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共3篇 同成長,開啟美好之旅: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詳解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共》是四年級學生學習品德與社會知識的教學計劃。該計劃旨在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和社會責任感,幫助他們瞭解社會和拓寬視野,從而促進全面發展。這個計劃內容豐富,教學重點突出,應用導向強,是一份有力的教學指南。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共3篇 同成長,開啟美好之旅: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詳解

第1篇

緊張的一學期已結束,為了更好的開展下學期的教學工作,提高本班教學成績,現對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做如下總結:

(一)讓學生在瞭解、認識自己的家鄉的過程中,感受了家鄉美麗的自然環境,富有特色的家鄉物產,勤勞、可愛的父老鄉親,熟悉了養育他們的土地,從而產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培養了他們愛護家鄉的良好品質。

(二)通過對商業活動的初步瞭解,使學生感受到了商業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社會生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而體會到了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服務的關係。應該尊重、感謝商業工作者的勞動,做文明顧客。具備初步的勤儉節約、合理消費意識和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

(三)能夠主動關注身邊的安全問題形成了初步的安全意識;養成了對自己生命安全負責的態度,形成了自我保護意識;尊重人們為安全生活所付出的勞動。

(四)通過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周圍事物和現象的能力;運用資訊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初步的分析和解決社會事務、社會現象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

(五)初步培養了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觀察社會現象的能力和作為消費者自我保護的能力。

(六)逐步形成了觀察社會現象的能力,提高了安全自我保護能力;能夠在面臨危險、災難時,初步學會了選擇正確的方法保護自己。

(七)知道了自己家鄉的位臵、氣候特點、地形特徵,初步瞭解了家鄉的農林牧漁和特產,瞭解了家鄉豐富的文化生活,以及家鄉的歷史變遷。

(八)知道了有關商業的最基本常識及商業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瞭解了消費活動、商業活動與人們的關係,樹立了正確的購物行為規範,學習在消費活動中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

(九)學習、瞭解了有關的交通安全、居家安全和生活安全等方面的小常識,知道了基本的自救自護方法,瞭解了安全事故的無情以及給家庭、社會、國家帶來的傷害和災難。

(一)開放教學要打破教學場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學外,還可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到教室以外的場所去進行教學活動。

(二)開放的動態式討論、小組合作形式,使學生的主體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注意力,特別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在有了更為真切的情感體驗,有利於道德認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三)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我們的作業設計要衝破封閉的圈子,向課外延伸,跟生活接軌,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變得生動、活潑。

(四)抓好培優扶差工作。我認識到要想提高教學質量,培優扶差工作至關重要,只有把優生培養好了,優秀率才能升高,班級才有榜樣;也只有把差生的轉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合格率,併為營造一個良好的班集體掃清障礙,利於班級良好學風的形成。因此,我堅持做到有計劃、有效果、有記錄、有輔導、有鼓勵、努力提高合格率和優秀率。

(五)加強學生成績管理,使用好成績冊。對學生的作業情況、提問效果、課前活動、等等表現都做出公正、準確的評價、登記,並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不斷進步。

(一)對學生要求不夠嚴格,導致一部分同學應該記憶的東西沒有記住。

(二)教學以傳統方法為主缺少創新意識,學生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不夠成功。培優扶差工作做得不夠紮實,培優目標不明確;

(三)個別學生的不良的學習習慣還有待進一步引導改正。本班學生生性活潑好動,發言積極,導致課堂紀律比較亂。

(四)部分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以為品德與生活不是主要科目,學習積極性較差,雖然所學內容淺溼易懂,卻不能很好地掌握。

(五)繼續更新觀念,努力實踐主體教學;積極運用多媒體電化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加大科研促教的力度,努力撰寫有較高質量的教學論文;繼續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索學習方法。 (二)多讀,多說,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實際中掌握知識。 (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行“一幫一,一對紅”的方法,促進全班均衡發展。

(四)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品德與生活實踐活動,引導他們有實踐活動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總之,在這一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有得有失,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爭取取得更好的成績。

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共3篇 同成長,開啟美好之旅: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詳解 第2張

第2篇

四年級上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這一教育主題表達了編者明確的設計意圖和課程標準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內容。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每課的內容力求打破學科界限,將各學科的內容綜合起來,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每個單元所涵蓋的課文內容表現為一組完整的經驗和一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單元中的每一課又力求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單元主題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四年級上冊共安排了主題,即:“有困難,我不怕”,“我們的快樂大本營”,“做聰明的消費者”,“公共生活講道德”,“大自然發怒的時候“。這五個主題將來源於不同生活領域的素材整合為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主題與活動,這些主題與內容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 二、教學總目標:

1、以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群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感受,獲得對家庭、學校、社群的初步認識,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2、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3、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說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

4、培養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該學什麼,不該學什麼。 三、教學重點:

教材在選擇切入點時,力求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採用第一人稱的表現方式,來增強教材與學生的親近感。教學中應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教師要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教師要聯絡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資訊、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教學難點: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的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本班共有41人,學生思想素質比較高,上進心比較強,人人熱愛班集體,個個能為班集體爭光添彩。學習的勁頭足,互助精神強,差生的學習習慣有了好轉,成績也在慢慢提高。此班幹部責任心強,有為大家服務的精神。衛生意識比較強,良好的衛生習慣已經養成。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優差懸殊較大,存在著嚴重的兩極分化,一部分接受能力偏低的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上課聽講走神,愛擺弄小東西,思想開“小車”,作業態度不端正,書寫質量差,拖拉現象嚴重。 六、教學措施

2、通過各種有趣的機械操練、意義操練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3、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盡力體現“用中學、學中用”的原則。 七、教學進度

第一週第7頁第二週第13頁 第三週18頁第四周22頁 第五週26頁第七週33頁 第八週37頁第九周42頁 第十週47頁十一週54頁 十二週58頁十三週63頁 十四周69頁十五週74頁 十六週78頁十七週83頁 十八週期末複習

第3篇

本教材以四年級兒童不斷擴大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為前提,以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為標的,以體現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為理念,引導學生通過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聯絡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互動作用,獲得對現代社會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 二、基本情況分析:

學生們經過三個學年的品德課學習,養成了一定的學習習慣,大多數學生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能關心他人,主動參與各項活動,對生活充滿熱情。一個暑假的時間,讓孩子們增長了一些社會見聞,同樣也有利於品德課的學習。但是學生的思想行為各不相同,有部分學生畢竟還是比較自私的,團結協作精神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比較差,有些學生作業拖拉,字寫得比較差。上課時,不愛動腦、動筆,需要不斷督促,行為習慣、思想意識等還需進一步提高。

四年級上冊教材共四個單元,第一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第二單元“我會學習”,第三單元“各行各業與生活”,第四單元“多彩的節日”。

四年級上冊教材以學生生活為主線,選取了瞭解家鄉,各行各業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節日習俗等內容。通過引導學生運用調查了、參觀訪問、討論交流等方式進行探究,提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運用多種課程資源自主學習的能力;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萌發熱愛家鄉之情;教育學生尊重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感受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風俗民情,激發學生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情感以及嚮往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

一.探究家鄉的自然環境、資源、物產、經濟特點及其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瞭解家鄉的發展變化和家鄉的優秀人物,並在探究活動中,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感受家鄉的發展變化,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引導學生在對問題的探究過程中,培養刻苦學習的精神,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初步形成問題意識;能正確對待困難,遇到困難不退縮,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初步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多種課程資源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各種資訊的辨別能力,培養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

一、引導學生通過和自身生活直接聯絡在一起的、具體的幾種物品或場所的觀察、瞭解、討論、交流等活動,探究農業、工業、商業等行業與人們生活的關係,感受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珍惜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從而豐富學生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學生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理解和認識,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辨別能力,為學生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基礎。

2、使學生感受春節的快樂,引導學生套就我國各民族的民風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強健康有益的思想觀念,為抵制各種歪理邪說、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學,都起著積極的作用。通過蒐集、交流、討論、講故事、模擬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動,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和世界各地豐富多彩的風俗民情,激發學生尊重各民族風俗習慣的情感,以及嚮往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

1、引導學生通過地圖學習,認識家鄉的地理環境和人們的生活。

2、重視自學能力的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科學學習方法的選擇。

3、瞭解各行各業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並感謝他們。

4、瞭解多種文化的差異和豐富性,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造持尊重和欣賞的態度。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