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工作經歷

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事蹟材料(20篇)

 

  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事蹟材料(20篇)

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事蹟材料(20篇)

(篇一)

**村位於**縣**鄉的西部,距離**縣城97公里,全村有9個居民小組,有757戶,2557人,有勞動力1302人,其中,有137戶貧困戶,622人。幅員面積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330畝,其中,田2329畝,土3001畝,林地面積9423畝。

在**村,幹部群眾對**同志有著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這位大山養育的漢子,他不負村民們的厚望,不懼艱難困苦,帶領全村群眾,打起脫貧致富這場攻堅戰。

他帶領村兩委班子,認真履行代表職能,密切聯絡群眾,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建設“五個好”黨支部為目標,以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為根本,以帶領全村百姓共同致富為出發點,真抓實幹,謀求發展。

作為最基層的幹部,**同志拿著1000多元的工資,卻操著整村的心。2007年當選村團支部書記,**年團支部書記兼五組組長,**年任選**村支部書記,任職期間榮獲三次“優秀黨員”。“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同志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看到本地的資源優勢,尤其是野生油茶,他把野生油茶土地改造放在了工作首位,帶動群眾加強管理,擴大野生油茶麵積,讓**村的貧困戶有了收入來源,為了便於產業的發展,在他的申請下,村組道路暢通,農村的道路基本上也都硬化,解決了群眾出行難的問題。

貧困農戶彭昌平似乎看到了希望,在村書記等人的鼓勵下,他果敢勇為,他承頭組織貧困戶以”資源、勞力、政策、資金”等方式入股註冊了獅巖油茶專業合作社。對重陽水庫示範基地中2200畝野生茶林開展了管護改造,範圍覆蓋**村3、5、6、9四個生產小組,建成全鄉最大的示範基地。自成立以來,總共吸收本地農戶92戶373人(其中貧困戶42戶176人)入社,目前為止就有35戶147人越線脫貧,村民們對脫貧致富充滿了信心。

**村這種抱團模式的發展,所取得的可喜成果,離不開**同志的努力。在合作社運作初始,**同志主動與上級領導溝通,爭取合作社運營資金,政府通過商議,根據其規模,即借給合作社8萬元資金,保證了合作社的正常運轉、壯大,促進了貧困農戶的增收、脫貧,提高貧困農戶的發展積極性。在“改補為借、改補為貸、借貸融合”這種金融扶貧新模式的出現,讓**同志異常興奮,這麼好的扶貧政策,他可得好好把握,於是很快就告知彭昌平等人,讓他們不用擔心貸款問題,勇敢地去幹。此外,他還經常主動找其他貧困戶談心,作宣傳,鼓勵他們加入專業合作社,很多以前外出務工的村民也甘願加入這個隊伍中,漸漸地加入專業合作社的人日益增多。這種金融扶貧新模式不僅有地效緩解了貧困農戶產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讓扶貧資金作用最大化,更是緩解了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問題。

貧困戶宋先權由於家庭條件很艱苦,一直苦惱於如何改變家庭情況,之前一直有想買牛養牛來支援家裡的開銷的想法,但一直苦於沒有資金,所以也是無奈。在金融扶貧新模式的開啟下,**同志主動上門找到了他,跟他講解了扶貧政策,這下可把老宋高興壞了。第二天,**同志和幫扶人早早就開車帶著老宋到**鎮渤海村活牛交易市場,一下子就買了10頭牛,花了34700元錢。短短一年時間,他的養牛規模發展到56頭,取得可喜可賀的成績。他的今天也得益於金融扶貧新模式,讓村民們現在借款有門,貸款有路。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同志的帶領下,在**這種抱團模式的發展鼓勵下,在獅巖油茶專業合作社的影響下,全村以這種模式組建了由貧困群眾為合作經營主體的彭榮黑山羊養殖專業合作社等7個,共改造野生油茶5000餘畝,養殖黃牛、山羊、黑豬10000餘頭(只),青花椒栽植1210多畝,中藥材種植1000餘畝,全村有378戶從事以上產業,其中貧困農戶達110戶、470人。為順利實現**年整村脫貧、致富奔小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必須走在前面。**同志努力向上爭資立項,帶領、組織全村群眾大搞基礎設施建設。全村共修建村通暢、通達、產業路25公里,已形成公路網路化,修建人畜飲水水池5口;垃圾池正在規劃籌建中;實現搬遷安置63戶、268人,危舊房改造80戶、337人,為全村經濟建設及人居環境改善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同志在引領群眾致富、全力搞好村域經濟及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帶頭致富,樹立起了致富的典型。一是他精通醫術,因外公是遠近聞名的中醫,從小跟隨外公學醫,經過多年的勤學鑽研,**同志醫術精湛,名動湘鄂之地,加之醫德高尚,遠近求醫者不計其數;二是承包土地300畝,種植中藥材。現**家庭經濟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成為致富路上新典型。

在**同志及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村成為了基礎組織經濟建設的示範村,他們有穩定的幹部隊伍,他們團結務實,廉政勤政,在村民們看不見的地方使勁為百姓謀福利,如今乾淨整潔的**村,離不開他們的辛勤付出。

抓扶貧機遇,利用好扶貧資金,搞好基礎建設,發展特色產業,發揮能人帶頭作用,帶動群眾共同致富。為百姓辦實事、解難題,發揮自身優勢,腳踏實地。竭盡所能為百姓服務,這個最底層的幹部,他懂得人情世故,懂忍讓包容,雖然有缺點,但得之村幸。農民臉上的笑容就是他所付出的最好的見證。

(篇二)

**,男,仡佬族,1986年12月17日出生,群眾,**年10月參加工作,現任**縣**鎮人民政府黨政辦科員(負責專案辦工作)。

作為扶貧戰線的一名基層工作者,從**年3月擔任專案辦負責人以來,認真學習黨和國家的各項路線和方針政策,全面貫徹落實上級攻堅行動,深入學習領會省、市、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案政策,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在上級部門領導的悉心指導和鎮黨委鎮政府領導的關心支援下,通過自身不斷學習,紮實努力工作,**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人民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從質量到數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17年,通過開展基礎設施專案建設工作,老百姓得到了很大的實惠。在2017年全縣精準扶貧專項考核中,**鎮獲得全縣扶貧工作專項考核“創新獎”的好成績。

一、牢記職責充分發揮組拳作用

鎮專案辦作為鎮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貧工作的專門機構,

承擔著指導鎮村兩級開展脫貧攻堅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貧的重要職責。自擔任扶專案辦負責人以來,始終牢記職責,堅持深入村社調查研究,指導幫助各村尤其是深度貧困村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貧工作,先後協助扶貧工作站制定了《**鎮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指導方案》、《**鎮精準扶貧專案工作規劃》、《**鎮產業發展規劃》等鎮發展規劃,同時在基礎設施建設、扶貧專案和產業發展的選擇上,為黨委政府建言獻策。並經常在縣級單位銜接學習業務,並深入村組農戶家中,反覆調研工作。通過不斷銜接、不斷走訪、不斷總結思考,為鎮黨委、鎮政府的決策部署提供了依據和參考,為**鎮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扶貧工作的全面開展和順利推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深入學習加強落實政策宣傳培訓

專案建設扶貧工作政策性強,有大量的業務工作,只有自身業務素質過硬,能夠獨擋一面,才能更好地指導和謀劃全鎮專案扶貧工作。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依託黨建陣地強化宣傳引導,交界村同步

小康駐村工作期間,1月至今召開大小會議40餘場次,現場培訓5次,參會群眾1100餘人次。通過大力開展“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精準扶貧不是養懶人”等思想培訓會,不斷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新建村級道路推動脫貧致富。經過多方溝通規劃,並在縣相關部門的大力幫扶下,2017年**鎮縣級規劃道路近65公里,啟動25公里;新增鄉級道路20公里,為**鎮全體村民鋪設了一條脫貧之路。重點改善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按照省、市、縣、鎮實施計劃和我村實際,有針對性地安排村內道路、農田水利、人畜飲用水和文化廣場等專案建設、著力改變村基礎設施落後面貌。

三、加強溝通交流,確實讓貧困戶在專案實施通得到實惠

2017年上半年,我鎮通過開展一事一議專案建設,讓我鎮養牛、大田兩個深度貧困村的農戶庭院、串戶路硬化率達到80%,農戶在建設過程中得到很大的實惠。通過開展庭院硬化、串戶路、機耕道等專案的開展,帶動農戶開展產業發展。農戶積極參與專案建設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提高農戶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硬化養牛村馬蹄井組貧困戶朱仲明戶庭院、串戶路時,因朱仲明戶母親、兒子均為殘疾人,朱仲明本人患有重病,無法勞動,整戶

為**鎮養牛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為確實解決農戶困難,讓貧困戶得到實惠,**同志向村支兩委建議召開群眾會,群眾建議通過一事一議專案建設為朱仲明戶硬化完畢庭院及串戶路。經過協調,專案建設及驗收組同意通過一事一議專案建設解決該戶實際困難,不收取朱仲明戶的專案建設以資折勞款,並硬化其超出部分,不收取任何費用。為此,朱仲明戶非常感動,並說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關心幫助,連稱黨和政府就是好。

在民宗局扶貧專案、發改局扶貧專案、一事一議扶貧專案、交通局扶貧專案、農業局扶貧專案、“短平快”政策落實、等工作中,積極向書本學、向群眾學、向上級學、向身邊同事學,對相關業務知識始終做到了思想上、行動上、政治上與黨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擁護黨的領導,重大局、識大體,維護集體領導,群眾關係好。特別是十分注重把理論學習、工作實踐和認真思考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用認真學習充實理論知識,用正確理論指導實踐,用豐富的實踐完善思想,實現了在實踐中豐富自我,提高自我和發展自我;不同標準的扶持政策,減少了貧困戶實施專案的自籌資金量,貧困戶既能夠把專案建成,又能夠把專案建好,達到了扶持一戶、脫貧一戶、致富一戶的扶貧效果。在他的埋頭苦幹、“擼起袖子”加油幹下及黨委、政府的指導下**鎮的“兩率一度”得到了提高。為**鎮脫貧攻堅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我們**鎮人民政府黨政辦科員**。

(篇三)

種茶靠“**” 脫貧有“底氣”

6月22日一大早,**縣**鎮**村的千畝茶山就熱鬧起來,建卡貧困戶張正貴又哼著小調上山採茶了。看著眼前這熱火朝天的採茶場景,張正貴心想,只要有“**”這個“靠山”在,他家今年脫貧的“底氣”更足了。

“**”並不小,現年38歲,是**省**市人,名叫**。不過,當他還是24歲時,就與當時極為貧困的**村“結緣”,動員村民開荒山種茶葉、辦企業創品牌,讓**村快速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因此,“**”成了村民對他的愛稱。

如今,“**”來**村14年了,已不是當初那個年輕的小夥,思念故鄉的情緒也越來越濃。儘管如此,他最終還是決定留下來,要在這個“第二故鄉”大幹一場。

這不,他最近摸索出一種“基地+大戶,大戶+貧困戶”扶貧模式,要幫**村張正貴等38戶貧困戶順利脫貧,還要將這個扶貧模式推廣至全鎮乃至全縣。

拗不過當地幹群,“**”留在大山創業

**村距離**縣城20公里,與**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相鄰,幅員面積24.3平方公里,668戶、2484人。因為地處偏遠深山、交通環境惡劣、群眾觀念落後等原因,**村長年都帶著頂特困村的帽子。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起,**村的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留守的老弱病殘又無力搞生產,撂荒土地比比皆是。**村村主任秦顯忠告訴記者:“那時,山裡人想致富,找不到出路。可怎樣能致富,又沒有思路。”

**村的“轉機”,就來自“**”。

**年,在**鎮政府的大力邀請下,**隨朋友從**省趕來考察投資專案。當時,**被**鎮的貧困面貌震驚了:全鎮11個村有一半屬特困村,人均耕地不足6分地,人均年純收入僅800元。

作為生意人,**打起了退堂鼓:到這樣一個窮山惡水來投資?恐怕難以成就大事業!

可最終,在當地幹部群眾的熱情邀請及殷切期盼下,他同意到幾個特困村走一走、看一看。

**在大山裡考察發現,**茶葉遠近聞名,曾有“茶化銅錢”的傳說。雖然這裡家家都種茶葉,但茶園不成規模、茶樹品種老化、茶葉賣不出去。“山裡人要脫貧致富,產業發展是核心。”他心想,既然這裡有種植茶葉的歷史,何不帶領村民發展茶葉產業?

有了目標之後,**立即率團隊翻山越嶺,勘查氣候、土壤、水質,檢測當地茶葉內在品質等經過整整四個月時間的考察認證,他驚喜地發現,**村具備發展茶葉的絕佳環境,所產茶葉品質也屬上乘。

跟著“**”種茶,貧困村摘了窮帽

縱使**村有種茶的絕佳環境,但要把茶葉發展成支柱產業,並非易事。可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在村民們的親切呼喚下,“**”開始在**村創業。

經過多方學習與取經**年,“**”投資600萬元成立了**市**縣**茶業有限公司。之後,又立馬實施了“基地+農戶”的“兩步走”計劃:一是將零散的1100多畝低產茶園流轉過來,進行全方位的升級改造,打造成一個茶葉種植示範基地;一是將有頭腦、有經驗的茶農培育成大戶,指導統一實行規模化種植、企業化管理、一體化經營。

很快,為提高育苗基地的茶苗成活率,“**”組織科研人員發明出“茶苗黃土覆蓋無性扦插法”;為指導茶農建設優質高產茶園,他專門聘請西南農大茶葉學院教授前來現場授課;為讓茶農吃下發展茶葉的定心丸,他還在**鎮建起了一個裝置一流的加工廠,經過幾年艱苦打拼,“**”改造後的千畝茶園基地,發出了新芽。

“不過,發展產業易,守住產業難。要有長遠發展,必須走品牌之路。”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新產品研發及品牌培育工作,先後開發出21個綠茶品牌、3個紅茶品種。其中,“**毛尖”茶不僅連續幾年被評為市級名牌農產品,還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

2010年,**村茶葉畝產值超過4000元,村民人均純收入就躍至4251元,不少貧困戶變成了富裕戶。

“跟著‘**’幹,不愁不發財。”楊正友一家4口人,原是典型的貧困戶。自從**年起,他跟著“**”種了4畝茶葉後,每年僅賣茶葉就有2萬元收入。後來,他還應聘到“**”基地上班,每月工資還有1500元。如今,楊正友已蓋起了磚瓦房,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和楊正友一樣,跟隨“**”種茶的農戶越來越多,一度佔到全村戶數的九成。其中,100畝以上的大戶有5戶,10畝以上的農戶有76戶。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租金、摘茶工資和銷售鮮茶,人均年增收達到2800元。後來,在“**”的影響下,**村還成立了3個茶葉專業合作社,5個茶葉大戶又相繼成立了茶葉公司,全村茶葉面積達到6000餘畝。

**年,**村整村脫貧,成功摘掉“窮帽”。

幾年來,“**”還到處充當產業發展的“助推器”。至**年底,**的茶葉基地面積就有8.3萬畝。**年,“**”公司的銷售額達到3500萬元,實現利稅298萬元,農民戶均種茶專項收入達到2315元。

“基地+大戶,大戶+貧困戶”幫扶模式,“**”讓貧困戶有信心脫貧

“**”在**村呆久了,就把這裡當成了“第二故鄉”。當然,在新一輪的脫貧攻堅環境下,**村的34個貧困戶,也成了他將要幫扶的“親戚”。

可怎麼幫呢?輸血式扶貧不是長久之計,必須採取造血式扶貧,基於此,“**”又想出了一個“基地+大戶,大戶+貧困戶”的模式。他要求大戶楊再應、楊昌明,要求貧困戶龍友元、楊正保等進行合作,企業負責提供技術服務及原料包收購等模式,讓大家吃下了脫貧的“定心丸”。

龍友元就是在“大戶+貧困戶”的幫扶模式下脫貧的。他家裡有4口人和3畝茶園,但自從他老公在給被人建房子是時摔死後,她一人要承擔家裡的所有開支及撫養2個小孩上學,壓力巨大。不過,當她被“**”安排與大戶楊再應結對後,就免費給他提供有種子、肥料、技術。今年收入1.1萬元脫貧有望。

“我們還將繼續幫扶貧困戶,達到富民強村、合作共贏的目的。”“**”透露,今年,他已經確定將全村有勞動能力的27戶貧困戶,納入“基地+大戶,大戶+貧困戶”的重點幫扶名單。

貧困戶張正貴家4口人,妻子患有嚴重腦部疾病,兩個孩子又都在上學,全家就靠他一人外出務工掙錢。兩年前,因為一場車禍,張正貴不幸成為殘疾人,一家人頓時陷入貧困。“**”得知情況後,不僅上門動員張正貴發展茶葉種植,還為他提供資金、技術、管理等一條龍服務。

“現在正是茶葉盛產期,我每天都可採35斤鮮葉,再賣到‘**’公司去!”最近,貧困戶張正貴忙得不亦樂乎。今年,他種植的4.5畝茶葉長勢喜人,預計可賣1.8萬元。年底,張正貴僅憑茶葉一項,就可成功實現脫貧。

“**”帶領村民種茶脫貧的故事,不僅僅發生在**村,在洪安鎮、海洋鄉到處都有他幫扶的身影。在他基地聘請的40個員工中,就有16名是貧困戶。

(篇四)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城口縣坪壩鎮光明村支部書記龐仁斌就帶領該村群眾積極投入到扶貧建設當中,組織村民大力發展以獼猴桃為主的主導產業,保證農戶持續增收;實施村容村貌整治,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開展政策宣傳,確保物質、精神齊脫貧。

一、深入調查研究,謀劃村扶貧開發工作思路

為了有針對性地做好脫貧攻堅工作,他帶領村支兩委與駐村工作隊一道,進村入戶,對貧困戶多次進行遍訪,認真細緻的調研摸底。光明村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資料。他對本村基礎情況、經濟發展現狀、道路狀況、群眾脫貧願望和扶貧開發規劃等有了深刻的認識,進一步確立了本村扶貧開發工作思路,找出問題症節,找準致貧原因,制定出了“光明村整村脫貧規劃”,科學合理的繪製了光明村脫貧攻堅藍圖,為光明村的脫貧攻堅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多渠道精準幫扶,確保脫貧工作取得實效。

一是抓好主導產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助推產業化扶貧。他帶頭成立了城口縣坪壩鎮獼猴桃種植股份合作社,藉助坪壩鎮打造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優勢,採用“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扶持村主導產業獼猴桃500餘畝,併成功建立國家級獼猴桃栽培標準化示範區,成立獼猴桃種植微型企業19家,農戶以土地入股參加合作社,獼猴桃出售前,通過獲取勞動報酬和收取土地租金獲得收益,獼猴桃開始產出後,則憑股份年終分紅。通過土地出租入社、勞務輸出和股份分紅的利益連結機制吸納45戶貧困戶入社,常年吸納貧困戶務工120人次。促進了貧困戶脫貧增收、共同致富,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產業精準扶貧成效顯著。二是抓好山地雞養殖,幫助貧困戶致富增收。根據坪壩鎮特色產業獎補方案,結合貧困戶發展實際,對貧困戶養殖山地雞進行產業獎補。每修建一個標準雞舍補助資金1000元,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每戶發放雞苗200羽,每羽雞苗發放全價飼料1斤,並與鵬城源公司簽訂認購合同,解決貧困戶養殖後顧之憂,截止目前,全村共計修建標準雞舍16間,發放雞苗1450羽,補助飼料1450斤。三是抓好村容戶貌整治,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通過院壩整治、修建人行便道、維修村級公路、增設垃圾桶(池)等一系列工程專案,完善了光明村的基礎設施,提升了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四是抓好搬遷安置、民政兜底和培訓就業等其他工作,全村深度搬遷貧困戶3戶,預計10月份全部竣工,民政兜底貧困戶9戶,開展獼猴桃種植專業技術培訓3次,參訓人員120人次。

三、全方位開展政策宣傳,確保物質、精神齊脫貧。

通過宣傳標語、入戶宣傳、“一對一”幫教和政策培訓會等多形式,讓貧困戶和廣大村民瞭解脫貧攻堅“是什麼,為什麼,做什麼”,糾正少數群眾“等靠要”思想,堅持做到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齊步走”,促使廣大群眾積極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來。

(篇五)

在**縣崗烏鎮鎮柏寨村,有一位連續任柏寨村支書彭金全同志,他一心率領群眾脫貧攻堅的孺子牛。出生於1963年的他,自任該村支書年來。始終堅持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精準扶貧工作中,他仍堅持不懈地帶領524戶2455人昂首闊步地向小康邁進,他又是如何發揮光和熱的呢?

強基固本摸底子,找準窮根謀發展。

帶領8個村民小組,524戶2455人,在耕地面積1460畝和12.5平方公里的地域中頑強拼搏。在精準扶貧再次摸底排查時,仍還有因缺乏勞力、長期患病、自然災害等因素導致153戶597貧困,使他銘記心間,時刻促使他多次向上級不停地跑專案、找專案、求發展。

瞄準班子建設不放鬆,為脫貧攻堅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村支書的他,根據村情組情。他首先認為要得火車快,全靠車頭帶的道理。重點從村“三委”班子、駐村幫扶隊伍建設抓起,強化村級班子的執政能力入手,不斷提升為民辦事能力,為推進扶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紮實以“三嚴三實”學習教育為根本,以“兩學一做”為主線,有力促進“三委”班子轉變服務能力;三是努力強化黨員隊伍建設,對無職黨員均設崗定責,極大地提高了黨員的服務意識;四是從致富帶頭人,引導黨員致富帶頭人通過領辦、帶動貧困戶種植峰糖李和養牛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發展,從而嚴格了各項規章制度,有效地加強了駐村幫扶工作隊管理幫扶到位。

狠抓機遇求發展,努力為民謀福祉。

在帶領全村“村支兩委”一班人的同時,有效地推進了產業調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的發展。一是培育主導產業促增收,穩步發展畜牧養殖主導產業優勢。成立了柏寨村村畜牧養殖業協會,吸收會員40餘戶,佔全村貧困戶數的26.14%,峰糖李種植1700餘畝。在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同時,柏寨村流轉土地**餘畝,用於村養殖合作社發展青貯飼料;二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惠民生。加快村組路、田院硬化、村路燈建設。以前,農村飲水安全、農田灌溉等問題一直是困擾桃鋒村民的大問題,支書上任以來也一直在為村裡水的問題盡心盡力。通過彭支書積極聯絡鄉賢以及幫扶單位,現在這兩個問題都基本得到了解決,其中柏寨村打鼓已建設完成並投入使用,現該水圳建設質量安全可靠、徑流量大,解決了300多畝農田多年來因水圳殘舊、漏水而造成糧食減產的難題;柏寨村民自來水工程也即將建設完成,把水管直接鋪設到貧困戶家裡,能解決困繞農戶多戶村民多年來安全飲水的難題,這些惠民專案得到了村民的交口稱讚。 此外還有桃鋒村道路燈、環衛等基礎設施都實實在在為村民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改善。

心繫群眾,他不辭辛勞 。農村工作面廣,頭緒多,處理問題要合情合理合法,費勁勞神,處理不好還會得罪人。自從當選村支書以來,他始終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想問題,辦事情,做決策,時時刻刻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

上下聯動謀發展,整體推進打贏脫貧攻堅戰。

為全力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紮實開展,組建了以包村領導、駐村幹部、村委會班子成員為主體的工作隊,分別按照“單位到村、幹部到戶、責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確保每戶貧困戶有1名幹部幫扶。一是湧現出了縣統計局工作隊多次對幫扶戶進行走訪,並建好走訪檔案。算好時間帳、經濟帳,“一戶一策”找準脫貧致富的路徑,制定年度目標、階段計劃和幫扶措施。對因病、因學、因災致貧的重點貧困戶,開展一對一、點對點的結對幫扶。在廣泛調研過程中,重點了解該村基本情況、產業發展現狀、基礎設施建設、農戶致貧原因和期盼解決問題,為精準幫扶想法子、找路子,出點子;五是培育富民產業作為精準扶貧之策,採取引進社會力量幫扶、建立農民合作組織、破解產業發展融資難題等舉措,幫助農民拓寬致富門路,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將互助基金,引導農戶自身發展農戶通過入股企業分紅的方式,帶動發展養殖業奔騰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有一位敢於擔當,勇於擔當的孺子牛率領群眾不斷脫貧奔小康。

同志在領著村民抓經濟建設的同時,時刻不放鬆對幹部群眾的思想教育,把黨員幹部隊伍建設始終作為一件大事認真抓好。首要的是堅持理想信念、宗旨意識教育,解決為什麼當幹部、為誰當幹部的問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在村委會上,他經常說:“我們共產黨人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人民謀利益,這個問題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要想自己富,別當村幹部,當幹部就不能怕吃虧,怕吃虧就不能當幹部。”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理想信念教育靠正確灌輸,集體學習,個別談心,他不喜歡開會點名批評人,人都有自尊心,都要表揚的一面,要啟發自覺,在教育問題上,“支書”要給幹部帶好頭,幹部要給群眾帶好頭,言行一致,才有凝聚力、號召力,既要讓幹部群眾暢所欲言,反映民意,又要敢於集中,重大問題堅持集體決定,程式是兩委提出意見,召開黨員會通報,召開村民代表會決定,最後再召開村民大會,這樣,既保證了黨組織的核心地位,又體現村民自治。

制度建設是長遠性的工作,村在學習、工作、會議、行為規範等方面都有制度,保證每項工作都有章可循,他們制定了村規民約,簡易可行,加強宣傳教育,通過教育把遵守制度變成大家的自覺行動,認識到了就不感到約束,也就養成了好的習慣。

在幾十年的工作中,感覺到,村黨支部是團結的,是一個堅強的堡壘。村幹部隊伍幾十年保持先進性,保持良好作風,保持一種幹事創業的精神狀態,不計名利的奉獻精神,為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證。文物質富裕,精神更要富裕,村以遠端教育、廣播、標語、漫畫等手段對全村幹部群眾進行思想教育,使他們吃飽、穿好、精神更好,為了讓村民每天生活都愉悅充實,村裡投資興建了老年活動中心,文化大院,訂閱各種報刊雜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

彭支書工作認真、作風紮實,充分發揮了村黨支部書記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他擔任村幹部多年,農村工作經驗豐富,善於做過細思想工作,為人正直、作風紮實、廉潔奉公,生活嚴謹,能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傾聽群眾呼聲。在支書的帶領下,柏寨村各項工作都取得很好的成績

(篇六)

**,男,漢族,1977年出生於**縣**鎮**村,國小畢業後輟學外出務工,在**漳州創辦太爾科技有限公司併成功上市。在商海打拼的**時刻不忘家鄉發展,竭力捐資助學,為**脫貧攻堅作出積極貢獻。

“脫貧攻堅需要多方發力,作為一名從**走出去的企業家,我應該盡一份力!”

1990年,國小畢業、年僅13歲的**揣著奶奶借來的50元路費,離開家鄉,跟著老鄉前往海南打工。幹過搬磚、扛鋼筋、清理下水道的髒活累活,學過武術,當過武術教練,積累一定的人脈和經驗後,與朋友一起創立太爾科技有限公司。**年,**率領太爾科技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成為骨傳導聲學領域第一股。

回望外出打拼的軌跡,**無限感慨地說:“咱們**人吃得苦!”正式憑著這一股拼勁兒,**在**漳州打拼成一片天地。作為從**走出去的企業家,他時刻關注家鄉的發展。從通高速到建機場,從紅葉節到全域旅遊,從**脆李到農產品開發,家鄉的每一點變化都讓**興奮不已。**年,黨中央作出扶貧開發部署後,**更關注家鄉脫貧攻堅工作。**年10月17日,在全國第二個扶貧日活動中,**委託縣人大活動辦為困難群體和孤寡老人一次性捐款500萬元。

“知識是戰勝貧窮的最好利器,作為一名曾經輟學的打工仔,我有責任幫助家鄉貧困大學生!”

**年6月,**縣人大常委會在開展“代表主題活動”中,向各級人大代表和**籍企業人士發出資助貧困大學生的倡議。遠在**漳州的**從網上得知訊息後立即與**縣人大活動辦取得聯絡。

“因為早年輟學,我深知失學之苦。”**動情地說,“作為從**走出來的企業家,我願意以個人名義資助家庭貧困的高中應屆畢業生。”隨後,縣人大常委會活動辦會同縣教委和相關學校對符合條件的高中應屆畢業生進行篩選,擬定資助名單。為讓企業家的資助真正惠及貧困大學生,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譚觀銀親自率隊走訪擬資助學生家庭,取消不符合條件的資助物件3人,因確實困難新增加2人。當年,35名大學新生獲得每年6000元的資助,共資助4年。第一批獲資助的學生均出自**中學、官渡中學等**本地中學,目前正在西南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就讀。

今年大學聯考結束後,官渡鎮店子村11組魏洪燕考取成都理工大學,因父母雙雙殘疾,拿到通知書的魏洪燕卻高興不起來。得知魏洪燕的家境後,**承諾資助其完成大學學業。像魏洪燕一樣,全縣65名貧困大學生新生獲得**每年6000元的資助,共資助4年。去年以來,**捐資助學金額達240餘萬元。

“扶貧先扶志,作為一名在外打拼的創業者,我用自身經歷激勵家鄉學子!”

為讓貧困大學生走出大山,用知識改變命運,**在捐資助學的同時,更關注資助物件成長成才。**年3月和8月,**兩次專程回到**,走訪資助物件家庭,與貧困大學生座談。

“貧困是暫時的,我們要有信心和決心擺脫貧困,你們當務之急是要念好書,學好知識,掌握本領,用自己的智慧為家鄉和家庭作貢獻!”在與**中學貧困學生座談時,**一遍遍鼓勵貧困學生髮奮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

為適時瞭解掌握資助物件的讀書情況,**與近百名貧困學生建立了微信群。**每天都要抽時間與學生互動,解答學生的疑慮,鼓勵學生立志成才。抱龍鎮泉水村5組高達品的父親癱瘓八年之久,一家三口全靠母親種地為生。成績優異的他今年大學聯考被廈門大學臨床醫學院錄取。說起填報醫學院的初衷,高達品含著眼淚說:“**叔叔的勵志故事讓我很感動,我要學好專業為像父親一樣的病人服務,回饋社會。”

反哺家鄉在路上。**表示,資助家鄉貧困大學生是他的第一個願望,他還希望在**建設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和一家三甲醫院,切實改善家鄉人民的就學和就醫條件。

(篇七)

一直在路上的“牛”書記

奔走於村寨之間,一心一意為村民謀取福利,不辭勞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就是**鎮黨委書記——**。今天“基層幹部爭先鋒·脫貧攻堅展風采”專欄播出,**:一直在路上的書記。

還沒到上班時間,**就在辦公室忙碌的整理著資料,準備下鄉實地調查**鎮危房改造的情況,到辦公室仔細的交代了工作以後,**就出發來到了**村官家地組的貧困戶何頂才家中,與他親切的交談。

詳細的瞭解了何頂才的家庭情況以後,**又和他拉上了家常,鼓勵他發展產業,早日脫掉貧困戶的帽子。

從何頂才家出來,**又到了其他幾戶危房改造的村民家中,給他們提建議、出主意,在查看了危房改造後,**又到了官家地組的**牛養殖場檢視**牛的養殖情況,與養殖戶交流養牛的經驗。

**年底,**通過不斷的調研與摸索,創造性的提出了“五戶聯保”的**牛產業發展新模式,有效的解決了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目前,**鎮全鎮10個村已實現全覆蓋,參與農戶170戶,共養牛852頭,“五戶聯保”經驗在全縣上下推行,為**的產業脫貧翻開了新的篇章,大家也親切的稱他為“牛”書記。

從官家地組出來,一路崎嶇,**又來到了紙廠村村委會,指導工作人員收集資料,隨後又叫上相關的負責人到紙廠村庭院硬化的施工現場去實地調查。

夕陽已經快落下山坡,早已過了下班時間,**的工作卻還沒有結束,因為放心不下蔬菜、水果種植的情況,**又到了小寨村的水果種植基地,向村委會工作人員詳細瞭解了種植和收成情況,看到嬌豔欲滴的新鮮提子和農民忙碌的身影,**的心總算是放下來了。

夜幕降臨,**又轉到前進村,在村民家中組織召開群眾會議,就移民搬遷的工作給村民做思想工作,這就是**自**年以來就任**鎮黨委書記以來的工作常態,一心一意撲在崗位上,奔走於村寨之間,為**人民謀福利、謀發展,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帶人,無私方能感人,這是**始終堅信的工作準則,同事都評價他為“一直在路上的書記”,正因為這種嚴於律己、率先垂範的精神,**才受到了工作人員的愛戴。

**鎮共有人口2.4萬餘人,其中貧困人口就佔了4611人,為了讓這些貧困人口早日脫貧,**緊密圍繞中央、省、市、縣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安排部署,在**鎮積極發展**牛養殖、蔬菜種植、茶葉種植等多種產業,為人民群眾真正的謀福祉,創新路。

(篇八)

貧困山區的致富帶頭人 貧困家庭的脫貧主心骨

**,42歲,中共黨員,**市**縣**族鄉**村人,現任**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堅守大山11年,從一名返鄉創業人員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大王”;引領帶動當地群眾種植反季節蔬菜15000多畝,實現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讓綠色蔬菜成為高山鄉鎮的支柱產業。

“我只是天天跟鄉親打交道的農民頭兒”

8月27日,記者在**縣扶貧辦工作人員的引導下,經過近三個小時的蜿蜒跋涉,終於驅車來到了深藏在大山裡的**公司“菜藍子”基地。

所行之處,記者就被漫山遍野的蔬菜所震撼了。“看,那些地裡全是蔬菜,有蘿蔔、甘藍(又名包包菜)、白菜等。”同行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些蔬菜成熟後,都將送到**的公司裡去,集中粗加工後再運向外地銷售。

汽車在蔬菜園子裡咆哮著奔跑了近二十分鐘後,到達了**農業開發公司。剛下車,記者看到該公司門前的壩子裡,十多個婦女揹著揹簍,圍著一個穿著西裝的男子討論著什麼。“那就是我們此行要見的人**。”工作人員說。

“賬單子拿過來我看看,你家裡今年不錯哦,兩個月收入4000多。”**數著人民幣,微笑著跟對面的婦女交流著。

“這還不得感謝你,沒得林老闆的大力支援,我們這些菜早就進豬圈了。”旁邊的婦女跟著附和起來,隨即就是一陣爽朗的大笑聲。

我們並沒打擾這和諧的一幕,十多分種後,挨個數完錢,這些婦女們滿帶著微笑和收穫離開,**才注意到我們的到來。

“不好意思,讓你們久等了,聽扶貧辦的人說你們要來採訪,沒想到這麼快就到了。其實沒什麼好採訪的,我只是一個天天跟鄉親打交道的‘農民頭兒’。”**說,剛剛那些婦女,都是周邊零散的村民,自家種植的甜玉米吃不完,都是一揹簍一揹簍背過來賣的,只要能變現的農副產品,**一律收下。

“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並能堅持到底的人”

1993年,**高中畢業後,便遠赴**磚廠打工。但他對笨重的體力活兒沒有興趣,輾轉來到山東壽光蔬菜基地做經紀人,他敏銳發現其中商機無限,便將經紀人活動流程記錄了下來,準備將來回鄉創業。**年,**聯絡到廣州江南蔬菜批發市場的一位老闆,一邊負責生鮮配送,一邊學習觀察批發市場的運作方式,累積了經驗。

**年,**回到家鄉,依靠打工賺回來的經驗和資本,結合本地特色,個人投資150萬承包土地300多畝,利用龍橋鄉1200至1800米的海拔優勢,發展高山無公害反季蔬菜。

“根據在壽光和廣州學回來的經驗,一開始就施行‘訂單農業’的模式,跟周邊農戶協作發展。”**回憶說,那時候規模還不算大,所以一切十分順利,農戶賺了,他自己的腰包也鼓起來了,這時候他便想著擴大規模發展,於**成立了**農業開發公司。

“成立公司的這一年,由於不懂種植、加工和管理方面的技術,僅收穫期的一個月就虧損了80萬元,這一棒差點將我打趴下。”**談起往事仍心有餘悸。“還好當年打工時結識的**老闆聽說後,派出3名技術人員駐地指導了近兩個月,救我於危難之時,在下一個收穫期的兩個月時間裡,終於實現了扭虧為盈。”

這更堅定了**的信心,他決定進一步擴大規模,讓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真正實現“百姓發財,公司發展”的目的。

“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並能堅持到底的人!”**這樣說到。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

在**的倡導下,公司積極履行企業幫村產業帶動責任,採取“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按照“產前投入、產中技術指導、產後合同價回收”的方式,以“訂單農業”示範帶動**族鄉五個村**多戶村民,對所有貧困戶交售給公司的蔬菜給予40元/噸的額外補助。

“好多貧困戶逐漸富裕起來了,都走出了貧困。現在公司幫帶的村民中還剩下200多戶貧困家庭。”**說,這200戶當中,有21戶是深度貧困戶,他把這21戶當成重點照顧物件,採取“無形股”的方式進行重點幫扶,同時聘用到公司做幫工,加上土地分紅等利好,**有信心在一年時間裡讓這些農戶實現脫貧。

為此,我們走訪了深度貧困戶黃思波一家,因為他也是領到提前分紅的貧困戶之一。從種植基地出發繼續深入大山區近半個小時的路程,到達黃思波家中,他們是地地道道的土家族人。

“旁邊這兩間小平房是去年才修的新房。新添置了電視、洗衣機、農耕機等。”黃思波帶著我們參觀他新落成的房子,那年舊的木板老屋依然儲存在那裡,與新房構成了鮮明對比。“兩個女兒一個上大二了,一個上高中,如果不是跟著林總種菜,這一年不知道怎麼過日子。”

據黃思波講述,在種菜之前,靠種植土豆、玉米等農作物,一年收入只夠家用,更別談孩子的學費了,那一年兩萬多的支出,讓農家漢子覺得十分無力。

在黃思波的蔬菜地裡,**帶著技術人員將近段時間應該注意的事項進行特別傳授。“一定要注意管護,對病變的菜要及時清理,需要肥料我先墊資你直接拉過來,把你女兒上學的錢先準備好。”**知道黃思波的難處,主動提出欠款提肥,後期出產再支付,這無疑解決了黃思波當前的燃眉之急。

“今年在林總的幫助下種了20多畝蔬菜,大部分是蘿蔔,保守估計收入在6萬元左右。”黃思波信心十足地說,今年完全不為孩子們上學的事發愁了,這得感謝**的真心實意的幫助。

我們探究**真心真情幫助貧困群眾的動力從何而來,**這樣回答我們,“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我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的道理。”

**將公司發展植根於家鄉廣袤的田野,將個人追求融入到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新路,受到社會各界高度肯定。公司先後獲得“**縣家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縣優秀私營企業”“**市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市種菜能手”等稱號;**個人曾當選**市第三屆勞動模範、**市第三屆第四屆人大代表,被評為**年**市優秀共產黨員、**年**市科普惠農帶頭人、**市首屆“十佳”返鄉創業明星。

(篇九)

用心用情做脫貧路上的“宣傳員”

“腳下有多少泥土,報道就有多少力度”,這是**自治縣新聞傳媒中心主任**時刻提醒記者的話語。在脫貧攻堅報道中,無論嚴寒酷暑,高山峻嶺她從不缺席,同記者奮戰在宣傳報道第一線,

發現好典型、講述好故事,傳播好聲音,讓它們成為扶貧攻堅戰場上一面面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旗幟。

在**自治縣農產品集配中心,**新聞傳媒中心主任**正同記者一道對農產品產銷對接這一脫貧攻堅新舉措進行重點報道,在這之前,他們已經奔赴了**多個貧困村寨,實地拍攝產業發展情況,瞭解貧困戶、合作社對農產品產銷對接新舉措的看法,只為將脫貧攻堅戰役中的成功經驗真實的報道出去,為脫貧攻堅工作注入信心和力量。

將脫貧攻堅戰役中取得的成就宣傳報道好,發現好典型、講述好故事,傳播好聲音,既能凝聚廣大幹部群眾扶貧開發工作的思想共識,也能實現資訊的互通有無,為各地脫貧攻堅工作提供借鑑減少摸索環節。正是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點,**對於脫貧攻堅報道從不鬆懈,在《**新聞》中開設了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脫貧攻堅秋季攻勢、脫貧攻堅群英譜、脫貧攻堅基層幹部爭先鋒·脫貧攻堅展風采等專欄,組織記者深入基層蹲點報道,單是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至今,脫貧攻堅報道就已達700餘篇。其中300篇在中央、省、市各級媒體宣傳播出,為扶貧工作提供了輿論支援和精神力量。

為增強輿論引導力度,讓廣大幹部群眾及時瞭解當前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政策舉措和工作重心,**組織中層幹部到桐梓縣等地廣播電視臺考察學習,充分利用新媒體宣傳力量,發揮微信公眾號《微**》作用,讓幹部群眾可以隨時隨地瞭解各類脫貧攻堅資訊。

除宣傳工作以外,讓**時刻記掛的還有結對幫扶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情況。一有空餘時間,便到幫扶物件家裡忙和著,宣傳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幫助貧困群眾辦理申請各類補助,為貧困戶發展找辦法謀出路。

作為媒體人,“加班、熬夜、四處奔波”是生活的真實寫照,但**從1988年踏入媒體行業至今,一干就是29年,從未想過離開。參與宣傳報道的各類重大事件不計其數,曾榮獲優秀共產黨員、三八紅旗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多個稱號。

(篇十)

**,女,群眾,漢族,大專文化,現任**區**鎮扶貧專幹。

在**區**鎮,人們提起扶貧專幹**的名字都會豎起拇指,都親切地叫她陳專員。八年來,她翻山越嶺,走村入戶,為山區貧困農民搭建起通往致富路的金色橋樑。

一、扶貧專員,責任重入泰山

**年1月,因工作需要,**調到**鎮農業服務中心從事扶貧開發工作。

“扶貧開發工作意義重大,如果沒有國家這麼多年在扶貧開發事業上的巨大持續投入,也許很多地方很多農戶仍然在貧困線上徘徊,特別是那些基礎條件差的貧困地區,僅憑個人力量很難步入小康生活。”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她深知肩上責任重如泰山。

為儘快掌握全鎮扶貧工作總體情況,她深入村社,用了整整一個月時間,入戶調查走訪,摸清了18個村(居)852貧困戶2909人的村情和戶情,對全鎮扶貧工作如數家珍。她是一個對工作高度認真負責的人,由於和她一說話總免不了談起那個貧困村專案怎麼樣?某某貧困戶的危房改造不知道完成了沒有等話題,同事和村社幹部就給她取了一個扶貧專員的綽號—陳專員。

二、真幫實扶 ,情繫扶貧脫貧

**鎮外壩村2組村民李建華是榨菜種植和半成品加工大戶,擁有一口200立方米的榨菜池,一次能醃製200噸榨菜,一池榨菜加工出售後收入可達80000元,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但在兩年前,李建華還是個靠天吃飯的莊稼漢,一年五六千元的收入,讓這個家庭過得緊巴巴的。

2010年外壩村啟動整村脫貧專案。在**的鼓勵下,李建華開始種植榨菜,並發展半成品加工,當年就嚐到了甜頭。**年,他流轉土地150畝,大規模種植榨菜和半成品加工,榨菜池擴大到200立方米。

在發展中,李建華遇到了資金難題。**獲悉後,多次幫他協調貸款事項,最終幫他解決了資金問題。

“要不是陳專員幫我解決了資金問題,我們一家哪能過上這麼好的生活!”李建華樸實的話語充滿了對**的感激。

三、用心堅守,書寫扶貧答卷

“在全市率先實現整體脫貧摘帽是**區對市委、市政府做出的莊嚴承諾,能否如期順利實現這一目標,是對全區所有扶貧幹部能力、素質、決心的一次全面檢驗。這份答卷能否交得出,能否交得好,時時刻刻牽動著我的心。”她義無反顧,責無旁貸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這項工作中去。和**鎮廣大黨員幹部一道,紮紮實實的開展了大量工作。在這半年多時間裡,她多次深入18個村具體指導,19次深入結對幫扶的6戶貧困戶家中,幫助他們制定脫貧方案,指導產業發展給他們送去關懷和希望。“全鎮先後召開了脫貧摘帽動員會、推進會、研討會121次,懸掛固定標語80幅,完成宣傳專刊8版,編髮脫貧摘帽簡報20期、工作通報22期,廣播稿8期,上報資訊125條,**電視臺、巴渝都市報播發新聞稿件42條,拓改村道路8條23.51公里;整治社道路18條50.6公里;硬化平橋村村道1條3公里;硬化3個村人行便道93條29.23公里;新建日處理1500立方的太和集中供水工程,安裝供水主管和入戶支管120公里,解決5個村2714戶9500人的人飲安全;從八方碑水廠擴網安裝平橋村管網18公里解決178戶856人的人飲安全工程;新整治碑記村渠堰3.7公里,覆蓋6個社近1000畝的農灌。貧困村支柱產業發展迅速,新發展金蕎麥為主的中藥材450畝、蔬菜種植300畝、香菜450畝、花椒600畝、李子200畝、稻田、山坪塘養魚60畝、蠶農55戶養蠶15張,為384貧困戶送去雞苗1.1萬餘隻,為貧困村脫貧奠定了長效基礎。

**鎮3個新時期貧困村銷號、全鎮852戶2909人貧困戶脫貧。”**談起這些簡單的數字 一臉淡然,只有她自己知道,為了這些數字,她付出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經過市上考核驗收,**鎮如期實現了脫貧摘帽目標,向區委區政府、**鎮廣大人民群眾交上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

“為了做好扶貧攻堅工作,該同志基本上不分白天黑夜,做到了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5+2,白+黑,都處於工作狀態,心裡只想到了工作,連父母、子女、家庭都顧不上了。”她心裡對家庭充滿了愧疚,但總放不下那份扶貧情結。

鄉鎮的扶貧專幹都是兼職,不但要做好扶貧份內的事,還要負責部門其他方面的工作。長期都要在村上負責扶貧專案實施,在農戶家中進進出出,是個人見人躲的苦差事。**區24個涉農鄉鎮街道的扶貧專幹換了一茬又一茬,很少有能在此崗位堅持3年以上的。**是**區唯一在扶貧專幹崗位上幹了9年的幹部:扶貧是行善積德的大事,她喜歡別人叫她陳專員!

(篇十一)

放棄年薪10萬元工作 回鄉帶領群眾奔小康

說起**支書,村裡的很多人都說他“傻”,“傻”在哪裡?當然是“傻傻地”放棄在**年薪10餘萬元的高薪工作,毅然決然回到貧困村**村扛起了整個村的脫貧攻堅重任。

**,38歲,**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17年6月選任**自治縣**鎮**村支書。雖然個頭不高,但是整個人精神煥發、幹勁闖勁十足。初見**支書,樸實燦爛的笑容讓人覺得溫馨,一下子拉近了距離,陌生感立即消散。

辭職回鄉創業只因故土情懷

“家鄉是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我的根在這片深厚的土地上,我的故土情在鄉親們身上延續。當我看到家鄉還是三類貧困村,鄉親們生活艱難,我寢室難安。回到家鄉,能帶領家鄉人脫貧致富我很開心,我感到很幸福。”**如是說。

**自**年出去打工,在外面摸爬滾打16年,當過搬運工、推銷員、部門經理、副廠長,吃苦耐勞,頭腦靈光,敢闖敢幹,收入穩定且充裕,是**村有名的致富能手。之前在外工作,很少回家,但是心裡一直牽掛著家鄉的鄉親,期盼著家鄉的發展。

**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想帶著家鄉群眾脫貧致富。當這個念頭給親朋好友提出來時,大家都一致反對,都說我夠“傻”的,放著外面的金飯碗不好好端,跑回村裡當啥村幹部。當知道到家裡的態度反應後,我心裡有點犯嘀咕但是很不甘心。同時,鎮上領導知道了我的想法後,鎮黨委政府竭力支援我,幫助我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給我加油鼓勁,我又重燃信心,決定帶領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幹,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不辜負組織和鄉親們的期盼。”

積極履職為群眾幹實事謀致富

**2017年4月擔任**村主任助理,6月擔任**村村支書。雖然支書才幹幾個月,但是說起楊支書,村裡群眾都豎大拇指。

“**村共有265戶1272人,其中貧困戶有68戶2**人,5個村民小組,有7戶是低保戶。”**對村裡的情況如數家珍。**自擔任支書以來,馬不停蹄不分晝夜為村裡找產業謀專案,為群眾辦理實事好事。短短几個月,修通了5公里的機耕道,協調上級解決了3個200立方米的蓄水池,為100畝集體枇杷基地解決了灌溉和運輸難題。

“我上任後,發現村裡沒有集體經濟,更沒有什麼產業基礎。即使有種植枇杷、紅心柚等精品水果,但是分佈比較零散,單打獨鬥,不成規模,集聚帶動效果差。”**如是說。

**認為,結合**村實際情況,要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才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根本途徑。因此,**上任後,積極推廣“塘約經驗”,推進村社合一發展集體經濟,結合“五戶聯保”**牛養殖模式,計劃在**村投資建立養牛場,發展**牛養殖;在坡度向陽地帶種植提子、枇杷、臍橙等精品水果,在河谷地帶種植早熟蔬菜。目前**村已經種植五星枇杷300餘畝,早熟蔬菜20畝,紅提60畝,臍橙140畝。

為提高群眾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帶領村支兩委積極推進串戶路、庭院硬化和路燈亮化。通過大家的努力,截止目前,**村串戶路硬化2206.98平方米,庭院硬化6戶184.4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25盞覆蓋全村220戶。

苦幹實幹誓摘貧困村帽子

“自當上村支書後,沒有了節假日,每天都在為村的各種事務忙碌,白天在外跑專案,晚上就處理村裡的各種大小事務,經常還工作到深夜。”**說,由於村裡的事務實在繁忙,自己很少陪家人,這也讓家裡人頗有怨言,但其稱無悔當初選擇,並坦言希望更多在外工作多年、有技術有資金有種養殖經驗、富有經濟頭腦的人回鄉,帶領村民致富。

**知道,要發展必須要有領頭羊,而人才是關鍵。自回村工作以來,**利用自己在外工作積累的人脈資源,積極聯絡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才回鄉創業,抱團發展,共同致富。

談起**村的發展規劃,**兩眼放光,信心滿滿說:“今年要把產業發展起來,帶領大家多掙點錢,到年底一定要摘到這個戴了多年的貧困帽!”脫貧攻堅路,領頭雁帶路,相信**村在**這個領頭雁的帶動下,必定能拔出窮根,脫貧致富。

(篇十二)

**縣**鄉**村位於大巴山深處,從**縣城到**村村委會,全程72公里。近兩個小時的車程裡,穿隧道、過橋樑,大多數時間穿梭於大山的夾縫中。

1969年,年僅16歲的**便進入**村生產隊,先後擔任會計、生產隊長。從1986年起,**就開始擔任這個村的村支書。30年裡,他先後歷經10次村級組織換屆,幾乎每次都是滿票當選,深受村民信任;30年裡,獲市縣級優秀黨員、先進個人、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多達60餘次;30年裡,他始終堅持公正廉明、無私奉獻、艱苦奮鬥的作風,從青壯年到老年,把畢生心血投入到**村致富奔小康上。

**有四個兒女,都在外做生意,家境不差。每次村級組織換屆時,兒女們都勸他早點退下來“享清福”,但村民們死活不幹。上一次村級組織換屆時,貧困戶王耀福還特意來找他:“老書記,你要是退休,咱貧困戶脫貧心裡就沒了底!”

當時,他就暗暗下定決心:“等全村的老百姓都脫了貧,我就安心‘下崗’。”

“**精神”代代相傳

**村是典型的山區村,海拔從600米到1600米不等。**年以前,村裡不通公路,老百姓賣點山貨只能靠肩挑背扛,要是背頭豬下河壩(**鄉政府所在地)去賣,回家後肩膀要腫上好幾天,人也得躺上幾天才能恢復元氣。

“要致富,先修路!”1999年,在**的動員下,村民們決定集資修路,全村680名主要勞動力全部出動。

在懸崖峭壁上挖出一條路並非易事。**帶著大夥兒上了山,餓了就燒堆火,埋幾個紅苕烤熟充飢,渴了就接山上的泉水喝,他們從山上修到上下,他們用手拽著8000斤重的石磙碾壓路面,硬是用簡陋的工具硬是在懸崖上鑿出了路。村民們修路沒有工資,當時一名施工員在修路時受傷了,**二話不說就揹著他上了衛生院,吃住的費用都是他自己掏腰包。家裡沒錢,他“挪用”了女兒的**塊彩禮錢,全都用在了修路上。

**年年底,承載著村民希望的這條長17公里的公路終於通車了,村裡的土產從此得以走出“山門”。

後來,這種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被稱為“**精神”,他是全縣上下學習的楷模,如今“**精神”在**人民心中代代相傳。

脫貧的關鍵,是發展特色產業

有了路,村裡就有了發展特色產業的條件。但不少村民仍然貧困,根本沒有發展特色產業的條件,產業既要長短結合,又要持續增收,經過走訪調研、村支兩委討論,該村確定發展以核桃、山羊、魔芋為主的林經、林草、林畜、林蜂迴圈產業。其中山羊產業便是短期脫貧增收的好產業。

**年,**和幾個村幹部帶頭,發展起了山羊養殖場。**年冬天,母羊一下崽,養殖場一下子有了100多頭羊,他立馬帶著羊去了貧困戶陳清吉、陳清元家。

“你們只管養,死了算我的,能變成錢3年後還我羊就行。”他對兩人說。

有了“定心丸”,兩人各借了十多頭母羊回家。如今陳清吉、陳清元家的山羊已各自發展到30頭左右,僅靠賣羊一項,一年便能掙兩三千元。

從**年至今,**的山羊養殖場一直保持著100多頭母羊的規模,其中近一半借給了村裡的貧困戶。今年7月3日,該縣下堡鎮下堡村貧困戶錢從山也專門慕名過來,向他借了十多頭母羊。

解決讀書問題,脫貧才有後勁

**有兩兒兩女,都在外做生意。特別是大女兒何曉琳在廣州開了個五金廠,經常打電話讓他趕緊退休去廣州養老,但他根本走不開。

**村面積42平方公里,**年,全村224戶1024人中,就有建卡貧困戶69戶247人。其中,因學致貧的家庭達27戶。像這樣的家庭,如果能解決孩子讀書的費用,就有了脫貧的希望,後勁才會足。如何解決呢?**把腦筋動到了自己的大女兒身上。

“大女子(當地父母對大女兒的稱呼),你天天說要孝敬我,那就先幫我做件事。”**年初,他撥通了大女兒的電話。電話裡,他告訴何曉琳,三社貧困戶王耀福家有一兒一女,分別讀國小和高中,患有嚴重風溼和胃病的王耀福除要負擔兒女學費外,還要供養老丈人,這個家因此致貧。電話裡,他要大女兒每年資助王家學費2500元,一直到王家當時讀國小的兒子高中畢業為止。懂事的大女兒啥也沒多說就答應了,但老伴想不通,天天在家唸叨:“我屋女子掙的錢,自家用不到,咋就給了別人家(用)呢?”

之後,無論是到縣上開會,還是去鄉里辦事,**拉下臉,逢人就“化緣”,在他的奔波與牽線下,王耀福、謝宗國、冉茂林、李仁樹等4戶家庭的孩子有了熱心人資助。

管好農村“小銀行”,鞏固脫貧成果

近年來,有著“草根金融”之稱的農村資金互助社在我市廣大農村地區相繼出現。**年,**村也在當地政府引導下組建了資金互助社,**擔任理事長。

“在農村,當年脫貧不算難,關鍵是要穩得住,可持續。”**說。而他認為要做到“穩得住”,除了發展特色產業外,資金互助社也必須真正發揮作用。為了保證每筆錢都能用到實處,他對村民們的情況瞭如指掌:誰是真的急需用錢,借款後能不能及時還上,他都一清二楚。

靠著從資金互助社兩次借來啟動資金,五社貧困戶喬光榮成功發展烤煙和山羊產業,並於**年底成功摘掉貧困戶“帽子”,今年,他準備再從互助社借一筆錢,將烤煙的質量搞上去。貧困戶喬玉聯靠著從資金互助社借來的2萬元建起了農家樂,一年收入可達1.5萬元……

在**村,資金互助社真正起到了助農脫貧的“及時雨”作用:從**年組建至今,**村資金互助社借款主要用於發展產業、危房改造、子女上學等。據初步統計,已滾動發放貸款500餘筆、500餘萬元,其中貧困戶獲得貸款230人(次)250萬元,沒有一筆呆賬壞賬。產業方面:核桃面積達4500畝,貧困戶參與率達95%,基本滿足戶均2畝以上核桃;山羊存欄3000只,貧困戶餵養率達60%;魔芋300畝,貧困戶種植率100%。危房改造方面:**村**年,全面啟動貧困戶危舊房改造62戶(D級34戶、C 級28戶),資金互助社拿出啟動資金42萬元,在4個月內,所有的貧困戶均住上了新房,至**年,**村成了名副其實的“洋房村”,無一處土坯房、危舊房。子女上學方面:從**年開始,**村村民子女只要考上高中、大學,均優先享受不低於5000元助學貸款,3年來累計下放貸款24.5萬元。

**年底,**村實現整村脫貧。該村村容村貌、基礎條件得到巨大改善,就醫就學、經濟發展等方面得到顯著提高,全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7602元,基本達到小康水平。幾十年如一日為了村上,如今的**一天一個樣,看到這樣的成果,“老匡”很欣慰。或許,沒多久,他便能安安心心“下崗”享清福了。

(篇十三)

“家鄉是個寶,不能讓鄉親們守著好資源過窮日子。”**自治縣**鎮**村返鄉創業農民工**將多年打工積蓄悉數投入,回鄉流轉土地搞起了紅肉蜜柚種植,不僅自己拓寬了致富路,還吸引和帶動了周邊農戶也走上致富的新路子,昔日農民工成了致富帶頭人。

在**鎮**村**的果園裡,一米多高的果樹上掛滿了碩大的紅肉蜜柚,看著著實喜人。但這僅僅是**紅肉蜜柚種植的一小部分,據她介紹,不遠的幾處山頭也全是她的紅肉蜜柚種植基地,再等上一兩月就可成熟銷售。

多年前,為尋求生計,**夫妻二人去到了省外紅肉蜜柚大型果園務工,熟練掌握了柚子種植經營的技術和經驗,同時也攢下了不少錢。**年,**從外省帶著幾十株紅心蜜柚回家鄉試種成功後,於是與丈夫將外出打工積累的100多萬元資金全部投入發展起了紅肉蜜柚種植,不僅為自己開啟了致富門,也為當地群眾務工找到了出路。

果園基地建起來後,解決不少農戶務工需求,但**並不滿足於此,想著鄉親們不能守著好資源過窮日子,**下決心要帶領周邊群眾大幹一番,帶動家鄉發展。說幹就幹,**立即動員周邊農戶種植,帶動了全村6個自然村寨10個村民小組種植紅心蜜柚。針對想發展沒能力的貧困戶,**自己育柚子苗免費贈送,為貧困戶發展帶去了希望。

現如今,**已帶動**鎮及其它鄉鎮的紅肉蜜柚規模化種植,帶動農戶40戶,精準扶貧30戶,擴大種植面積1200畝,解決勞動就業100餘人。

(篇十四)

**年**永輝超市積極參與**市對口**、**、**三個區縣的扶貧工作,其中黨委書記李國同志負責**扶貧工作相關事宜,共計投入400萬元。自工作以來,李國同志認真貫徹**市市委關於“堅決打好全市扶貧攻堅戰”的精神,認真履行扶貧開發方針、政策與措施,通過深入調查對口幫扶村,有針對性地實施了多項扶貧開發工程,依次解決對口幫扶村民眾的生產生活困難,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明顯改善,使民眾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逐步走上脫貧致富之路,幫扶效果顯著。

以為民謀福為動力堅持積極參與

李國同志在認真學習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扶貧開發系列精神基礎上,深入學習、領會**市扶貧工作一系列部署,將扶貧理論轉化為科學生產力,認真積極參與扶貧相關工作,對永輝超市對口幫扶**的扶貧工作做了具體的分工,並與**縣幹部群眾面對面交流溝通,深入對接鄉鎮、村組進行實地調研走訪,和鄉鎮、村組幹部座談,與幫扶物件進行零距離交流,對接具體幫扶事項,共商幫扶措施。持續跟進幫扶專案的後續事宜,確保幫扶工作順利完成。

以實地調研為基礎開展扶貧專案

李國同志一直堅持深入對口幫扶村進行實地調研工作,認為這是打好打贏扶貧攻堅戰的基礎。他深入**縣調研,從**縣三河鎮獨特的地形地勢以及氣候條件出發,結合當地貧困村民的實際情況,對幫扶**縣脫貧致富的計劃作出了具體安排:為三河鎮白玉村建立長毛兔養殖場;為三河鎮萬壽寨村建立獼猴桃生產基地、並且為了保障萬壽寨村獼猴桃能順利打出市場,還建立了獼猴桃凍庫;親自慰問貧困黨員,給他們帶去了黨和政府的問候語關懷;針對萬壽寨高山貧困村民生產生活困難的情況,幫助他們進行了生態扶貧搬遷。通過深入各對口幫扶村實地調研,李國同志實施了符合對口幫扶村迫切需要的幫扶專案,在改善村基本生產生活環境的前提下,更是發展了適宜的產業經濟,從根本上解決了貧困村民的貧困根源,為他們提供了脫貧致富的“長遠之計”。

以廉潔自律為保障打好扶貧攻堅戰

打好打贏扶貧攻堅戰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永輝超市特設立專項資金400萬元用於**扶貧工作。李國同志總領負責**永輝對口**的扶貧工作,作為一名中共黨員,在各方面以黨章黨規嚴格要求,他嚴於律己、廉潔自律、處事公正,親赴對口幫扶村實地調研,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到都是用到實處、花到貧困村民身上,始終堅持解決貧困村民的實際問題,誠心誠意為貧困村民謀福、盡心盡力做好扶貧工作。

在未來,李國同志將繼續作為**永輝致力**扶貧工作的負責人,充分發揮永輝農業產業**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堅持以實地調研為基礎,提高貧困村民生產生活條件,一手牽農民、一手牽市民,在對口扶貧區縣有效推進“農超對接”,解決貧困村民賣菜“難”的問題,堅決打好扶貧攻堅戰。

(篇十五)

一腔熱血傾注扶貧

“一直以來,我都把扶貧當作一項事業,而不是任務。扶貧是我的責任。”說這句話的人,是**區棗林鄉扶貧工作專職人員**。作為一名扶貧工作者,從**年建檔立卡工作開始,他就擔負起全鄉建檔立卡精準扶貧工作。

棗林鄉地處**區西山地區,下轄22個行政村,76個自然村,總戶數4720戶。建檔立卡工作中,根據精準扶貧要求,該鄉共識別出18個貧困村4個插花貧困村,貧困戶1350戶3036人,貧困發生率為29.91%。山一家,水一家,扶貧要去每一家……作為一名鄉鎮扶貧工作者,不像第一書記那樣直接面對貧困戶,但是鄉鎮工作9年,**更瞭解農村、更瞭解貧困戶。他自始至終一直在扶貧工作上,對扶貧政策的理解和執行更加熟練和精準。

爭當脫貧攻堅的“排頭兵”

自**年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一心做好本職工作,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撲在工作上。由於棗林鄉貧困人口多,這一重要的工作不僅工作量大、繁瑣,而且要求嚴格。但是**在扶貧工作人手不足的時期,依然能獨立圓滿的完成任務。“有時候去得太遠了,傍晚只能到村裡借宿,住在農戶家或者空置的宿舍裡,晚上經常停電,黑黢黢的,當時覺得有些害怕,但是現在回憶起來也沒什麼了。”**笑著說。由於表現突出,由2018年3月,?**區政府授予**?“扶貧工作先進個人”。

在具體工作中,**悉心指導第一書記,鄉村兩級幹部開展工作,學以致用,積極爭當基層一線脫貧攻堅工作的排頭兵,努力做到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兩個百分之百”。

扶貧統計做到精準化、具象化

在建檔立卡和大資料資訊採集錄入工作中,為了讓識別結果和資訊更加準確,**通過認真研究操作資料採集系統來查詢工作中有可能出現的問題,通過“一天兩會、一培訓一指導”高強度集中指導和一對一輔導相結合,全鄉在建檔立卡扶貧開發資訊錄入工作中始終走在全區前列,高質量率先完成扶貧開發資訊系統工作,使全鄉資訊平臺建設精準指數達到90%以上,致貧原因、幫扶措施和脫貧指標實現緊密銜接。

**年冬,建檔立卡“回頭看”工作開展以後,全鄉都在忙於貧困戶精準識別,**開啟了“白加黑”“五加二”的工作模式,指導扶貧三支力量進行精準識別及資料完善。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他的爺爺凌晨過世,只能隨家人一同回家安排後事。心繫扶貧大計的他有著小家為大家的犧牲精神,僅僅一個上午,中午就又趕回棗林鄉投身到忙碌的工作當中。

多年堅守人生最美的風景

自開展扶貧工作以來,**常常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撲在工作上,朋友說他瘋、嫌他傻,正是他的“傻”和“瘋”換來了扶貧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質量,更換來了貧困戶對他的高度認可。

貧困戶的識別、錄入以及脫貧退出等工作雖然繁重,但只是規劃統計科工作的一部分。**對自己在規劃統計科的忙碌工作評價為“甘之如飴”,他說:“在一次又一次的精準識別工作中,我們看到在政策的幫助下,我鄉的貧困人口在不斷減少,雖然工作越來越辛苦,但心裡很欣慰。”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相信,只有腳踏實地去做好脫貧攻堅的每一件事,為貧困鄉村和貧困戶做好自己應做的工作,才是對自己多年鄉鎮扶貧工作堅守的最好詮釋,才是自己人生旅途中最美的風景。

(篇十六)

一盤三峽農婦製作的雞塊兒,成為“中國最佳名小吃”;一盒鬼城的麻辣雞塊兒,入選山城十大非購不可禮品;一枚林下的綠殼雞蛋,在網路上悄然走紅;一手精製雞塊兒的祕技,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隻渝東的農家土雞,變成群眾脫貧的商機、百姓致富的金雞……

這些都源自**市**麻辣兄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祥瑞土雞股份合作社理事長**——情暖脫貧路、愛暖眾鄉親。

精準服務暖百姓

披荊斬棘謀出路。作為渝東農家之女的**,最懂農業的脆弱、農民的辛酸。針對廣大農村青壯年外出的實況,她和丈夫商量,利用打工積攢的第一桶金,依靠自學的養殖技術,組織農民養殖土雞。那些時日,她不分白天黑夜、頂著酷暑低溫、帶隊翻山越嶺,在溝壑縱橫的土地上找尋創業基地。最終,她把公司發展原材料基地選城郊種有萬畝桉樹的虎威鎮,流轉250畝土地,建起全縣首個規範化的土雞孵化養殖示範園,年可提供優質雞苗20萬隻,解決了農戶優質雞苗無保障的難題,大大降低了養殖疫病風險;幫助農戶建立養殖基地6個,每年定向回收雞蛋1000噸左右。

勤幫技術對思路。從此過後,主動要求與**合作的農戶越來越多。作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眼見群眾沒有技術卻又急於養殖的現狀,她邀請農戶到自己創辦的林下養殖基地參觀,接著就在自辦的基地學校參加技術培訓,累計舉辦20餘期惠及**多人次;平時,邀請西南大學等有關專家教授、組織縣內畜牧幹部、公司技術骨幹,深入農家院落一對一培訓、手把手指導、面對面交流,同時還為群眾免費提供防疫藥物和養殖技術資料,價值超過10萬餘元;開發了麻辣雞、綠色生態土雞蛋、滷雞蛋等新產品,擴大利潤空間,使土雞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放心專案。

保障收益暖人家

承諾回購暢銷路。當公司步入正軌後,為了帶動更多農戶參與養雞,**常常深入農家夜談算帳。為了減輕養殖戶的投資成本和市場擔憂,她採取先供苗有效益再付款的方式來激發農戶養殖熱情,並與養殖農戶簽定收購合同,按不低於保護價全額回收土雞和綠殼雞蛋,讓農戶少了後顧之憂,全縣15個鄉鎮3000多家農戶簽訂了養殖協議。**年因為禽流感影響,土雞價格一度跌到7元/斤,她仍然按照13.5元/斤的承諾保護價回購,雖然犧牲了部分企業利益,但贏得了群眾稱讚,成為大家心目中有社會責任,有擔當的企業家。

連結利益留後路。為讓更多農戶能從養雞產業中獲得更多收益,**通過優先聘用貧困戶到自已的企業務工、流轉農戶土地入股、出租群眾閒置農房、集中為缺乏勞動力和技術的貧困戶進行託養、品牌包裝銷售和土雞深加工等,讓農戶享受到“入企務工有薪酬、自願入股有分紅、企業增值有分成、閒置資產有收益、產業風險有保障”等五重紅利。她牽頭成立的祥瑞土雞合作股份合作社,惠及5000多農戶;建成了2萬隻的貧困戶綠殼蛋雞託養中心,真正使貧困戶從產業中得到持續增收。僅綠殼蛋雞,在**虎威鎮貧困戶覆蓋率達到100%,戶均養殖規模從30只至300只不等,陳萬喜、陳光斌等貧困戶通過養殖綠殼蛋雞年收入超2萬元,其餘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回饋社會暖民心

扶貧濟困寬心路。**從小就在貧寒的農家長大,對辛勞的農民包含深情。自從養雞產業步入良性發展後,作為中共黨員、縣人大代表,她充分彰顯了武陵山區妹子的仁愛之心,主動為興義鎮貧困大學生陳玲梅愛心募捐2.88萬元,每年也資助其它貧困生數千元;以高於市價5元/斤的超標準,上門收購因病致貧的龍河鎮秦利軍養殖的土雞;為龍河特大水災等捐贈數萬元;經常上門慰問福利院等地的孤寡老人,為他們送去現金、電視機、食用油、大米等生活用品。

創新經營築富路。作為麻辣兄弟食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採取“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大戶+散戶”的模式,實行“統一供種、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疫病防治、統一購銷、統一品牌”的“五統一”經營管理模式,健全了孵化、育雛、養殖、加工、銷售、研發一體的產業鏈條,建設80萬隻麻辣雞深加工廠房,麻辣雞塊加工原料來自渝東南和渝東北等地,全國現有100多家連鎖加盟店,開通網路電商平臺,初步形成了“總部在**、基地在全市、市場在全國”的發展格局,入選**市“渝大嫂”巾幗生態養殖扶貧迴圈專案執行單位,在支撐百姓全面小康征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長江碧水潤沃土,武陵青山扶巨集志。在精準扶貧的大路上,**一直奔走在前……

(篇十七)

貧困山區的致富帶頭人 貧困家庭的脫貧主心骨

**,42歲,中共黨員,**市**縣**族鄉**村人,現任**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堅守大山11年,從一名返鄉創業人員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大王”;引領帶動當地群眾種植反季節蔬菜15000多畝,實現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讓綠色蔬菜成為高山鄉鎮的支柱產業。

“我只是天天跟鄉親打交道的農民頭兒”

8月27日,記者在**縣扶貧辦工作人員的引導下,經過近三個小時的蜿蜒跋涉,終於驅車來到了深藏在大山裡的**公司“菜藍子”基地。

所行之處,記者就被漫山遍野的蔬菜所震撼了。“看,那些地裡全是蔬菜,有蘿蔔、甘藍(又名包包菜)、白菜等。”同行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些蔬菜成熟後,都將送到**的公司裡去,集中粗加工後再運向外地銷售。

汽車在蔬菜園子裡咆哮著奔跑了近二十分鐘後,到達了**農業開發公司。剛下車,記者看到該公司門前的壩子裡,十多個婦女揹著揹簍,圍著一個穿著西裝的男子討論著什麼。“那就是我們此行要見的人**。”工作人員說。

“賬單子拿過來我看看,你家裡今年不錯哦,兩個月收入4000多。”**數著人民幣,微笑著跟對面的婦女交流著。

“這還不得感謝你,沒得林老闆的大力支援,我們這些菜早就進豬圈了。”旁邊的婦女跟著附和起來,隨即就是一陣爽朗的大笑聲。

我們並沒打擾這和諧的一幕,十多分種後,挨個數完錢,這些婦女們滿帶著微笑和收穫離開,**才注意到我們的到來。

“不好意思,讓你們久等了,聽扶貧辦的人說你們要來採訪,沒想到這麼快就到了。其實沒什麼好採訪的,我只是一個天天跟鄉親打交道的‘農民頭兒’。”**說,剛剛那些婦女,都是周邊零散的村民,自家種植的甜玉米吃不完,都是一揹簍一揹簍背過來賣的,只要能變現的農副產品,**一律收下。

“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並能堅持到底的人”

1993年,**高中畢業後,便遠赴**磚廠打工。但他對笨重的體力活兒沒有興趣,輾轉來到山東壽光蔬菜基地做經紀人,他敏銳發現其中商機無限,便將經紀人活動流程記錄了下來,準備將來回鄉創業。**年,**聯絡到廣州江南蔬菜批發市場的一位老闆,一邊負責生鮮配送,一邊學習觀察批發市場的運作方式,累積了經驗。

**年,**回到家鄉,依靠打工賺回來的經驗和資本,結合本地特色,個人投資150萬承包土地300多畝,利用龍橋鄉1200至1800米的海拔優勢,發展高山無公害反季蔬菜。

“根據在壽光和廣州學回來的經驗,一開始就施行‘訂單農業’的模式,跟周邊農戶協作發展。”**回憶說,那時候規模還不算大,所以一切十分順利,農戶賺了,他自己的腰包也鼓起來了,這時候他便想著擴大規模發展,於**成立了**農業開發公司。

“成立公司的這一年,由於不懂種植、加工和管理方面的技術,僅收穫期的一個月就虧損了80萬元,這一棒差點將我打趴下。”**談起往事仍心有餘悸。“還好當年打工時結識的**老闆聽說後,派出3名技術人員駐地指導了近兩個月,救我於危難之時,在下一個收穫期的兩個月時間裡,終於實現了扭虧為盈。”

這更堅定了**的信心,他決定進一步擴大規模,讓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真正實現“百姓發財,公司發展”的目的。

“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並能堅持到底的人!”**這樣說到。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

在**的倡導下,公司積極履行企業幫村產業帶動責任,採取“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按照“產前投入、產中技術指導、產後合同價回收”的方式,以“訂單農業”示範帶動**族鄉五個村**多戶村民,對所有貧困戶交售給公司的蔬菜給予40元/噸的額外補助。

“好多貧困戶逐漸富裕起來了,都走出了貧困。現在公司幫帶的村民中還剩下200多戶貧困家庭。”**說,這200戶當中,有21戶是深度貧困戶,他把這21戶當成重點照顧物件,採取“無形股”的方式進行重點幫扶,同時聘用到公司做幫工,加上土地分紅等利好,**有信心在一年時間裡讓這些農戶實現脫貧。

為此,我們走訪了深度貧困戶黃思波一家,因為他也是領到提前分紅的貧困戶之一。從種植基地出發繼續深入大山區近半個小時的路程,到達黃思波家中,他們是地地道道的土家族人。

“旁邊這兩間小平房是去年才修的新房。新添置了電視、洗衣機、農耕機等。”黃思波帶著我們參觀他新落成的房子,那年舊的木板老屋依然儲存在那裡,與新房構成了鮮明對比。“兩個女兒一個上大二了,一個上高中,如果不是跟著林總種菜,這一年不知道怎麼過日子。”

據黃思波講述,在種菜之前,靠種植土豆、玉米等農作物,一年收入只夠家用,更別談孩子的學費了,那一年兩萬多的支出,讓農家漢子覺得十分無力。

在黃思波的蔬菜地裡,**帶著技術人員將近段時間應該注意的事項進行特別傳授。“一定要注意管護,對病變的菜要及時清理,需要肥料我先墊資你直接拉過來,把你女兒上學的錢先準備好。”**知道黃思波的難處,主動提出欠款提肥,後期出產再支付,這無疑解決了黃思波當前的燃眉之急。

“今年在林總的幫助下種了20多畝蔬菜,大部分是蘿蔔,保守估計收入在6萬元左右。”黃思波信心十足地說,今年完全不為孩子們上學的事發愁了,這得感謝**的真心實意的幫助。

我們探究**真心真情幫助貧困群眾的動力從何而來,**這樣回答我們,“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我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的道理。”

**將公司發展植根於家鄉廣袤的田野,將個人追求融入到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的夢想,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新路,受到社會各界高度肯定。公司先後獲得“**縣家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縣優秀私營企業”“**市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市種菜能手”等稱號;**個人曾當選**市第三屆勞動模範、**市第三屆第四屆人大代表,被評為**年**市優秀共產黨員、**年**市科普惠農帶頭人、**市首屆“十佳”返鄉創業明星。

(篇十八)

**,男,漢族,1977年出生於**縣**鎮**村,國小畢業後輟學外出務工,在**漳州創辦太爾科技有限公司併成功上市。在商海打拼的**時刻不忘家鄉發展,竭力捐資助學,為**脫貧攻堅作出積極貢獻。

“脫貧攻堅需要多方發力,作為一名從**走出去的企業家,我應該盡一份力!”

1990年,國小畢業、年僅13歲的**揣著奶奶借來的50元路費,離開家鄉,跟著老鄉前往海南打工。幹過搬磚、扛鋼筋、清理下水道的髒活累活,學過武術,當過武術教練,積累一定的人脈和經驗後,與朋友一起創立太爾科技有限公司。**年,**率領太爾科技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成為骨傳導聲學領域第一股。

回望外出打拼的軌跡,**無限感慨地說:“咱們**人吃得苦!”正式憑著這一股拼勁兒,**在**漳州打拼成一片天地。作為從**走出去的企業家,他時刻關注家鄉的發展。從通高速到建機場,從紅葉節到全域旅遊,從**脆李到農產品開發,家鄉的每一點變化都讓**興奮不已。**年,黨中央作出扶貧開發部署後,**更關注家鄉脫貧攻堅工作。**年10月17日,在全國第二個扶貧日活動中,**委託縣人大活動辦為困難群體和孤寡老人一次性捐款500萬元。

“知識是戰勝貧窮的最好利器,作為一名曾經輟學的打工仔,我有責任幫助家鄉貧困大學生!”

**年6月,**縣人大常委會在開展“代表主題活動”中,向各級人大代表和**籍企業人士發出資助貧困大學生的倡議。遠在**漳州的**從網上得知訊息後立即與**縣人大活動辦取得聯絡。

“因為早年輟學,我深知失學之苦。”**動情地說,“作為從**走出來的企業家,我願意以個人名義資助家庭貧困的高中應屆畢業生。”隨後,縣人大常委會活動辦會同縣教委和相關學校對符合條件的高中應屆畢業生進行篩選,擬定資助名單。為讓企業家的資助真正惠及貧困大學生,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譚觀銀親自率隊走訪擬資助學生家庭,取消不符合條件的資助物件3人,因確實困難新增加2人。當年,35名大學新生獲得每年6000元的資助,共資助4年。第一批獲資助的學生均出自**中學、官渡中學等**本地中學,目前正在西南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就讀。

今年大學聯考結束後,官渡鎮店子村11組魏洪燕考取成都理工大學,因父母雙雙殘疾,拿到通知書的魏洪燕卻高興不起來。得知魏洪燕的家境後,**承諾資助其完成大學學業。像魏洪燕一樣,全縣65名貧困大學生新生獲得**每年6000元的資助,共資助4年。去年以來,**捐資助學金額達240餘萬元。

“扶貧先扶志,作為一名在外打拼的創業者,我用自身經歷激勵家鄉學子!”

為讓貧困大學生走出大山,用知識改變命運,**在捐資助學的同時,更關注資助物件成長成才。**年3月和8月,**兩次專程回到**,走訪資助物件家庭,與貧困大學生座談。

“貧困是暫時的,我們要有信心和決心擺脫貧困,你們當務之急是要念好書,學好知識,掌握本領,用自己的智慧為家鄉和家庭作貢獻!”在與**中學貧困學生座談時,**一遍遍鼓勵貧困學生髮奮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

為適時瞭解掌握資助物件的讀書情況,**與近百名貧困學生建立了微信群。**每天都要抽時間與學生互動,解答學生的疑慮,鼓勵學生立志成才。抱龍鎮泉水村5組高達品的父親癱瘓八年之久,一家三口全靠母親種地為生。成績優異的他今年大學聯考被廈門大學臨床醫學院錄取。說起填報醫學院的初衷,高達品含著眼淚說:“**叔叔的勵志故事讓我很感動,我要學好專業為像父親一樣的病人服務,回饋社會。”

反哺家鄉在路上。**表示,資助家鄉貧困大學生是他的第一個願望,他還希望在**建設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和一家三甲醫院,切實改善家鄉人民的就學和就醫條件。

(篇十九)

提升服務水平 給力脫貧攻堅

**,男,漢族,****人,中共黨員,1977年8月出生,大學學歷,現任**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負責**鎮連山寺村的農業科技人員進村開展農業產業技術扶貧工作。精準扶貧是黨的百年奮鬥目標,是中國人民的大事,作為一名農業科技人員有責任為這件事盡一份責任,做一份貢獻。半年來,根據科技扶貧工作具體牽頭單位的安排和相關檔案精神,開展了以下具體工作。

自從駐村以來,**與連山寺村支書曹鬆、第一書記李楊、村主任謝玉勤等一道經常深入貧困農戶,座談了解情況,找出致貧根源,利用技術諮詢優勢,因勢利導,一戶一策,對症下藥,解決生產難題。截止八月十五日,共走訪農戶150多戶次,解決生產難題20多個,示範新技術3個,推廣新品種5個,召開培訓會6次,培訓農民300人次,張貼技術員聯絡卡62張,指導建立蔬菜產業園57.74畝,培育種養殖大戶10戶。

用真心幫助貧困戶。貧困戶謝明友,家有6口人,夫妻多病年齡均在60歲以上,兒子謝玉學兒媳許小豔均在外務工,孫子謝忠林孫女謝忠秀均為重度殘疾,自己體弱多病,無固定經濟來源。**為該戶提供種養技術資料和消毒藥劑,提供了殘疾人就業培訓引導就地務工,引導兒子兒繼續外出務工,同時安排專業隊對該戶危房進行整治,按照專案要求提供了**元養豬補貼,協調植保專合社對其免費實施水稻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專案,免費提供蔬菜種植所需的肥料50公斤,同時也將其納入科技示範戶,配送相關物化補貼,為解決該戶生產投入資金不足,協調並促成無息使用產業扶持週轉金5000元;目前該戶計劃醫療救助3人、養生豬10頭、養雞鴨40只、種糧油5畝、就業培1人、種蔬菜1畝、低保享受2人、危房改造180平方米,為其提供全方位技術指導,該戶生產生活步入正軌,產業已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貧困戶謝明勇,家有貧困人口2人,自已股骨頭壞死多年,老伴身患嚴重風溼病,上下肢扭曲變形,走路經常拄兩個竹杆,晚上經常徹夜難眠,困痛不堪;該戶住房破爛長年失修,房子周圍零亂,該同志匯同村委和**鎮駐村幹部對他做出危房改造的規劃,並規劃了到戶的生產便道,同時完善圈舍改造和雞鴨圈舍的修建,在政策兜底複核中全部納入,目前該戶窗明几淨,周邊環境整潔,到戶水泥路暢通,圈裡自己還買了兩生豬,雞鴨20多隻,幫扶前灰頭土臉,現在精氣神十足,再找不到以前頹廢的感覺,見人都說黨的政策好,幹部為他家能過上好日了天天辛苦了,感動的直流眼淚。

積極培育農業科技示範戶。農業科技示範戶是使用農業科技的帶頭人,是傳播農業科技,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最直接的載體,為了解決連山寺村科技推廣的問題,確定了董大連、謝明友等12個種養殖科技示範戶,以糧油作物、蔬菜種植、原蠶養殖和畜禽養殖作為重點,在種植養殖技術方面給予大力支援,打出示範戶的招牌,組織貧困戶參與評比相互參觀學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實現了科技人員到戶,良種良法到田,科技要領到人;今年夏季他們在種養殖上產值已經突破5000元,年底有望過萬元。

依託專業合作社建立脫貧奔康產業園,形成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一是在1、2社建立蔬菜產業園57.74畝,種植蔬菜和油用牡丹,這個園區吸納27戶貧困戶以產業扶持週轉金入股分紅;二是在張家灣以黨員謝興雲建立蔬菜產業園30畝,帶動貧困戶9戶,發展商品蔬菜和訂單蔬菜種植,商品蔬菜已初見效益。預計今年園區僅訂單青菜可產100噸,種植這一項可增收10萬元。

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科技種田水平。連山寺村以糧油作物、蔬菜種植、原蠶養殖和畜禽養殖為抓手,為了確保產業出效益,蔬菜專合社舉辦了兩次培訓會,聘請專家到場授課,現場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問題。特別是八月十五日召開的產業扶貧技術培訓會,以全村62戶貧困戶為主,其他群眾和黨員為輔共130多人蔘加了種養技術培訓,以蔬菜病蟲防治、家禽科學養殖為主要內容,高階農藝師王中寶、**、畜牧生產發展股劉國平到場授課,印發了技術資料200餘份。培訓從早上八點一直到上午的十二點,整個會場秩序井然,農民提問積極踴躍,專家解答細緻入微,效果良好。在此之前,還在三月、五月、六月分別召開了種養殖技術培訓會,參加培訓人次達到200人次。

扶貧攻堅,任重道遠。下半年,**將繼續圍繞產業做文章,將進一步加大培訓指導力度,初步安排在九月和十月再搞幾次針對蔬菜和畜禽養殖的專業性培訓,讓科技在扶貧工作中發揮出引領作用。同時積極主動向各級領導彙報,爭取專案支援,在資金、物質上給予大力扶持,以實際行動支援扶貧工作,以貧困戶脫貧致富奔小康為科技扶貧的最終目標,踐行一個農業科技人員的價值觀,真正做到為農惠農助農增收。

(篇二十)

健康扶貧顯真情 排憂解難暖民心

“我們要主動承擔扶貧濟困的社會責任,積極回報社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再立新功。”在今年四月份召開的桂平市脫貧攻堅千人誓師大會上,**醫院院長黎明立下了軍令狀。他用行動踐行自己的誓言,最近他被評為“2017年**壯族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抓黨建聚扶貧合力

近年來,身為院長的黎明找準黨建與脫貧攻堅的結合點,“圍繞業務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扶貧”,全面推進黎明醫院抓黨建促脫貧工作,充分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積極開展黨員幫扶工作,為做好脫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2017年,黎明積極開展黨員送醫送藥送健康醫療幫扶服務。兩年間,黎明多次組織開展黨員、醫務人員深入困難企業、社群、村、屯開展免費送醫送藥送健康活動,並於2017年6月牽頭成立了桂平市民營醫院黨建聯盟,加強9個聯盟成員單位黨組織的建設,堅持做到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活動共辦、事務共商、人才共育、制度共創、醫風共興及發展共促,帶動更多的民營醫院參與進來,助力脫貧攻堅。截至目前,聯盟成員單位黨員志願服務隊共下鄉開展義診活動3次,扶貧慰問6次,慰問貧困戶96戶,發放慰問金63000元、慰問品價值**0多元;義診貧困人口700多人,免費贈送藥品價值1萬多元。

健康扶貧送溫暖

黎明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黨委、政府關於做好健康扶貧工作的指示精神,結合醫院工作實際,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健康扶貧工作實施方案,成立了由內、外、婦、兒、急等科室醫療專家組成的健康扶貧醫療隊,到鄉鎮開展與貧困患者進行一對一幫扶、免費義診及送醫送藥等工作,提升貧困村醫療服務能力。

開展關愛睏難患者大行動。給貧困患者發放健康扶貧政策明白卡,對極度貧困患者實行醫藥費優惠政策,減輕他們的負擔。截至目前,共發放貧困物件優惠卡5萬多張,患者憑卡享受優先就診、優先治療、優先取藥、免掛號費、體檢費優惠20%的待遇,幫助困難患者減輕醫療負擔。

近年來,黎明醫院累計為1550名貧困白內障患者進行白內障復明手術醫療救助,讓患者得以重見光明,累計減免、優惠費用達400多萬元。

產業扶貧見成效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黎明在扶貧工作中,注意培養貧困戶的脫貧技能,讓他們掌握技術,有效遏制返貧。

**年,該院與**鎮龐村結對,更與該村龐光明、樑樞全2戶貧困戶簽訂產業幫扶協議,提供養雞資金2萬元。兩家貧困戶通過飼養600羽土雞,實現增收脫貧,並輻射帶動龐村30戶群眾養殖土雞共3000羽。引導貧困戶發展種植業,截至目前共帶動龐村種植百香果35畝、粉馬蹄示範基地40畝,為增收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