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讀孔子個人心得體會4篇 孔子思想探析:智慧人生之道

讀孔子,領略中國文化精髓,感受至深至悟。我在閱讀孔子經典著作中,不僅收益頗豐,更加深入瞭解到中華文明的歷史傳承和當代價值。本人在此分享個人心得體會,以期與讀者共同探討、進步。

讀孔子個人心得體會4篇 孔子思想探析:智慧人生之道

第1篇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是高爾基說過的一句話。是啊!書是人類的朋友,書能使人進步,書能使人獲得樂趣,書能使人獲得知識。我最近看了一本書《孔子的故事》。

這是孔子一生所經歷的事,寫成了一本書,孔子的一生,坎坷而偉大,他廣收門徒,傳播禮道,將復興周禮作為己任。後人雖然評論孔子過於執著,但他們卻不能瞭解孔子以禮治國的本性意義,當禮道深入人心,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的時候,嚴酷的刑法就會失去它的意義,這也並非是不能實現的幻想。

孔子一生都在學習,不論身處何方。有一次他被媽媽送到爺爺家,僅僅在爺爺家停留了短暫的幾年時間,他就一口氣讀完了爺爺的所有藏書,懂得的知識甚至已經超過了爺爺。儘管如此,他還是虛心向別人請教。我們應該學習孔子這種不驕傲自滿,低下頭來聽從別人教誨的精神。我平時總很自大,不願意聽從別人,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正是因為驕傲自大,所以犯了不少錯誤,但通過讀這本書,我下定決心要改掉這個毛病,要像孔子一樣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態度。不僅如此,孔子還有股子堅毅不拔,頑強拼搏的毅力,他不論做什麼事,都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而我呢?常常看書只看一會兒就睡著了的,孔子的學習態度與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我不能再這樣了,我要在學習的時候有一種鑽勁,只有肯鑽研才能更好的運用學習的知識,才能更優秀。

孔子還十分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禮節,不論貴賤,見了都會先行禮。儘管孔子是一個赫赫有名的教育家,但他還是俯下身來關心人民。他沒有現在的某些當官的那麼傲氣十足,而是體恤民情,想方設法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儘管孔子做的事有許多我做不到,但是我可以從小事做起,以後也要多多幫助他人,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孔子就是以這些好品質才受到了人們的敬仰,我也十分佩服孔子,佩服他的虛心,佩服他的堅毅頑強,佩服他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品質。

讀了這本書,我改變了很多,我以後要多多向孔子學習,將他的好品質發揚光大!

讀孔子個人心得體會4篇 孔子思想探析:智慧人生之道 第2張

第2篇

看完《孔子》,只記得一句話: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許可能加上一句:雖未能至,心嚮往之。只是內求的信念,是反求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許,無為方能無不為,但無為而非不能,無用安知不是大用。為何在乎結果,而非過程,無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無因而無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麼?有a點方可達到b點,無起點何來終點,無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證明,有因無果,那是勇氣,無因有果,那是荒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撐果價值的艱辛。

也許,兩點之間,直線不是最短。我們的意志和良知告訴我們,我們是有選擇的自由的,能負責任的,可是我們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經驗中卻受著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們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們的生命最終也要服從因果律?以前我們提“曲線救國”,因為直線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這樣理解,兩點之間,是不是就可以說曲線最短。遇山遇水,我們搭橋鋪路,甚至挖隧道,從經濟學層面說,這不是最經濟的。路總要隨著地勢,你搭橋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壞自然。如果我們要達到山頂,是不是也可以搭橋、掘坑?所以詹天佑的“人”字形鐵路才是偉大的創舉。一切偉大的創舉總不能置於別人或自然代價之上。

孔子知不能為而為之,實則無畏,因其思想方能流傳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討論其作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許在功利社會的當今,有因無果,不成主流,實認愚蠢。所以當今最短這樣思想理念,所以成功學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車有房有美女嫁個有錢人。有人說有錢人就是等有了錢才是人,學好數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錢就能活在天堂,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在於有錢否,再也不是好人與壞人的區別了。

如今社會最喜歡樹立英雄,所以孔子只能作為聖人。伽利略說過:需要英雄的國家真不幸。所以如今最缺的是聖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為之,實則時代賦予的責任,也是良知應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國,談的是權、錢和關係,所以時代的使命必與之相反,那又有幾個人能夠明確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有時我們說個人的偉大,其實歷史並不使單個的人不朽。雖然孔子知不能而為之,但他不能打斷歷史的迴圈。歷史總是曲線前進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個人想用直線式打斷歷史迴圈前進,那某些個別事例、事蹟或事件,也同樣打斷了我們日常生活的迴圈。無論何時,只要人們追求他們的目標,像耕種那如果沒有他們的勞作,就無所出產的土地,若強迫自由飄蕩的風揚他們的帆,越過不停翻滾的浪,也就打斷了無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內翻轉的運動了。所以影片中說,夫子的思想又有誰能夠理解。所以當我們在一種歷史過程的意義上深思歷史的本質、國家的歷史命運及它們的沉浮興衰時,永遠不能寄託於個人而忽視歷史過程必定是迴圈的。

我們所有的人都通過出生來到這個世上以及這個世界通過誕生而持續更新。也許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歷史總不能靠個別人來承擔。既然提出“文化強國”理念,迴歸孔子儒學不知可否?改變如今民不民、政府不政府的局面。

孔子最後回魯國講學立著,我們也可以反思下如今的教育。從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標不是把年輕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帶入世界的一個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隨著教,沒有學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說教,但是沒有教育也能輕而易舉地教,一個人即使活到老學到老,也不一定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必須留給專家和教育局考慮的細節。

其實,教育的要義在於,我們要決定我們對國家的愛是否足以讓我們為國家承擔責任,是否要讓它免於毀滅,因為若不是有新的、年輕的面孔不斷加入進來和重建它,它的毀滅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育是立國之本,不是說來玩笑。強國戰略無不是人才戰略,而不是政治、經濟、軍事戰略,但也不是不無關係的,只是輕重之別。

同時,教育也是要政府決定,政府對孩子的愛是否足以不把他們排斥在體制之外,是否要讓他們自行做出決定,也就是說,不從他們手裡奪走他們推陳出新、開創我們從未預見過的事業的機會,並提前為他們重建一個共同世界的任務做準備。也許中國畸形的教育與西方教育方式的區別就在於此吧。

第3篇

電影《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說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裡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聖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說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裡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著,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說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後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麼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電影《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曆史,題材不缺,有故事著呢。可是俺沒撈著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電影,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雲》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電影裡,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候他能化腐朽為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電影,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說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麼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裡可能還不服捏。

第4篇

在《論語》等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許多孔子在處理問題上靈活採用“無可無不可”、依時處事的例子。

一是孔子拒見陽貨的例子。據《論語·陽貨》記載,執掌魯國大權的季氏家臣陽貨想會見孔子,孔子不願見他,他就先送去一個煮熟的小豬作為禮物。根據春秋時期的禮節,接受禮物的士人應該親自前往饋贈者家裡拜謝對方,但孔子不願見陽貨,就“時其亡也而往拜之”,就是趁他不在家的時候去拜謝。雖然孔子在路上還是遇到了陽貨,但不管如何,孔子這樣做,正體現了他依時處事的靈活性。

二是孔子見南子的例子。這件事在《論語·雍也》中有記載。衛靈公的夫人南子貌美風流,雖名聲不太好,但她卻一心要見孔子。這是孔子在衛國遇到的一件麻煩事。在一般人看來,孔子不應見她,因為去見一個緋聞不斷的女人有失斯文,孔子的弟子子路就竭力反對。但孔子卻出人意料地去見了南子。事實上,孔子客居在衛國,還帶著一幫學生,國君衛靈公的夫人求見,國君本人並未阻攔,應邀前往應是合乎情理的,這對他自己和學生在衛國的活動有利。更何況孔子一身正氣,身正不怕影歪,因此孔子在這件事情上還是力排眾議,採取了靈活變通的態度。

三是孔子靈活施教的例子。《論語·先進》記載了孔子和弟子的一段對話。當子路問他“聞斯行諸”時,孔子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而當冉有問這個問題時,孔子的回答是“聞斯行之”。公西華聽後疑惑地問:同樣是“聽說了是否就該去做”這一問題,當子路問你時,你說“有父親兄弟在,怎麼能一聽說就去做”;而當冉有問你時,你卻回答“聽說了就去做”。你怎麼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不一樣呢?孔子說:冉有好謙讓,辦事不夠大膽,故鼓勵促促他。子路爭強好勝,故抑制壓壓他。這正是“無可無不可”思想的具體體現。

四見《論語·憲問》中孔子的一段話:“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就是說,國家政治清明,要言語正直,行為正直;國家政治黑暗,要行為正直,言語謹慎。這是在告誡他的學生,在暗無天日的混亂世道,要善於保護自己,不能還像太平光景那樣口無遮攔。這段話也集中體現了孔子“無可無不可”、依時處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