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童話青蛙看海教學反思7篇 "解構童話青蛙:海洋啟迪與反思"

本文將以“童話青蛙看海教學反思”為主題,探討該童話故事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及啟示。通過對青蛙在海邊學習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與收穫的描繪,我們將深入剖析教育中的挑戰與機遇,從而幫助讀者思考如何更好地應對教學中的問題與難題。

童話青蛙看海教學反思7篇

第1篇

?飛奪瀘定橋》記敘了紅軍長征途中紅軍奪取瀘定橋、渡過大渡河的戰鬥過程,表現了紅軍團結一心、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的。先寫和敵人搶時間;接著寫巧奪瀘定橋;最後寫奪下瀘定橋。全文緊扣飛奪二字,重點寫了奪橋的困難和怎樣奪橋兩部分內容,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因此,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為:

1.緊扣飛奪。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

2.認字10個,寫字6個。繼續練習寫摘錄筆記,練習獨立識字。

3.理解關鍵、心驚膽寒、震耳欲聾、千鈞一髮、奮不顧身、激烈、搏鬥、浩浩蕩蕩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4.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事件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紅軍戰士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學習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事件的方法。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的生活經驗與情感積累,與文字的情感內涵相距甚遠。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去收集有關紅軍長征的故事及有關圖片瞭解戰爭。在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質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了課文為什麼要用飛奪呢?紅軍為什麼要奪橋?等等,接著讓他們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知識,並結合課合課文第1.2自然段瞭解故事所發生的背景。在教學時,讓學生自由讀、默讀、小組讀等方式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明白紅軍為什麼要搶時間,他們是如何進行搶時間的以及奪橋時碰到了哪些困難。接著自讀找出飛和奪的相對應段落,然後,再分別找出每個部分的重點詞、重點句子,標畫出來;再組織在小組裡交流,體會紅軍面臨困難、艱險,感受紅軍英勇無畏、不怕犧牲的英雄精神。最後運用多種方式熟練地、有感情地指導朗讀。

回顧上課的內容,發現自己在時間安排上不夠合理以及細節上處理不當,比如當學生理解了飛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時,我就應及時追問,在文中指什麼?讓學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紅軍必須快速前進,搶在敵人之前到達瀘定橋,順勢板書飛速行軍。為後面節省時間。再比如在初讀小結時沒能說出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應點明。

童話青蛙看海教學反思7篇

第2篇

本課匯入的設計,我進行了三四次的設計。一是採取師生問話的形式,“同學們知道我國古代有哪些體現少年兒童聰明智慧的故事?”“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事後發現學生回答的問題要麼是學生太熟悉的,老掉牙!要麼是學生根本沒有聽過的,如果讓一位學生講下來,可能匯入的部分就要五六分鐘,從時間上不划算,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二是老師直接匯入,“自古以來,出現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於他們的美談,至今流傳。我們今天也來了解這樣一位兒童——陳元方。”事後想到這既然是堂公開課,怎樣讓學生和聽課老師迅速進入狀態,還是讓老師講個故事好些(譚君的建議)。這樣決定下來,我在一個班就以“文彥博樹洞取球的故事”匯入,結果發現我的故事還剛講一半,學生就把最終的情節說出來了,搞得老師講故事有點尷尬。在賽課的前兩天,陳君告訴我有個好故事,陳元方十一歲時也有個巧妙應答的故事,與本課元方七歲時的故事,有種水天相接的感覺,最終敲定教師講《元方善對》的故事。

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就是文言字詞的積累,如“期、舍、去、顧、尊君、家君”,如何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目的,我當初設計了幾個成語讓說意思,如“不期而遇、捨近求遠、瞻前顧後”。有幾個班我是分為兩大版塊來進行的,先積累後運用,結果發現這種模式不靈活,說成語意思有點費時間,乾脆直接就“就字論字”還好些,積累一個詞語,運用一個詞語,課堂顯得更緊湊。另外老師還補充了一個表尊稱與謙稱詞語的知識,“家大舍小令外人”(謙稱一家人中比自己大的用“家”字,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尊稱別人用“令”字),小知識,寬天地,學生受益匪淺。

本堂課上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學生主宰課堂。從開始的自主學習,學生自由朗讀,讀準通假字,小組合作學習,疏通大意,學生質疑,到學生分角色讀,學生表演,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在知識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難,到課內到課外,在能力的訓練方面由淺入深,由動口到動手,由朗讀到辯論,在情感價值觀的體驗方面由誠信到寬容,由做人到處世……回想起譚局長(玉蘭)的一句話“課堂要讓學生‘亂’起來”!真是無不道理。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正襟危坐”,這樣的課事倍功半。

本堂課也有不足之處:一是學生齊讀後,老師的掌聲有點突兀的感覺;二是學生精彩的表演後,教師評價不到位,過渡到下一環節的分角色朗讀不自然;三是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仍然是個迷。

第3篇

首先,《端午的鴨蛋》課出自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四單元民俗主題,單元學習目標為了解民俗蘊含的生活的樂趣以及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產生的效果。而本課的學習要點有三:一是瞭解課文內容,理解作者藉助端午的鴨蛋表達的思鄉之情和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二是一通過文字的的閱讀,初步理解作者的語言風格;三是對本文選材特點的瞭解,初步感悟作者汪曾祺的閒適自由的風格。正是基於此,我在備課時確定本課的學習要點有以下三點:

回首這節課,我基本上處理號以上幾個要點。在教學思路上我以課文的朗讀貫穿整個的教學始終,首先是以主要問題作者是以怎樣的情感回憶家鄉端午的習俗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初讀課文,理順文章作者行文思路。在對文章有了初步感知後,研讀課文師生互動共同探究家鄉鴨蛋的特點進行文字細讀。與此同時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重點鎖定在課文的第二三段。第三步激發學生創新型閱讀,對文章最後選材進行理解,在此基礎上完成課後練習三的要求。整個授課過程以主問題貫穿始終,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不絕於耳。

這節課中我將重點定在對文章中家鄉鴨蛋特點的理解,體會作者味中味,所以在課文第一部分的處理上一帶而過,有關文章端午的習俗學生能夠很容易理解。

內容細讀這個環節我以這是 的鴨蛋,因為 的句式引導學生走進課文,進行細讀。學生在課前做課相對到位的預習工作,在細心的閱讀與批註後,能夠較好的完成這個任務。學生談到這是與眾不同的鴨蛋馳名遠近的鴨蛋質細而油多的鴨蛋蛋白而柔嫩的鴨蛋情有獨鍾的鴨蛋……好多學生在闡述自己的理解的時候能夠結合課本內容。其中學生談到作者情有獨鍾的鴨蛋時候,恰恰和自己在備課時預設的問題相吻合,我恰到好處的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引述的唐代元稹《離思》中的曾經滄海難為水詩句的解讀,此環節一方面加深學生理解汪曾祺對高郵鴨蛋的感情,另一方面進一步理解汪曾祺的文白相間的語言風格,體會作者典雅的語言與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的妙處。

另外,此環節與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特點相結合,汪曾祺語言善於繪型繪色。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此處我引導學生抓住吱感悟作者善於描繪形色。多次的朗讀,有效的引領,體會出作者在描型繪色。

文章結尾作者寫到了車胤囊螢夜讀的故事,可否刪除,試述理由。設計目的是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閒適自由的風格和作者安排材料的特點。此環節不要求學生做統一答案,能夠有自己的理解就行。學生一方面能夠從常規寫作選材的角度談到該段材料遊離選文的中心,還有部分學生在預習的情況下做出這樣的安排體現作者安排材料的隨意、自然的特點。

縱觀這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最初預設,作為教學本身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這節課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

第一,作為一節同課異構課,在與同組教師共同備課的基礎上自己創新的地方不多,沿襲的東西佔主導。相比較一起做課的老師,自己這堂課學生的朗讀還算是被比較到位,但課堂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遇到學生不能回答的時候,對學生的有效引導功夫欠缺。

第二,教師在課堂上預設的色彩很濃重,教學環節的每一步都是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達到教師預設,沒有注意生成的東西。比如,一開始學生對作者懷著怎樣的感情會議家鄉的鴨蛋的?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這兩個問題如果學生有良好的預習應該是能夠很好地回答,在這堂課上,部分學生預習效果不佳,導致課堂最初比較沉悶。教師為了最求最初預設環節,硬牽著學生達到預設。

另外,有關內容研讀環節,學生深入課本的時間略顯不充分,課堂上回答的亮點不夠,而此時教師看到學生讀出曾經滄海難為水的語句時,就中斷了學生的感知,匯入到教師預設環節中。此時,如果再放手讓學生繼續研讀,還有可能更為深入的讀出新的資訊。

第三,作為一節常態課,學生的識字寫字基本上沒有得到有效落實。這一點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應該是一項缺欠。本來作為課前交流預習的一個環節展示出來,教師僅僅讓學生自行提出,並沒有進行有效地指正,過於倉促。

第4篇

?夜歸鹿門歌》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鑑賞》第二單元自主賞析的首篇。該單元要求教會學生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把握詩歌的意境)。即要教會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和聯想,調動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儘量構想詩人描繪的奇幻世界,從而獲得對人生、自然的新認識。從而推想詩人的情感。

同時《夜歸鹿門歌》這首詩將山寺的鳴鐘、月照的鹿門、夜歸的世人、月、煙樹、巖扉、鬆徑等景物(意象)順次組合,於喧鬧的紅塵之外,另創出一個和諧的、寧靜幽美的隱逸勝境來,抒發了詩人歸隱後清閒淡素的情懷志趣,形成一種獨到的意境和風格。 典型的意象、獨特的意境、獨有的情感。

鑑於以上兩點,這節課的重點就是教會學生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鑑賞詩歌。先通過解題、朗讀,對詩歌有一個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直奔重點。讓學生找出詩歌中的意象,根據初步感知,以時間和地點為分界概括兩幅畫面:黃昏江邊景、月夜山中景。

然後啟發引導學生品味意象,概括景物特點,揣摩詩人情感。景物特點一旦體悟到位,領悟情感也就輕鬆自然。在此基礎上,趁熱打鐵,讓學生自主欣賞王維的《歸嵩山作》效果很好。學生已基本掌握這種賞析方法,對詩歌意境情感領悟比較到位。

反思這節課,我再一次認識到,一節課一個重點即可,不宜貪多;對於詩歌,景物是核心,引導學生體會景物特點是理解詩歌的關鍵;

需要改進的幾處:1、第一幅畫面賞析,忽略了爭的點撥。

2、最後兩句的賞析中,還應從知人論世層面略作探究。

第5篇

?青蛙看海》一課是蘇教版國小語文第三冊的一篇看圖學文,我在教學此課後,頗有感悟。

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力,而恰當的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話故事這一特點,在教學時,創設了一個童話天地的情境,將相對枯燥的語文學習和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有機聯絡。藉助多媒體課件,在匯入時,先向學生展示了一個色彩豐富、畫面生動的童話天地,然後由大家熟悉的智慧老人發出邀請:歡迎進入童話天地,緊接著,童話天地之門開啟,課題青蛙看海躍然畫面。短短二三十秒的時間,一下子扣住了學生的心絃,迅速激活了學習熱情。在課堂即將結束時,童話天地重現,向大家展示其豐富的內涵,既首尾呼應,又將趣味貫穿始終,使整個教學融入一個完整、和諧的情境之中。這樣的情境設計,使學生感受到的學習的樂趣,喚起了學習的慾望,樂於學習。

創設情境,也有助於人與文相融。根據低年級學生樂於表演這一特點,在引導學生體會青蛙和松鼠登山的辛苦、感受他們頑強的毅力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時,創設了青蛙登山的情境。師生共同參與表演,佩上標誌,師扮演松鼠,生扮演小青蛙,在松鼠的帶領下,小青蛙一級一級往山頂跳。在表演活動中,學生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彷彿置身於童話故事中。他們把自己想象成一隻登山看海的小青蛙,通過親身體驗,感受到小青蛙登山的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品質。在生動活潑的活動中,人與文融合在一起,情感得到了昇華。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本次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抓住第一範文的本質,落實了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訓練。教學中以讀為主,通過反覆閱讀,培養學生的語感,薰陶學生的情感。此外,詞句訓練也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展開。如在教學蒼鷹指路時,聯絡蒼鷹的話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進行只要……就……的句式訓練;指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文中詞語一級一級、不知不覺的意思……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建構知識,將理解語言、積極語言、感悟語言融為一體,知、能、情的培養在相應結合中進行。

單一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習枯燥乏味,學生易疲勞。為了避免這類現象,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學中採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如分角色讀、師領讀、演一演等,使課堂氣氛保持活躍,結構有張有弛。其中多媒體起到了明顯的優化課堂的作用。《青蛙看海》是看圖學文,加之二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強於抽象思維;因此,課文插圖、重點語言訓練都藉助多體展示。尤其在教學松鼠幫助青蛙登山看海時,設計了課文錄音配上動畫。多媒體聲、情、畫並茂的演示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刺激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感知。在聽聽、看看的基礎上,學生對課文有了感性認識,再讀讀課文,就不難想象松鼠幫助青蛙的情景,體會出青蛙由失望到又充滿希望的心情變化。教學採用了圖文式板書,課題、高山和大海的簡筆畫,三張動物圖片構成了美觀新穎的板書,它和教學環環相扣,最大發揮了板書的功效。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老鷹、青蛙、松鼠圖片,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圖片的移動,形象展示了教材內容,並且起到了引導和控制學生的思路,使學生定向注意和定向思考的作用。隨著講解,老師廖廖幾筆勾勒的高山、大海,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事物,一經圖示,則一目瞭然。既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原文,還發揮了激發情感、入情入景、指導朗讀的功效。

教學中還強調了對學生學習方法的點撥,如朗讀指導。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謝地朗讀課文是第一學段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朗讀訓練也是本課教學的重中之中。在指導朗讀對話時,引導學生要讀好蒼鷹的話,就要把自己當成一隻蒼鷹來讀。指路要讀出指路的語氣;而蒼鷹有強有力的翅膀,飛上高山很容易,所以它的話還要讀得輕鬆。這樣層層點撥,學生慢慢就讀出味來了。同樣,要讀好松鼠和青蛙的話,也要把自己當作松鼠和青蛙,體會不同的心情,才能讀出恰當的語氣。在指導朗讀就這樣……一段時,我就告訴學生要一邊想象一邊讀,才能讀出感情來。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我認為,閱讀教學不是教師通過教材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教師以教材為載體,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促進學生髮展的過程。因此,教學中我沒有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灌給學生,而是啟發學生自己去閱讀,去感悟,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在理解青蛙跟著松鼠登山時,課文只提到累了在草叢中歇一會兒,渴了喝點山泉水;我在指導學生表演、朗讀後,拓展學生的思維,啟發想象:除了累了、渴了,青蛙登山時還可能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這樣,學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受傷了,咬交牙堅持住;跌倒了,爬起來繼續向上跳……品讀完課文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讀了這個童話故事,你有什麼感受?你想說點什麼嗎?這時,學生踴躍發言,有的說:我想誇誇青蛙,有的說:青蛙不怕困難、青蛙一心想著自己的目標堅持不懈……有的學生的回答令人拍手叫好:是蒼鷹和松鼠幫助了青蛙,還有自己的毅力幫助了青蛙,我要學青蛙不滿足於湖邊想看大海,我也不滿足於學一點知識,而要學很多很多知識。這樣的答案比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更豐富、更貼切。由於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超越了教材,陶冶了情感。

最後,藉助童話天地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像這樣既生動有趣又能讓我們受到啟發的童話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請小朋友們利用課外時間去盡情地閱讀!通過老師的引導,逐步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使課堂得以延伸。

第6篇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是一篇精讀課文,作者通過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幾件事,告訴我們魯迅先生是一個愛憎分明,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的人,表達了對伯父深切的愛戴之情。對這節課的學習我感受頗多,也較滿意,下面就談談自己的收穫與不足吧。

在教學開頭,我做到了以人為本,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提倡學生敢想、敢說、敢做,在自主學習、團隊合作、探究決策過程中不斷髮現新問題,學們在交流中提高了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提高了學生的交際能力,達到共同進步。

我還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脈絡,體會先果後因的寫法。明確前後內容為因果關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和理解體會。教學思路也很清晰,教學效果理想。

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中,我始終以為什麼魯迅先生受到這麼多人的愛戴?為主問題,把這個問題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之中,組織學生有針對性地研讀課文,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教學中就是抓住一個訓練點,即通過揣摩人物的動作和人物個性品質。在教學這一課時,為了突破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在學生談體會抓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行深入體會時,學生們各抒己見,談出了自己的自學所得以及對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通對"扶、蹲、跪、來、洗、敷、扎"等動詞,特別是對半跪著這個詞,以及後面的嘆字,層層推敲,無不精雕細鏤。更可貴的是,在語言文字的講解過程中,啟發學生進一步認識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從而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我這樣做,包含著幾層意思:一是從誘發感知入手,啟發學生的認識;二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學生將認識在實踐中具體體現。這兩層意思又都緊密地聯絡語言文字訓練,既提高學生的認識,受到思想教育,又鍛鍊了語文能力,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

首先,在教學中,因為研究教材力度還不夠,雖抓住了課文重點去揣摩,在品讀中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因學生不太瞭解作者當時的背景,沒有引導到位,學生對當時的社會感受不多,根本沒有真正黃包在嚴寒的黃昏拉客覓食的悽慘情境,根本沒有真正體會老百姓在三座大山壓迫下的悲慘生活以及國家前途的渺茫。導致學生的感情達不到共鳴。致使在後面的教學時,魯迅面對車伕嘆出了什麼?學生講得很空洞,不能深入地去理解。

其次,在小練筆方面,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語文教師都非常關注文字中可練筆的點。這課上,我先讓學生認識到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貴品質,以及受到人們愛戴之情後,安排了小練筆。假如現在你就是在萬國殯儀館追悼魯迅,你會對魯迅說些什麼?本來語文課教學應儘量騰出時間,讓位於小練筆。但是因為安排時間不當,在課堂上並沒有當堂完成小練筆。沒有通過小練筆去深化文字,提升認識,此環節完成得不理想。

在今後的教學中,務必備好學生,把每個環節落實到位,紮紮實實學習和訓練,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第7篇

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就用心地備了兩次課,我要用飽滿的情感,激昻的聲音來把這隻貝所經受的折磨與痛苦,最終磨製成一顆罕見的大珍珠的經歷充分地渲染出來,因為我欣賞它的默默無聞,甘於奉獻的精神,這隻貝用盡了它的血和肉打造了它一生的一種精彩,縱使它美麗的色彩慢慢淡去,縱使它結束了自已的生命,可它的價值又在這顆珍珠的誕生中重新獲得延續。

帶著這樣的情感,我和學生們走進了課堂,為了能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情感,我把文中的一段文字改編成了一首小詩,用動情的朗讀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們感受,接著,我引出一條主線:這是一隻怎樣的貝?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探究中,我用反覆品味這首小詩的手段來讓學生們感受著這是一隻可憐的,堅強的貝,並及時設定情境,讓這生對這隻貝的認識進一步得到昇華,由可憐變成了可敬,因為它可敬的精神,所以孩子們對於美與醜有了重新的認識,並在拓展訓練中,舉了例項來說一說,最後以朗讀這首小詩來結課。

上完這節課,使我受到了莫大的啟發,每一堂好課其實就像這顆璀璨的珍珠一樣需要我們用心和行動去磨製。好課多磨,才能磨出真正的味道來,而我們在磨製的過程中更應具有貝這種持之以恆,默默鑽研的精神。

再往人生的道路上引申一下,人的一生同樣也需要磨製的過程,換個說法來講應該是需要修煉與積累的,要想有成就,就必須捨棄一些美好的東西,沉下心來,專心做好某一件事情,等到自已積累得多了,修煉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而這個過程,比這隻貝鍛造珍珠還要難上千倍,萬倍。其中所經歷的苦痛應該更甚之又甚。

這隻貝,我崇拜他,我要再講一次課,再來磨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