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黨建文案

脫貧攻堅對照檢查材料-縣委班子


  縣委班子脫貧攻堅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一】


  近年來,我縣扶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要完成中央和市委提出的目標任務,還需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打好攻堅戰,充分發揮精準扶貧的作用。

一、當前精準扶貧工作面臨的問題

脫貧攻堅對照檢查材料-縣委班子

(一)思想認識上仍然有偏差。一是存在“等”的心理,有的群眾缺乏創業信心,懶於自我發展,主動脫貧的積極性不高,等待政府幫助解決問題。二是存在“靠”想法,有的群眾坐吃山空,疏於脫貧謀劃,缺乏發展良策,希望黨委政府出臺扶貧政策,存在靠人“扶上馬”的想法。三是存在“要”的心態,有的群眾指導思想不正確,曲解黨委政府的扶貧政策,把扶貧當成“福利”,想要黨委政府長期進行幫扶,以達到不勞而獲的目的。

(二)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一是基礎建設滯後。有的貧困鄉村交通不便,水利設施老化失修,用電得不到保障,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到位,以致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通訊難等問題比較突出。二是扶貧資金難以滿足需求。現有的貧困鄉村大都多位於深山庫區一線,基礎設施建設點多線長面廣,扶貧資金投入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缺口較大,影響扶貧工作的程序。

(三)科技扶貧有待加強。一是農村扶貧科技工作隊伍力量不足。貧困地區自有科技力量薄弱,擁有農業專業技術的科技人員少,不能滿足農村扶貧工作的需要。同時,農技大專院校、農業科研機構對農村扶貧工作的專業技術指導力度不夠,還有待加強。二是科技運用程度低。貧困地區受自然條件束縛,市場、技術資訊閉塞,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低,科技投入嚴重不足,科技發展基礎脆弱,導致技術推廣難度大,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和轉化速度慢,科技運用程度低,科技難以到村入戶,貧困地區依靠科技實現自我發展的能力尚需加強。

(四)扶貧措施難以落實。一是群眾自我發展能力較弱。有的貧困村經濟結構單一,土地拋荒嚴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或生產大戶帶動和輻射作用發揮有限,持續增收能力不強。農村留守人員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佔貧困總戶數比例高。思想觀念陳舊,科技意識不強,生產經營能力較低,缺乏致富能力和發展門路,抵禦風險和自我發展能力脆弱。二是制約產業發展要素比較多。貧困農村大都處於偏遠的地方,受市場、技術、資訊等制約要素作用明顯,農技人員比較少,普及農業技術不到位,市場資訊不靈,運輸成本較高,銷售渠道不暢,難以推動產業發展。三是農業收益不高。農業生產週期較長,經濟效益差,大部分群眾不願在農村發展,靠外出務工維持生活,僅憑扶貧幹部單打獨幹難以發展農村產業。

(五)扶貧專案實施難度大。一是受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各行各業都受到影響,特別是精準扶貧工作量大任務重、質量要求高,執行機制條件也不夠成熟,精準扶貧尚處於政策銜接期、機制轉軌期、以致有的工作措施難以落實。二是受貧困人員自身條件的影響。有的在因戶施策中制定了一對一的幫扶措施,由於部分貧困家庭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和兒童,有的文化低或生病難以行走,在實施規劃扶持專案中出現勞動力緊缺,無法施行。三是受市場發展規律的影響。有的貧困群眾難以摸清市場規律,無法規避市場風險,就算幫扶的產業搞起來了,但終因市場因素半途而廢,致使幫扶措施難產,打擊農民的積極性。四是受扶貧資金不足的影響。扶貧資金主要靠財政撥付和社會幫扶,而扶貧工作任務重,有的要整村推進、異地搬遷、道路基礎設施建設等需求,資金缺口較大,而社會各部門的扶貧資金往往都有各自的考量和使用要求,資金難以得到有效整合,致使一些幫扶措施無法得到施行。

二、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宣傳引導,切實轉變群眾觀念。一是要加大扶貧政策宣傳力度。堅持政策宣傳與扶貧工作相結合,以宣傳“為什麼扶”“扶什麼”“怎麼扶”為抓手,採取製作宣傳牌、宣傳碑、宣傳彩門、展板、標語、文化宣傳牆等形式深入貧困農村廣為宣傳,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幫助他們重拾脫貧致富的信心,樹立人窮志不窮的決心,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支援和參與扶貧工作的良好氛圍。二是樹立模範典型。對自力更生、艱苦創業而發家致富的先進典型和模範,要通過深入農村宣講,電視報道,報刊宣傳等方式,引導和鼓勵群眾自覺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增強自主創業意識,凝聚力量,積極投入到農業生產當中去,儘快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三是注重扶貧法制宣傳。要廣泛開展依法致富、合法致富的宣傳工作。特別是要加強扶貧政策法規的宣傳,在扶貧惠民資金的執行、專案推廣上要利用法制宣傳開啟“群眾視窗”,增強透明度,防止群眾受到非法違規資訊的誤導。

(二)加快基礎建設,切實促進農村發展。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創新資金運管機制,建立逐年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機制,進一步完善規範扶貧開發互助資金管理制度,綜合運用多種政策積極引導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傾斜,確保扶貧工作順利開展。二是統籌各類資源,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優先解決貧困地區道路不暢通、農田水利設施老化、電力質量不高、資訊化落後等突出問題,為農村發展奠定基礎。三是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維護,安排專門人員進行檢查和管理,堅決防止只建不管的情況發生,真正幫助群眾解決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就醫難、通訊難等問題。四是要打好“經濟牌”,算好政治賬。大部分貧困地區都處在偏遠高山地帶,外出務工人員多,留守現象較為突出,很多村社成為“候鳥”區。在制定基礎設施投入規劃上,部分決策者對地遠人少地區的投入更多的是從經濟成本及利用率上算經濟賬。應著力化偏遠因素為地域優勢,通過加大對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方能增強人才吸引力,彰顯社會優越性,在經濟牌和政治賬之間尋找最佳契合點。

(三)提高技能,依託科技脫貧。一是加強技能培訓。要進一步加強對貧困群眾的生產技能培訓,特別是要加強對貧困家庭中的農村青壯年的培訓,以確保脫貧致富的延續性。同時,要根據農戶實際和自主需求,提供切實可行的種養技術、農機具使用技能等,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培訓,以提高農民生產技術水平。二是推進科技下鄉。針對貧困群眾科技素質低、科技意識薄弱的問題,動員、組織農技大專院校、農業科研機構的專家或農技人員深入貧困鄉村,通過實地指導、技術培訓、媒體宣傳等多種形式,向農民傳授科技知識,幫助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問題。三是增強科技應用程度。根據資源優勢、市場前景和技術水平,在不同貧困地區選擇具有發展前景的特色產業,給予技術、資訊、管理等方面的科技支撐。支援環保、無公害、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涉農產業發展,發揮其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四是運用現代科技理念打通瓶頸。運用科技推進扶貧的目的是發展生產,生產得到發展的目的是實行農民增收。在科技扶貧的發展路上切不可出現“滯銷”等不良現象出現。要運用“農村淘寶”等“網際網路+”模式拓寬銷售渠道,打通訊息瓶頸,銷售瓶頸。培育農產品市場職業推廣人,整合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農村大學生等新生代力量,積極參與“家鄉品牌”推廣或產品銷售。支援涉農企業採用“公司+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方式,帶動更多的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四)強化幫扶措施,有力推進精準扶貧。一是要實行結對幫扶,堅持以“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為抓手,積極開展“三送”幹部結對幫扶活動,幫助群眾想辦,添措施,切實解決好實際困難。二是要實行產業幫扶,結合地方實際,因地制宜,對有勞動能力和勞動積極性扶貧物件,採取發獎代補、提供種苗、提供小額貸款、提供資訊科技服務等方式,動員其以土地、山林、水面及勞動力等生產資料以入股的形式,共同發展農業產業。三是要實行移民搬遷幫扶,按照自願原則,積極推進異地扶貧搬遷,對居住生存環境惡劣、基礎設施極差、自然被害頻發地區的貧困人口和村落實施移民搬遷。四是實行保障幫扶。對幫扶物件符合農村低保、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條件的,及時根據相關政策,給予相應幫助。

(五)創新管理機制,建立扶貧工作動態。一是管理機制要動態變化。扶貧管理機制的制定都是基於特定時間的摸底,具有相對的滯後性。要在貧困區縣、貧困鄉鎮、貧困村社和貧困人員的確定上實現動態管理,在扶貧工作整體推進的過程中實現“摘帽制”,脫貧一個“摘帽”一個,成熟一個“摘帽”一個,防止扶貧專案被浪費、挪用、閒置,防止扶貧優惠政策被“冒名頂替”。二是扶貧政策要動態執行。每個地區,每個時間段,每個發展階段的具體情況不一樣,社會心態不一樣,群眾思想不一樣,幹部思路不一樣。在扶貧政策上要有“立、改、廢”的發展變化的過程,根據地區的發展階段特點及時的動態變化。三是扶貧專案要動態管理。針對不同致貧原因,在徵求貧困村和貧困戶發展意願的基礎上,制定扶貧專案規劃和分專案實施計劃,明確專案責任人,精準實施扶貧專案。四是扶貧資金要動態管理。地方黨委政府、財政部門和扶貧辦要加強監督力度,確保扶貧專項資金用於扶貧工作。要加強與社會扶貧集團的統籌協調,整合社會扶貧資金,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扶貧工作。

(六)加強扶貧管理,確保扶貧工作取得實效。一是組建組織架構。成立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由地方黨委政府牽頭,紀檢監察、扶貧辦、鄉鎮等有關單位為成員單位,專門負責扶貧工作的領導和監督管理。扶貧工作小組要全方位、全過程監測扶貧物件、監管扶貧專案,建立健全扶貧工作資訊網路和扶貧物件退出機制,實行扶貧摘帽“成熟一個,摘掉一個”。二是要強化監督考核。建立科學合理、目標明確、責任到部門、到幫扶人的駐村幫扶工作機制。要加強對扶貧工作檢查考評,制定考核評比辦法、將扶貧工作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考核的重要內容,細化考核標準,對及時完成扶貧目標任務的給予獎勵,對未完成任務的要給予通報批評。

縣委班子脫貧攻堅民主生活會對照檢查材料【二】

一、扶貧開發主要工作成效

通過近幾年的脫貧奔小康試點縣建設和大力實施扶貧開發,全縣特色產業加速壯大,農民收入顯著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生產生活條件日趨完善,扶貧開發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13年底,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億元,與2008年相比增長16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2億元,與2008年相比增長286%;固定資產投資39億元,與2008年相比增長490%;工業增加值13.05億元,與2008年相比增長1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2億元,與2008年相比增長108%;農民人均純收入5001元,與2008年相比增長88%。貧困人口減少到6.5萬人,與2008年相比減少了3.6萬人。預期規劃目標任務全部實現,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大幅提升。

(二)發展格局實現突破。我們深刻認識和牢牢把握五峰“窮在財政、弱在工業、根子在區位交通”的縣情,全力謀求五峰跨越發展的歷史性轉折。千方百計辦成了改變五峰面貌的三件大事:一是孜孜以求交通鉅變,全力推進重大專案建設,陸漁一級公路建成通車,五巴公路改造升級全線完成,途經漁洋關的宜昌至張家界高速公路開工建設;臺(州)小(金)國道、呼(和浩特)北(海)國道漁洋關繞城線啟動建設。二是精心謀劃地災治理專案,大力推動縣城遷建,落實遷建資金近18億元,在建累計開工專案63個,其中納入縣城避險遷建規劃的專案28個,累計完成投資近12億元。三是大膽探索發展“飛地經濟”,舉力創辦民族工業園。搶抓宜昌沿江萬億經濟走廊開發機遇,在枝江白洋鎮創辦了8.71平方公里的“五峰民族工業園”。目前,園區累計開工建設基礎設施專案9個,完成投資4.2億元。湖北利時、紅旗中益、五洋建材等專案相繼建成並實現滿負荷生產。其中,湖北利時已正式簽約成為巴西足球世界盃特許供應商,2013年完成工業產值3.5億元。

實現全覆蓋,五項保險綜合參保率達到90.4%;醫療衛生事業進一步發展,新農合制度不斷健全完善,農民參合率達到99.01%,大病醫療救助體系建設加強,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初步建立了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的聯動機制,惠及1.7萬餘名低收入人員;城鄉低保擴面提標,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完善;全面落實惠農強農政策,發放財政性惠農補貼1.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