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讀《孔子》有感7篇 《孔子》:智慧與人道的魅力

《孔子》是一部中國古代道家和儒家經典著作。“孔子”一詞意為“仁聖”,他身上體現出的仁愛、寬容、智慧,對於我們人生的啟示是深遠的。讀《孔子》讓我感悟到人性的尊嚴,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和友善以及心靈的昇華。

讀《孔子》有感7篇 《孔子》:智慧與人道的魅力

第1篇

我讀了《史記》中孔子的故事,知道了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期魯國人,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從30歲開始一直從事教育。相傳,孔子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七十二個出名的人,他把一生都獻給了教育事業。

孔子是一位品學兼優、虛心好學的人,他從小就十分崇尚禮制,讀書也十分勤奮、謙虛,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提出要不懂多問。

孔子是一位思想家創立了儒家學派,他勸君主要以“仁”治國,要愛護老百姓還要講禮儀,孔子說“國君要像個國君,臣子要像個臣子,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

孔子一生有遠大的抱負,但他卻不得志。孔子在二十歲就立志想成為大官,但是由於敵國的詆譭,使得他在50歲時才做了一個小官,叫大司寇。

孔子是一位知識淵博的人。經過多年的研究整理,完成了《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部著作,這些經典一直流傳至今。孔子的`一生中有許多名言警句,這些名言警句經過他的弟子和次弟子的整理,編成了《論語》。

孔子是一位聖人,他的思想影響了全人類,我們中華民族為孔子而感到驕傲。

讀《孔子》有感7篇 《孔子》:智慧與人道的魅力 第2張

第2篇

孔子之道,為仁的方法就是要剋制自己頭腦中不正確的思想意念,依靠自己內心自覺,重視自己內心修養,來達到仁這種最高的境界。

作為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仁”的含義相當豐富,兼含禮、義、智、勇、恭、寬、信、敏、惠、溫、良、儉、讓諸德,它們都只是“仁”這一最高道德的要素。

什麼是“仁”?“仁者,愛人”就是去愛別人,幫助別人,體恤別人;“仁”還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我們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愛之心,願意與人親近,有結交好友的意願;第二,要有辨別能力,這樣才能交到品質好的朋友。能否在職場如魚得水、遊刃有餘,關鍵在於正己和不求人,也就是儒家的“為仁”思想,“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不如求人,則無怨。”

儒家“仁”的目的具體而言,是要實現這樣一種人際關係;既有嚴格的尊卑親疏,又能相互和諧、合乎人道愛心。

讀了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作為一名學生,“仁愛”的思想應當牢記於心,並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來。我要重視自己的內心修養,用道德規範嚴格約束自己,用正確的語言交朋友。

第3篇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的歷史悠久,何其輝煌,那些輝煌被記載在一冊冊書中。可從未被塵封,中華上下五千年,他們一直活在人們心中。

今天看了關於《孔子》的歷史的電影,它狠狠的抨擊著我的內心。將近兩小時的影片,卻道出了孔子不凡的一生,每一個細節,每一段文字,從他口中說出的一句又一句經典無不刻畫了一個鮮活的形象。

最打動我的有兩個鏡頭,孔子被放逐出境,當時連老天都映襯著孔子的處境下著傾盆大雨,氣氛沉重又讓人不禁揪心,拋開妻女對一個男人來說是多麼不易。馬車走了半路,車輪陷進了泥中,孔子師徒試圖拽馬使其擺脫泥淖,卻不料被馬踢翻在地,他笑了,笑得那麼釋然,又令人悲憫,這是一個失意之人最後的暢然!

第二個鏡頭,孔子及其弟子駕著馬車過一個大冰河的場景,不料,冰面開裂了。竹簡都掉進了冰河裡。顏回想都沒想直接跳入湖中撈取竹簡,天寒地凍,下著鵝毛大雪,所有人眼睛上,眉毛上都有一層冰霜,在這極寒的地方,別說跳入湖中了,生著火都覺得受不了。

顏回一刻不曾停過,他極力擺動雙臂在冰湖裡遊動,將一卷又一卷竹簡打撈上來。竹簡都撈回來了,可顏回再也沒有上來,永遠被封在了冰層中。孔子一聲又一聲絕望地喊著顏回的名字……牽引著人們的心靈,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淚在眼眶裡打轉。

孔子後來的.生活是在風餐露宿中度過的。就連一碗清可見底的湯,大家都一人一口的喝。他的一生是悽慘的,可以是光輝的!

跳進歷史的長河,追溯孔子的一生,我願化作一個標點,結束最後一個長卷。不讓光鮮的背後只剩空白!

第4篇

他,是魯國人人敬仰的國相,也是周遊列國的乞丐,更是東方的智者。他,是孔子。

孔子這一生曲折悲慘,在當時那個戰亂的年代,孔子的才能被各個國家看重,但他向來不為所動,始終效力於魯國。可惜的是,孔子被奸人所害,不得已離開魯國,開始了十四載的周遊列國的旅途。看到這裡,我不禁感嘆,上天竟如此不公,這般對待這個聖人。

孔子也是一個普通人。在四處奔波時,途經衛國見到南子,說了一句:“從未見過如斯好德如好色之人。”孔子也被南子的美貌驚豔了,但她始終是用理智控制住了自己。最後南子一改輕浮態度跪拜孔子,孔子也拘禮回拜。

在十四載的奔波生活中,孔子飽嘗人情冷暖,經歷了離別之痛。天寒地冷的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一行人在冰面上行走,冰卻突然裂了,竹簡落入湖中,孔子的弟子顏回奮不顧身地跳下湖水撈竹簡。不幸,顏回終是與世長辭了。孔子抱著顏回的遺體就那麼呆坐了幾個小時,一言不發,直到其他弟子把顏回抬走。孔子愛顏回比愛他的'兒子甚至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繼承他的血液,而顏回卻可以傳承他的大道。

最後,魯國那個曾經陷害過孔子的人,把孔子請回了魯國。“我回去是可以的,但我只專心講學,別用政事打擾我。”這是孔子回魯國前留下的一句話。

在當今這個沒有戰亂的年代裡,擁有孔子這般高貴品行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了。修行到孔子這個境界確實不容易,你若心無旁騖,不合乎“禮”的堅決不做,遵循禮義仁和。才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孔子中華文化的締造者,華夏曆史上輝煌的英雄。他如一杯美酒,越品越醇,他如一輪明月,越久越清;他,如一點火光,照亮整個華夏民族。

孔子,一襲布衣成就傳奇,一本《論語》流傳千古。這,就是孔子。

提起儒家思想,無人不想起孔子。正是因為孔子,中華才有五千年曆史;正是因為孔子中華文化才會燦爛至今;正是因為孔子,我國如今才得以輝煌。

第5篇

?孔子的故事》這本書裡面講的是孔子他的一生所經歷的事情。其中我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五章《孔子和老子的會見》。

在這個故事中,孔子被魯昭公建議去洛陽觀光,於是孔子到了洛陽。正好大思想家老子也在那裡,於是孔子和老子交流了很久。孔子缺少老子的知識廣博,而老子缺少孔子的積極和熱情,於是他們兩個人在一起就成了互幫互助的兩人。老子教給了孔子很多,孔子也學到了很多,甚至就是孔子所熟悉的禮數方面,也證明老子比他懂得多。孔子在老子這兒住了幾天,要離開了,老子依依不捨地給他送行。而且還贈了他一句話:“第一,你所鑽研的大多是古人的東西,可是古人已經死了,連骨頭也爛了,不過剩下那麼幾句話,你不能把那些話看得太死。第二,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生的是時候呢,固然應該出門坐車闊綽一下;如果生的不是時候,只要過得去也就算了。第三,我聽說有句老話,會做買賣的都不把東西擺在外面,有極高的道德的人都是很樸實的,你應該去掉驕傲,去掉很多的貪戀,去掉一些架子,去掉一些妄想,這對你都是有好處的`,一切事不要太任自己的性,在家庭裡也不合適,在朝廷也不合適。”而孔子也忍不住讚美了老子。說:“鳥,我知道它會飛,可是會飛的還是經常被射下來。魚,我知道它會游水可是游水的,還是經常被人釣起來。獸,我知道他會走,可會走的也經常落網。只有一種東西,我們不能控制他。他愛在雲裡來就在雲裡來,愛在風裡去,就在風裡去,他愛上天上天,這就是傳說中的龍。我沒辦法琢磨老子這個人,老子就像龍一樣吧,

第6篇

春秋時代,魯國曾有一條法規:凡是看到魯國人在其他國家當奴隸,可以先贖回來,然後再回魯國報銷贖金,還可以領取獎金。

孔子的一個學生到外過去,恰好碰到一個魯國人在那裡做奴隸,就掏錢把人贖了出來。事後也沒有告訴別人,更沒有去報銷贖金。那個被贖的人把這件事傳了出去,人們紛紛誇獎這個學生仗義,人格高尚。

孔子知道後,嚴厲的批評了這個學生,指責他“只為小義而不顧大道”。如果這個學生沒有報銷贖金,被人們稱為高尚,那其他的魯國人在國外看見魯國人作奴隸就會猶豫該不該把他贖出來,因為贖出來後去報銷贖金,會被別人認為不仗義;不去報銷,自己的損失誰補?於是,只好視而不見。所以這個學生妨礙了更多魯國人被贖回來。

有些事情從自己的`角度來看,是正確的;但是換個角度來看,卻是錯的。標新立異也是要經過考慮的,而不是以一己之見來衡量,來辦。

第7篇

今天,我讀了《孔子拜師》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孔子為了提高自己的學問,不遠千里從山東曲阜來到洛陽,向老子拜師、學禮。

通過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決心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一是學習孔子謙虛好學的精神。孔子本身學問就很淵博了,但是他知道學無止境,還要向比自己更有學問的.老聃學習。以後,我上課要更加認真聽講,遇到不會做的題要虛心向老師、同學請教。我要始終保持一顆謙虛的心。

二是學習孔子吃苦耐勞、一心求學的堅定意志。孔子為了求學不遠千里、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到洛陽拜師。在今後的學習道路上,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吃多大的苦,我都要有恆心,相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克服一切困難,爭取最終的成功。

三是學習孔子勤學好問的精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除了勤學之外,我還要養成好問的習慣。學問學問,既學又問才是學問。我要不恥下問,不懂的問題一定要請教別人,即使是一字之師也要拜。這學期,我要把《十萬個為什麼》這本書看完,增長自己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