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觀察品味生活隨筆

  觀察品味生活隨筆

一樹一樹,豐滿地站在那兒,如勾魂攝魄的佳人。看它一眼,彷彿它有明眸也顧盼我一次。孩子們在感嘆,外面的春光真好;我在讚賞,海棠花真嬌美。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觀察品味生活隨筆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觀察品味生活隨筆

觀察品味生活隨筆一

幾株海棠在我的窗前,剛剛綻放,是深粉紅色,很是嬌俏。這是庚子年的春。人們被新型冠狀病毒阻隔著,踏青、賞春的心情也耽誤了,更多的時候,是靜靜地關注、等待、期盼和希望。看一眼海棠花,花非去年的花,葉非去年的葉,但鮮豔、生機更盛。路過的人們都朝花看上幾眼,我信那一刻,有希望之火在他(她)的心裡開始升騰。戴著口罩的人,走出家門的越來越多。疫情得到了快速抑制,自由的翅膀在迎風強壯,人們一邊加強自我保護意識,一邊禁不住盛春的誘惑,滿懷期待去見他們久違的花草樹木,山川河流。與我而言,本來就很少跨出門檻,困在家中已經習以為常。但我也存有一份心焦、期盼,為家人,為國人。海棠花開到中場的時候,我有了一次出門的機會,跟家裡人一道去巢湖。從沒有臺階的後門出去,繞到樓前面的車子旁。猛一抬頭,前窗下的幾樹海棠花與我撞個滿懷,忘了繼續前行,盯著花兒看個不夠。它們一樹一樹毫無拘束、敞開心扉地開,這時已從羞澀的少女開到潑辣大方的少婦,花也變得粉紅了。一樹一樹,豐滿地站在那兒,如勾魂攝魄的佳人。看它一眼,彷彿它有明眸也顧盼我一次。孩子們在感嘆,外面的春光真好;我在讚賞,海棠花真嬌美。

海棠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喜愛。自漢代、晉代到後來的唐、宋、元、明、清歷代帝王都比較喜愛,在皇宮園林大面積種植觀賞。許是帝王和貴族喜愛,百姓和民間才喜愛,也許是民間百姓的珍視,帝王和貴族才感到理應珍視,喜愛的坦蕩。總之,在喜愛海棠這一點上,王公貴族與淳樸善良的百姓達成了一致。海棠春睡,魅魅佳人。(宋)釋惠洪《冷齋夜話》記載,唐明皇登沉香亭,要見楊貴妃,於時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唐明皇笑著說:“豈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從此,海棠成了貴妃的代稱,也被文人墨客牽做美人的雅號。到了宋代,人們對海棠的喜愛達到了鼎盛,研究海棠的書籍層出不窮,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海棠記》和《海棠譜》。海棠大致可分為垂絲海棠、西府海棠、木瓜海棠、貼梗海棠。沒有全都見過,也辨識不清楚。窗前這幾棵,以花來辨別,彷彿是西府海棠。剛開是深桃紅,逐漸變粉紅,快凋謝時,粉得更素淡,接近於白。此時,它們立於我家窗下,一棵一棵粉嘟嘟的,這唐朝的妃子、宋代的佳人,豐滿嫵媚,襯托這個春天鮮妍柔潤,盎然生機。它們開到極致時,最怕的是那一陣浩蕩春風,風過,花瓣雨紛紛,鋪滿腳下的地面,但這不是凋落,是妃子、佳人醉了,醉躺在春的懷抱。

蘇軾的一首《海棠》,道出了對海棠花的無比憐惜與喜愛:“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燒高燭照紅妝。”他喜愛的可能是西府海棠,只有西府海棠有香氣,“香霧空濛月轉廊”,他怕花睡去,深夜還秉燭觀花。我在花下,仰首觀望,深深地呼吸它的香氣,這是下午時分,我不怕它會睡去,只怕我和它一起醉去。

我想知道西府海棠花的花語是什麼。這麼美的花,它該有靈魂,有要說的話,簡意點說,就是花的內涵與象徵意義吧。查到它的花語是:美麗、嫻靜,象徵意義為單戀。真是夠雅、夠美,獨抱一腔情愛,不與人擾,一個人歡喜,一個人的白月光,溫暖著,燃燒著,寂靜著。由它的花語,我又想起蘇軾調侃好友張先八十歲迎娶十八歲小妾時寫的一首七絕: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單戀得那麼唯美,卻被一老夫迎娶,且不說這小女子是情願的還是不情願的,舊時女子沒有追求愛情的自由,是肯定的。舊時的男女不平等,婚姻也不平等,佳人如海棠花一樣美,卻如海棠花遇到風雨一樣慘淡,剎那間凋謝。現如今的女兒家,追求愛情的自由權利與那時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幸福啊,猶如西府海棠花般,一樹一樹地濃粉鮮潤。

彷彿我在觀望的時候,花兒又往深裡開了一層,想伸出手,把它們一朵兩朵或者一小枝擁入懷裡。不遠處,春風送來孩子的話,提醒了我:媽媽你多看一會吧,我們等你,但不能採摘,美好的花朵要與大家一起分享啊,不屬於你一人。我聽到,很是贊同他的觀點,美,屬於大眾。驚異地看著孩子,他們長大了。有了和西府海棠花一樣美的思想,我喜悅。拿下口罩,深深地吸納幾口帶有西府海棠花香的空氣,坐到車上。車行了,從窗子看外,天空和大地一片清朗,遠方的田野和近處的莊稼、草木勃勃生機。海棠依舊。

觀察品味生活隨筆二

什麼叫聰明?請看電影《花木蘭》中的一個情節。

一次,花木蘭夜巡兵營,突然發現成群的鳥兒從北方飛來。於是立刻認定,鳥在半夜成群地飛來,肯定是受到了驚嚇,而既然北方是敵人的營地,那麼鳥從北方飛來就意味著敵人有行動,很可能是要偷襲我方,於是建議大家將計就計,撒出營區打個埋伏,不久,敵人果然偷偷襲來,並果然中了埋伏死傷無數!

注意!由鳥的不正常飛翔能“猜”出敵人要來偷襲,這當然能說明花木蘭聰明之極!

讓我們再看第二個例子。

衛國戰爭時期,蘇軍偵察員奉命日夜觀察敵軍的行動,有一段日子,蘇軍偵察員突然發現,連續許多天的上午,總有一隻波斯貓要在敵方陣地一間看似平常的屋頂上晒太陽。而既然波斯貓是家貓,偵察員也就立刻斷定,能在戰時把波斯貓帶進陣地的,肯定是高階軍官,波斯貓總在這晒太陽,就說明高階軍官就住在這兒。而既然住在這,這裡就很可能是敵軍的高階指揮所,於是建議炮兵瞄準這間屋子打了兩炮,兩炮後,敵軍的指揮所果然被摧毀了。

請注意,蘇軍的偵察員聰明之極,居然能夠通過一隻小貓發現軍事祕密。

如此看來,“聰明”並不遙遠!

原來,誰善於“思考”,誰善於“發現”,誰就是聰明人啊!

讓我們再聽聽三個聰明孩子的故事。

其一。古代有個叫楊溥的孩子,與體弱多病的父親相依為命。有一年為防水患,縣裡曾要求每家出一男丁上河邊築堤,楊溥的父親也在應徵之列。楊溥知道父親體弱多病不堪勞累,就親自來到縣衙為父親求情。縣令見楊溥年少機智,挺喜歡他,但輕易讓楊父回家又多有不妥,於是對他說:“每家出一男丁,此乃規矩。但本官見你小小年紀就有如此孝心,有意放你父回家,這樣吧!我出一上聯你來對,如能對得出,請立即帶你父回家,如對不出來,則你父必須上河堤--休怪本官無情。”說著寫了上聯:“四口同圖,內口皆由外口管”(繁體的“圖”寫做“圖”,大口內有三個小口)不料話音剛落, 小小楊溥就立即寫出了下聯;“五人共傘,小人全靠大人遮。”(繁體的“傘”寫做“傘”, 大人下有四個小人),見孩子伶牙利嘴且語意雙關,縣令也只好踐約,讓孩子帶走了多病的父親。

其二。有個民間故事。有一次,番邦意欲與岳家軍決戰,前來下戰書的人挺狂,曾得意洋洋地說了一句:“聽著!我們是‘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不料此話剛一出口,就聽得小將嶽雷憤然回答:“屁話!什麼‘八大王’!我看是‘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請注意嶽雷的話,既然你們提到“琴瑟琵琶”,四字上頭有八個“王”字,那我就妙用“魑魅魍魎”做答,四字旁邊有四個“鬼”字--果然是頂天立地,回答得妙語如珠。

其三。幾個在北極探險的孩子,正要取火做飯,突然發現,他們的打火機掉了,再放眼四顧,只見冰天雪地無邊無垠,分明找不到可以提供火種的救護者,幾個女孩子便急得鳴嗚地哭,還求救似地看定了他們中唯一的男孩兒,彷彿他的臉上正寫著希望。果然,這唯一的男孩子不僅沒哭,還笑眯眯地指了指藍天:“別哭,請抬頭看。”大家問:“看什麼?”他笑笑:“藍天上有太陽。”說著揮動冰鎬,刨出一塊冰,然後拿出小刀,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小心翼翼地,把那塊冰削成了一面透明的凸鏡。女孩子們立刻恍然大悟:“有凸鏡就能取火!”他點點頭:“對!凸鏡有焦點,能聚光!”於是,正是靠著這面冰做的凸鏡,大家成功地聚集了太陽光,成功地點燃了他們酒精爐。

是的。有太陽就有希望,既然燦爛的陽光正親吻著同樣燦爛的男孩子和女孩子們,就千萬別忘了,我們,可以隨時從太陽裡取火。難道不是嗎?只要點亮了你的聰明,你就是太陽!

觀察品味生活隨筆三

有句英國諺語說的挺好:“為了奪取一個人的心,最好從那個人的胃下手。”這引發了我的兩個聯想。

一是想起了古書《醒世恆言》中的一個故事。有個姓薛的錄事(錄事為官名)於高燒昏迷中化為鯉魚,躍入湖中,恰好有個漁夫前來垂釣,其餌香味樸鼻,薛錄事明知吞之必然喪身,卻還是耐不住餌香張口吞之,終被釣去。

二是想起眼下人人都懂的兩個詞:“請吃”與“吃請”。

細想這兩個詞,也的確皆意味深長,這就是:“請吃者”中確有不少居心險惡的“漁夫”,“吃請者”中也確有不少是屢屢上當的“鯉魚”--只因漁夫之“餌”香甜可口,便昏昏然只顧狼吞虎嚥,至於理應堅持的原則,則全因“吃了請”而拋到了九霄雲外。

那麼,為什麼酒桌上的攻勢就格外咄咄逼人?因為此類攻勢全不見刀光劍影,看起來“溫馨”之極,正如上述那句英國的諺語:為了奪走人心,的確從胃下手最方便。即,酒桌上的五彩繽紛並不就是美麗,吆五吆六的熱鬧後頭才是充滿殺機的真正的陷井呢!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請細品一則鄭板橋的故事。據史書稱,鄭板橋之最愛好者,並非山珍海味,而是狗肉,每當山野之人或牧童村夫送來狗肉時,他總是欣然收下,並做一兩幅書畫以為酬謝,而富商大賈則每每吃閉門羹,“鉺以千金,不顧也。”於是,為了得到鄭板橋的真跡,一個腰纏萬貫的鹽商玩了一個精巧的小花招--“一日,板橋出遊稍遠,突聞琴聲甚韻,循聲尋之,則竹林中一大院落,頗雅潔,入門見一人鬚眉甚古,危坐鼓琴,一童子烹狗肉方熟。板橋大喜,語老人曰:汝亦喜狗肉乎?老人曰:百味莫佳如此,子似亦知其味,請嘗一臠。兩人……並坐大嚼。板橋見其素壁,問何以無字畫?老人曰:難得佳者,聞有鄭板橋,老夫未嘗見其跡,也不敢許也。板橋笑曰:鄭板橋即我,請為子書畫,可乎?老人曰:善。遂出紙筆,板撟揮筆而就。”至於結果,是真相大白後,板橋“已無可如何矣。”(馬宗霍《書林記事》卷二)

如此看來,把戰場擺在酒桌上,此種格局古已有之,其風雲變幻足以令天下人刮目,如不森嚴壁壘,善良者是極易上當的。

既然如此,憑什麼不森嚴壁壘,先牢牢地守住自己的胃!
 

標籤:隨筆 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