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8篇 「數學王者,引領你通向第三單元的勝利之路!」

本篇文章主要介紹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涉及數學中的小數概念、小數的加減法、乘法以及一些實用問題的解決方法。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旨在增強學生對於小數的理解和運算能力,為以後更高階的數學學科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8篇 「數學王者,引領你通向第三單元的勝利之路!」

第1篇

知識目標:通過實物觀察和電腦演示,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能力目標:小組合作,經歷探究長方體特徵的全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通過各種有效活動,提高學生動手操作、有序的觀察的能力,初步瞭解一些研究的方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在活動中自主構建數學知識,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體2個(其中一個兩面是一正方形的長方體)、尺子、報告單、製作好的燈籠一個。

師:今天圖形王國裡開演唱會,下面該誰出場了呢,讓我們大聲說出它們的名字歡迎它。

師:那長方體是不是平面圖形,(不是)那是什麼圖形?(立體圖形)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看來生活中的物體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研究長方體。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看一看,摸一摸,並在小組內說說你的感受。

師:把你手中的長方體舉起來,說一說什麼地方是平平的?還有你說的邊和角都在哪?

師小結:長方體上這種平平的面叫做長方體的面,把兩個面相交的叫做長方體的稜,把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師邊摸邊說)

師:現在教師要考察一下你們這段知識掌握的怎麼樣,注意觀察,我摸到長方體的哪個部分,你們就快速說出它人名稱,好嗎?

(設計意圖說明:這個活動環節是讓學生摸長方體,使他們對長方體的表象有所瞭解,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對長方體的點滴認識充分啟用。面對長方體的物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進入新的學習狀態。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現在我們將要研究長方體有哪些特徵。大家可以從面、稜、頂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下面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研究,研究時可以利用桌上的材料,加上你的巧手,做出一個或兩個長方體,在做的過程上,各小組要齊心協力,然後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看看你有什麼精彩的發現?並將你們的發現填在報告單上。

(設計意圖說明:這個環節我提供了大量的製作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願望製作長方體,讓學生呼叫直觀感知、生活經驗、做中觀察,做中模仿、做中探索、做中發現,做的過程將實物、表象、模型建立聯絡,對特徵有淺表的認識。)

師:現在哪個小組願意派代表來說一說你們的發現?是怎樣發現的?

師:你能說說是怎麼數的嗎?舉起來數一數。(上、下、前、後、左、右)

師:同學們在數圖形的時候要做到有規律,這樣才能不重複不遺漏。我們大家也一起來摸一摸,數一數。

師:你還發現有的長方體的面是正方形的。你能把這樣的長方體舉起來讓大家看看嗎?用手指出來哪個面是正方形?那這個長方體上有幾個面是長方形、有幾個面是正方形?

師:你有沒有找到這樣的長方體?舉起來看看。(板書:長方體的六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生:我是用尺子量出來的,量出這兩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發現相等,說明它們的面積相等

師:長方體有幾組這樣相對的面(3組)哪三組你能上臺指出來嗎?

學生回答,電腦演示。(板書: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

師:下面請同學們拿出一個長方體放在桌面上仔細觀察,在同一個角度最多能看到它的幾個面呢?

它的前面是個什麼形狀?它的上面呢?也是一個長方形,由於觀察角度的原因,使它看上去象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右面也是這樣的。其實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呢?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更清楚,我們一般新增3條虛線,畫出它的透檢視。這樣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長方體有六個面了。

師:他們組發現了這樣一組互相平行的4條稜長度相等,還有這樣的和這樣一組平行的4條稜相等。(師邊說邊摸)

師:你們認為他們小組的發現怎麼樣?還有哪些也有這樣的發現,你們的發現真是太精彩,來,我們給自己一點掌聲鼓勵一下。那你們是怎麼發現的呢?

師:有的小組是用眼睛觀察出來的,而這個小組同學還對它進行測量,說明他們有很嚴謹的研究態度,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再一次給他們鼓鼓掌。我們一起來看看電腦的演示。

(設計意圖說明:這個環節是學生彙報自己的發現,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交流中發現特徵,溝通聯絡和區別,說的'過程是數學名詞,數學概念結合操作體驗,通過彙報語言實現轉化的過程,把感知經驗上升為數學認識,由感悟上升為理性認識。)

師:我們把相交與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這是長方體的現下面也叫底面,我們通常把底面上較長的稜中做長方體的長,較短的一條稜叫做長方體的寬,把垂直於底面上的稜叫做長方體的高。

師:下面長們來進行一個快速搶答,注意看老師摸到的是長方體的長、寬、還是高。

師:它也是長,因為它和長是相對的,互相平行的,屬於同一組,所以長方體有幾條長?幾條寬?幾條高呢?

師:長方體的長、寬、高會隨關它擺放的位置不同發生改變。

2、量一量數學書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後說一說每個面長和寬是多少。

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對長方體有了一個基本的瞭解,知道了長方體的基本特徵。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長方體,注意留心生活,我們就會學到很多的數學知識。

面稜頂點個數形狀大小關係條數長度關係個數長方體6所有的面都是長方開,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12相對的稜長度相等8

五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案8篇 「數學王者,引領你通向第三單元的勝利之路!」 第2張

第2篇

(1)認識並掌握正方體的特徵,理解長方體與正方體之間的關係。

(2)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1)通過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正方體的特徵。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長方體與正方體的關係。

啟發式教學、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討論法、講解法。

1、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長方體的特點,請你回憶一下,回答下面的問題。(課件第2張)

(1)長方體有(6)個面,都是(長方)形,也可能有(2)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在我們的身邊,除了許多長方體的物體,還有許多是正方體。(課件第3張)

比如:骰子、魔方、沙包、積木、禮品盒等,這些都是正方體。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引入,使學生感覺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你知道它有什麼特徵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和研究正方體的特徵,並板書課題。

1.仔細觀察課前準備好的正方體,你發現正方體有什麼特點?

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這6個面完全相同。

正方體是由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組成的立體圖形,所有的稜長度相等。

用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從觀察實物的過程中發現正方體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

拿出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觀察一下:正方體和長方體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課件第8、9張)

生2:長方體的6個面一般是長方形,正方體的'6個面都是正方形。

生3:長方體相對的稜長度相等,正方體的所有稜長度都相等。

生1: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正方體也是特殊的長方體。

生2:正方體可以看做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

對所學的知識加以總結,加深學生印象,使學生能查漏補缺,更好地掌握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點。

小組活動:小組同學配合,用稜長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並思考:

(1)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

(2)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用幾種不同的擺法?搭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

(3)搭一個四個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現了什麼?

(1)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8個小正方體。如下圖:

(2)用12個小正方體搭成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擺法?搭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課件第16張)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可以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理解的更為透徹,為下一步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好準備,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3)搭一個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你發現了什麼?(課件第19張)

搭一個四面都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搭成的長方體其實就是一個正方體。

談話:同學們,你們學得怎麼樣了?我們一起到智慧樂園挑戰一下自己吧!有沒有信心呢?

1.這個正方體的稜長是多少?有幾個面的形狀完全相同?(課件第20張)

這個正方體的稜長是5cm。它有6個面的形狀完全相同。

本題的設計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方體的特點,知道正方體的稜長都相等,6個面也是完全相同的。

2.這個正方體的稜長之和是72分米,它的稜長是多少分米?(課件第21張)

正方體12條稜相等,稜長和是72dm,可以求出一條稜的長度。

用鐵絲做一個底面周長是56釐米的正方體框架,需要鐵絲多少釐米?

(1)小組討論:先求什麼?再求什麼?說說你的思考過程。

正方體的12條稜都相等,可以先求一條稜的長度,再求12條稜的總長度。

(3)底面周長就是4條稜長是總和,求12條稜長的總和,就是56釐米的3倍。

充分尊重學生的已有知識,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習經驗、學習興趣,恰當地把握教學起點。例如本課在匯入時,以尊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先回憶有關長方體的特點的有關知識,再開門見山設計了辨認生活中那些物體是正方體,然後直接轉入正方體特徵研究,避免了教學拖沓、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重點。

正方體的認識在幾何形體知識屬於直觀幾何階段,教學時我注重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讓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認一認等實際操作中,使自己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掌握幾何形體的特徵,不斷積累空間觀念。

本節課的題目是正方體的認識,讓學生用類比法參照長方體特徵研究過程研究正方體的特徵,最後進行兩者之間的異同比較完成新知識的學習。這種過程的設計既留給了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又教會了一種知識探究的方法。學生學會了知識,也提高了能力。

第3篇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8~49頁整理與練習練習與應用第8~12題,探索與實踐第13~14題,評價與反思。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能正確地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能應用因數、倍數的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或探索數的一些簡單規律或特點。

2.使學生整理並進一步理解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能在思考、解決問題中有條理地思考,培養觀察、比較、歸納等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在解決問題和探索實踐過程中,感受獲得方法、發現規律的喜悅,體會數學的奇妙,培養學習數學的自信心,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培養回顧反思、客觀評價的意識、習慣和品質。

讓學生計算練習與應用第8題,直接寫出得數。 口答得數,說說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是怎樣算的。

引導:我們上節課整理與練習了因數和倍數,重點練習與應用了哪些內容?

你能找出12和8這兩個數的因數和倍數嗎?(板書:1 2 8)自己找一找,把因數和倍數寫下來。

交流:12的因數和倍數各有哪些?8呢?(因數和倍數分別對應板書) 提問:比較兩個數的'因數,你能找出怎樣的數?比較倍數呢?

提問:那什麼叫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呢?

引入:今天的數學課,我們繼續整理與練習因數和倍數,在上節課複習的基礎上,重點整理與練習公因數和公倍數的知識。通過這節課的複習,要進一步認識公因數和公倍數,特別要能正確地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同時還要通過探索與實踐,發現一些關於數的特徵的簡單規律。

引導:我們已經從上面的練習中瞭解了公因數和公倍數的意義,能不能自己舉出兩個數的例子,找出公因數和公倍數?每個同學獨立完成。

指名交流自己的例子,教師選擇兩個例子板書過程。 讓同桌同學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說出公因數和公倍數。

提問:黑板上的例子裡,最大公因數是幾,最小公倍數是幾?怎樣找出來的?

那現在說一說,求公因數和公倍數的方法各是怎樣的?求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一般方法是怎樣的?

(1)要求學生完成前四組題,先求最大公因數,再求最小公倍數。

(2)交流:這四組數各是怎樣找最小公倍數的,結果各是幾?說一說你的方法。(根據交流板書過程和結果)

學生讀題,弄清題意:每次分別按3格和4格走,找出兩種棋都走到的格子塗上顏色。 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這些格子,塗上顏色。

讓學生對照評價內容,反思自己三個方面的學習表現,在☆上塗色表示。 交流評價結果,肯定全班的學習表現,提出以後的學習希望和要求。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整理與練習,你對這部分內容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體會?

第4篇

1、進一步鞏固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及計算規律,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能力。

指導學生看懂票據。提醒學生在計算時可以把表中的小數化簡。

理解“零售價”與“進貨價”的含義,再根據要求分別解答。

第5篇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分類、操作、討論等活動,進一步認識長方體,瞭解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

2、過程與方法:經歷觀察、操作和歸納的過程,發現長方體特點,能運用長方體的特點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其合作意識和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學生熟練掌握長方體的特徵,並能運用其特徵解決簡單問題。

長方體的模型,搭長方體的小棒學具和橡皮泥、多媒體課件

出示課件,師:我這裡有些圖形,誰來給它們分分類?

師:你們分的非常好,請在你們的本子上畫一個平面圖形摸一摸,然後摸一摸你的書、鉛筆盒等立體圖形。

生可能說:平面圖形平平的,立體圖形有邊,有角,有點、有面……

生可能說:它有6個面,12條邊,8個點,它的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生可能用語言描述不了,用手摸得方式來解釋這三個概念。

師給出規範的語言:面就是平平的部分,長方體兩個面相交的邊就是稜,三條邊的.交點就是長方體的頂點。媒體演示,並閃爍一個面、一個點、一條稜。

師:剛才同學們已經說了很多長方體的特點,但不夠全面,接下來我們就以4人小組為單位活動。

師:我們按照表格提示來彙報,好嗎?彙報時,其他同學認真聽,有不同意見舉手補充。

學生彙報:有8個頂點.一生數八個頂點。(拿著用橡皮泥和小棒組合成的長方體演示)全班贊同

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兩個面完全相同(幾生介紹驗證過程)分為前面、後面、左面、右面、上面、下面。

一生補充:有時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其它四個面完全相同。

師說明:長方體擺放的位置不同,前後左右上下面的名稱也不同。

有12條稜,相對的稜長度相等,(驗證用小棒和橡皮泥組合時,相對的稜不相等就組合不成長方體,)還發現:12條稜,分成3組。

師:你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小組的合作,對長方體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同桌拿著長方體模型互相說說長方體的特徵。

師,媒體出示:一個小兔子把看到的面畫了下來,你認為哪個最能代表長方體。

師:我們在畫平面圖時,要畫出長方體的三個面,才能代表長方體。

生觀察後發現:看到的是三個相鄰的面,前面、上面、一個側面,它們分別相對的面是看不到的。

師:平面圖形中雖把上面、一個側面畫成了平行四邊形,實際上每個面都是長方形。

說明:同學們說的真好,每一個頂點的三條稜都可以叫做長、寬、高。

師拿著一個魔方,你們認識它嗎?今天我們研究了長方體,請你們運用本堂課學習知識的方法,研究正方體有哪些特徵?

第6篇

經歷觀察實物和動手操作等活動,掌握正方體的特徵。

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正方體紙盒、長方體和正方體對比教具、多媒體課件。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別說出長方體的稜有幾條?可以分別分成幾組?相交於同一個頂點的三條稜叫做什麼?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一種特殊的立體圖形。

師:要探究正方體具有什麼特徵,我們應該從哪方面去思考?

(1)組: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大小都相等,6個面都是正方形。

(2)組:正方體有12條稜,正方體的12條稜的長度相等。

請學生到講臺前,手指正方體模型,按“面、稜、頂點”的特徵有序地數一數,摸一摸,其他同學觀察思考。

老師出示一個正方體教具。請學生討論:它是不是一個長方體?

學生甲組:這個物體的六個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乙組:長方體6個面是對面的面積相等,而這個物體是6個面的面積相等,所以我們也認為它不是長方體。

學生丙組:我們組有不同意見,因為我們認為它的6個面雖然都是正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它的12條稜也包括每組4條稜長度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也包括了相對的面面積相等這些條件,所以我們認為它是長方體。

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長方體中包含著正方體,用集合圈表示為:

師:我們把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或者叫立方體。

今天這節課,大家有什麼收穫?(學生暢所欲言談收穫,教師將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

正方體有6個面,都是正方形。有12條稜,每條稜長度相等。有8個頂點。

正方體的學習是以長方體知識為基礎的,在教學時可以將兩者聯絡在一起,便於學生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1.可採用觀察彩圖和實物、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發展空間觀念,並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2.注重知識的整體性,把長方體和正方體放在同一節中呈現,有利於對學生分析、比較和概括能力的培養。3.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正是讓學生的感性經驗上升到理性經驗的過程,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在這一過程中,能使學生體會到認識事物和歸納事物特徵的方法,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

第7篇

1、通過回顧與整理以及練習與應用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以學過的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加深對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的'理解。

2、培養學生樂於學習,樂於與同伴合作並分享學習成果的良好學習品質。

培養學生樂於學習,樂於與同伴合作並分享學習成果的良好學習品質。

將後六欄中的兩個因數分別與第一欄進行比較,從而初步體會積的變化規律。

讓學生根據題目的特點,判斷哪幾題的商小於1,再通過計算驗證開始的判斷是否正確。

弄清是乘進率還是除以進率,再決定小數點是向右移動還是向左移動。

第8篇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27~30頁的內容。

1、知識技能目標: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

2、能力目標:指導啟發學生運用觀察、測量等方法,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特徵,開發學生智慧。

3、情感態度目標:通過觀察、擺弄實物幫助學生建立起空間觀念。

在講新課之前,我們先回憶一下,以前學過哪些幾何圖形?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平面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都是立體圖形。

在日常生活中見過那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

課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同學們常見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

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是不是有6個任意的長方形都能圍成一個長方體呢?這節課我們就繼續研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知識。

(2)師生在長方體教具上指出面、稜、頂點,學生依次說出名稱。教師說出頂點、面、稜的名稱,學生迅速在學具上指出。

請學生拿出長方體學具,按照一定的順序數一數,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根據長方體面的位置,數出這6個面分別是什麼?從位置上看前、後兩個面正好是怎樣的?

教師講述:我們把這樣的兩個面叫做一組相對的面。找一找,長方體一共有幾組這樣相對的面?

通過觀察,學生會發現有兩種情況:一種是6個面都是長方形;(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另一種情況是4個面是長方形,另外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板書: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分組測量長方體前後、左右、上下面的長和寬,引導學生髮現:長方體相對的面的長和寬分別相等。

教師:由相對的面的長和寬相等,我們可以進一步知道,相對的面的形狀、大小怎麼樣?

教師:你認為研究長方體稜的特點,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長方體有幾條稜?這些稜可以分成幾組?哪些稜的長度相等?)

教師: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長方體三條稜相交的地方有什麼。

我們把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請你們按照順序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1)請學生拿出長方體學具,放在桌面上觀察,最多能看到它的見個面?

把長方體放在桌面上站在任何角度觀察,我們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在畫長方體時看到的3個面畫實線,另外3個面用虛線畫。

(1)討論:要知道長方體12條稜的長度,只要量哪幾條稜就可以了?

啟發學生說出:只要量相交於一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就可以了。

我們把相交於一點的三條稜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習慣上,長方體的位置固定以後,我們把底面中較長的稜叫做長,較短的稜叫做寬,和底面垂直的稜叫做高。(課件出示)

1、課件演示:一個長方體的長漸漸縮短,變成一個正方體的過程。觀察演示過程,提問:你們有什麼發現?

教師:這個立體圖形叫正方體。現在我們從面、稜、頂點來研究它。請大家拿出正方體紙盒來研究。

(1)正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麼圖形?這些面有哪幾個面是相等的?

(2)正方體一共有幾條稜?這些稜的長度有什麼關係?

正方體6個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條稜長度相等;8個頂點。

請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說一說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學生討論後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在面、稜、頂點的數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狀、面積、稜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徵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