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20篇 「故鄉之美:追溯六年級作文中的傳統風俗」

本文將介紹家鄉的風俗,家鄉是一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它擁有豐富多樣的風俗文化,每一個風俗都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獨特的特色。從傳統節日到日常生活習慣,家鄉的風俗讓人感受到濃厚的地方文化氛圍。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家鄉的風俗吧!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20篇 「故鄉之美:追溯六年級作文中的傳統風俗」

第1篇

在我們這,有許多的節日,其中我多最喜歡中秋節。每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平時望見的月亮,今晚的月是無比的圓,就如銀白色的玉盤。

有人說,新月是不怎麼圓的,半月是像飄著一樣的,而圓月是像西子之明眸一樣的。聽說這一晚的月亮,很是神祕、迷離、獨具情調。

如果可以,我願在月中漫步,聽她講古先的傳說;也願靜靜地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月光灑在了我身上,這才是真實的與月共處,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願意在屋中歡飲度著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靜地夜晚,在靜寂地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的美好。

我曾讀過唐人曹鬆的《中秋對月》中直到天頭無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詩句,也曾看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ye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望。也曾聽到過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首詞的作者是張若虛。

這首詞寫出了作者想到了永恆的月亮和人世變遷。於是追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寫出了詩人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奧祕,感懷宇宙永恆生命短暫。但是一個人的生命雖然短暫,可人才輩出無窮無盡,就和永恆的`月亮共生於宇宙中。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出瞭望月思鄉的感情,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

中秋節的確是一個賞圓月的日子,又可以吃月餅,又可以賞月,真的是一舉兩得呀!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20篇 「故鄉之美:追溯六年級作文中的傳統風俗」 第2張

第2篇

節日夜晚,人們會在安覺寺的佛塔周圍、殿堂屋頂,窗臺等地方點上一盞盞元根酥油燈,佛堂則供碗清水,把佛堂映得燈火通明。遠遠望去,那一盞盞排成一字形或寶塔形的酥油燈,如繁星落地一般壯觀。

寺廟開門了,我隨著人群湧入寺廟,寺廟的神像前整整齊齊擺著幾個蒲團,供香客們跪拜神明。神像的`旁邊,有一架燈臺,燈臺上擺著上百盞未燃的酥油燈,供香客們點燃、祈福。把未滅的香,靠在燈芯條上,不等多久,燈芯條就燃了起來,散發出柔和而又溫暖的光。整個大殿充斥著清煙的味道,令人昏昏沉沉。

我盯著那隨風擺動的燈火,想起了一個傳說:相傳,公元1419年,藏曆10月25日,藏教黃教的創始人宗喀巴圓寂。其信徒們悲痛不已,一年後,宗喀巴的弟子們建起了甘丹寺,公開悼念宗喀巴。並定藏曆10月25日,為宗喀巴圓寂的日子。從此,每到藏曆10月25日,信徒們便燃燈為宗喀巴祈福。漸漸地,當地的居民也跟著點燈,祈求風調雨順、事事順心。可是由於當地貧窮,沒有足夠的燈,於是當地人想出了一個妙招,把元根挖空裡面安上燈芯,點燃,這樣最初的元根燈便形成了。後來,元根燈慢慢被酥油燈替代,可百姓們依然稱那一天為元燈節。所以元根節就這樣出名了。

直到大人們叫我去領掌粑時我才從這段故事裡清醒——等香客們拜完神、點完燈喇嘛們會把搓好的掌粑分發到每一位香客的手裡,一人一小團。讓香客們眼福口福雙齊,吃著甜而不膩的掌粑;賞著喇嘛們表演藏戲。元根節,刻入了我的記憶裡……

“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我們傳統節日真的是種類繁多啊!我為生在具有這麼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度而自豪!

第3篇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常年幽居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定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來燒長安,要想逃過劫難,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漢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終於與家人團聚。就這樣形成了元宵節,在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平平安安。

在這一天,我們家也要包湯圓,在揉完面後,就輪到我大展身手了!

我把面揉成一個個小劑子,用勺底在麵糰上壓出一個坑,再舀一勺紅糖塞進去,然後把面劑子搓成球,最後貼著鍋邊小心地放進去,一個湯圓就做好了!

在做了許多個這樣的湯圓後,終於到了品嚐湯圓的`時候了,只見一個個香甜軟糯的湯圓被盛到了碗中,讓人垂涎三尺。

“唔,這是什麼?”我從嘴裡吐出一個硬幣,“湯圓裡怎麼會有硬幣?”

“湯圓裡包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寓意,包芝麻代表芝麻開花節節高,包紅糖寓意甜甜蜜蜜,包花生寓意早生貴子,包硬幣寓意財源滾滾。”爸爸笑了笑,“看來你要走大運嘍!”

“湯圓是包出來的,表皮光滑黏糯,元宵是滾出來的,表皮乾燥鬆軟。湯圓是把糯米粉和成麵糰,包上各種餡並搓圓,元宵是先做好固體的餡並切成小塊,蘸水後在放滿糯米粉的篩漏上滾成球。”媽媽回答了我。

吃完飯後,我和爸爸媽媽一起賞花燈。有的是帶褶皺的圓形花燈,像炸得焦黃的丸子,有的是紙折的長條形花燈,賽兩條游龍,有的剪成了動物模樣,好似一張張立體年畫……

第4篇

元宵和湯圓是元宵節必不可少的節日美食。雖然它們味道相仿,可是做法和來歷卻各不相同。它本有多種名稱,如粉果、面繭、湯餅等。在明永樂年間才定名為元宵。據說袁世凱做了大總統後因為“元宵”和“袁消”同音,就下令讓人們不許叫“元宵”,只能說“湯圓”了。

不僅名字相異,它們的製作過程也有很大區別:元宵是“滾”出來的,而湯圓則是包成的。黑芝麻加糖,油和一些堅果,攤成餅後切成小塊,沾上水後放到糯米粉裡搖晃,反覆五六次就可以製成麵皮勁道,爽口有黏性,湯汁濃郁清香,餡料緊實,讓人難以忘懷的元宵。

和元宵相比,湯圓的做法更接近餃子,糯米粉和水以後切成小塊,把它們壓成餅,再將芝麻餡均勻地包裹進去,揉成球狀就可以了。儘管餡料和元宵相同,但是鬆軟的外皮卻使它融化得厲害,吃起來十分軟糯,湯汁相對稀薄,不粘牙,但是更容易被弄破。

湯圓和元宵本是一種東西,相傳古時候的人們每天早出晚歸,辛苦地勞作,吃的飯也十分粗糙。玉帝擔心再這樣下去,人們都會生病。太白金星建議先讓人類都生一場小病提醒他們。衲陀祖師聽了,往人們的鍋中放了瘋人藥,讓人們都瘋了:女人做飯待客,男人殺豬送酒,孩子們到處玩樂,人們都不下地幹活了。玉帝見藥效過了頭,便命菩薩給人們治病。她用芝麻當藥引,白糖花生為輔,用糯米包裹後下在人們的湯裡,大家吃了以後繼續幹活,男耕女織,也學會了要勞逸結合的道理。從此以後,人們每年春節後都吃湯圓。

做飯剩下的糯米粉可以做成實心的面球,和吃剩的元宵放到油鍋裡炸,等到外皮金黃即可出鍋。這樣做的炸元宵外酥裡軟,形狀較扁,油而不膩,很好吃,但不能用湯圓做,容易爆開。

元宵的吃法雖然多種多樣,但它蘊含的.團圓願望卻是相同的。裹在糯米里的芝麻,飽含著親人們對你的關懷和祝願,也飽含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希望跟期待。

第5篇

“年糕,年糕,年年高。”冬至打年糕是我們家鄉的傳統習俗。

冬至前後,村子裡到處散發著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打年糕嘍!瞧,家家戶戶都像趕廟會似的,或肩扛,或車載,把一袋袋糯米陸續運到村頭。大家把一袋袋糯米倒進碾米機裡,碾成糯米粉來做年糕。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進了一個個小木桶裡,白花花、軟乎乎的,沾點兒放到嘴裡,淡淡的米香中夾著一絲甜味……糯米全部碾好後,家裡人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爐上,只等糯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個人的臉都被爐炭映得紅撲撲的,看起來很喜慶。

不一會兒,蒸糕師傅喊了一聲:“出鍋嘞!”人群立刻開始騷動,小孩子們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熱氣騰騰的糯米粉被倒入石臼中。“可以開始了!”話音剛落,好幾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就挽起衣袖,圍著石臼,拿著木槌,一邊轉一邊舂糯米粉。淘氣的孩子們也會乘機上前,你敲一下,我捶一下。可他們一不小心把糯米粉蹭到臉上,就變成了小花臉。

沒多久,年糕打好了,嬸嬸們就拿著菜刀,嫻熟地將一大塊年糕分成許多小塊的'。吃上一口熱乎乎的年糕,香滑軟如,誰嚐了都會嘖嘖稱讚。切剩的年糕角就被心靈手巧的奶奶變成了小兔子、小鯉魚、大元寶……孩子們可喜歡這些了。

最後,每家都把年糕一塊一塊整齊地擺在竹蓆上,再把竹蓆託舉到通風的竹架子上。等風乾後,就能帶回家慢慢享用了。

冬至,全村打年糕、吃年糕,品嚐的是鄰里之間的那份溫馨,感受的是鄉里鄉親的那份情誼。

第6篇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而這一天也是我最喜愛的節日。

到中秋節這一天全家人都必須回家一起吃團圓飯,賞月喝桂花酒。大家會一起聊天拉家常,所以這一天親情味很濃。

在中秋節的夜裡,爺爺抱著我說:“中秋一詞最早見於《禮記》,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還有啊,不同的地方,中秋的風俗是不同的。我們這兒是喝桂花酒和吃月餅”。我聽了跟小腳一溜,逃走了,偷喝了一點桂花酒。

夜幕下,月光灑進了庭院的地上,照在了桂花的'花瓣上,流到了人們的臉上。青色的酒杯中,桂花酒隱隱泛著白光。小咪一口酒,帶著桂花那不可言喻的淡淡的優雅的清香,順著舌尖滑下,似乎每喝一口都有不同的一番滋味。直至臉頰泛起一絲絲紅光,眼中滿是陶醉。我看著他們那麼舒服,便也喝了一口酒,還拿起了月餅,伴隨著口中的酒香吃下酥脆的皮而充實飽滿的餡,好像吃下去的不單單是五仁的香味,還有親情的傳遞,滴入心間,融化了那冰冷的心。我半眯著眼看,也漸漸迷糊了起來。看著大家臉上洋溢著笑容,心間暖暖的,那桂花酒的滋味讓我如痴如醉。

桂花悄然飄下,飄落到了酒杯之中,飛到了指尖之上,落到了掌心之中。伴隨天上一隻只放飛的燈,那一隻只充滿牽掛,充滿希望的燈。過了一會兒,大家開始聊家常,空氣也隨之熱鬧了不少。

夜深了,每一個人都回到了屋中。清晨,我在朦朧中醒來,昨夜那桂花酒的香氣似乎還在空氣中飄蕩。於是,中秋在一杯酒一塊月餅中過去了。

第7篇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爸爸媽媽帶我到爺爺家玩耍。一進門,我就看見了一個個掛在桌角的粽子。看著爺爺細心的包粽子,我不由自主的問爺爺:“爺爺,我能包粽子嗎?”爺爺笑哈哈的說:“當然可以啊!”

我洗完手,激動地跑到爺爺身旁,模仿著爺爺的樣子,拿起兩張用水泡過的粽葉,圍著手指轉了幾圈,粽葉就變成了一個像三角形圓筒的形狀,爺爺又用勺子放了一些糯米,再用手按一下,我也照著爺爺的方法做。可是我怎麼也裝不滿糯米,我急忙問爺爺:“爺爺,你怎麼輕輕鬆鬆的就裝滿了呢?我為什麼不行?”我疑惑不解的看著爺爺。爺爺告訴我:“傻孫女,你的粽葉下有一個洞,你一裝米,它往外漏,當然裝不滿。”我往下一看,讓我大吃一驚,真的有一個洞!爺爺又教我如何才能把粽葉包緊一點,再裝一勺米進去,然後把多餘粽葉蓋過來,這樣粽子兩邊就有兩個三角形的尖角,把兩個尖角向下面一按,最後用線把蓋過來的尖角和粽葉繫好。這樣就完成了一個粽子。我按爺爺教我的方法包了好幾個粽子,雖然包的粽子奇形怪狀,但我卻如獲至寶,心裡高興極了,因為我學會了包美味的粽子。

包完粽子,爺爺把粽子放入鍋裡煮,我耐心地等待著,很快粽子熟了,我急切的`檢視我包的那幾個粽子,發現已經煮爆開了,但是我依然開心地把它們撈出來。粽香撲鼻而來,讓人口水直流。這天我吃了好多個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家鄉眾多風俗中的一種,我的家鄉還有好多好多別的風俗,比如中秋節吃餈粑,大年七年級吃湯圓,清明節上墳祭拜老祖宗等等。我熱愛我的家鄉!

第8篇

元宵被稱為“小年”,也是一年當中很重要的節日,這一天成都會有哪些風俗呢?

元宵節必不可少的就是吃湯圓,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這一天我們一大早就得起來包湯圓。包湯圓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頭一天就得把皮兒給和好,只需要用開水把糯米粉衝好,慢慢搓成團狀,留著第二天包湯圓用。第二天一早外婆會把芝麻和黃糖放到一個石頭做的容器裡使勁捶打,直到它們充分地混合到一起,餡兒就做好了。這時候全家老小就回一起到灶前包湯圓,首先在搓好的皮團上揪下一小塊,按成皮餅,握在手中,再用勺子舀一勺餡兒放到皮兒上,再包裹起來,一定要包緊,不然等會兒就會煮爛。

湯圓在鍋裡煮,我們在外面等。湯圓一出鍋,我們眼睛都掉到裡面去了,吞下嘴裡的口水,拿起勺子就開始吃湯圓。小孩子都狼吞虎嚥得吃,掙著搶著去舀第二碗;而大人們都會細嚼慢嚥地吃,覺得好不容易過個元宵,吃個湯圓,就要細細品味。

吃完湯圓,大人們去聊天,小孩們去玩耍,一起等待著晚上的活動。

元宵節的晚上,大街小巷都會掛起花燈,有紅的、黃的、綠的,有長方形的、圓形的、花型的。大人們都會牽著小孩的.手,去看花燈、打燈謎。聽說猜出最難的燈謎,就回得到一碗免費的湯圓,這可吸引了許多大人紛紛上去破解這個“難題”。小孩們則會去製作他們自己的小花燈,帶回家做紀念。還會有小孩去找老師傅玩皮影。大街上充滿歡笑聲、說笑聲,好不熱鬧。平時早早就睡了的孩子,今天精神好的不得了,大家把這個元宵節所有的樂趣都放到這個晚上了。如果自己願意的話還可以去祈個福,祈求自己這一年平安健康、多財多福。

元宵過完,也就證明年也過完了。大家就會去工作、上學。像這樣的熱鬧,又要再等上一年。

第9篇

爆竹聲下,揚起的是最開心的笑臉。今天是正日七年級,正所謂“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敞廬”。春節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

臘月初八那天,媽媽給我們煮好了臘八粥。我和妹妹別提有多開心了,時不時跑到灶臺前掀開鍋看看,可媽媽總說:“別掀,別掀。等會洩氣就不好喝了。”煮臘八粥呢!首先要準備材料,材料有:紅棗、桂圓、栗子、紅豆、大米、瓜子仁、花生米……煮臘八粥要非常有耐心,這樣煮的粥才色香味俱全。喜歡吃甜的可以放些糖進去。經過一大上午的精心熬製,往裡加了一大勺糖,攪拌好後,迫不及待地塞進口,可我內心的貪望早已忘卻粥很燙,剛準備入口,媽媽就說道:“喝粥啊,要慢慢喝,你個急性子,跟你爸簡直一模一樣,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這次細細品嚐,心裡讚歎到:這臘八粥也太好吃了吧,大米的軟糯、甜甜的紅棗、可口的桂圓,與整體結合的恰到好處,真是太美味了!就這樣,臘八就開心的'度過了。

轉眼到了正月七年級了,我定的鬧鐘早以亮出了它美麗的歌喉,我早早起床,醒來後,發現枕頭下的什麼東西露出一個紅紅的小角,掀開一看,原來是爸爸媽媽為我準備的紅包,我開啟一看,是三百元。我懷著高興的心情洗漱完下了樓,吃過早飯,爸爸就點起了長長的鞭炮,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響。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家家戶戶吃著美味的大湯圓。吃過晚飯後,我們一家坐在陽臺閒聊觀月,別提有多高興呢?

過了元宵節,年也就結束了,孩子們揹著書包好好去上學,大人們,開始去工作。人們又恢復了年前般的驚碌。

第10篇

家鄉的春節,是一年當中最美好的日子,在這一天,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互相拜訪,小朋友們湊在一起玩,其樂融融。

中午,奶奶要拿出她的拿手絕技:面。她親自揉麵,搓成條狀,再放湯裡一煮,香味都可以飄出去好遠。奶奶邊揉麵,邊跟我講起了故事:“你知道為什麼生日和過節要吃麵嗎?”我搖搖頭“不知道啊。”她笑了笑:“因為這個代表著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哦,原來我只聽媽媽說過,也不太知道呢。”我若有所思。

晚上,大家坐在餐桌旁,一起吃年夜飯。外公說:“來,雲兒,我敬你一杯。”說著,拿出了酒杯。我端起了飲料:“祝您長命百歲,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外公笑了一下:“祝你學習進步,逢考必過。”

吃完了飯,大家圍坐在電視機前,準備收看春節聯歡晚會。奶奶端來了一個盤子,上面放著5個紅包。“哇!”弟弟妹妹們歡呼著拿起了最厚的。只剩一個了。我把它拿起來。“啊,全是零錢!”他們看著紅包,愣住了。我開啟紅包:“哇啊,全是一百噶!”我激動的.跳了起來。奶奶語重心長的對我們說:“無論多少,都不能貪財,不能貪心,否則會引來大麻煩。”“唉!”弟弟坐地上“壓歲錢又沒拿到最多。”我們都笑了。

過年,長輩們反而會更忙,所以年的背後也寄託著厚重的責任,我們又長大了一歲,對於人生應該又多了一份思考。這正是過年的意義。

第11篇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雖普天同慶,可各地的風俗略有不同。我是榆林人,有趣的榆林春節容我與你道來。

榆林人的春節,過年前的一個月就開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元宵、鬧秧歌、轉九曲、觀燈、放花才算基本結束。榆林人講究過富年,對於年貨的準備極為重視,臘月裡踏進集市會看到一派熱鬧非凡的'紅火景象。

臘月二十三的時候,榆林人要送灶王爺上天。農村有一些地方會吃上一頓豬肉燴粉撈飯,還有一些地方吃上一頓雜麵,燃放煙花爆竹,送灶王爺和灶王奶奶。

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忙前忙後做年茶飯。年前幾乎家家做油饃饃。油饃饃是用水兌上軟米浸泡一夜後撈出來,再在碾子上碾成面,再兌水揉成團,發酵一夜,然後做成環狀,在油鍋上炸熟即可食用了。

油饃饃講究小巧玲瓏,顏色金黃,味道鮮美,醇香可口。

榆林人臘月也要蒸白饃饃。白饃饃上還要點上可食用的紅紅綠綠,圖個好吉利。

我們榆林人過春節準備的特色美食還有“拼三鮮”,這可是一道大菜,它烹製繁雜,用料眾多,有紅燒豬肉,炸丸子,炸佛手,炸酥肉,煮羊肉、雞肉,涮片粉,蒸酥肉,水丸子,做出來後那真是稠稀相間,色香味俱全,誘人的味道讓人直流口水。

榆林過年美食豐富,文化娛樂活動也不少。在我們名滿天下的老街有多種文化娛樂活動,萬佛樓、鐘樓、鼓樓的樓臺上有陝北民歌、戲曲、說書表演,街道上張燈結綵,各路秧歌表演熱鬧非凡,到處歡聲笑語。

榆林的春節,真是豐富多彩,歡迎遠方的朋友來榆林過大年。

第12篇

牙牙學語的小孩子,會出門買東西了的大孩子,因為下象棋而爭吵不休的老孩子,提到正月十五猜燈謎,誰不是立時生出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呢?記得去年正月十五,我參加了元宵節的猜燈謎活動。

大街上車水馬龍,到處張燈結綵。整個沁源城燈火通明,籠罩在燈的海洋裡,處處洋溢著節日的喜慶氣氛。吃過晚飯,我沒有去看大型燈展,也沒有去看放煙花,而是立馬和爸爸跑到猜燈謎區我太喜歡猜燈謎了。猜燈謎區已經人山人海,聚集了許多猜燈謎愛好者。我們穿過擁擠的人群進入現場。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狗回家了”打一字,我靜下心來,仔細地想,大腦一片空白,一時竟答不上來。我使勁地調動所有腦細胞,可絲毫沒有頭緒,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只好問爸爸,爸爸想了想說:“狗回家了,不就是突嘛,動物的家就是穴,狗又叫犬”聽了爸爸的話,我茅塞頓開,原來是這樣啊!

人們熙熙攘攘,一直討論個不停。我卻不作聲,只專注於猜燈謎,眼看一個又一個的燈謎被人們猜去,我也得加油了,爭取得個獎品回家,讓爸媽刮目相看。我接連攻克了幾個燈謎,接著又一個,“石頭旁邊有塊皮”,我想都沒想,脫口而出:“肯定是破!”

我正準備去兌獎品,看到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奶奶,正在冥思苦想,就好奇的走過去,“罪該斬首”,這不是“非”嗎?我幫老奶奶猜出了謎語,老奶奶一個勁兒地誇我聰明,說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猜燈謎的活動真有趣,讓我對漢字有了更深的.認識,更加熱愛我們的漢字。希望猜燈謎的活動一直都延續下去,把我們中華文化發揚廣大!

第13篇

中秋節,這個節日想必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就是這個熟悉的節日,總讓我欣喜萬分。

農曆八月十五,這天,全村人都會很忙碌,忙著製作美味的月餅,我們家也不例外。一大早我就隨媽媽一起去購買做月餅的材料。“媽媽,這邊,這邊!”我激動地大喊了兩聲,對於我這個小吃貨來說,一眼望去就找到了做月餅的材料,綠豆、紅豆、芝麻等。買完食材,我拎著袋子急忙向家裡奔去,迫不及待讓爸爸做月餅。

爸爸在家中已經準備好了工具,都是些不認識的,或是些認識卻不會用的,因此我只能在一旁看看。只見爸爸把麵糰壓平,再把餡料放在上面,然後包裹起來再放進模具裡,用力一壓,月餅便完美的呈現在眼前,之後再放入烤箱中烤一會兒,月餅便做好啦。

望著香噴噴的月餅,口水快要流了出來了。吃過晚飯,爸爸將月餅端上天台,我已經等不及想要吃一個,嗅著月餅的'香味,我大步流星衝向月餅,伸出手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起了一個月餅,張開嘴巴,輕輕一口,香糯可口,簡直美味至極。

月亮慢慢爬上的天空,我們一家人圍著桌子一起賞月。望著圓圓的月亮,爸爸給我講起了故事:“傳說啊,很久以前,後裔在捕獵時偶然遇到了嫦娥,兩人情投意合結為了夫妻,後來後裔從西王母那裡得到不死藥,交給嫦娥保管,逢蒙知道後便想要偷取仙藥,可被嫦娥發現,他沒有偷盜成功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了不死藥飛上了天,在廣寒宮中由玉兔陪伴著孤獨寂寞的她……”我聽著聽著,被睏意襲捲,靠在爸爸肩上睡著了。

第14篇

春節,悄悄地來到了人們的身邊,帶來了喜氣,福氣,還有那閤家團聚的機會。安慶的春節,差不多就在臘月二十四開始了。

臘月二十四,是安慶的小年。在這一天,飯菜必然很豐盛,我們還要接祖宗回家呢!人們相信在小年這一天祖宗會與家人們團聚,並且會祝福人們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萬事如意。

等到臘月二十六左右,家家戶戶便開始炸圓子了。那一陣陣香味,總是伴隨著“噼裡啪啦”聲音傳到人們的腦海中。不論是剛會識字的小孩子,還是學有所成的青年人,亦或是滿頭白髮的老年人,可不都喜歡炸圓子?

將剁好的'肉陷、豆腐、麵粉等食材和好,再加入調料,待油熱後,下鍋炸至金黃色即可出鍋。那一個個圓溜溜、金燦燦的炸圓子,總會使人饞涎欲滴,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結果當然免不了一頓燙,可還是吃得心滿意足。

大人們在這一天可忙了,要炸好多圓子,還要給親戚朋友們送一點,展示一番自己的手藝。在這一天,大家雖然忙個不停,卻個個都笑開了花。

除夕可謂是熱鬧非凡。遠方的人兒急匆匆地趕回家來,手上拎著特產與補品,臉上掛著笑容,嘴裡說著吉祥話。大家聚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邊看春晚邊聊天,這難道不是最幸福的日子嗎?這一夜,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既有對匆匆歲月的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新春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七年級開始,家家戶戶都要拜年了,來到親戚家,親切地聊天,說著吉祥話,喜氣洋洋,好不熱鬧。這樣的情景會一直延續到過年結束。

正月十五來到了,元宵上市,明月當空,彩燈高懸。這一天,賞著月亮,吃上湯圓,真是最美好不過了!

一眨眼,春節悄悄地過去了,家鄉的人們在這喜慶而熱鬧的節日裡,又迎來了嶄新的一年!

第15篇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大型傳統節日,在節日裡人們除舊歲,迎新春。其中還有一項流傳千年的活動一一包餃子。

傳說在古代,正值嚴冬時節,天氣異常寒冷。良醫張仲景在街上看見行人耳生凍瘡。張仲景思索良久,將麵皮包以豬肉、祛寒中藥以及青菜,下鍋煮熟後分與眾人食用,治療凍耳效果甚好。這便是餃子的起源。

今日便是除夕,一家人當然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我們的分工早已明確:媽媽和麵,爸爸拌餡,我包餃子。

媽媽在瓷盆中加入許多面,邊加水邊攪拌,不一會兒就成了許多面疙瘩,而這些麵疙瘩隨著水的一點點繼續加入,就像被施了魔法似的漸漸變成了一個大面團。

接下來該爸爸登場了,他拿出一塊五花肉放在案板上,雙手握雙刀,快速地在案板上剁來剁去,“咚咚咚”的聲音像跳躍的音符,不到-刻鐘的時間,整塊的五花肉就成了細碎的肉沫。接下來加入跺碎的粉條、韭菜與調味醬料,混合後朝一個方向攪拌,餃子餡的`那個香味就飄滿了整個廚房。我聞到之後,口水都流了三尺長了!

下面就該我大展身手了。我嫻熟地拿起一張擀好的餃子皮,挖起一匙餃子餡填在餃子皮中間,對摺、捏褶、壓實,一個漂亮的餃子就誕生了。

餃子下鍋了,一個個餃子在鍋裡浮動、翻滾,一會兒就煮熟了。它們一個個鼓著圓圓的肚皮,像是在向我們炫耀:“看我圓鼓鼓的不但漂亮還好吃呢!”我們一家人圍坐在-起,話著家常,品著餃子,別提多香了。

春節還有許許多多精彩熱鬧的事情,不管是哪一種都值得我們去回味。

第16篇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新年裡,我的家鄉一陸豐,也有不一樣的習俗。

在我的家鄉準備過年時,家家到幾十裡買年貨,要準備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號在新年顯出永珍更新的.氣象。

臘月二十八就開始大掃除了,家家都忙得不亦樂乎。將垃圾、灰塵掃走後,就把買的吃的擺上桌,讓客人和家人吃。在這一天,已經漸漸會有客人來做客了,無論是隔一面牆的鄰家親戚,無論是百里相隔的朋友,都會趕來做客。

除夕真熱鬧,家家趕做年菜,到處是海鮮與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門外貼上了紅紅的對聯。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這一夜,在廣場上會演“潮劇”,會有很多人前往觀看。不僅如此,在廣場上還會有人在賭“魚蝦蟹”,時不時連孩童子也會拿著十塊、五塊前往去賭一賭,因為過年開心。此時此刻,大部分店鋪已經關門,因為都去看戲了。

正月七年級與除夕截然不同。這一天,大人們都在家中看看電視什麼的,只有孩童偶爾去找朋友一起玩。

元宵到臨,有一個高潮到了,許多的人都蜂擁而至、三五成群到自己的親戚家拜年,孩童子都應接不暇,嘴裡不停說著“新年快樂”等吉言,然後不停收著紅包,到下午時會有舞獅不斷進入一戶戶人家,舞獅代表吉祥,意味福氣來了,大家都十分樂意它們進入自己家中。

一眨眼,新年就要過去了。在正月十七過去,家鄉的新年也就算過去了。學生們該去上學,大人們又去照常工作了。雖然新年過去了,但孩童還會放放鞭炮,還有零零散散的客人前來做客,大家都不捨得新年過去。

第17篇

“離家三裡遠,別是一鄉風。”國內土地遼闊、民族海量,但每逢新年,大家都要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餃子。

我的家鄉在安徽太和縣,大家當地新年的餃子別具特點。

先從餃子皮開始說起吧。餃子皮有白色的、綠色的,含義新春到來,生機盎然;還有用胡蘿蔔汁和麵擀出來的餃子皮是紅色的,象徵著明年的日子會紅紅火火。

餃子餡的調製就更是別具匠心了,各家有各家的拿手絕活。有豬肉大蔥餡的,有羊肉白菜餡的,有山藥蝦仁餡的,有韭菜雞蛋餡的……真是豐富多彩、應有盡有!

餃子的形狀多種多樣。有些在餃子邊上捏出一個個褶皺,就彷彿給餃子鑲嵌上了漂亮的花邊;有些在餃子邊上捏一個小小的口,給它取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笑口常開”;還有些把餃子包成個元寶樣,以此祝福來年財源廣進、富貴常在。大家當地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風俗是每家每戶年三十包餃子的時候,都要包一個“幸運餃子”。就是把一枚乾淨的硬幣悄悄地放到餃子餡中,然後包起來,這個餃子要和別的餃子完全相同,哪個吃到這個餃子,他就是來年最幸運的.人。

大年三十這天,一家人圍在一塊,我調餡,你擀皮,他包餃子,在和諧的環境中不一會就把餃子包好了。等到熱騰騰的餃子端上桌時,迫不及待的大家一口咬下去,滿嘴留香,別提多美味了。一家人團坐在一塊,吃著香噴噴的餃子,說說今年的收穫,談談對來年的期許,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餃子是家鄉新年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家鄉的大家每年都在期盼著它,由於它是新年的味道、是團圓的味道、是母親的味道、更是家的味道!

第18篇

寒假到了,鄉下的爺爺捎來一包糯米餈粑,樂得我都笑成了一朵花。爺爺是畲族人,做餈粑是畲族的風俗,節日都要做的。

我和父母來到爺爺家,剛進門,就看見了一個大石器,它張著老虎一樣的大口,這個老虎口上大中小下又大。我十分好奇,便問爺爺:“這是什麼呀?”爺爺轉過頭,滿是皺紋的臉上忽然露出了笑容,接著溫順的對我說:“等春節了,你自然就知曉了!”

盼呀盼,大年三十了,爺爺告訴我今天就要解開“老虎口”的祕密。只見爺爺裝了一盆事先浸泡好的糯米,淘洗乾淨了,放進一個我從來沒見過的的大木甑裡蒸。我心裡可急了,這蒸糯米和“老虎口”有哪些關係啊?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何想也沒頭緒,開始試著問爺爺這個難點,可爺爺就是笑而不答,讓我耐心等待。終於,大木甑裡飄出了一股糯米的清香。爺爺將一木甑的糯米倒進清洗過的“老虎口”裡,再一邊掄起身旁的石錘往糯米飯上砸,一邊不停地往裡面加水,我想,這糯米肯定好疼的吧。

一頓飯的功夫,糯米就軟軟地、黏黏地粘在“老虎口”中。原來,我稱為“老虎口”的石器是用來做餈粑的。軟塌塌的餈粑給舀進了一個大竹匾,飄來的'香氣引得我直流口水。爺爺看見了,就用大勺子挖了一些餈粑放進碗裡,加了些白糖遞給我,說:“趁熱吃吧。”我看著餈粑,立刻拿起筷子,細細的品嚐,哇!這糯米的味道像蜜一樣滋潤我的心頭,忙對爺爺誇讚道:“美味,太美味了!”

想著想著,再過幾天就要開學了,這個寒假雖然短暫,但我過的非常充實,也非常快樂,但糯米餈粑的味道一直存在我的心裡……

第19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首王安石的《元日》把新年迎新春時的熱鬧體現了出來,寫得可真是好啊!現在就來我的家鄉看看吧。

按照我們家鄉的規矩,春節在正月七年級開始。首先,一大早起來後,要先洗澡,洗完澡要換上新衣服,預示新的一年到來。然後,隨意吃個午飯,重頭戲還在後面呢!接著,下午要開始忙碌起來了,先把春聯貼上,然後開始採購食材,為晚上的年夜飯做準備。年夜飯的食材可大有講究: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蓮藕(寓聰明),腐竹(寓富足)組成的。活脫脫一個吉利晚餐,吃的全是由含有特殊含義的菜做的。

不僅如此,春節這天還沒完呢,吃完年夜飯,我們還可以放鞭炮,鞭炮是在下午買菜時買的,一群小夥伴聚在一堆,拿出自己的鞭放在地上,和其他鞭放在一起,接著,挑選自己喜歡的鞭,一起到田野把鞭點燃,發出噼裡啪啦的響聲。

當然除了放鞭炮,我們還得守歲,無非就是看看春晚,吃吃零食,大人們搓麻將,如果實在是忍不住的.話,也可以小憩一會兒。

最好玩的還是八年級拜年了,像我們家有很多兄弟的,一般都是按順序來,先從大媽家開始拜。一般吃完飯後,就是拿紅包的時候了,關於紅包的俗名是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派發給晚輩的,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有的人家是父母在晚輩子女裡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壓歲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正月九年級一般都是繼續串門,一直持續到正月初五,我們的春節才算過完。

家鄉的風俗,在家鄉時我覺得它就像隨處可買的水一樣稀鬆平常,可離開家鄉,我才發現它就像博物館裡的文物一樣珍貴。

第20篇

大年三十的前幾天,我們一大家子都在為喜宴做準備,大年三十那天是我堂弟剪長生辮的時候。這是一個傳統習俗。

對於這樣的習俗,我覺得很好奇,問了村子裡的老人家才知道,男孩子留小辮子的風俗存在已久,老家稱為“命辮兒”。並且在各地的農村都有流傳,也有“八十辮兒”,“百歲辮兒”等諸多的說法。留辮子的原因,大抵是這樣的情況,若是孩子小時候體弱多病,就會從胎髮開始留一條“命辮”。一直到五週歲,六週歲或者十二週歲的生日當天剪掉。其寓意就是孩子被“小辮子”栓住病魔搶不去,好養活,能健康順利的長大。

轉眼間到了大年三十的,一大早我就問媽媽什麼時候給我堂弟剪小辮子,媽媽看著我笑著說:“中午的時候就開始了。”“那你一定要提前叫我,不然就錯過了。”我反覆囑咐我媽媽。

時間到了中午,舅舅舅媽帶著弟弟,我堂弟的外公外婆也來了,可以開始剪小辮子的儀式了。舅舅把我堂弟抱上了一個五顏六色十分漂亮的花轎子,四位轎伕穿著黃衣紅褲,抬著花轎快速前行,後面還跟著幾位嗩吶手在演奏。我連忙跟上隊伍,到地方了。主持儀式的長輩,拿起剪刀要開始剪堂弟的'小辮子了,一旁的親朋好友都為我堂弟送上祝福:“祝小孩子越來越帥氣,以後每天都開心。”剪辮子的人一般是家裡的長輩,剪完辮子後。我堂弟的舅舅舅媽把剪下來的小辮子綁上氫氣球放飛,做完這些後,大家回到了我們家。

開始辦喜宴了,一家子親朋好友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十分熱鬧,我祝願我的堂弟剪掉辮子後,能平平安安,大富大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