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人教版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案6篇 通過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和教案促進五年級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本教學計劃為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課程教案,旨在培養學生健康成長的品德、社交和生活技能,並引導學生了解社會,關注現實問題,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本教案包含多種教學方法和活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人教版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案6篇 通過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和教案促進五年級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第1篇

上學期教學中學生對地理類相關知識的學習尤其感興趣,對歷史類教材興趣相對弱。本期,我在教學時將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設計更多的體驗活動,注重對他們進行學做集體小主人,愛護集體榮譽、熱愛祖國、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熱愛和平、勤勞節儉、文明禮貌、熱心助人等思想教育,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綜合素質較強的有用人才。

教材分為三個單元,16課。第一單元《錦繡中華在我心中》,第二單元《農業文明的歷史發展》,第三單元《迅猛發展的現代工業》。

1、教育學生向人民英雄致敬,勿忘國恥,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初步感受“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激發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

2、知道近代以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國人民,尤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救亡圖存的抗爭事例,愛戴革命先輩。通過這些歷史激發孩子們的憂患意識,從而激勵他們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從小樹立奮發圖強的愛國志向。

3、讓學生知道戰爭的危害,明確和平的重要意義,知道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知道聯合國組織和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的貢獻,知道中國人民解放軍為維護和平所做出的貢獻。

4、讓學生了解農業文明的歷史發展,及通過課題研究《蒸蒸日上的新農村》來感受現代農業的變化,懂得珍惜勞動成果。

5、使學生了解地震等自然災害,知道災難時必須要互幫互助,眾志成城。並且學習自救自護的小常識,明確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和科技所帶來的便利。

6、通過研究課題《體驗工作流程》,讓學生學習瞭解現代工業的變化。

1、加強對教材的鑽研,採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

2、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多看、多聽、多問、多說、多疑來發現生活的美,感受現代生活。

3、通過體驗、觀看、交流、查詢、瞭解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4、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網上查詢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生命的可貴、法律的重要、科學給我們帶來的便利生活。

(一)必須注重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絡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學生,以所有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強調“必須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著教材的使用必須與學生和社會聯絡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呈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須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學生和社會的聯絡。

(二)必須注重學生的實踐實踐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五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人教版五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案6篇 通過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和教案促進五年級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第2張

第2篇

本班本學期共有同學64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33人。同學思維活躍,集體觀念強,活動積極性非常高,有愛心,敢於表示自我,個性好強,但不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不善於反省自身,愛模仿電視明星,常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出現錯誤。

貫徹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思想和具體目標,全面完整地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規範的要求。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依據兒童特定發展階段的認識方式和特徵,採用與相適應的,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同學主動參與多種學習活動創設具體途徑,使他們從中獲得知識,形成能力,掌握學習戰略。《品德與社會》教科書採用的是"主題構建"方式。採取的是講故事的形式,通過講故事完成《課程規範》中的教學內容要求。

引導同學體會生命中的"愛"——家人的愛,社會的愛,認識人類社會對生命的尊重,體會自身生命的可貴,學會積極的心態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引導同學在體驗,觀察中體會規則的重要性,知道各種規則既制約著我們的行動,又保證了我們的權益。

瞭解國家所蒙受的羞恥,激發青少年的憂患意識,激勵他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為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目標而不懈努力。

通過生動的事例,協助同學懂得科學技術是"雙刃劍",樹立科學的道德觀,培養同學的人文精神。

讓同學體會世界經濟的發展與聯絡極其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意識到開放的世界充溢機遇和挑戰。

1、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是針對所有學校同學,以所有同學的社會生活為基礎的。

?品德與社會》課程規範中強調"必需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強調讓兒童"從自身的世界動身,用自身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身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身的方式研究社會"。這就意味著教材的使用必需與同學和社會聯絡起來。所以教材僅僅是教學的"範例"。

2、教材的出現方式,也不像思想品德課本那樣提供了教學的大致過程。《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社會性和地域性,要求《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必需開放。開放性的課本內容勢必需要教師和同學一起補充,使教學加強與同學和社會的聯絡。

實踐是小朋友最好的老師。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規律。人的德行必需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個規律。籠統的道德戒律光靠說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靈的,是不能為人所掌握的。

1,掌握正確的讀寫姿勢,堅持用鋼筆寫字並養成習慣。

2,培養濃厚的朗讀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的習慣。

3,能有選擇的閱讀課外書籍,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養成讀書做筆記和隨時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4,培養專心聽他人講話的習慣;能夠當眾說話,聲音響亮,態度大方,語句簡潔完整。

5,培養課前預習課文,上課認真聽講,積極考慮,做好筆記的習慣。

1,對毛俊傑等喜歡打鬧的同學,引導其明白生命的可貴,珍愛生命。

2,引導計智慧等不愛科學的女生,樹立科學的道德觀。

3,用"學校裡的紅綠燈"教育常犯紀律的張浩然等,使其明白"規則"的重要性。

積極參與教研活動,認真聽課與評課;投身課題研究,不時提高業務水平;輔導同學積極參與學科競賽活動。

第3篇

?品德與社會》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開設的一門綜合性課程,《品德與社會》應該加強認識社會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要為學生呈現出具體的、生活化和情境化的知識,給學生留有一定的空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生活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第一單元是 奏響我們共同成長的和絃, 第二單元 我在民族大家庭裡;第三單元 不屈不饒的中國人;第四單元 日益富強的中國人。

2. 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協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5. 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7. 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8. 瞭解水陸交通及航空的光輝歷程,及給人們提供的方便。

1. 能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探究活動。

2. 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作的、有創意的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 養成蒐集、整理和運用社會資訊的能力,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究和說明問題。

4. 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5. 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4. 知道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瞭解法庭審判的基本程式。

5. 知道我們生活中的一些危害健康的東西,用積極的心態促進自己健康成長。

6. 知道生活中的許多規則能給社會帶來秩序與公平、安全與信任。

9. 初步懂得講文明、守法律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 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第4篇

本冊教材主要由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為《成長中的快樂與煩惱》

第二單元為《追根尋源》、第三單元為《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第四單元為《我們生活的地球村》。

國小思品課是一門教學性、情感性很強的課程。“激性、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更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心情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我將依據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利用教材中的激發學生情感的因素,力求把課導得巧妙、新穎、有趣,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不斷漲。學習明理是思想品德課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我主要通過學習課文、分析歸納,讓學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意識,而情感是在認識客觀事物中產生的,“知之深,受之初”,因而在學生學文明理過程中,形成道德認識前後,因勢利導地激發學生道德情感。例如精心設計一些富於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並藉助假設、聯想、想象、角色互換,心理移位等心理體驗,把學文與明理,知識上的接受與情感上的認同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要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識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辯析導行”十分重要。我會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辯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學生通過5年的品德學習,學生已能得到很多知識,還能懂得許多做人的道理,並學會正確地觀察自然、認識自我和適應社會生活的初步能力,使自己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的國小生。本學年,我們將結合學生的實際,有效開展各項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瞭解祖國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1、學會善待自己,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形成開朗的性格,友善地和同學相處,與同學建立真正的友誼,領悟到奏響共同成長的和絃的祕訣在於真誠、善良等等;培養感恩情懷。

3、通過了解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把學生帶入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豐富多彩與無窮魅力。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親近與認同感,使中華文化中的精華得以巨集揚和傳承。

4、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啟蒙引發對祖國的認同感、歸屬感。通過學習讓學生在瞭解祖國日益富強的發展過程,培養民族自豪感和奮發有為的責任心。

“追根尋源,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在本課程中出現與原有歷史教材設計有很大的區別,注重呈現歷史細節,讓歷史的中國人站在兒童面前,與兒童對話,本主題旨在引領兒童從自己的現實生活中走近歷史,在自己生活中找到歷史文化的足跡,引起他們與之交往的願望和衝動,表現出對祖國曆史發展和民族興旺的尊重、關注,並引以為光榮和驕傲,從而激發學生為祖國未來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的決心和行動。

1、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相互聯絡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2、進上步加強本課程開放式教學方式的課題研究,通過藝術、活動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情景教育。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3. 通過書面、口頭調查的方式,瞭解學生的內心世界。

4、為了使學生真正體味本課程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就力求儘可能提供學生參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第5篇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第一單元做個對自己負責的人;有四節教材:自尊自愛、吾日三省吾身、心中的警戒線、與法同行;第二單元,龍的傳人:有四節教材: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獨領風騷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的古代科技、文明與的使者;第三單元,團結的民族大家庭:有三節教材、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躲花、不同地域的民族風情、民族團結一家親;第四單元美麗的地球,有三節教材;人類生存的家園——地球、地球上的陸地、地球上的海洋。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主題構建教科書體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使兒童在多元的價值中做出正確的、合理的選擇;重視從生活中體驗意義,加強合作、分享與合作;注重方法引導,追求學習方法的多元化;體現地域特色,強調個性化;把教科書做成能與兒童進行對話的文字,營造教科書的兒童文化,使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得幸福而有意義。

1、道德教育存在於兒童的全部生活中,讓道德培養迴歸生活:通過對生活中有關倫理、價值、法規等問題的探討,認識到確立價值倫理和遵循社會規範對於建設有序、文明、可持續發展社會的重要性,明確自己在集體在的權力、責任和使命,形成善於判斷是非、明智抉擇的能力,養成對他人的尊重、關愛同情之心和良好的品行。

2、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促進學生在發展中生活。通過學生親身參加社會調查、實踐、社會服務和公益活動,並與他人交流和分享社會生活的經驗和認識,掌握認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選取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引導兒童生活。實現兒童現實生活的教育價值。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倡導自主的體驗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問題解決式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為習慣。

本班學生來自多個自然村,共有49名學生。其中獨生子女有34人。經分析有以下幾種情況:

2.父母在外經營,實際上是留守兒童(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兒童)的佔10%。

3.由於父母的言行,使兒童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佔5%。

5.留守兒童因為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兒童而形成不良習慣但可以教育的佔5%。

(1)我們要關注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活動讓學生有發現──探究的學習與體驗──感悟的學習,當然,傳授──給予的學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還是需要,甚至必要的。

(2)要克服“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的傾向,又要克服“該講而不敢講”的傾向。

(3)課堂教學內容不僅僅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而是迴歸學生的生活。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探討的是生活中的一個範例、一個點,學生思考的是他們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體驗、一個面

(4)在課堂上,學生要調動他們全部的生活經驗,投入他們的情感、表明他們的態度……這樣的課堂是向學生生活開放的課堂。這樣的開放是有價值的開放而不是漫無邊際的開放。這樣的開放是能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的開放而不是低效甚至無效的開放

(5)我們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過真生活,學生只有在他們能感受到的、觀察到的、正在過的生活基礎上,才能過更有意義的生活。只有真生活才會有真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體驗“準生活”,甚至嘗試“真生活”,但我們不需要“假生活”。

(6)要深入地關照學生正在過的現實生活和有意義的未來生活,而不要停留在“口頭上的生活”層面,我們不尋求課堂教學表面上的熱熱鬧鬧,而是在生活體驗中激起學生真正的思考。

第6篇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瞭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國小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具有綜合性、經驗性和基礎性。《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的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即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在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這個面上選擇幾個主要因素來組織教學內容。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