,這就達到了儲存資訊,不僅在於怎樣儲存,更在於為什麼這樣儲存,而及時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如為什麼儲存網頁會是在檔案選單中,能不能使用選擇全部進行復制,而儲存圖片卻只用在圖片上右擊,選擇“圖片另存為”。通過學生的討論歸納,得出對整個文件(件)進行操作時,一般採用“檔案”選單中的選項,如列印該頁時,一般也是選擇“檔案”選單中的“列印”項,而對於其中的一個或一部分物件進行操作時,一般只需要選擇物件後,在物件上右擊,選擇相應的項就可以了。在學生探索的過程中,教師應及時觀察,發現有困難的學生及時加以指導,或者邀請其周圍的同學相互探討乃至幫助他解決問題,實現了互幫互助的合作精神

4、在以上知識掌握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的知識得到進一步的延伸與拓展,讓他們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於是,在掌握如何儲存網頁的基礎上,提出除了使用“檔案”選單的方法儲存網頁外,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使用,個別學生會利用超連結的方法將網頁(物件)另存,甚至是使用第三方軟體如flashget下載網頁,從而提出質問:flashget是什麼?由基礎較好的學生的解題方法引出下一知識點:檔案的下載。達到讓學生提出問題,再由學生自己去解決的方案,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相互探討及自學的能力。然後指定學生進入,使用自己的方法下載網際快車flashget。

由於在此操作過程中多了一個檔案下載的對話方塊,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東西,很多學生對此是束手無策,甚至是停留在這一步上,因此在學生的解題過程中,抓住幾個犯代表性錯誤的學生,然後讓他們演示自己的下載方法並檢測結論的正確性,最後還是由學生相互討論結果的正確與否,由學生總結,而教師在其中只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從而把整堂課都還給學生的教學目的。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掌握資訊科技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資訊科技在實際生活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為幫助團員同學完成學校下達的任務,為班級爭光。設計一張以環保為主題的手抄報。要求圖文並茂,並標上每條資訊的來源。在這裡,特別強調為班級爭光,引起學生的共鳴及注意,並通過該訓練起到了首尾相應的手法。以手抄報的形式,既鍛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資訊整合能力,也檢驗了學生獲取並儲存資訊的能力,並增強了學生班級的集體榮譽感與凝聚力。

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上說明了“教什麼”和“怎麼教”,闡明瞭“為什麼這樣教”。請各位同仁領導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第3篇

1.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在國中時就認真學習了計算機或在家裡有電腦的學生對計算機的操作較為熟練,對各種操作都較容易上手,在學習當中可以帶動和指導其他學生,但許多鄉下國中的《資訊科技》課形同虛設,所以大部分學生在上高中之前對計算機還是比較陌生;但通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大部分學生掌握了一些學習計算機的方法。

2.高一的學生比較喜歡動手操作,具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學習能力也比較強。

教材採用的是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資訊科技》一書。資訊就是經過處理的資料,所以,計算機的資料處理是資訊科技的重要內容,只有掌握資料處理技術,才能更好地得到有用的資訊,通過公式進行計算和統計是excel處理資料的基本方法。

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excel的資料輸入和資料的編輯以及工作表的維護,本節課是在這基礎之上學習應用公式對資料進行處理。

(2)掌握用表示式、自動求各功能和函式處理資料的方法;

(1)激發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提高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函式的應用涉入到對函式的理解及其引數的設定,學生不太容易理解,所以,我把它作為教學的難點。

1.針對學科特點,我選用具有多媒體功能的網路教室進行教學。

1.講解法:對於公式中對單元格區域的引用,特別是相對地址和絕對地址,引及常用函式的作用,可以採用講解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

2.演示法:對於一些較難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如果一味地總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勢必會讓學生感到挫敗感和厭倦,而且效率低下,無法完成教學任務,這時,教師可以採取演示的方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方法。另外,對於比較簡單,沒有探索價值的操作,由老師演示,可讓學生快速地掌握;

3.任務驅動法:通過任務驅動,既能讓學生產生要解決問題的內驅力,在解決問題之後又能讓學生產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模式: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所以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模式:

設計任務——啟發探索——輔導歸納——學習評價——課堂訓練

自己多動手操作的方法不但符合中學生的特點,而且習得的.直接經驗比獲得的間接經驗印象更為深刻,所以,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互助協作,總結經驗,完成實踐任務,以達到概念內化的效果。這樣的學習既可以掌握操作技能和學習的方法,又能培養和提高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

(1)用填充序列法在a1至a12的單元格中輸入一月份至十二月份;

(2)用填充序列法在b1至b12的單元格中輸入1,3,5,……,23;

如:我們期會考試後,要計算出每個同學的總分,平均分,和排定名次,還要計算出各科的平均分,工作量實在是太大了,你們有什麼好的主意嗎?然後由學生的回答順勢匯入新課。(大螢幕顯示準備好的某班學生成績表,該表資料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用來作為本節課的示例表。)

1.閱讀教材p74-p76頁第一大點第1-2小點部分的內容,然後要求每個人計算出第一個學生的總分和平均分。教師巡視並個別輔導。(提示:每次輸入公式都必須以"="號開頭。)

2.由兩個學生分別演示求出總分和平均分的方法,其他學生認真觀察。然後教師給予肯定性評價,並補充演示講解。(因為問題簡單,學生基本上都能掌握。)

3.指導學生用滑鼠拖動填充柄的方法,選定第一個學生的總分,拖動填充柄到最後一個學生的總分處,看看所有學生的總分是否已出來,再用相同的方法算出所有學生的平均分。教師巡視輔導,如有較多學生沒有掌握,則由教師補充演示講解。(由於前一節課學習了用填充序列的方法輸入資料的方法,可對此處學習產生正遷移效果。)

(四)通過教師演示和學生的應用,學習"自動求和"的方法。

教師:如果要計算每科的平均分,以上方法也太花時間了,人數多還容易出錯,下面我介紹一種更好的方法。然後演示"自動求和"功能,求出總分,再用總分除以人數求出科平,並講解演示按行和按列求和的一般方法。

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後,先刪除前面求出的總分和平均分,再用這種方法計算出來。然後由一個學生演示。

1.教師:上面的方法只能計算出較為簡單的資料,如果要處理更復雜的資料就要使用到函式。可以用數學或物理的公式來類比解釋函式及其引數的含義,並解釋幾個常用的函式(如:sum、average、count、max、min)的應用。

2.按四至五人一小組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指定電腦知識較好,且較負責任的學生充當組長,負責本組程序和紀律。各小組完成以下任務:

用sum函式計算出每人的總分;用average函式計算機出每人的平均分;用count函式計算出班級總人數:用max函式計算出每科的最高分;用min函式計算出每科的最低分。(提示:先計算出一人的總分或平均分,然後再複製公式計算出其他人的總分或平均分,各科的最高分和最低分也一樣操作。)

在學生完成任務時,教師在各小組間巡視,發現問題可以及時輔導,答疑,發現典型問題。

3.各組交流成果。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充當小老師,分別進行一項操作演示。

4.教師給予以肯定性為主的評價,並補充演示和講解,對發現的典型問題和難點問題可多次講解演示(如在貼上函式對話方塊中如何選擇函式,以及引數的確定等)。

每個人再單獨完成上面的操作,還不會的同學可以詢問老師或同學。教師巡視並進行個別輔導。

第4篇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是xxx,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資訊與資訊科技》。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目標、說教材重難點及突破方法、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五個方面加以分析和說明。

?資訊與資訊科技》出自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資訊科技教材》高中一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講了以下幾點:

本節課內容理論知識較多,每一部分都有詳細的介紹,目的是讓學生對計算機資訊有一定了解,使學生對資訊科技、計算機資訊科技有詳細的認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②理解資訊科技及計算機與資訊科技的關係;瞭解當今資訊科技發展的情況。

②增強師生間、同學間情感的交流,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

2、突破方法:教師講解、學生討論、課堂練習、小結內容

1、教法:資訊科技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創造能力的重要學科我們在以學生為主

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

2、學法: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採用自主探究法和討論協作學習法讓學生以討

論的方法尋找答案,培養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精神,從而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環節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由引言匯入新課,開門見山提出本堂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有目的的開始接受新知識

①通過閱讀課本指導學生討論並總結出資訊的含義,使學生能有清晰的認識。

資訊是事物中所包含的意義,它反映了事物的特徵、變化和內在聯絡。

②講解與討論相結合,由資訊引匯出資訊科技,討論資訊科技的概念和內容。

資訊科技是指獲取、儲存、處理、傳送和應用資訊的技術。現代資訊科技包括微電子

技術、光電子技術、通訊技術、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等。

計算機技術是指用電子數字計算機自動、高速地對資訊進行處理。

a、人類經歷了蒸汽機發明與應用,電氣化,原子能與電子技術,資訊科技4次工業革命。

b、資訊科技、生物工程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是當今社會新技術革命的四大支柱。

c、資訊科技是當代世界商品經濟發展中的最活躍的生產力。

學生掌握了資訊及資訊科技的概念及特點後,進行課堂練習,強化知識。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如有不妥之處,懇求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

第5篇

本節內容為“技術與設計1”第六章第二節《常見的技術圖樣》之第一課時:“正投影與三檢視”,它主要描述三檢視的成圖原理和規律、三檢視的識讀和繪製等內容。

首先,三檢視是按正投影法繪製的,故正投影法是繪製和識讀三檢視的理論基礎,是學生學習繪圖和識圖的前提。其次,三檢視是工程設計最基本的表達方式,也是本章的重點、難點內容。最後,本節內容也是後續知識“形體的尺寸標註”和“機械加工圖”的基礎。

高中學生在本課之前已經學過有關三檢視的知識,因此,可以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概念來引導教學。此外,學生一般對動手實踐的好奇心強、積極性高,但往往缺乏細緻、嚴謹的態度,故教師應注意進行積極地引導。

綜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三檢視的成圖原理和規律,教學難點是三檢視的繪製與識讀。

針對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結合教材和課程標準,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瞭解正投影的原理,理解三檢視的成圖原理和規律;

(2)過程與方法:能繪製和識讀簡單的三檢視,學會規範作圖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三檢視的繪製和識讀在設計交流與表達中的重要性,並在實踐過程中逐步養成嚴謹、細緻、規範的技術行為習慣。

?教學目的】回顧上節內容“技術語言的種類”,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求知慾。

?教法設計】用教學課件展示情景匯入內容及“不規則物體”的圖片,教師介紹故事內容,並設定問題。

一位學生前去一家加工廠為其班級加工一件重達50千克且中空的不規則物體,以下是他與加工師傅進行交流的過程。

首先該學生試圖用口頭語言描述所加工物體的形狀,發現難以表述清楚。接著,他又用草圖法繪製了該物體的正等軸側圖,由於此物體結構較複雜,他花費了較長時間完成繪圖後,發現圖樣線條太多,層次感不明顯,尺寸也難於標示,加工師傅還是難以看明白圖紙。最後他製作了該物體的一個模型並結合正等軸側圖,還輔之以口頭語言總算把該物體表述清楚。

然後加工師傅便無奈地搖了搖頭。該學生看到後就好奇地問:“難道還有更好的辦法?”加工師傅就很不耐煩地回答:“回去問老師!”

設問:劇中的加工師傅並沒有直接回答該學生的問題,於是他回學校後便拿這個問題向老師請教,你知道老師對他說了什麼嗎?

?教學目的】瞭解正投影的原理和理解為什麼要用三檢視。

?教法設計】從“手影”遊戲引入,講解“正投影”,經“設問”和“演示”探究正投影具有顯實性、積聚性和類似性,並建構“檢視”的概念。

徒手在黑板上畫圖1,逐一新增不同形體,有意引導從同一方向想象,引出同解的檢視,再啟發點明改變投射的方向其檢視就不同解,說明一個檢視不能完整反映物體的結構形狀;然後列舉對一個“工字鋼”的六個方位觀察結果,從而最終說明為什麼要用三檢視。

2、設問:哪些形體按照圖中投射方向所形成的檢視是矩形?

結論:一個檢視只能反映物體的一個方位的形狀,不能完整反映物體的結構形狀。需要用多面檢視。

?教學目的】三投影面體系是形成三檢視的必要條件,需認識三投影面體系的構成和各個投影面的名稱及代號。

?教法設計】用自制紙質可展開的三投影面體系模型和板圖相結合。

?教學目的】要求掌握每一檢視的名稱,以及它從物體的何方向投影所得。

?教學目的】由三檢視規定的展開形式引匯出三檢視固定位置的道理,對三檢視的形成有一個完整的概念。

?教法設計】藉助ppt課件和自制紙質可展開的三投影面體系模型,講解簡練。

?教學目的】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對實物進行形體結構分析並繪製三檢視,然後探究、歸納三檢視的尺寸“三等關係”及其與實物之間的六向“方位關係”。

?教法設計】準備6個實物模型,將全班學生分為6個小組,每組繪製一個模型的三檢視。

首先舉例說明如何進行形體的結構分析。在學生繪製過程中,教師巡視,一段時間後,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適時講解畫三檢視的注意事項,然後讓學生繼續繪圖。

之後,將每組繪製的三檢視展示,指正錯誤,交流繪圖方法。

最後,歸納三檢視的尺寸“三等關係”及其與實物之間的六向“方位關係”。

?教具】6個實物模型,其形體結構分別為:迴轉體與迴轉體疊加(1個),迴轉體與平面體疊加(1個),平面體與平面體疊加(4個)。

(1)實線和虛線分別在什麼情況下畫?(2)旋轉體又該怎麼畫?注意什麼?

4、在展示臺上展示每組繪製的三檢視,指正錯誤,交流繪圖方法。

主檢視反映物體的左右、上下方位,不反映前後方位;

俯檢視反映物體的左右、前後方位,不反映上下方位;

左檢視反映物體的上下、前後方位,不反映左右方位。

?教學目的】識讀已知三檢視並構思、切制實物形狀;若要使三視圖表達實物的真實大小,必須進行尺寸標註,為下節學習內容“尺寸的標註”和“機械加工圖”作鋪墊。

?教法設計】給每小組分發不同大小的立方體的泡沫塑料,先讓其按照板圖顯示的三檢視切制實物模型,讓其體驗三檢視的識讀過程。

引導學生思考:物體的檢視只能表達其形狀和結構的關係,若要使三視圖表達實物的真實大小,必須進行尺寸標註。

?教具】橡皮泥(立方體形狀,體積大小不同)、工藝刀、鋼尺、鉛筆等。

設問:為什麼你們切制的模型大小不同,結構比例也不同,假如你拿這個三檢視去工廠,加工師傅按照它能做出你想要的模型嗎?

課堂小結:藉助flash課件,引導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復習。

課後作業:總結自己的繪圖方法,針對模型再次繪製三檢視。

說課稿沒有生硬的理論引述,依據具體的學情和課程的特點來安排教法、教具和過程,重點明確,詳略得當,能較好地達成本課題的教學目標。

多媒體的應用對本課題的教學來說,可以說是相得益彰,說課人根據本課題的特點將媒體展示與實物演示恰到好處的結合,彌補了單純的實物演示和單純的靜態幻燈手段的缺陷。

說課時語言簡練,表達明晰,動靜得當,折射出說課人較好的教學藝術。

說課人是才走上教學崗位一年多的“新人”,在學校教學團隊的幫助下,加上本人的才智和勤奮,使他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第6篇

○說:今天我要講的內容是圖形圖象的瀏覽,選自由湖南教育出版社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共同出版的《高中資訊科技》第二冊的第七章《多媒體素材的採集與加工》的第六節。由於這是高中資訊科技第二冊,也就是在新課標中提到的高二學生學習的選修課內容,其本身就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雙重建構,是資訊素養培養的繼續,是支援個性發展的平臺,也就是說必修課的教材內容更注重學生興趣與個性的發揮。而對於其中選修的本冊多媒體知識內容,新課標要求本知識塊的目標就是要求學生認識到多媒體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並學會對多媒體資訊進行正確合理地選擇和採集,加工以及整理製作,瞭解其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特別對於這一大章《多媒體資訊採集與加工》的內容提出三個明確目標:1、瞭解常見的多媒體資訊如聲音,圖形圖象,視訊動畫等的型別、格式及其儲存等;2、能選擇適當的工具,對資訊進行採集,瞭解其基本原理;3、能根據資訊的呈現需求,選擇適當工具和方法,對多媒體資訊進行加工處理。鑑於以上總目標,在前面幾次課中,我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了多媒體的基本知識及幾種具體的多媒體素材即聲音與視訊的基本使用與處理。這次課我就要帶領學生一起使用看圖軟體acdsee來實現圖形影象檔案的瀏覽及圖形影象檔案格式的轉換。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學生的心理、智力發展水平,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a.使學生初步瞭解圖片瀏覽軟體acdsee的程式介面結構;

有所創新,從而形成對資訊科技課,以及對更多地瞭解祖國名勝,感受祖國風情的濃厚興趣。

○說:基於上述的新課標以及教材的要求,我歸納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其中教學重點是:用acdsee瀏覽圖形影象檔案。這是以後學生在實踐運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功能。

○說:圖形圖象檔案的格式有多種多樣,較複雜,怎樣在適合自己的情景中運用不同的檔案格式,為什麼要根據需要進行格式轉換,是學生不易弄清楚的問題。

○說:教學法中指出,教學要因材施教,其中的“材”字,我認為不僅僅可以理解成學生的個性特點,同時也可以理解為不同特徵和要求的教材內容,即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合理選擇教學方法。那麼在本次課中,為了比較好的.讓學生掌握好本次課的兩個不同特徵與要求內容,我分別採取了三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即情景導學法與演示法以及任務驅動法。其中,情景導學法是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演示法為學生學習理請思路,任務驅動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從而使學生在樂趣中愉快地學習,並很好地掌握知識。

○說:這次課的具體實現我是將學生帶在我校的多媒體電子網路教室,藉助多媒體網路教學系統來進行的。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比較方便地對學生進行主導,也能非常好地讓學生及時參與實踐,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我認為,學法是針對學生學習的方法而言的,首先應該考慮到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智力發展水平。學習本次課的學生已經是高二年級,通過高一年段必修課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地學習資訊科技的經驗,同時也養成了一定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探索思維習慣,但這種思維習慣是資訊科技課對學生長期要求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一再強調了學生是資訊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物件。因此,本次課仍舊提倡學生用自主實踐探索的方法去學習。

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於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並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

(2)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應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絡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第7篇

1.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在國中時就認真學習了計算機或在家裡有電腦的學生對計算機的操作較為熟練,對各種操作都較容易上手,在學習當中可以帶動和指導其他學生,但許多鄉下國中的《資訊科技》課形同虛設,所以大部分學生在上高中之前對計算機還是比較陌生;

2.高一的學生比較喜歡動手操作,具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學習能力也比較強。

教材採用的是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資訊科技》一書。文欄位落格式的設定是高中第一冊第二單元第一章中學習的內容,文書處理是資訊科技的重要部分,是辦公自動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字型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設定又是文書處理的重點內容,是文件排版的必備技術。

本節課是學習文書處理的第二節,在這之前已熟悉了word的工作介面,文字內容的錄入和文字的編輯,本節課是在這基礎之上對文字進行基本的美化,使其具有一般文件的基本樣式。

(2)掌握設定字型格式和段落格式的方法和格式刷的使用方法;

(1)激發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的興趣,提高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段落縮排的型別較多,利用標尺進行段落縮排的操作有一定難度,但掌握後對操作起來比較方便。

1.針對學科特點,我選用具有多媒體功能的網路教室進行教學。

2.課前準備:一個已設定好的多種字型和段落格式的文件。

1.講解法:對於某些工具(如標尺的各個滑塊)的作用和用法,可以採用講解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

2.演示法:對於一些較難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如果一味地總讓學生自己去摸索,勢必會讓學生感到挫敗感和厭倦,而且效率低下,無法完成教學任務,這時,教師可以採取演示的方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操作方法。另外,對於比較簡單,沒有探索價值的操作,由老師演示,可讓學生快速地掌握;

3.任務驅動法:通過任務驅動,既能讓學生產生要解決問題的內驅力,在解決問題之後又能讓學生產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模式: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所以我主要採用以下的教學模式:

設計任務——啟發探索——輔導歸納——學習評價——課堂訓練

自己多動手操作的方法不但符合中學生的特點,而且習得的直接經驗比獲得的間接經驗印象更為深刻,所以,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互助協作,總結經驗,完成實踐任務,以達到概念內化的效果。這樣的學習既可以掌握操作技能和學習的方法,又能培養和提高參與意識和合作精神。

(一)複習上節課的內容:提供一篇只有文字且有幾處需要進行文字的.複製和移動等調整的文件讓一個學生將其編輯好。再由另一個學生將選定文字的各種方法操作一遍。

(二)匯入新課:結合實際情況匯入,如:我們前面所編輯的文件形式單一,缺乏美觀性,我們如何才能將文件變得漂亮些呢?下面,我們就來將它美化一下吧。

(三)讓學生開啟上節課編輯的文件(e:word)。不知道怎樣開啟的學生可以看老師的演示或請已掌握的學生幫忙,然後再由自己開啟。

(四)小組合作探究,掌握學習字型格式和段落格式的設定。

1.將學生四至五人一組,合作完成以下各個任務。教師指派好小組長,負責組織本組程序和維持紀律。(教師提示,在設定格式之前,要選定文字或段落。)

(1)將標題設定為黑體、小二號字、加粗、字間距為加寬四磅。

(5)第一段左右各縮排3個字元,行間距為固定22磅,段前段後各為1行。

在學生完成任務時,教師在各小組間巡視,發現問題可以及時輔導,答疑,發現典型問題。

2.學生交流成果,每個任務都由不同的組選派成員到多媒體控制檯操作演示,教師給以肯定,並鼓勵別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操作方法。

3.教師補充總結並演示設定字型格式和段落格式的一般方法,並講解和演示"格式刷"在複製格式的作用和儲存文件的方法。把所有操作方法顯示到螢幕上。

(五)組織課堂練習,要求學生對教師總結的操作方法認真練習,以達到內化技能的效果,小組長負責檢查,教師給予個別輔導。

(七)要求有條件的學生在家裡練習操作,完成一篇包含字型格式和段落格式的文件,下次上課時將進行部分展示。

本節課由於突出以任務驅動為主線,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為中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勤於動手、敢於創新,課堂氣氛活躍;從完成任務情況看,知識目標完全。

第8篇

?版面的美化藝術》選自廣西科學技術出版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資訊科技第一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三節,本課是在學會了對文字進行簡單修飾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邊框、底紋的設定,從而為板報錦上添花。本課的知識點既用到了工具欄,又用到了選單命令,它既告訴同學們word20xx中的一些常用操作可以通過工具欄來完成,快捷、方便,又可用選單的形式來補充工具欄無法實現的強大功能。這為以後更深入地學習文字的排版及表格、圖形打下基礎,做好鋪墊。

從學生角度看:高一學生已能夠簡單運用所學的知識對文字進行處理,但白紙黑字的老面孔讓他們感覺不再新鮮,一份成功的電子板報,不但要文章精彩,還應該有豐富多彩的色彩。因此為了能讓自己的電子板報色彩豐富、美觀大方,把原來單調的白底黑字進行恰當的、符合人們視覺效果的修飾,學生有著很強的內驅力,興趣很濃。通過本課的操作,學生即可完成一個簡單單頁電子板報的雛形,將使學生在感受到成功愉悅的同時,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後面內容的興趣。

2、能力目標: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培養他們的知識遷移能力;通過生動有趣的練習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對文字的創新設計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應用資訊科技為學習和生活服務的濃厚興趣;在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中,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良好品質;讓學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勵、體驗成功。

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本課的課程特徵及學生的特點,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法:“演示法”、“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

教師活動圖:設計任務----啟發討論----講解輔導----歸納問題

為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我進行了以下學法指導:一是創設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時刻保持良好的學習心境;二是提供更多表達、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敢想敢說,培養他們協作學習的好習慣;三是通過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操作實踐,發現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四是讓學生通過成功的作品,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慾望。

仔細觀察----思考討論----探索質疑----總結心得----自主創造----評價定位

學生在完成每一個任務的過程中,總是先觀察再思考討論完成任務的辦法,對討論結果進行探究驗證,找到答案之後,總結心得,自主創造,最後通過自評、互評、師評來自我定位。

示檔案:“版面的美化藝術”對比(一個白底黑字的“版面的.美化藝術”,一個加了邊框和底紋的“版面的美化藝術”)

師:這裡有兩段文字,它們的區別在那裡?你更喜歡哪一篇?為什麼?

(修飾了顏色的文章更加漂亮,美觀,特別是標題經過修飾以後還更醒目了。)

原來,這些呆板的文字經過顏色的加工,可以變得如此的生動活潑、多彩多姿呀!怎樣把文字加上豐富多彩的修飾呢?

匯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如何“版面的美化藝術”。(板書)

[ 通過對比作品,讓學生感知藝術,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利用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情境中主動地、積極地接受任務,從而樂學。]

在《文字的修飾方法》一課中我們學習了通過改變文字的字型和字號來美化標題,那麼如何來給文字加邊框和底紋呢?嘗試用多種方法修飾。

開啟“版面的美化藝術”檔案,給“版面的美化藝術”加上邊框和底紋。

(提前完成的可以幫助同組的同學,幫助的方式是教會他方法,而不是直接幫他操作。)

請全組都完成的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當小老師展示給大家看。

上臺後向這位小老師提出要求:為了讓你的學生們聽清,學會,請邊說邊做,仔細講清每一個步驟。這樣既可以增強了學生的榮譽感,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1) 單擊“格式”工具欄中的“底紋”“邊框”按鈕。

告訴學生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能完成任務,可以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但原則是越簡單越方便越好。

(2)“邊框和底紋”選單中有二個小卡片,每個卡片中分別對應著不同的選項。

學生練習:給“版面的美化藝術”加上不同的邊框和底紋。

師故意選出幾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邊框和底紋色彩搭配協調的作品和不協調的作品,讓學生評價,通過對比,瞭解設定顏色也不能越多越好,而要從實用,適用,美觀的角度來設定。(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任務二:自主探究利用“頁面邊框”選項卡給頁面設定邊框]

“邊框”和“底紋”的設定都是針對文章,對於整個頁面我們也可以進行美化,在“邊框和底紋”命令中繼續探密,找一找如何給頁面加邊框。

[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重點部分,任務是課堂的“導火線”,在這個環節中我丟擲一個個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從而促使學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學習和團體協作達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目的。同時,分層教學的運用,使得全體學生得到發展,提高自身操作水平。]

[在這裡如果給學生幾個字或者是一篇不認識的文章,學生只能機械地枯燥地學習;如果給學生與他們生活和學習相關的內容,他們就會有親切感,並自覺地愉快地創作。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愛護機房的意識]

1、 師生互動性。良好的師生互助可以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

2、 探究性學習。資訊科技知識本身就是不斷更新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也具備探究學習這種能力。

3、 整和其他學科的資源。本課教學如果孤立地僅僅讓學生了解掌握相關操作還是不夠的。放在本單元電子報這一整體會考察,我們會發現,操作僅僅是辦報的一項基本技能,要想辦出有特色的報,需要各方面的能力,其中美術能力不可缺少。因此我在新課伊始,就引導學生感知色彩,不同的色彩會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在設定過程更是反覆用同學們實際的操作例項提醒注意顏色的搭配和協調。

4、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學有所長同學的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們對資訊科技學習的熱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之間協作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