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孔子的高二作文模板3篇 "智者孔子:傳承千年的智慧與價值觀"

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譽為“萬世師表”。他提倡仁愛、誠信和中庸之道,強調個人修養和社會穩定。他的思想對中國歷史、文化和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將為高二學生提供關於孔子的作文模板,幫助他們更好地瞭解和掌握這位偉大思想家的思想與思考。

關於孔子的高二作文模板3篇

第1篇

電影《孔子》的熱映,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孔子的形象是感人的,多處使人落淚,還記得影院裡鄰座用手帕擦眼淚的情形。

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拍孔子的傳記片,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資料是豐富的,但多數生活場景則需要作家和導演設計,這是展現一代聖人人生軌跡和心路歷程最困難的地方。加以中國人不論文化水平高低,都多少知道一點子;近年來國外建立了很多孔子學院,老外也對孔子懂得一些。電影拍得不像,弄出笑話,還不如不拍。

但是,胡玫導演的《孔子》成功了。孔子的儒雅,孔子的氣度,孔子的仁愛,孔子的神韻,孔子的寬容大度,孔子的悲憫情懷,都表現出來了。特別是到了老年,經過長期流離失所,滿頭白髮,滿目滄桑,那種堅毅與無奈,那種偉人的氣質,那種古樸的聖賢氣質,都表現得相當充分,什麼是偉大?看看《孔子》吧,他就是偉大!

孔子精通六藝,文武雙全,比射藝以奪兵符,用機智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對齊國的“外交”使命,高舉正義的旗幟以弱勝強,被提升為魯國的代理宰相,顯示出傑出的執政才能。這是影片前半段的內容。前半段戲劇衝突強烈,場面巨集大跌宕起伏,充滿激情。但前半段不及後半段動人。有人說,影片從孔子離家出走周遊列國,就鬆懈了,平淡了。我的看法不同。我認為全片最感人的地方,幾乎全在後半段。因為孔子的真正偉大,正是在他周遊列國的行程中造就的。可以這樣說,沒有當過代理宰相的孔子仍然是孔子;沒有周遊列國的孔子就不是孔子。古聖賢的桂冠,大學者的桂冠,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桂冠,有著眾多弟子門徒的至聖先師,主要是他離家出走以後,經過風風雨雨十四年不斷前行才有的。讓我們舉出孔子離家出走之後幾個最動人的場面:

孔子出走,大雨傾盆,他摔倒在滿是泥水的地上。他仰天大笑。這個場面給人的震撼,要大於前半段所有的場面。這個摔倒在泥水裡的仰天大笑是偉人的大笑。在離開魯國的路上,弟子顏回駐足路口,等待著老師,然後是眾多弟子成群結隊地趕上來,我們看到了無比溫情的師生情誼。孔子失意之時,這種濃濃的情誼,使當今崇拜金錢和社會地位的人顯得多麼渺小。

顏回救書簡一段,多數人看了都會落淚。顏回一次又一次地遊進冰水中撈救書簡,最後淹凍而死,孔子抱著他的屍體悲傷不已,久久不肯放手。弟子們勸說“已經緩不過來了”,孔子依然抱著。顏回撈救的是書簡,也是不朽的孔子精神。 子路之死。鏡頭之下的英雄氣概感天動地„„在生命垂危的時候,他突然跪起來,堅持把冠帽端端正正的戴在頭上,說君子就是死,帽子也要戴得堂堂正正這是老師的教導。孔子得知,老淚縱橫。

孔子流離十四年後回到魯國那個場面更為感人。孔子的白髮散亂額前,以最溫柔的目光看著城門,然後跪倒在地:我的父母之邦,我回來了!有人說,孔子是“失敗的偉人”,這是不少人的看法。但我覺得這個看法偏離了影片的主旨,孔子的偉大不在於他當過高官,不在於他的辯才和氣概曾經壓倒齊國,也不在於物質成就和社會地位,而在於精神文化,在於他對中國傳統思想的貢獻,用物慾橫流和官僚本位的眼光看待孔子,是無法理解孔子和他的精神世界的。

總之,《孔子》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它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孔子的一生,為廣大觀眾提供了一部感人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好教材。

關於孔子的高二作文模板3篇

第2篇

從商業片的角度看,《孔子》無疑是一部高投入,大製作的鉅著片,-其浩大的戰爭場面,光怪陸離的視覺感都頗有點西方史詩劇的味道。而且導演顯然是想用平民的視角解讀世人眼裡的孔子,將一個聖人凡人化,就像在衛國與衛國夫人男子地最後對白“世人或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瞭解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最高境界。”這像是一段獨白但從周潤發的眼神裡我們看到一個凡人對知己的詫異,一份對世界的感慨,更是對中國的一代大儒的心感。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譽滿天下者必定也是謗滿天下,這並不是由於人們的嫉妒,而是在光環下玉的瑕疵才愈加明顯。孔子作為中國傳統儒家標榜的“至聖先師”,在許多儒者心中自然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神人,他的人物和性格的塑造,與其說是演員對人物的理解還不如說是導演對儒家、國學。甚至是對世界觀,對人生的個人看法,在這個意義上《孔子》的誕生在就只能說是一種意見,導演顯然是太關注評論了以至於不敢放開手腳去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塑造這位“神人”,這也導致一部以文化與思考為主旋律的文化影片在特效的綁架下成為了一部以戰爭,明星,cg為賣點的商業片,但是正是由於孔子這人物的特殊性,以他為主角的影片都必須是有一定深度的內涵與修養的,這句導致了《孔子》作為一部商業片沒有一個明顯的故事旋律而作為一部文化片又缺乏必要的思考,整部影片都在一種類似於流水賬的記錄格式下完成,這也並非是導演所願,只是導演總是想調和眾人的口味,以至於一個正餐弄得成為了甜點,這不得不說是中國電影界的一個悲劇,中國人的聖人不容人家懷疑,而導演不懷疑就是缺乏思考的隨從,電影必須得有但是又不能從太多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西方的,東方的都得注意,票房與內涵還得並茂,試問有哪一個導演能將這部電影推向極致,讓這個聖人再度有血有肉。

從這部電影的臺詞來說明導演顯然是想對中國的傳統經典進行解讀,但為虎不成反類犬太多的文化代詞不但讓文化越顯蒼白也讓普通觀眾感到疲憊,畢竟這既不是平民化的孔子也不是文化領袖的夫子,在這個角度上要不是演員的經驗豐富估計這麼多的文化代詞要把大多數影評家和觀眾推向電影院門外。

再從劇情上來說《孔子》顯然是記載了孔子從51歲到73歲去世這段時間的經歷,在這段時間內孔子的行為和經歷,從電影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落魄文人的形象,鬱郁不得志並在最終選擇了教書育人,大體就是一部紀錄片,而且由於戰爭場面渲染的需要,對文化的解釋就越發的少了,在開篇不久導演就開始講述毀三都魯齊會盟等典故,雖然與歷史有些出入但是從藝術高於生活還勉強可以解釋,但是自中篇以後導演明顯是想表現孔子的痛苦和抑鬱但是由於全劇結構的限制卻只讓這苦難流於形式,更本無法打動觀眾的內心,在結尾又給人一種匆匆收尾的感覺,雖然有多位明星的加盟但是結構的缺陷依舊使《孔子》的劇情顯得有些無力,缺乏深刻的探討,就像是在講一個悲慘的故事。

綜上所述,《孔子》作為一部探討偉人的電影雖然在思想上有啟迪作用,但是由於機構不合理,對文化理解的偏差,以及在調和觀眾口味與思想性的處理失調導致其存在與其說是一部里程碑還不如說是一種意見,一種對中國電影的意見。

第3篇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雖是孔子弟子及其後人記錄的言論,但孔老夫子思想的精髓卻在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有幸一讀,也得到了一些感悟,雖然年齡尚小,對許多語言的理解還不很到位,但還是願意將自己的感悟,用文字記錄下來。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溫習舊的知識而從中獲得新的知識,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在這裡,孔子教給我:對舊的知識要及時複習,而不能棄之不顧。的確,這句話很有道理,高中階段,幾乎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新知識,時間有限,很多人都選擇學習新的,而把舊的放在一邊,可是你有了時間再拿起所謂的舊知識,卻又成為新的了。其實,溫習舊知識,絕非是浪費時間,而是對知識的一種整合,釀酒愈久愈彌香,書品愈久愈有味,知識也是如此,溫習的次數越多,就愈是飽和,你從中悟出的東西也就越多,而這些知識,將會是你寶貴的財富。

還記得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孔子在告訴我:只是學習不思考就會迷茫,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感到愚昧。這句話同時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的重要性,學習和思考是一對好朋友,永遠都是結伴而行的。在學習過程中,要兼顧思考,在思考過程中也要學習。荀子在《勸學》中也曾說過: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也是在強調學習對於思考的重要性啊!而陸游有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時要躬行。雖然是在強調實踐對於理論的重要性,但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是不是也可以引申一下,理解為思考實踐對於理論學習的重要性呢!總之,思考和學習一起,才能發揮出其無窮無盡的力量。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這是在教給我們,要樂於學習,以學習為樂。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在教給我們:做學問要誠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孔子的思想深如汪洋大海,而我,願做其中的一尾小魚,細細品味其中的精華,汲取其中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