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8篇 《童年的啟迪》:教學反思與成長探索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是一篇以教育為主題的文章。通過對童年時期的親身經歷和觀察,作者反思了教育對於孩子們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本文將從作者的視角出發,深入探討童年教育的價值,並提出一些反思和思考,為讀者帶來新的教育啟示。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8篇 《童年的啟迪》:教學反思與成長探索

第1篇

我國中國小一直是以“讀懂課文”為主要目標來組織閱讀教學的。通行的閱讀教學模式是“初步理解課文──分段講讀分析──概括總結全文”,學生主要的是獲得文字的“意”,課文學完,學生腦中留下的也只有文中的人和事了。因此,學生在國小階段學了二三百篇課文,實際上只是知道了二三百個故事。

這種現象的出現,說明我們對語文課程中閱讀教學的任務認識不夠全面。語文課程中的“閱讀課”,實質上是“閱讀課”和“語言課”的綜合,其確切名稱應該是“語文課”。語文教學一定要把語言學習的任務落到實處。《童年的發現》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二組的一篇講讀課文,在教學時,我嘗試著用多元化的視角來引導學生學習文字語言。

有效進行說話訓練的關鍵是選準說話訓練點,設計訓練步驟。例如,第13自然段,寫的是作者童年的一個“重大”發現,大膽猜想“母親懷胎”反映了人的漫長的進化過程。這一段文字就是一個很好的說話訓練點,我設計了以下訓練步驟:⑴ 讓學生閱讀這段文字,並發現這段文字的語言規律,認識到只要抓住“從……變成……經過……,……摺合……”這幾個詞,就能帶出這段文字的主要內容並能順利記住,也就能通順連貫地說好這段話。⑵ 讓學生反覆閱讀,理解內容,把握要點。⑶ 個體練說,強調要把文字的語言轉化成自己的個體語言。⑷ 說話交流,相互評議。

語言能力的提高首先依賴於大量的語言輸入,因為沒有足夠的語言輸入,語言輸出就不能完成;但是,沒有大量的語言輸出的練習,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很難提高。由此可見,學習課文語言必須強化學生的語言輸入與輸出過程。這篇課文的.語言詞語豐富,情感豐滿,學生非常喜歡。我從激發學生興趣入手,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語言的精妙並進行交流。例如,“夢中飛行”一段大家都很喜歡,在交流時,有的同學說道:“從‘雙腳一點’‘輕輕躍起’這兩個詞看出他如此輕鬆地離開地面向空中飛去,只有在月球中才會這樣,讓人感覺到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在幫助他。這裡的‘點’和‘躍’用得特好,很傳神。”有的同學說道:“從‘在街道上空,在白樺林梢頭,在青青的草地和澄澈的湖面上盤旋’這句話讓我彷彿看到他一會上天,一會下地,忽高忽低,忽左忽右,給人自由自在的感覺。這些詞語用得精妙絕倫,讓人心曠神怡。”

當學生有了獨特的體驗並輸入了文字的優美語言時,我趁熱打鐵,再讓學生在情境中對這段文字進行模仿運用,練筆寫《我的夢》。在寫作時,學生都能靈活運用文字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做夢的真實感受。

這堂課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語言:

1、學習課文表情達意的方法。如:在學習寫作者“發現”的段落時,我引導學生學習“地上的距離很遠很遠,在地圖上畫出來的只不過幾釐米”這句話的表情達意的寫法,通過討論,大家領悟了這句話的前半句用兩個“很”強調了“距離”的“遠”,後半句用“只不過”強調了“距離”的“近”,前後對比鮮明,表達效果非常好。接著我又組織學生進行遷移運用,要求也用“很……很……,……只不過……”說一句話,把作者的“發現”說清楚。有的學生這樣說:“人類進化的過程很長很長,但是母腹中的嬰兒只不過用九個月的時間就再現了這一過程。”

2、從培養詞感和句感的角度,讓學生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語來談自己的閱讀感受。如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我想得是那樣痴迷,以至於從河裡抓到一條魚,我都會翻來覆去地看個仔細,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徵。”有個學生就抓住句中“翻來覆去”、“恨不得”等詞語談了自己的感受:“他對一條魚都會這樣仔細觀察,‘翻來覆去’看個不停,從‘恨不得’這個詞中,更可以感覺到他想有驚人發現的急切心情,可見他對探索是何等的痴迷!”

3、抓住文字與生活的結合點,拓展學生的課外視野,讓學生進行寫作練習。例如:“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這句話一語雙關,其一,它講出了科學事業發展過程中的真實情況;其二,作者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達了對自己的遭遇的看法。在教學結束時,我要求學生根據這句話的意思,學習本文的語言,在課後寫一個片段,寫出某個科學家的一次遭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8篇 《童年的啟迪》:教學反思與成長探索 第2張

第2篇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最後再討論交流,問題都很快地解決了。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比較高,有幾點做得較為成功。

一、課前資料的查詢充分,降低了學習難度

這一課的.內容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首先課文篇幅長;其二內容上有些複雜,學生在理解“胚胎髮育規律”這一抽象的問題時困難比較大。因此,我在教學前要求學生查詢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這樣,學生有了胚胎髮育有了初步的瞭解,對本課的學習降低了難度。

我深知本課教學有困難,因此我進行了充分的備課,吃透教材,還較為全面地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準備了幾個科學家的小故事,為課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講解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時,我補充了有關大科學家布魯諾因信奉和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羅馬教皇活活燒死在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下的故事,為學生理解這句話做好了鋪墊。

三、充分發揮學生潛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課堂上,我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對畫、批註,隨著問題的解決,不光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領悟了作者的寫作目的。並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開頭匯入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在生活中的發現,這時學生說出的發現多是用眼睛看到的,這種情況下,我讓學生初讀課文,讓他們說說作者的童年發現是什麼,是用什麼發現的,從而讓他們知道發現可以是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腦子想。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是多角度的,對他們的觀察、寫作能力的提高都將很有作用。

第3篇

?童年的發現》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但因為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於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開始便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課題的板書,引發學生的思考;並以此作為切入點提出兩個問題:①你從作者的發現過程中能發現什麼?②對作者的遭遇你有何想法?學生便開始分組讀、議。借用文中的一句話“孩子的想象力是驚人的”,我想說孩子的領悟力也是驚人的。他們在閱讀時能從文中領悟出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像劉澤傑談對課文最後一句“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的理解時認為這是作者的自嘲;蔡麗玲則能引經據典地聯絡到中外一些科學家(伽利略、哥白尼)的遭遇。但在同學們敘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像都程式化,所說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這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了呢?”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於“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呢?這個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於《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童年的發現,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4篇

教學是一門失敗的藝術,因為留下遺憾,才有了改進的動力,才使教學不斷的更新,不斷的進步,不斷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童年的發現》這篇文章講的是作者童年時代的一項科學發現,反映了兒童求知若渴的特點和驚人的想象力。授課前,我清楚地知道:這節課的著眼點不該放在發現的本身,而應放在發現的過程上。我遵循著這一點,卻讓課堂凝固了

當講到老師說,按照進化的觀點,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時,學生們的問題頓時多了起來提得最多的就是胎兒到底是怎樣形成的?這是我預料到的,於是便胸有成竹的回答同學們,這個問題等你們到中學學生物學時會學習的,現在還不適合學習。話音剛落,幾個尖銳的聲音讓我難以應答。為什麼到中學再學?什麼叫適合?為什麼現在不適合?老師,你中學生物學學得不好嗎?老師,你就給我們講講吧,媽媽說我是石頭變的,那我不就成了孫猴子了嗎?一陣鬨笑,接著,一陣沉寂

學生們如同等待餵食的小鳥一樣,等待他們好奇至今還未真正弄明白的.問題的答案。

我的思維亂撞,是用哄兩歲孩子的方法告訴他們是神仙姐姐放到媽媽肚子裡的,還是講講生物學的有關知識?前者會被學生鬨笑,後者會引起學生更多難以應答的問題。一陣慌亂中想到本節課的著眼點,於是我如同表演課文中那個年輕的女教師一樣,一本正經板著面孔,略帶生氣顏色並抬高語調說:本節課的重點是學習作者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大膽的想象力,而不是提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天啊,我不知道我在說什麼,但總算壓制住了學生提那麼多難以應答的問題,同時也壓制住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表現力。我繼續講課,但是卻成了單人表演,課堂氣氛讓人窒息。

顯然,我的處理學生們並不滿意,而且失望至極。我知道我的課前準備乃至教學設計都出現了漏洞。這應該是課前準備時預想到的問題,應想好解決的對策,或許可以讓學生課後去查閱有關的資料,或許可以提前整理好合適的語言給學生一個滿意的答覆,或許太多的或許可以讓這堂課不至於如此失敗。

慶幸?對!當課堂讓你無法應對時,你就有了進步的動力。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讓我因遺憾而慶幸,因遺憾而成長。

第5篇

?童年的發現》是人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的重點是寫作者童年時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過程。這個過程大體經歷了三個相互聯絡的階段:先是夢中飛行;由夢中飛行引出了為什麼會在夢中飛行及老師對此所作的解釋;由老師的解釋引出了人究竟是怎麼來的疑問以及對這個疑問的.大膽猜想,這個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發現。

作者語言幽默,對自己童年的發現頗引以自豪,對因童年的發現而被老師誤解有一絲的憤懣。但因為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於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通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童年時代的求知慾望、探究精神和大膽的想象,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生活時自豪和憤懣交織的.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想象能力。

在課上我就想應該對學生們進行一下關於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統一指導。由此,我也想到了閱讀教學中能不能定期地利用一些適合的課文進行一些主題性研究呢?例如本課中的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包括詳細指導到組內該如何進行討論,討論後又該如何進行彙報;再例如講讀課文的課堂上我們的學生該怎樣進行朗讀感悟,包括朗讀到底有哪幾種形式,分別該怎樣地表現,讀完並感悟之後,該如何向老師和同學進行彙報,是按順序彙報還是抓重點詞語彙報,抓重點詞語彙報又該分幾步等等問題的指導。因為學生的訓練要有“素”。這個“素”就是學生的語文素質,語文素養,它恰恰是我們進行教學的最終目標啊。

第6篇

今天,我和孩子們一起學習《童年的發現》,備這節課我是費了一番功夫的!為了瞭解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的每一個問題,我都問了也上五年級的兒子一遍,看看他比較容易接受哪一種說法。修改了幾遍後,又將教案順了又順,但是真正上課時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幾個地方真該好好反思一下。

“夢中飛行”一段,本來想作為朗讀訓練點,指導學生朗讀,可沒想到第一個叫起來的同學讀得那麼好,重點的詞語突出,語調優美自然,就是表情也很入迷、到位。但是,我沒有利用好這個機會,而是又叫了一個學生,結果讀得不及第一個學生好。後來想想真該直接讓同學們跟著這位學生練一練,用學生教學生,這不是很好地契機嗎?

“他可能還觀察過什麼?”這個問題,的確可以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學生想的也比較精彩,比如:還可能翻來覆去地觀察青蛙、猴子怎樣上樹吃食……但是,老師只顧趕時間,沒有注意引導學生把話說具體。同時,這裡也可以引導學生練習說話:你有沒有痴迷地想過一個問題或者觀察過一種事物?怎樣觀察的?說一說。這樣可能課堂教學的容量更大一些,學生的語言訓練也比較及時有效。

課文最後一句話“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往往會遭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學生用結合課文內容和舉例兩種方法來理解,但是在語言表達上還是不夠完整,再則,老師當時也沒有及時總結費奧多羅夫樂觀的性格特點,老師的教學也顯得不夠完整。

總之,遠遠沒有理想的效果,看來,教學設計既需要找到關鍵點,還需要注意一路風景,有花有草,才能有滋有味。

一個人的性格決定他的行為習慣。一個性格內向、不善言談的教師同樣會決定他的教學風格。我就是這樣的教師。在學生眼裡,我是整天板著臉孔,對學生處處嚴格要求的“嚴厲”老師。以往上課,我很嚴肅,微笑算是對學生最好的獎勵。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我們教師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我也在努力改變自己,改進教學方法。一次“換臉”的經歷,使我喜歡上了我的“新臉孔”。

那是前幾天的一節語文課,我們學習《童年的發現》這篇課文。當學生預習了課文之後,我提出問題:“小作者發現了什麼?”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了問題。我又提問:“小作者是如何發現胚胎髮育規律的?”學生回答:“作者的發現起始於夢中飛行。”我剛準備按照思路繼續發問。幾個調皮的學生就迫不及待地說自己經常做夢也會飛。他們的話引起了鬨堂大笑。我壓住了火氣,問大家:“你們在夢中也會飛嗎?”同學們興奮地討論開了,教室裡成了一窩蜂。一場關於“夢”的辯論開始了。怎樣把學生引入課堂,繼續課文的學習呢?我只要嚴肅地說一聲:“好了,請大家安靜!”學生就會停止無休止的討論。但如果這樣,學生雖然安靜了下來,但他們的心還在關於“夢”的回想中。往日的課堂,學生都是被動地思考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興奮、積極主動。經過短暫的思考之後,我微笑著問學生:“誰做過關於飛行的夢,請舉手!”結果,全班學生幾乎同時舉起了手,而且有的學生將手舉得很高。再看看學生,個個流露出興奮、驚奇的神情。我因勢利導,接著問:“人做夢為什麼會飛呢?”有的學生說:“我很想飛,如果能飛該多好呀!這個願望只有在夢裡才會實現!”有些對課文比較熟悉的學生說:“是因為人在長個。”這樣,學生又以“為什麼人長個時就夢見會飛”為題進行思考,自己回到了課堂教學。之後,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更加積極、主動,課堂氣氛也相當活躍。

教學任務完成時,我又將關於“夢”的問題引入課堂。“小作者夢見自己會飛,通過詢問老師,知道了在夢中飛行的原因,這與發現胚胎髮育規律有什麼關係?”學生說:“因為他善於思考,追根問底,又善於分析推理,所以有了驚人的發現。”我又問:“你們做夢也會飛,為什麼沒有發現胚胎髮育規律呢?”學生經過片刻思考後,說:“因為我們不善於思考。”我藉此為題,對課堂作了總結:“如果同學們也和小作者一樣,在生活中處處留心,勤于思考,那麼每一位同學都可能有像小作者一樣的重大發現!”下課鈴響了,學生還意猶未盡,一再懇求我為他們講一講“人是怎樣進化而來的”。

學生對教學內容之外的問題爭論不休時,如果教師嚴厲地呵斥,強行將學生往課堂上引,那麼也就不會出現學生這樣積極的興頭。看來,多給學生一些微笑,多一份寬容,換一個臉孔對待學生,會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會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會使學生更加喜歡老師,相信老師。

有的教師往往將自己的情緒帶到課堂上。高興時,課堂氣氛還比較活躍;而過於嚴肅往往會使學生想說的話不敢說,學生的思想難以充分表達出來。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對老師的情緒反應很敏感。過於嚴肅的課堂氣氛會使學生疲勞,喪失積極主動的學習行為,天長日久,學生就會對這門課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因此,營造一個寬鬆、自由、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是教師角色轉變的一個重要要求。

經過這一次的體驗,我相信,今後無論我心情如何,都會微笑著面對學生。以微笑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營造一個嚴而不死、活而不亂的課堂氛圍,使課堂成為充滿歡樂的、積極主動探索知識的樂土。

第7篇

?童年的發現》是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中的精讀課文,是這個單元中難度最大的課文。

一位大學教授曾說“較為淺顯的文章,可以來個淺文深教;比較深的文章,也可以深文淺教……一句話,就是要因文定法,辯證施教”,所以,我抓住了本文的中“我”的兩個特點,展開教學活動,進行“深文淺教”。

首先,是夢中飛翔,引發追問。追問是國小階段所有孩子們的共性,只是所追問的問題不同而己。對於“我”的追問孩子們不難理解。從夢中飛翔到從河裡看到小魚會翻來覆去仔細看想了現將來人類會有什麼樣的特徵,體現一個孩子渴望得到更深層的知識。

其次,對課文的最後一個自然段,尊重孩子們的感受,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為此設定了一個環節,將一個答對問題的孩子強行趕出教室。他在冷風中體驗到了被老師冤枉的心情。所以,沒有過多去講解“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要面臨著被驅逐和迫害的'危險”,而是讓孩子們感受作者的自我安慰和幽默。同時,建議孩子們在課外看看哥白尼等科學家的故事。

第一次這樣嘗試著”深文淺教“,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在這課的教學當中,板書的設計不夠明朗化,顯得有些亂。上完了一課,靜下來反思,為”再教設計“做準備。

這篇課文,我認真地讀了三遍,還沒有一點教學的思路,我的興趣點集中在“進化論”和“胚胎髮育規律”上,總是想著:小時候關於飛行的夢是不是真的與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鳥”有關?母腹中的胎兒怎樣再現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於是我從網上查找了胎兒發育過程的相關資料,閱讀了進化論的相關內容。再次閱讀課文,作者童年天真可愛、愛尋根究底的形象躍然紙上,我發現課文的語言是那麼幽默,那麼富有童趣,那麼,孩子們的閱讀理解過程會是怎樣的呢?我叫了班上好、中、差三位學生閱讀課文,他們覺得這篇文章不好理解,同時又和我一樣,對“胚胎髮育規律”和“進化論”等問題充滿了疑惑與好奇。於是我思考,怎樣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怎樣引導學生感悟課文的語言,感受作者童年的形象,怎樣把課文的理解與語言的感悟融為一體?最後,我決定按照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教學。第一課時以“發現”為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提問,主動探究,養成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同時,通過課外知識的補充閱讀,滿足學生興趣,初步瞭解進化論的相關知識。第二課時以“形象”感悟為線索,引導學生欣賞課外的語言,體會費奧多羅夫童年天真可愛的形象,享受童年發現的快樂。

由於教學時“以學路定教路”,滿足學生的興趣,遵循了學生閱讀的規律,所以,學生表現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通過逐段的初讀情況檢查,不僅使學生較快地讀通了課文,理解了字詞和課文內容,而且培養了學生邊閱讀邊思考的習慣,學得紮實到位。

2、通過教師示範與點撥,學生較好地學會了抓住課文語言、感受人物性格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

3、通過對作者童年形象的感悟,欣賞了課文的語言特色;通過模仿課文說自己童年的發現,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好地做到了語言文字訓練與情感薰陶的和諧共振。

4、重視課外知識的補充閱讀,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收集、整理、運用資訊的能力。

第8篇

?童年的發現》是一篇回憶童年趣事的文章,這篇文章理解起來不難,初讀感知、自讀自悟、重點悟讀、討論交流等問題都很快地解決了,然而在最後一個環節卻出現了問題。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不一定是重大的發現呀,在生活中的,學習中的,只要是你自己通過思考、觀察得來的,都行。可仍舊沒有一個人舉手,我不禁有一絲慍怒,正要發作時,一個聲音告誡我說:冷靜,冷靜,千萬不可動怒!怎麼辦呢?此時,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啟發啟發學生呢,於是我馬上想到一篇文章,即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於是面帶微笑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裡便慢慢地嘀咕開了。

課堂中,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該怎麼辦呢?

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

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