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春語文教案國中語文教案春5篇 《春融詩意,語文陶冶》

本文將為大家介紹一份精選的國中語文教案,以春天為主題。語文教案旨在為中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幫助他們在春天這個美好季節中更好地感受到語文的魅力。無論是課文解析還是閱讀理解,本教案都將為學生們提供詳實的指導和練習,旨在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我們一起享受春日裡的文學盛宴吧!

春語文教案國中語文教案春5篇 《春融詩意,語文陶冶》

第1篇

1、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和新聞的特點:理解文中重要語句的含義。

2、整體閱讀課文,瞭解課文結構,理解作者貫穿全文的對鄧小平同志的敬仰之情。

理解文章重要語句的意義;分析文章結構,體會新聞特點。

1992年,是中國確立經濟改革和實施現代化計劃為永久主題的年份、鄧小平視察深圳等地,給中國改革計劃以巨大推動,並最終確立了中國毫不動搖的改革路線、

1、本文以什麼順序、什麼線索記敘小平同志的深圳考察?

2、找出文中描寫突出小平同志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形象的語句和表現小平同志性格的語句。

賞析:思維敏捷,嚴密,敢想敢做,有高瞻遠矚的政治氣魄和雄視天下的政治謀略,不愧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1、小平同志有關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兩手都要硬“的闡述、

寫場景表現改革開放的成就,表現人們對他的愛戴,寫談話是為了表現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氣魄,以及他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描繪的巨集偉藍圖、

記敘了1992年小平同志到深圳視察時所作的指示和談話內容

2通過學習本文你體會到通訊報道有何特點?此類文章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春語文教案國中語文教案春5篇 《春融詩意,語文陶冶》 第2張

第2篇

這是一首優秀的兒童詩。詩中描述了春天到來時最具特點的景物:春風、春水;小鳥、蝴蝶;雛菊、枝頭的綠苞;明麗的陽光、田野裡的小草,字裡行間流露出人們告別冬天,迎來生機盎然的春天的喜悅之情,讚美了春天的美麗,抒發了對春天的喜愛之情。詩歌語言清新,節奏明快,讀來琅琅上口。

1、在閱讀過程中認識5個生字“岡、蝴、蝶、耀、頰”。積累7個詞語“春裝、山岡、蝴蝶、雀躍、沉睡、照耀、面頰”。

2、按要求預習課文。能說出自己知道的春天的訊息;用合適的方式理解詞語“盼望”、“愛憐”、“雀躍”的意思。

4、體會春天來到時人們歡快的心情以及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1、談話引入:喜歡春天嗎?說說你的理由。你是怎麼知道春天來了的呢?

2、揭示課題:大自然中有許多事物會告訴我們春天到來的訊息。

1、課文有5個生字,可以讓學生在自讀課文時自學,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教師可以重點指導“岡”的讀音是第一聲,“頰”的讀音是jiá;指導記住“耀”和“頰”的字形,“耀”左邊“光”的最後一筆是“豎提”。

2、我們可以結合閱讀教學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讓學生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來理解詞語。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聯絡課文內容,儘可能準確地理解詞義。例如:學生用找近義詞的方法理解“盼望”就是希望的意思。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聯絡課文內容,進一步體會“盼望”應該是迫切地希望的意思。理解“愛憐”可以用詞素分解的方法,“愛”是喜愛、疼愛的意思,“憐”是憐愛,合起來“愛憐”就是疼愛、憐愛的意思。

1、揭示課題後,可以讓學生在課堂里根據課後預習課文的要求進行預習:

教師可以巡視,及時指導學生預習的步驟,遇到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可以查閱相關的工具書。然後組織學生交流預習的結果。

2、分小節讀詩歌,圈出詩人描寫了哪些景物來說明春天的到來。想想,為什麼選擇這些景物?通過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什麼?

作者描寫了春風、春水;小鳥、蝴蝶;雛菊、枝頭的綠苞;明麗的陽光、田野裡的小草,因為這些都是春天到來時最具特點的景物。使人感受到春天是充滿生機的。

3、春天的到來,帶給人們的是怎樣的心情?從哪些詩句中可以體會到?

結合學生的交流,教師可以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讀出欣喜的感情。

1、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指導學生多音字組詞,可以先讓學生,看看這些多音字不同讀音的不同解釋,然後完成組詞。

2、選擇合適的詞語填空,首先要指導學生理解詞語,其中“盼望”和“希望”意思相近,但盼望所表達的感情程度更深。“願望”一般是作名詞用。“失望”意思和“希望”相反。然後完成練習。

學生已經積累了不少描寫春天的詩歌,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背誦,瞭解從古到今,詩人就喜歡描繪美麗的春天,藉以抒發內心的情感。

引導學生說說春天還有哪些特有的景物,仔細觀察後,選擇自己喜歡的景物介紹給同學聽。有條件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寫一段話,或是用兒歌的形式讚美春天。

1935年生於北京,祖籍河北冀縣。1957年考入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讀書期間,開始發表作品。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在中文系、音樂系授課。現為首都師範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主任。

近四十年來,結集出版的有詩歌、童話、散文、幼兒文學、文學評論以及詩詞歌曲集四十餘種,選集有《金波兒童詩選》、《金波兒童詩集》、《金波童話》、《金波兒歌》、《金波作品精選》等。作品獲中國作家協會第一、二、三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全國第一、二屆幼兒圖書獎,第二屆冰心兒童圖書新作獎大獎,第四屆宋慶齡兒童文學獎等。1992年被推薦為國際安徒生獎候選人。

?春的訊息》選自於作者1981年發表在《巨人》上的組詩中的一首。

第3篇

這首《武陵春》為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隻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這首詞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九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不少詩詞,也對詩詞有了一定的認識,加之他們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過度時期,因此對愛、恨、情、仇的文章感興趣,因此通過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反覆朗讀,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經學習的詞的有關篇章,所以對詞的理解上要來的比較快;再次,學生的文學感受力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在具體表達上還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過運用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更好的表現愁緒,使得學生更好掌握表達感情的手法的多樣。

2、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讓學會抓住意象欣賞詩詞。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1、 師範讀課文,生自讀,注意詞的感情基調及節奏。

(1) 請同學們展開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說出本詞創設的意境。

(2) 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罷”,而詞中作者卻“日晚倦梳頭”,從中你能體會到作者什麼心態?

(3) “聞說”“也擬”“只恐”這三個詞說明了什麼?

學生合作學習10分鐘,教師個別進行輔導,然後集體交流。

第4篇

[文字解說] 本詩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作。錢塘湖是西湖的別稱。這首詩處處緊扣環境和季節的特點,把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景象描繪得生機盎然,恰到好處。讀著這首詩,我們彷彿真的看到那含情淺笑的西施美麗的身姿。對於這首寫景詩,學生並不難理解,但要真正把握詩的意境,領悟詩的妙處卻需要老師精心設計,好好引導。

[教學重點] 體會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培養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

由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入題。

1、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寫景的詩歌尤其如此。請大家把這首詩還原成畫面吧。那麼,請大家就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賞讀,用下列句式說話:

如:從一二句中,我彷彿看到長衫飄飄的詩人騎馬來到賈公亭旁,他正極目遠眺。只見那西湖波瀾動盪,與岸平齊。在那水天相接處,水波粼粼,雲朵地垂,似乎要親吻湖面了——它也愛早春的西湖。

我從“幾初早鶯爭暖樹”中,彷彿聽到了黃鶯清脆婉轉的鳴叫聲。

1、師述:詩人最喜愛的是湖東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

2、師述: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補寫出白沙堤美麗的景色吧。(假如說,我們面前有一張大的畫布,在畫布上,畫上高大的綠楊,樹下是平坦修長的堤岸。你還會在畫布上添上什麼?)

有花草。綠草如茵,像鋪了層綠地毯;花兒閃閃,散在綠草叢中。

還有花樹。杏花開了,散綴枝頭;桃花也開了,紅豔豔的,燦爛一片。

還有人。有騎馬的詩人,一邊捋著鬍鬚,一邊吟詩;好朋友也來了,他們席地而坐,飲酒賞景,談詩論文,吟詩作畫……好不快活。

明確:“行”是遊賞、賞玩的意思。文題的意思是,春天,在錢塘湖也就是西湖遊賞所見。

2、讓在西湖遊玩過的同學說說當地的風景。然後背頌學過的吟詠西湖的詩文。

4、有人說,這首詩描繪了西湖早春景象。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試作點分析。

明確:①水面初平雲腳低(早春時節,湖水初漲,湖面與岸平齊。天上和湖上連成一片,好一派水波浩淼的氣象。)

②幾處早鶯爭暖樹(因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的歌唱。因為早春,空氣中還透露些寒意呢。)

③誰家新燕啄春泥(剛從南方飛來的燕子,正忙著啄泥築巢,安家落戶!)④淺草才能沒馬蹄(草兒鑽出地面不久,那麼嫩,那麼綠,剛剛能掩沒馬蹄子。)

1、師述:為了更快速地背下來,大家動動腦筋,分析一下該如何背?(旨在讓學生整體上把握這首詩。明確:先交代遊歷的路線;再說途中所見的鶯燕和花草;然後說湖東白沙堤的景色。)

教學背景在兩個月前的《詩歌教學》培訓中,聽完後,聯絡自己對新課程標準的認識,更加確認運用聯想和想象,感受詩歌中的藝術形象,把握詩歌的詩情畫意,體會詩歌的意境,這對於國中學生來說,是開拓學生想像,培養和發展創造意識,提高欣賞能力訓練的一種延伸。詩歌是詩人生命的衝動、感情的傾訴,“情動於中而言溢於表”。詩歌是靈動的,充滿了詩人的智慧和靈秀,一首詩就是一幅畫或多幅畫,是由眾多意象組合起來的畫。詩中有時間的悠長,空間的遼闊;有靜景的描繪,動態的勾勒;有色彩的點染,線條的流動。但詩歌的意象和詩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導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也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理解,把這些意象進行組合,在有限的課堂裡拓展學生無限的想像,讓詩中景、詩中物、詩中人在學生腦海裡浮現、加工,展現一幅幅立體的圖景,引導學生步人詩境,使他們如見其景,如見其物,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達到心靈的溝通,情感的交融。這是一種很好的欣賞能力培養方法。

當我再次接觸熟悉的《錢塘湖春行》時,我以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為教學理念,以“在課堂上搭建支架”為教學方法,以在關鍵時刻向學生“拋錨”為教學手段,以“揚起學生想象的.帆”為教學目標,來設計這課堂。

從“聽《錢塘湖春行》、說《西江月》”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像能力。

其實,這個“聽”字,不僅僅是聽覺方面的活動,而且是心靈感官的互動。這個“聽”是回憶的過程,是敘述的過程,是想像的過程,是創造的過程,是一個“想詩”的過程。

“說”畫面的過程就是一個理解內容、體會其中的情趣的過程。師生共同探研,教師引導,理清詞的內容。再從多角度去說畫面,表現了較好的語言駕馭能力。

在這堂課上,我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不斷撞擊著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心中迸發出一個個火花,引人入勝,耐人深思。現摘錄其教學片斷如下:

師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人們就會聯想到蘇軾詩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現在,請同學們讀《錢塘湖春行》這首詩,並思考一個問題:這首詩寫什麼時候的景色?

生老師,還有“爭暖樹”,春寒未退,所以鶯爭著棲集在朝陽的樹枝上。

師不要給老師說,直接給大家說就行。(師不讓提“老師”,讓“給大家說”,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學生更樂意發言)

生“誰家新燕”,並不是家家,而是零星幾家,說明春天剛開始,從南方飛回的燕子為數不多。

生“亂花漸欲”,“亂”,“漸”,說明花兒有開放的,也有含苞待放的,或是地上的小野花,“象眼睛,象星星,還眨呀眨的”,初春的花星星點點,也不是很多。

師說地真好,畫面已經立體化了。下面,我們聽錄音讀,閉著眼,用心靈去聆聽西湖迷人春景的花香鳥語。

師我們聽出春天的什麼景色?你體會到春天的什麼意境?想好了你就說。(在這裡故意加了“意境”一詞,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給學生一個回味的餘地。如果不加“意境”味就大不一樣了。並且師讓學生“想好了你就說”,積極地“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發展學生的口語交際,製造一個競爭的氛圍,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個性)

生我聽見了和尚撞鐘的聲音,那麼莊嚴、肅穆,那麼遼遠、空曠,使我心曠神怡。我在西湖邊上耳聽著這天籟之音,眼看著美麗的西湖勝景,真是人生一大樂事。(笑)

生“一年之計在於春”,迎春的人兒在西湖邊輕歌曼舞,或細語呢喃,或那勤勞的婦女用那清澈的西湖水洗衣浣紗,木杵搗衣聲,擊水聲清脆的、悠揚的此起彼落;而孩子們則在嫩嫩地,綠綠的草地上歡快的叫跑著,估計他們歡呼天上的風箏,或者是在地上打著滾兒。

生我聽出了春天鳥叫聲,那輕盈、活潑的黑頭鶯唱出美妙的歌聲,“自在嬌鶯恰恰啼”。(此時,已看出學生已陶醉在這美好的境界裡)

生我聽出了馬蹄輕快的腳步聲,叭嗒,叭嗒……由遠及近,而又漸漸遠去。

生我聽見了白居易正在那吟《錢塘湖春行》,清風傳送著那優美的詩句,真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學生爭先恐後,大有一發不可收拾的氣勢。學生妙語連珠,老師一副惋惜地表情)

師同學們各抒己見,展開想像,又有意境,同學們的詩歌感悟能力非常強啊!老師還想聽聽大家精彩發言,但因時間問題,進行下一個環節,不知誰能用耳朵聽出色彩來?(學生笑)我們從詩中找出表示色彩的詞。

生白居易騎著一匹白色的駿馬,悠閒自得的在西湖岸邊踏青。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願你們用美麗的畫筆去描繪多姿多彩的西湖的春天吧!在作文課上展示一下自己的風采。(恰到好處地把話題延伸到寫作,既給學生留下了作文要求,又沒打擊學生此時的學習積極性)

這群學生太可愛了,太令我驚喜了!他們各抒己見,情緒高漲、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回答得異彩紛呈。我心目中的好課就該具有“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勃勃生機

課後我特地向學生問緣由,學生說這個話題他們感興趣,答案具有不確定性,可以加上大量的想象,暢所欲言,符合我們愛幻想的個性,而且能從中獲得成功的愉悅感;也有學生說這個話題沒有死扣住課文,有自己發揮的餘地,能結合自己獨特的感受來說;又有學生說看到同學紛紛發言,受這熱烈氣氛所感染,不甘冷落一旁。看來要使語文課堂活起來,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問題設計顯得尤為重要。問題設計得好,不但能較好地展現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疾、動與靜、輕與重的關係,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而且總能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揚起學生想象的帆,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

課後反思我在處理本課教材中,始終堅持一個信念“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課標中提倡閱讀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過程,應該成為對話的關係。學生與文字,學生與學生,老師與文字,老師與學生這樣互動的局面,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文體地位,教師不要將自己的見解或教參的解讀強加到學生身上,而讓學生在閱讀中有自己獨特的認識、感受、方法和體驗。在這堂課中,我只有設計兩三個大的問題,當問題的設計是貼近學生的,讓他們每個人有話可說,注重題目的開放性,答案的多元化,還提倡學生多角度閱讀,有創意地閱讀。在這堂課中,我提倡的是返樸歸真的閱讀文字,從頭至尾我沒有將個人的閱讀體驗強加到教學中,生怕這些會左右了學生的思考與體驗,於是才有了想象思維的存在。這正是課標中所提倡的閱讀是一個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而沒有以教師分析代替學生的解讀,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自己去探究,養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我認為這堂課的設計到實施到結束,有著全新理念的引導,教師真正做到了引導,而學生真正體現了其主人的身份。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築巢。

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遊覽不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第5篇

杜甫在25歲的時候,他父親杜閒在山東兗州任司馬,他曾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各處遊歷,這首詩就是那個時期寫的。我們讀杜甫“安史之亂”後的詩作,往往會覺得他是個沉鬱寡歡的老人;可是,讀這一首感覺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氣都將使你感奮不已。

分兩步:先通過解題使學生達到整體感知;後逐句詮釋。

整體感知。問:詩題叫《望嶽》,可見作者並未登上泰山,詩中句句都是寫“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遠有近,有虛有實。試以兩句為一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樣的不同。(“岱宗”兩句是遠望;“造化”兩句是近望;“蕩胸”兩句是細望;“會當”兩句是極望。)按:這是仇兆鰲的說法,“極望”一語,學生不易理解,無妨改為“俯視”。

逐句詮釋(按:此詩非律詩,不可使用“頷聯”“頸聯”等名稱)

“岱宗”兩句。問:“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麼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麼不同?(加“夫”則驚奇、讚歎之情更明明,也更強烈。)泰山之北為故齊地,之南為故魯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無論從北或是從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詩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形容泰山極高極遠。)

“造化”兩句。問:“神秀”,指英靈之氣,這是古人的說法。試聯絡前面一句說說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遠,是天地間英靈之氣聚集的結果。)“陰陽”一句又是什麼意思呢?(據註釋作答,再補充說明:山前為陽,日光先臨,故易曉;山後為陰,日光不到,故易昏。)這是形容泰山高與天齊。

“蕩胸”兩句。大意已見註釋。問:這兩句寫詩人望嶽所見,試作具體描述(泰山中天門以上時有云團浮現,或高或低,故謂之“層雲”;鳥亦時常出沒于山谷間,須睜大眼細望才能見。)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嚮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兩句。

“會當”兩句。絕頂,極頂,指玉皇頂。問:詩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卻能“一覽(全都看到)眾山小”,這說明了什麼?(這是詩人神遊玉皇頂之所見,故謂之虛景。)

杜甫一生極為坎坷,特別是在安史之亂髮生以後,他四方飄泊,居無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後三年裡竟至以舟為家,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寫於這動盪不安的生活之中。讀過這首詩後,你對杜甫有怎樣的認識?能找到他取得如此偉大成就的原因麼?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訊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託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濃淡淡,動奪天巧。”《唐音癸籤》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訊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訊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慼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