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六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3篇 巧妙駕馭數字:六年級數學課教學經驗分享

本文以“六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為主題,通過對數學教學過程的回顧和思考,總結了一些在六年級數學課堂上值得借鑑和改進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的思考和調整,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興趣為目標,進一步優化了數學教育的質量。

六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3篇 巧妙駕馭數字:六年級數學課教學經驗分享

第1篇

(1)圓的面積是指圓所圍*面部分的大小,而圓的周長是指圓一週的長度。

(2)求圓面積公式是s=πr2,求圓周長的公式是c=πd或c=2πr。

(3)計算圓的面積用面積單位,計算圓的周長用長度單位。根據以上三方面,幫助學生理清了圓的面積和周長的不同之處,在學生練習中反映出來的情況也較好,具體表現如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練習課教學同樣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進課堂。一上課,先練習口算,然後就小明爸爸在院子裡圍圓形花池的生活例項,引入課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練習題的設計上,充分利用和學生生活有關的例子,如操場的周長與面積,我們學校的花壇,讓他們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對數學的理解。突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的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練習設計有“坡度”、有“智慧挑戰”。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這節課精心設計練習,做到由淺入深,有層次有坡度,環環相扣,教學節奏明快。先讓學生畫兩個圓,找出兩個圓之間的關係,通過計算進一步驗證這個結論的正確性,然後設計了兩個圓之間的不斷移動、變化、組合的變式練習題,發揮了同一學習素材儘可能多的功能,拓寬學生思維,引導學生運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會用數學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並能解答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從課堂上看,絕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圓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環的面積,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通過努力可以完成最後一題的練習,從而使不同智力水*的學生達到智力的自我發展區。

一節課都是練習,學生容易疲勞,把練習題設計成測試題,有利於提高學生做題的積極性。本節課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一份測試題。測試題有填空、判斷、計算,用卷子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由學生獨立完成。做完後,在課堂上進行對改,對測試中出現的共性問題,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學生通過達標性的獨立練習,進一步強化“雙基”,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全對的同學體驗了學習的樂趣。

六年級數學課後優秀教學反思3篇 巧妙駕馭數字:六年級數學課教學經驗分享 第2張

第2篇

正比例的教學,是在孩子們掌握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著重使孩子們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知識,內容抽象,孩子們難以接受。學好正比例是學習反比例的基礎。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關注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首先讓學生從已有知識中尋找相關聯的兩個量,然後通過呈現現實生活中的三個素材路程、速度,總價、數量,工作總量、工作時間這兩個相關聯的量引入新課,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為孩子們的數學學習提供了生動活潑、主動的材料與環境。

本課教學中,我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讓孩子們通過觀察兩個相關聯的量,思考他們之間的特徵,初步滲透正比例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讓所有孩子們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獲得新知,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引導孩子們以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數學,解決問題。在本課的設計中,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引導孩子們初步認識了兩個相關聯的量後,敢於放手讓孩子們採取小組合作的方式自學,在小組裡進行合作探究,做到:孩子們自己能學的自己學,自己能做的自己做,培養合作互動的精神,從而歸納出正比例的意義。

為了及時鞏固新知識,完成了練一練習題後,又設計了兩道加深題,讓學生自己研究圓的半徑和圓有什麼關係,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有什麼關係,讓孩子們在鞏固本節課知識的同時,學會通過研究會判斷,同時孩子們的思維也得到了提高;最後引導孩子們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培養孩子們的歸納能力,使孩子們進一步掌握了正比例的意義。

週一上了《反比例的量》,週末已經佈置學生回去預習,所以上課的第一件事就是檢查預習情況,提出了三個問題:反比例的意義是什麼?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重要條件)是什麼?你能舉出一個成反比例關係的例子嗎?不出我的預料,學生很多卡在了第三個問題。學生週末有的會放鬆自己,有大半不過關,當然這裡包括了已經預習的,但是已經忘記了的。少不了他們要寫反思,從他們的反思看,有很多是因為回答不出我提出的某個問題而不過關的,有的是週六預習而週一忘記了的`,有的只是馬虎看了一下課本……

雖然預習情況不如人意,但是上課的效果還是比較好,同學們聽得很認真。通過檢查,由於學生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弱點了,所以當提出三個問題後也就相當於指出了這節課學習的重點、提出了學習的目標,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生帶著目標、問題學習效果來得更明顯。我先讓他們再次認真閱讀課本,接著課件演示例3的試驗:把相同體積的水倒入底面積不同的杯子,發現底面積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反之,底面積減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積的乘積一定。接著就揭示反比例的意義及其關係式、舉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的例子,這次他們就熟練多了,舉出了很多,我一一板書在黑板上,讓他們再用自己的語言說一次,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接下來把正比例和反比例進行對比小結,學生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理解就更深刻了。看看時間,用了30分鐘,這與“20分鐘的新課”有衝突,但是學生能對一個概念理解更透徹一些,我覺得花多點時間還是有必要的。最後做了3道練習題。總體上看還不錯。

第3篇

?有趣的平衡》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材“正比例和反比例”單元后的“動手做”內容,本節課基於對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把握,進行了二次開發和設計,有效地豐富了內容的厚度和廣度,順應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呈現了一節精彩的數學活動課,展示出王老師所主張的“生長數學”的獨特魅力,體現了教師的超前的教育理念、廣博的課程視野和獨特的人格魅力。

本節課教學恰當處理了三方面關係,第一是動手製作與探索規律的關係,做到以探究規律為主,動手製作為輔,在發展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同時,凸顯了“數學味”;第二是規律感知的近景目標與正反比例滲透、“槓桿原理”拓展的遠景目標之間的關係,做到以規律感知為基礎,以正反比例滲透、“槓桿原理”拓展為指向,“見木又見林”,頗有意蘊;第三是數學與生活的關係,挖掘學生相關的生活經驗啟發數學思考,運用數學發現解決生活問題,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巧妙溝通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課始教師設計了“直尺平衡”“鋼筆平衡”兩個遊戲活動,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有效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得學生獲得“在兩端質量不等的情況下調整兩端與支點的距離,可以保持平衡”“質量大的一端減小與支點的距離,質量小的一端增加與支點的距離”這些關鍵性的體悟,從而讓數學變得簡單、學習變得趣味。

教師創造性的開發了“自制平衡器”的實驗器材,大小均勻的.玻璃珠、合適長度硬紙板條、操作簡易快捷的打孔器等等,提高了學生活動的有序性,保證了實驗的嚴謹性、科學性,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從目標達成看,本節課學生獲得了對規律的深度感知、有效達成了知識技能層面的顯性目標,同時本節課還注重引領學生經歷觀察、猜想、驗證等活動的過程,啟迪學生的數學思考,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使學生獲得學習方法的深刻體會,學習情感的深層激發,有效達成了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層面的隱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