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美食和照片隨筆

  美食和照片隨筆

老人用筷子蘸了蘸湯水在桌上寫了一個大大地“根”子,說“我姓王,家鄉這個‘根’可從沒有忘啊!”桌上所有人聽了都熱烈地鼓掌叫好。以下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美食和照片隨筆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閱讀。

美食和照片隨筆

美食和照片隨筆一

居住在北京的老友微信裡發過來一張照片,像是很早以前拍攝的,照片的邊緣洇泛著一圈黃暈:十多個人排成兩行,老友站在後排,一下子就認了出來,其他人的面貌似曾相識,卻實在想不起來了;老友說:這都是當年咱們的師傅們啊!——這,真是該打,自己著實太眼拙了!

檢討一下自己,不是我忘性大,而是時間過得太久遠了。想想,自一九七九年大學聯考離開廠子,我就再也沒有見過這些師傅們,他們的相貌發生了多大變化啊,照片上的人均不是我在工廠時那樣青春洋溢的模樣了——照片可能照於十多年前吧。當年我和老友從農村插隊招工回城,幸運地進入這個新建的軍工廠子,師傅們都是由各地各個老廠抽調而來支援國防工業的精兵強將,大部分人年紀輕技術好。我們進廠後,得到了許多師傅的熱心幫助和指導。在車間我們學的是鉗工,鉗工的基本功:鋸、鏨、銼、鑽、攻套螺紋、研磨刮削等基本技能,都是師傅們手把手教給我們的,做活時,有的師傅甚至一直守在身邊看著我們的操作,隨時糾正出現的問題,真的是很用心地在傳幫帶。雖然我最後沒有出徒就離開了工廠,但還是很感激師傅們的熱情和真誠地付出。

進入工廠,我們大開了眼界,不同地方的人們積聚在了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了”,發揮著各自的能力獻身國防軍工事業,同時又把各地的風俗習慣語言特點帶進了廠裡,給了我們這些剛入世的孩子們很現實很新鮮的人文知識的認知。我很感念那個時代,我後來的中文學習可能就是從此起步的。比如四川籍的師傅讓我們瞭解到四川除峨眉山都江堰之外還有大足石刻(其時重慶尚未直轄)樂山大佛等;新疆的師傅則告訴我們新疆除了維吾爾族還有塔吉克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並不是那麼完全劃一的;廣東的師傅講解他們的粵地名菜“龍虎鬥”,其食材稀奇得你想都不敢想;雖然南方許多地方的方言我們都聽不大懂,但相比而言上海的普通話要稍微好聽一些;山東人和東北人性格上較為豪放,蓋源自於他們之間記憶體的相互因緣關係,如《闖關東》電視劇所反映的那樣;陝西人和山西人說起麵食來滔滔不絕花樣繁多,最有聽頭……我們車間的主任是天津人,一口純正的天津話,聽起來很“哏”,說快了就像說天津快板一樣,我覺得和收音機裡的聲音差不了多少。

班組裡有一位高個子師傅老家在唐山,是個特別喜歡與人嘮家常的人,說起家鄉的故事來令人捧腹,他知道我眼睛不好又想當兵,就用唐山話笑著道:眼罩,還想當兵?——眼罩的意思是眼睛被擋住了看不見。他很有幽默感,經常講一些視力不好產生的糗事開玩笑,比如他說老家有個近視眼去趕集,看見集市地下有一團牛糞,以為誰丟失了個瓜皮小帽,伸手去撿,結果抓了一手牛糞,留下了幾個手印子;後來又來了一個近視眼,把被抓了的牛糞看成了個爐箅子,伸手去撿又粘了一手牛糞。故事惹得大家笑得肚疼。就這麼一個樂呵呵的人,有一天忽然變得沉默起來,寡言憂愁,那時正值唐山大地震期間,他的父親是開灤煤礦的老礦工,地震使開灤煤礦損失慘重,不由得他不憂愁萬分。那些天唐山與外界中斷了所有的音訊與交通,他每天抱著一臺半導體收音機傾聽,上班就直奔車間辦公室查報紙,尋找點滴資訊,我們都跟著他一塊焦急。好不容易等到訊息了,他的父親趕上那天輪班未下井,躲過了災難。師傅興奮得險些跳起來,見人就請人喝酒,一臉的幸運。

我離開工廠的時候,很多師傅向我表示祝賀,唐山的這位師傅對我說,有這樣再進學校學習的機會太好了,以後知識會顯得越來越重要,自己沒有這樣的機會,文化底子太薄了,希望我好好學習,學到知識更好地投入工作。誰承想,若干年後隨著企業改制軍工產品的銳減乃至停產,我們那個廠子也走到了解體的地步,工人們買斷工齡四奔前程,很多師傅返回家鄉再創新業,我的那位愛搞笑的唐山師傅不知是不是也回到了家鄉?只是每每觀看電視上趙麗蓉鞏漢林老師演出的小品,聽到那很有味道的唐山口音,不禁想起了這位師傅,在此遙祝他一切安好!

美食和照片隨筆二

走南闖北,訪親友、住賓館,宴席上往往都有一道叫“羹”的湯菜,什麼鮮橙五色羹、銀耳蓮子羹、芙蓉核桃羹,等等等等,但食後感覺似乎均沒有我家鄉的“芋頭蝦米羹”令人回味。

兒時的美好記憶乃有點兒懵懵懂懂。幾年前,鄉下一個侄孫十歲,宴席就是請的當地一位家宴師傅下廚的。雖沒有什麼奇異食材和豪華扮裝,可道道菜餚鮮美可口,尤其是那傳統的“芋頭蝦米羹”,讓我像是遇到了昔日情人,分外愛戀,自此對她的印象又重新鮮活起來。至今每每想起即垂涎欲滴,任是揮之不去。

也是的,家鄉地處湖蕩,出產的芋頭,不管是大的龍潭芋,還是小的子窩芋,煮起來都鮮爛無比,再切成細丁兒,沸水鍋裡用冷水一“激”,丁兒爛而不糊,清清爽爽,到嘴到肚。不像有些旱地長的芋頭,煮不爛,切成丁兒,做起羹來也“擱嘴”,那就沒意思了。家鄉黃豆做的小磨豆腐,又嫩又香;自產蝦米,絕對衛生;配以豬肉丁,蘑菇丁、高湯。煮熟前,適當勾芡。裝碗後,碗內再撒些香菜,倒點麻油,一幅寫意畫便出現了,嫩白、淡黃的芋頭豆腐蝦米丁和晶瑩剔透的湯汁繪成美麗的畫面,綠色的香菜點綴其上,而細細的、彎彎的麻油線條宛若我們鄉間的一條條溝河在靜靜地流淌。用湯匙一下下的舀進嘴,或乾脆盛上一碗獨自享用,“哇哉——”那怡人的味道真正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如果你喜歡吃辣,舀些磨後的紅辣椒在碗裡攪攪,一定會讓你吃得臉面就像這碗麵——白裡透紅,鼻尖、額頭以至全身冒汗,禁不住要大呼過癮的。

家鄉蝦米羮好吃,其營養價值也自不待言。首先,蝦米大都系地產的河蝦製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同時富含鋅、碘和硒,熱量和脂肪較低,,有補腎壯陽、養血固精、益氣滋陽等功效;菌菇所含的蛋白質、多種礦物質及維生素,經常食用可增加人的免疫力,並有一定的防癌功效。芋頭、香菜,天然的綠色食品;加以鮮肉、高湯,葷素搭配,相得益彰。吃了自然好處多多,尤其是老人。

上世紀90年代,我在鄉下當祕書時,曾接待一位老臺胞。姓王,80多歲了,1949年去臺灣,40多年後才回來一趟。真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家裡親友特地為他準備了一桌豐盛的宴席。老人吃著、感動著、訴說著。輪到上“芋頭蝦米羹”,老人嘗後一個地勁地喊好,說還是像當年媽媽做的味道。忽然,他若有所思地用膀子碰了碰坐在隔壁的我,非常動情地說:“由這家鄉的羹,不由想到了這個‘根’——”老人用筷子蘸了蘸湯水在桌上寫了一個大大地“根”子,說“我姓王,家鄉這個‘根’可從沒有忘啊!”桌上所有人聽了都熱烈地鼓掌叫好。

好一個家鄉羹,她味道好,包含著的一個意義也深哩!

 

標籤:隨筆 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