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脫貧攻堅個人典型材料範文

關於脫貧攻堅個人典型材料範文


    
關於脫貧攻堅個人典型材料範文


  脫貧攻堅需要始終扭住精準,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到戶、精準到人,找對窮根,明確靶向。以下有三篇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先進典型材料範文可供參考:

篇一

**村委位於**縣桂江沿岸,屬第三批整村推進扶貧開發貧困村,自整村推進貧困村扶貧開發工作啟動以來,xx就帶領該村群眾積極投入到扶貧開發建設當中,他針對路難行、飲水難等,組織村民實施生態建設、人畜飲水、村級道路建設,不斷加大村上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通過實施資金捆綁、整村推進、綜合開發,該村水、電、路、配套到村,特色產業建設初具規模,農戶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一、深入調查研究,謀劃扶貧開發工作思路

為了有針對性地做好交通扶貧開發工作,他經常走村串寨,深入村屯調查研究,進行了認真、細緻的調研摸底,龍田村委每一寸的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他對本村基本情況、經濟發展現狀、道路狀況、群眾脫貧願望和扶貧開發規劃等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在他良好的工作作風,務實的工作態度的帶動和感染下,村委其它參與扶貧開發工作的全體同志動真情、動真格,真扶貧、扶真貧,真抓實幹、埋頭苦幹。進一步確立了本村扶貧開發工作思路,找出問題症節,找準致貧原因和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制定出臺了“**村委扶貧規劃”,科學合理的確定了龍田村扶貧工作的目標、規模、重點。全面改善本村的生產、生活條件,為龍田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做好帶頭人,為民辦實事

回想到以前,**村的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支部活動室建設差,幾間危房,搖搖欲墜,無法發揮陣地作用,村裡致富路子差,雖然有搞種植和養殖的習慣,可小農思想嚴重,意識不夠開放,支部又沒能及時為群眾致富當好引路人。

***為及時瞭解情況,進入角色,他深入群眾,傾聽民聲,積極開展村情民意走訪,克服各種困難,走村串戶與農民交談,聽民聲、察民情。幾年來,他走遍了全村每一個角落,重點走訪了村民代表、組長、黨員骨幹、種養大戶、困難戶家庭。除了直接走訪農戶外。他還利用晚上業餘時間,分片到村民家中召開多次民情懇談會,直接傾聽群眾呼聲,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會後,他又及時整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對策及建議,在村委會中集中討論,通過他的積極反映,外出跑專案、籌措資金。新修村組扶貧道路3條8.5公里,全村通機耕路率達到100%;新建人飲工程3處,解決全村飲水困難260戶, 100%的群眾解決了飲水困難問題。

三、勤於學習、不斷提高扶貧工作的能力

他十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更新,利用業餘時間和崗位鍛鍊的機會,不斷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習;他刻苦鑽業務知識,加強對黨的理論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善於洞察新的形勢,具備較好的政治、業務素質和政策水平。積極參與幹部教育培訓、作風效能建設等活動。同時,他注重學習與實踐相結合,通過學習,使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得以昇華,使理論轉化為生產力,表現出良好的理論功底、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以身作則,做群眾的貼心人

***同志對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十分嚴格,處處以黨員的標準對照、檢查、規範自己的行為。他嚴於律己、廉潔自律、以身作則、處事公正,模範遵守各項規章制度。關心群眾,對同志以誠相待,善於做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注意傾聽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熱心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結合本部門工作實際把切實為民辦實事當作轉變工作作風的頭等大事來抓,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為群眾辦好事實事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如今的**村委,伴隨著一條條扶貧路的延伸,帶動了村域經濟的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交通狀況明顯改善,高效農業迅猛發展;特色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幹部群眾思想觀念明顯轉變,自覺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搞活農產品流通,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難怪**村委老百姓都說:“扶貧使***村經濟發展走上了“快車道”,而***更是“快車道”上的“領路人””。

篇二

羅萬祿,男,48歲,家住彭水自治縣鞍子鎮新式村4組,家庭人口5人(妻子:任大翠,46歲,務農,患宮頸癌;長女:羅華儀,20歲,現就讀於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大二;次女:羅佳渝,14歲,現就讀於彭水縣第一中學,八年級;三子:羅么毛,12歲,現就讀於彭水縣第二國小,六年級)。

2009年,鞍子鎮因具有獨特的民俗文化、景觀資源及特色農業開始發展旅遊產業,羅萬祿所居住的村也因具有“重慶市現存最大的家族式苗寨—羅家坨苗寨”而聞名於縣內外,慕名前來觀光的遊客、媒體與日俱增,羅萬祿便成為了羅家坨苗寨第一批經營農家樂的農戶。平日裡,羅萬祿在周邊地方打零工,接待主要由妻子任大翠負責,生意忙時,羅萬祿便會回家幫忙,雖然3個孩子上學,但夫妻兩人的收入也勉強能滿足家庭開銷,一家人過著普通而幸福的生活。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2014年6月,羅萬祿的妻子被檢查出患有宮頸癌。妻子先後住院6次,化療4次,醫療費花銷近20萬元。當時大女兒正好高中畢業,次女和三子分別上國中、國小,高昂的醫藥費及三個學生的學雜費讓整個家庭陷入了困境,加之農家樂無人經營,收入驟減,讓這個原本幸福的家庭雪上加霜,生活極為拮据。但作為一名普通且老實憨厚的中年農民,羅萬祿沒有被生活的重壓擊垮,而是變得愈發堅強,默默地和命運抗衡,到醫院照顧妻子、還要兼顧家裡的生意,裡外都靠著羅萬祿一人頂著......他嘴邊經常唸叨著一句話:“人窮志不能窮”。為了讓妻子安心化療,為了給孩子們樹立做人的榜樣,他沒有一分抱怨、沒有一絲愁容,整體樂呵呵的,他從不向政府張嘴伸手,他覺得自己有手有腳能幹活,還有比他家更貧困的家庭需要幫助。

2014年7月,在精準識別入戶走訪中,得知了羅萬祿的家庭狀況後,鞍子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經新式村兩委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評議將其家庭納入貧困戶建檔立卡。在精準幫扶過程中,鎮黨委政府對該戶實施了教育扶貧、醫療救助,次女羅佳渝享受免除學費政策,2015年秋季學期和2016年春季學期享受助學金1300元;三子羅么毛享受免除學費政策、學校營養改善計劃資助金800元/年。其配偶任大翠享受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報銷22000元、大病醫療補充保險報銷5500元、醫療二次資助4300元、民政大病醫療臨時救助1500元、婦聯資助800元。但是對於這樣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來說,有限的接濟和救助無異於杯水車薪。如何才能提升這個家庭的“造血”功能?鎮村兩級組織、羅萬祿本人為此都費了不少心思。

最後,羅萬祿決定再苦再難,都不能放棄發展農家樂這個永久性產業。他充分利用自身經營農家樂早、客源廣,鄰居有勞動力的優勢,與周圍鄰居抱團發展。平時有客人訂餐時,他就會請鄰居幫忙做飯炒菜;當他陪妻子上醫院時,遇到有客人就餐時,他會毫不吝嗇的介紹給其它經營戶,即不誤生意,也不讓遊客失望,還帶動了周圍的群眾增收。隨著鄉村旅遊的發展,慕名前來的遊客越來越多,原有的接待條件已不能滿足接待需求,為有效解決硬體較差、遊客來留不住的問題,羅萬祿通過爭取政府支援及自己投入相結合的方式對場所進行提檔升級,安裝移動wifi、房前屋後環境整治、對客房進行標準化改造。他經營的福祿山莊成為羅家坨苗寨裡面第一個擁有wifi、第一個擁有“室外民族化、室內現代化”風格的客房的農家樂。苗寨內全部鋪設的石板路,只有三輪車能通行,因此寨內的垃圾清運成了村民們的難題,為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羅萬祿自告奮勇,騎著自己的三輪車義務拖運,從未開口向村民收取一分錢的油費、勞務費。

2015年,他經營的農家樂綜合收入達7萬餘元,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光榮脫貧。不僅如此,他還積極帶領周邊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羅順海就是其中一個。由於家庭條件受限,羅順海一直不敢嘗試鄉村旅遊經營,羅萬祿多次做他的思想工作,並將20多位客人推薦給他,還將棉絮免費借給羅順海,有了第一次600多元的住宿收入之後,羅順海一年僅是鄉村旅遊住宿收入就有近6000元。如今,羅順海正在對房屋及室內外設施進行裝修。“待裝修完成,各項設施完善之後,能接待更多的客人,接待能力也更強,相信收入會更高。”羅順海對發展鄉村旅遊充滿了信心。

在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像羅順海一樣,享受過羅萬祿幫助、帶動的,還有很多村民。據瞭解,羅家坨苗寨共有57戶村民,幾乎家家都有過轉介餐飲、住宿客源,以及代銷農產品等方式增收事例。在羅萬祿的筆記本上,每一次轉介客人的人數及收入等都歷歷在目。“大家都有收入了,才是我們發展鄉村旅遊的最終目標。”這是羅萬祿的發展鄉村旅遊的宗旨。下一步,他正在籌備成立一個鄉村旅遊協會,將寨子裡所有村民的資源優勢整合利用起來,通過統一標準、統一菜品、統一價格、統一安排客源,抱團發展,實現標準化運營。

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1-8月,共接待遊客3000餘人,營業額6萬餘元,通過向周邊群眾購買雞蛋、土豬、土雞、風蘿蔔、幹豇豆、時蔬等農、土特產品,併為周邊農戶代銷臘肉、優質大米、幹豇豆、苕粉、黃豆等特色農產品的方式,帶動周邊30餘戶農戶增收,額度從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

在精準脫貧走訪時,羅萬祿說出了一段很平實的話:“脫貧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覺,人只要精神不倒,再難的日子都能熬出頭”。

這,就是一個普通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滿滿自信。我們堅信,這個暫時貧困的家庭憑藉心中有夢想,一定能夠夢想成真!

篇三


  邢桂勤,女,出生於1983年5月5日,中共黨員,本科學歷,城關第二國小教師。

自縣政府號召的“萬人幫萬戶”扶貧運動展開後,作為教師的她被賦予了一種新的身份:幫扶幹部。從那一刻起,她知道,她的舞臺不再是教室的三尺講臺、教書育人,肩上不只扛著祖國的花朵,還有人民百姓的小康生活。接受任務後她很快進村入戶,和幫扶戶王社軍的談話中瞭解到該戶家中共有4人:王社軍、妻子和兩個兒子。王社軍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疾病,妻子王麗娃體弱多病,這對需要勞動力養家餬口的農民來說是一個最大的缺陷;大兒子王剛國中畢業在外打工,由於性格桀驁不馴,天天換工作,一年到頭來家裡見不到一分錢;二兒王宇在山陽國小就讀四年級,成績還不錯。家中共有12畝地,每年會種些小麥和玉米,雨水多的時候收成還樂觀,遇到乾旱就會顆粒無收。瞭解清幫扶戶的基本情況後,她回到了單位,工作之餘,她學習習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方面的講話,蒐集各類惠民政策,終於在再次入戶前確定了扶貧目標。

農民,勞動力是第一,而想要勞動,身體是第一,所以首要任務先是為患有腰椎間盤疾病的王社軍治病。她多次為王社軍贈送藥物,並打聽和介紹醫生,還在網上學習了緩解腰部勞損的“燕子飛”動作教會王社軍,經過半年多的努力和堅持,王社軍的身體恢復的非常快,效果也非常明顯,一般的田裡勞作是不在話下。

隨後她引導幫扶戶種植了4畝核桃樹、3畝花椒樹和4畝桃樹,蒐集了有關栽種和修剪技術的資料送給幫扶戶,並鼓勵他們承包了10畝空地來種富硒小米,2017年,富硒小米一項就淨收入6000元;17年年前入戶時她見到了王社軍的大兒王剛,通過談話瞭解了王剛的工作狀況:還在換工作,基本上手裡沒存到錢。她幫王剛分析了家裡的經濟現況和未來發展以及父母的不容易,鼓勵王剛要踏實務實,確定目標,好好努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在時間的流逝中,她儼然這家人成了“親戚”。家裡的果子成熟了,她會摘一些送過去;王麗娃手太乾,她會給買護手霜;過年過節了,她也會送上自己的心意和祝福……

在一次入戶時聽王社軍的妻子說二兒王宇的字寫得不好,最近一段時間不好好學習,她專門等到孩子放學和孩子進行了一次談話交流,表揚了孩子的成績,指出要努力的方向,併為孩子買了字帖,孩子大受鼓舞,在隨後的期末考試中成績優異。

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黨的惠民政策更是深入人心,每一次她都帶著喜悅的心情和幫扶戶分享:2017年的合療費用退下來了,2018年的也不用交了;有線電視可以免費安裝啦;王宇享受的教育補貼發下來了……特別是聽說有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她更是興奮,立馬與幫扶戶取得聯絡,通過交流分析最終確定了享受該政策,現在已拿到了房門鑰匙,也已裝修完畢,幫扶戶非常的高興,並對未來生活充滿了更大的激情!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她的努力下,王社軍家2018年的人均收入達4075元,超出陝西省釋出的脫貧收入標準,成功脫貧。今年,她們栽植的果樹將陸續結果,王剛的工作也逐步穩定,這個家庭正邁著大步走向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