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寫關於孔子的讀書心得5篇 《智者的啟示:與孔子同行的讀書心得》

孔子被譽為中國古代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學說對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將圍繞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展開,探討如何通過讀書來理解他的思想、豐富人生經驗並提升個人素養。通過集思廣益、積極探索,我們可以更好地踐行孔子的教誨,推動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

寫關於孔子的讀書心得5篇 《智者的啟示:與孔子同行的讀書心得》

第1篇

在我們的《中華文化名家選講》課中,我們對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有了較深的瞭解。接著,我們又觀看了商業電影《孔子》,我們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也產生了許多感想。其中,我個人感受最深的主要有兩點。

首先,我認為,孔子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在孔子的那個年代,屹立了數百年的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戰爭,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而孔子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信念,儘管他被愚民們誤解和嘲諷,他被權貴們妒忌和排擠,他被君王們猜忌和放逐……在電影《孔子》裡,在墮三都、周遊列國、子見南子、陳蔡被圍、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這幾個最具有戲劇性的被進行過改編的孔子的重要經歷片段中,可以聽到,他對魯定公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面對公山狃對他的拉攏而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在冬祭大典之前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與齊國會盟時對齊景公說的“君子無戲言,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對魯君的勸說“志士仁人,寧殺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仁”;孔子對南子說自己的信念“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些都體現了孔子的精神理念。就算是到了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熟悉孔子的這些名言,這些名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平時日常的言論、行為和思想。而經過孔子及其弟子學生、歷代儒家的倡導與發展的儒家思想更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深刻,在過去的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中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因此,孔子一直是我們的精神導師。

我相信,在以後的日子裡,孔子仍然會是我們的精神導師。我們知道,我們現在的社會又掀起了一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重視繼承和發展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現在並將長期建立中國的思想道德體系和進行誠信和諧社會的構建,這就需要我們從本土的、傳統的文化入手。即使是在更現代化、網路化的社會裡,我們及其後代們仍舊需要仁,需要義,需要禮,需要智,需要信,需要忠,需要孝,需要禮儀廉恥……我們仍然需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倡導和發展,在以後的日子裡,孔子仍然會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孔子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

然而,孔子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的悲劇形象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孔子是孤獨的。我們知道,人是渴望能夠被別人理解的,因而孔子也想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希望能在人群中找到知音。“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都說明知音難覓,被別人理解是很難的。更何況孔子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其理想之高遠,境界之巨集大,更不易為一般人所理解。孔子不能被別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獨,說:“莫我知也夫!”又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與!”這裡的“知”就是“理解”的意思。“沒有人理解我啊!”茫茫人海,知我者誰?這是何等的孤獨。在影片《孔子》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於愛自己的生命,他為了那幾捆竹簡而被凍死。顏回可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更是孔子的知己,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他,可見,孔子的知己是多麼的稀少啊!以致於他的知己一死,就如“天喪予”!從南子的話語當中,我們清楚地瞭解到,“世人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卻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就更進一步地說明,孔子要找到一個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的人難啊!這也註定了孔子的一生是孤獨的。並且,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來漫長的歷史中,人們對孔子的誤解是沒有中斷的。在電影《孔子》的最後,孔子吩咐弟子將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魯公,便面向著夕陽,溘然長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世人理解我,是因為這部書;誤解我,也是因為這部書。”可知,直到孔子去逝前,孔子還是難尋知己的。孔子給後世的是一個仁者形象,心胸曠達。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是一個極為孤獨的人。可見,在當時的社會裡,千里馬是有的,但缺少伯樂;志同道合的人是有的,但難遇知己,這注定了孔子孤獨的悲劇形象。在當今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競爭激烈的時代裡,我們更需要伯樂,需要知己,不然,我們同樣會註定生活在孤獨的自我圈圈裡。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統治階級為了本階級的利益和滿足其奢侈私慾,殘酷地壓迫人民,橫徵暴斂,社會極為動盪不安。而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的理想社會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立”。由於現實的缺憾,孔子萌生了理想,但理想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與現實是矛盾的,現實越是令人失望,理想越是完美,則它們之間的矛盾越大。孔子正是這樣,他的“理想國”在當時戰亂紛爭不已,各國都謀求強權的社會中是不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現實是那樣糟糕,他的理想是那樣高遠,而他又始終堅持理想,不願向現實低頭,因此他到處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到處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卻又壯志未酬這便是孔子政治悲劇的主旋律。就例如電影《孔子》中的墮三都,當時孔子為削弱季孫、叔孫、孟孫三家世卿的勢力,提出了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但墮三都的行動因為種.種陰謀阻撓而半途而廢,隨後魯定公和季桓氏又開始迷戀於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並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魯君反過來勸說孔子:“你應該學學寡人,裝點呆,賣點傻。你的師尊老子不是說過嘛:無為,方能無不為。”從這我們又看到,當整個社會都幾乎沉溺於利益、權利、昏庸和迷惑中,高尚和智慧的聖人反而會受到冷漠、排擠、妒忌和攻擊陷害。同樣地,我們應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不要再讓我們身邊社會上的聖人再受到冷漠、排擠、妒忌和攻擊陷害了。

當然,商業電影《孔子》給我帶來的感想還有很多,這只是我個人感受最深刻的感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於孔子及其儒學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們理性探討、學習和倡導發展孔子及其儒學思想,孔子會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同時,我們也應該吸取由於當時社會的侷限性給孔子帶來悲劇的歷史經驗教訓,使我們的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寫關於孔子的讀書心得5篇 《智者的啟示:與孔子同行的讀書心得》 第2張

第2篇

為了更早體驗開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獨自一人走進了電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圍中,我靜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

?孔子》比我預想的效果還要好,著名女導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賞的女強人,他的作品《忠誠》、《漢武大帝》、《芬尼的微笑》、《喬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歡看的。剛開始在得知周潤發要扮演孔子時,我半信半疑:發哥能演好一代聖人嗎?不過現在還是被髮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兩千五百多年的時光,回到東周時期那段戰亂頻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陳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當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

在網上有人大致對“顏回之死”和“子見南子”“老子孔子對話”三段頗多非議,但依鄙人看來,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處,當我看到作為代國相的孔子為了奪取戰爭的勝利,不惜一個人在高臺上奮力擊鼓,而勝利後卻無比傷心時,我感受到孔子仁者愛人的矛盾心理,這時我的眼中強忍淚水,進而看到了編劇虛構的顏回之死,顏回為了保全儒家經典流傳後世,不惜一次次從冰窟窿中把竹簡扔上岸,這是多麼偉大的精神呀,看到這裡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淚。

關於子見南子一段,儘管篇幅不長,但卻是本片畫龍點睛之筆,周迅也很符合衛國夫人南子的角色,當嫵媚的南子試圖挑逗孔子時,孔子卻表現出謙謙君子坐懷不亂的氣概,而心裡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說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個凡人,只有經歷女色的誘惑而巋然不動才磨練成為聖人,而孔子並不反對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體現,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適合在人間推行的,試想如果男人不好色,成為了性冷淡甚至性無能,這時女人們就會以輕蔑的口吻說:“你不是個男人!”或者抱怨道:“你還是個男人嗎你?老孃要你何用?嗚嗚嗚嗚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也不能縱橫色 欲,孔夫子教給我們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礎之上,不可逾越這兩道鴻溝。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本片前半段緊湊有加,後半段卻略有緩慢,這應該算一個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結尾處胡玫導演用類似她執導的《漢武大帝》開頭時武帝說司馬遷的話語做結:是非功過,任人評說。

第3篇

孔子,這位公元511年前的大文化人,不知對我們這些中國後輩來講,是有著多大的影響力啊。

通過電影這樣的一種藝術形式來塑造孔子的形象,既是幾代電影人的夙願,也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拍攝《孔子》是中國電影界和文化界的盛事,塑造孔子的銀幕形象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這也體現了我們中國的電影人的一種巨大的責任。要想使孔子的形象真真切切地出現於電影銀幕上,那是談何容易,更別說,要講述關於孔子的一些事例,對於無法親身到孔子那個時代的電影人,要製作拍攝出如此意義的電影,更是不簡單。

?孔子》將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具有長久影響力的作品,不僅是演孔子的周潤發演技超高,眼神、語言、動作,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孔子的“味道”,而且孔子本身就是一位值得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尊敬、學習的人物。

看完《孔子》的我,真是即感到慚愧,又覺得有些自豪。電影中的孔子,時不時出現一句經典的語言,好多已經出現在了我們的語文課本上,可想而知,孔子的話,都能體現出他的品格之高尚,偶爾遇到學過的語句,還會情不自禁地跟著孔子一字一頓的小聲念起來,這讓我不禁感到自豪。

但電影中還有我根本沒聽過的名句。在電影院時,周圍的個別中老年人卻能接上孔子的話,讓我又有些慚愧,如此偉大的人物,學習的我們,卻侷限於課本,而沒有廣泛的瞭解更多,看來,當代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放眼望向遠方,而不是課本這狹窄的小小文學世界。

第4篇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並不是因為它不好懂,而是因為它讓我感動了。《孔子》,從視聽出發,達到了心靈的感動與震撼,渲染了當時那種氣派氛圍。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雖然儘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別人的,但是不免給人牽強之感;故事是講到了,但是不精彩,情節片段之間缺乏很好的銜接;節奏緩慢,人物講話平淡呆板,沒有靈氣。也許是自己太不習慣文言文的緣故,加之中間有篡改歷史的情節,覺得有些彆扭。

因為這是電影,只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要將孔子的一生表現出來,實屬不易。所以總體上而言,它還是成功的。

首先,感觸最深的便是影片將尊師重道之風表現得淋漓精緻,真是值得今天的人們好好學習啊!古今對照,令人汗顏。古人需拜師求藝,學生自當十分尊敬老師,也會刻苦學藝。師生情誼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學生依然緊緊追隨,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師之教誨,扶正官帽;顏回不畏艱險地保護書籍,為之獻身。我哭了,且不說修改了歷史,不說兩人的行為有些迂腐,卻將他們變得崇高而又偉大,使其境界得以昇華。

其次是孔子回鄉後的那深情一拜,魯國啊,父母之邦,養我之土,我終於回來了。我又哭了,為何影片要將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劇色彩?我不明白為什麼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禮樂來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樣追慕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樸民風。“男守本分,女有歸宿,老有所依,子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得多好啊!

顏回說,孔子錯在將全部理想都寄託在魯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覺得自己也錯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義了,沒有能夠勇敢地面對現實,而是將希望建立在一個美好的偉大的理想之中。可是無論怎樣依舊不能放棄對美好社會的嚮往與追求,依然希望能夠通過完善個人道德,而不是通過嚴格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孔子認為拿法來治國,是人們出於無奈才做的,人們不犯法是因為害怕法律,並不是出於真正的自我約束。

然而有一天,我無意在書上看到這是一種鮮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傾向。調節倫理關係,要訴諸人們的道德自覺,但並非人人都能達到高度的道德自覺,即使一個有高度道德自覺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動的表現出道德自覺。在“子見南子”一節中,面對巨大的誘惑,孔子的眼神和身體也有顫動,他是聖人,作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樣堅守自己的信念。何況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樣,會遭小人的算計與嫉妒,也會被世人誤解。無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誰又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呢?”便稱其為知己了。顯然,僅僅依靠道德來協調社會關係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過於抬高道德,將發現無力控制社會秩序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行政觀念和倫理價值意識等都與當時和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魯君那樣“裝點瘋,賣點傻”,充當一個見風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樣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的內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讀讀《論語》吧,充實自己,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

第5篇

昨晚,去看了這個新年裡聲勢造得很足的電影《孔子》。

儘管知道凡動輒投資上千萬的大片都是要考慮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考慮觀眾的欣賞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歷史的真實去拍,那麼編劇和導演究竟會把經過人們千百年的認識而且已經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麼樣呢,的確很想知道,卻又擔心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聽電影《孔子》的某主創人員說,觀眾看電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滿滿,言之鑿鑿,更讓人充滿期待。

影片從51歲的孔子作為政壇新星在魯國崛起講起,前半部分一開始便是殘忍的活人陪葬,表現了當時周天子已無力掌控天下,而魯國國君衰微,國家政權實際上由當時掌握軍權的三桓掌控,他們囂張跋扈,為所欲為的時代背景,接著敘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兩大政績——夾谷之會和隳三都。後半部分則主要講述孔子如何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包括“子見南子”、“陳蔡絕糧”、“子路問津”等片段,最後是魯國大夫季氏在內憂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國才能不可小覷,於是放下身段,誠邀孔子回國,並接受了在外顛沛流離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國後絕政治,治教育的條件。

一是我們只知道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沒想到他老先生還是一個軍事家。在“夾谷之會”和“隳三都”中,設計之巧妙,佈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僅僅憑著一腔浩然正氣和對道義的堅定信念,與妄自尊大、恃強凌弱的齊國針鋒相對,舌戰齊國君臣,生生迫使齊國退回了侵佔已久的“汶上三城”。這當然大快人心了,誰說孔子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做成了很多軍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後半段的“陳蔡絕糧”中,孔子師徒被困陳蔡間多日,七天七夜粒米未進,而孔子卻依然氣定神閒地撫琴,以這種方式轉移飢餓的注意力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但師徒們一人一口分食最後一碗馬肉湯後,弟子們不是倒臥在地以儲存體力,而是居然有力氣圍著老夫子和他的琴聲運動起來,這不合常理的舉動,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三是師徒們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冰裂,當時孔子的一車書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顏回像羅盛教那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潛入冰下打撈竹簡,孔子及其眾弟子趴在冰窟邊緣呼喊痛哭,但既無人和顏回一道下水撈竹簡,也無人下水力阻顏回的愚蠢行為,直至顏回凍死。這個極不靠譜的煽情情節,既褻瀆了孔子,又褻瀆了顏回。毫不誇張地說,作為好學生,顏回肯定把這些竹簡的內容深深刻在腦海裡了,難道為了老師的心血,就有必要犧牲性命嗎?莫非正如旁邊的觀眾調侃道是為了搶救文化遺產?而孔子堅持萬物之靈的人始終是第一位的觀點在《論語·鄉黨十》中就非常清楚。“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顏回和竹簡,孰輕孰重,這不是明擺著的嘛?!

所以,看完電影《孔子》後,我沒有哭。環顧四周,在這場滿座的電影院中,也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