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篇 "培養未來領袖的關鍵: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本文介紹了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主要包括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通過品德與社會教學,學生將進一步瞭解社會和人性,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公民意識,提高綜合素質。

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篇

第1篇

一是以育人為本,重在兒童文明行為習慣、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康的社會性發展的培養,目的是把兒童培養成為熱愛生活、樂於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性發展的好學生;

二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密切聯絡兒童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傾向;

三是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通過學生的體驗、參與和實踐,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培養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避免簡單說教;四是突出綜合性,強調活動性。

一、運用對話教學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字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大膽質疑。與學生溝通與合作是現代教學的藝術,教師和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表演。教師應具有節目主持人的素質,能迅速對反饋的資訊及時梳理,正確引導並新增新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說,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發生在對話與合作之中的知識生成。在對話教學中,教材只是個精選的例子,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才是目的。

二、教學手段媒體化教學手段是師生雙方為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相互傳遞資訊的工具。使用現代教學手段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資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教學的速度和學習的效率。課改提出了資訊科技與課程教學的有機整合,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變革,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和有效的學習工具。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開發利用多樣化的課程資源,運用圖片、圖表、地圖、報刊、圖書、音像、網路、軟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展開教學,尤其要充分發揮網路資源優勢,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教學活動多樣化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活動是教與學的中介。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實際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通過各種形式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教師要精心設計和具體指導活動,要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充足的活動時間,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既能實現理解、認知、探索和創造,又能得到體驗、交流和表現。活動時間不一定侷限在課內,也可安排在課前準備和課後延伸。課前可以蒐集資料,可以查閱書刊、報紙,可以去請教有關人士,也可以上網搜尋,然後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從中尋找問題的線索和答案。課後可以對當堂沒有理解的內容進行研究和落實。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不是在課堂上就能立竿見影的,而是要依靠學生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的。無論教師的講授多麼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轉化為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結果。《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有效性,在於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在於學生的自主學習。當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去,知識就可能被真正領悟,能力就可能得以真正鍛鍊和提高,情感就可能被真正觸及和調動,態度、價值觀就可能真正改變或形成。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選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使我們的教育更加有效。

五、不斷調整教學內容,社會是不斷髮展變化的,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標準、價值觀念、國際國內形勢也在不斷髮生著變化。《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內容注重與學生生活的聯絡,同時也注重與社會發展變化的聯絡。因此,本冊的教學內容和進度就不應該是靜態的、不變的,而應該具有較強的時代感,應該關注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應該與本地區、本校的實際相結合,如與社會公益活動、少先隊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等相結合,這樣才能夠增強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增強學生對本課程的親近感,也只有當他們感覺到所面對的教學內容原來就是他們的生活實際,他們才會產生積極的參與熱情,有益於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的發展。如教學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時,可結合當時發生的世界性的重大事件,提高教學內容的時效性等。因此,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教學內容要緊密聯絡實際,與時事發展同步。除上所述,還要不斷拓展教學空間,儘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更多地從體驗、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他們的社會生活能力。六、以發展性評價為主對學生的評價要從每個學生原有的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鼓勵為主。這種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展;這種評價的標準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尺度的;這種評價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評價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這對於學生將來走上社會,面對各種壓力有好處,也有利於他們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社會交往、合作能力。

3 . 《可愛的地球》 1課時 《從世界看中國》 1課時

4 . 《從世界看中國》 1課時 《我們互通有無》 1課時

5 . 《我們互通有無》 1課時 《網路連線你我他》 1課時

9 . 《許多物種消失了》 2課時 清明節放假

10 . 《許多物種消失了》 1課時 《可怕的物種入侵》 1課時

11 . 《可怕的物種入侵》 1課時 《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1課時

12 . 《自然資源取之不盡嗎》1課時 《戰爭何時了》 1課時 期中考試

13 . 《戰爭何時了》 1課時 國際勞動節 放假

14 . 《科學技術的喜與憂》2課時 ,

15. 《科學技術的喜與憂》1課時 《我在聯合國作報告》1課時

16. 《我在聯合國作報告》1課時 《我的這6年》 1課時

17. 《我的這6年》 1課時 《去中學看看》 1課時 端午節放假

18 . 《我們的畢業典禮》 1課時 考核 期終考試 7月1日放暑假

六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篇

第2篇

本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本冊教育內容由四個單元構成:一是成長中的新問題;二是我和祖國一起成長;三是外面的世界怎麼樣;四是我們的生活不一樣。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都是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課文中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本冊教材根據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社會生活實際,努力體現“人和自然是不可分的;自然不再是被征服和戰勝的物件,呵護和關愛自然是人類的責任;人和自然要和諧相處”等觀點。使學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確對待科學技術,初步瞭解聯合國的性質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使學生能夠逐步學會確定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目標,並據此獨立安排自己的生活,發展他們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供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示: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資訊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一是以育人為本,重在兒童文明行為習慣、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康的社會性發展的培養,目的是把兒童培養成為熱愛生活、樂於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性發展的好學生;

二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密切聯絡兒童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傾向;

三是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通過學生的體驗、參與和實踐,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培養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避免簡單說教;

根據高年級學生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要堅持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係,要藉助教師的引領,開展學生與文字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元、多維式對話。教師特別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大膽質疑。與學生溝通與合作是現代教學的藝術,教師和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表演。教師應具有節目主持人的素質,能迅速對反饋的資訊及時梳理,正確引導並新增新的意義。對於學生來說,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發生在對話與合作之中的知識生成。在對話教學中,教材只是個精選的例子,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才是目的。

教學手段是師生雙方為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開展教學活動,相互傳遞資訊的工具。使用現代教學手段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資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教學的速度和學習的效率。課改提出了資訊科技與課程教學的有機整合,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的變革,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和有效的學習工具。在《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開發利用多樣化的課程資源,運用圖片、圖表、地圖、報刊、圖書、音像、網路、軟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展開教學,尤其要充分發揮網路資源優勢,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活動是教與學的中介。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實際生活中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通過各種形式組織學生開展活動。教師要精心設計和具體指導活動,要保證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充足的活動時間,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既能實現理解、認知、探索和創造,又能得到體驗、交流和表現。活動時間不一定侷限在課內,也可安排在課前準備和課後延伸。課前可以蒐集資料,可以查閱書刊、報紙,可以去請教有關人士,也可以上網搜尋,然後對獲得的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從中尋找問題的線索和答案。課後可以對當堂沒有理解的內容進行研究和落實。

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發展,不是在課堂上就能立竿見影的,而是要依靠學生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的。無論教師的講授多麼精彩,都不可能直接轉化為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結果。《品德與社會》課教學的有效性,在於親身經歷和主觀體驗,在於學生的自主學習。當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去,知識就可能被真正領悟,能力就可能得以真正鍛鍊和提高,情感就可能被真正觸及和調動,態度、價值觀就可能真正改變或形成。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學習情境的創設,選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使我們的教育更加有效。

社會是不斷髮展變化的,與之相適應的道德標準、價值觀念、國際國內形勢也在不斷髮生著變化。《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內容注重與學生生活的聯絡,同時也注重與社會發展變化的聯絡。因此,本冊的教學內容和進度就不應該是靜態的、不變的,而應該具有較強的時代感,應該關注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應該與本地區、本校的實際相結合,如與社會公益活動、少先隊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等相結合,這樣才能夠增強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增強學生對本課程的親近感,也只有當他們感覺到所面對的教學內容原來就是他們的生活實際,他們才會產生積極的參與熱情,有益於學生品德與社會性的發展。如教學第三單元“世界問題還不少”時,可結合當時發生的世界性的重大事件,提高教學內容的時效性等。因此,在《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中,教學內容要緊密聯絡實際,與時事發展同步。

除上所述,還要不斷拓展教學空間,儘可能地創設條件,讓學生以恰當的方式,與社會生活廣泛地接觸。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更多地從體驗、理解、感悟中得到教益,提高他們的社會生活能力。

對學生的評價要從每個學生原有的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鼓勵為主。這種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發展;這種評價的標準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尺度的;這種評價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評價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這對於學生將來走上社會,面對各種壓力有好處,也有利於他們形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社會交往、合作能力。

第3篇

六年級學生即將面臨畢業,經過國小階段的學習培養與訓練,他們大多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由於大多是獨生子女,且生活在幸福和諧的年代,在某些方面顯得不珍惜勞動成果,斤斤計較,唯我獨尊。本期我們將以學會合作、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等為教育重點,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其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感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二、全冊教學分析與要求 本冊教材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規定、兒童年齡與生活的實際,以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編寫的,它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只是在相互關聯中得到發展,以較好的落實三維目標。

第一單元《學會合作》,意在使兒童瞭解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體中,明白一個集體只有團結合作、齊心協力才有力量。知道現代社會有競爭,更需要合作,競爭對手也是朋友。學會與人交流、合作,尊重他人,體驗與人交流、合作的快樂,分享成功的喜悅。本單元下設三個活動主題,4個活動內容。

第二單元《祖國,我為你自豪》,讓學生知道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以來在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技術、文化等方面的輝煌成就;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作用,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讓學生體會到祖國的發展與騰飛,激發做一箇中國人的自豪之情,為祖國美好的明天奮發努力。本單元下設五個活動主題,9個活動內容。

第三單元《放飛和平鴿》,讓學生感受到戰爭的危害和和平的美好,激發學生熱愛和平、從小立志、為世界和平多做貢獻的思想情感,懂得只有世界和平,各國人民合作,國家才能得到發展,社會才會進步,懂得維護世界和平既是我們的心願,也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共同的願望。本單元下設三個活動主題,5個活動內容。

第四單元《只有一個地球》,初步瞭解環境惡化、人口急劇增長、資源匱乏是當今世介面臨的共同問題,理解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存的重要,體會到“人類只有一個地球”的含義,喚起學生的環境意識,懂得從我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保護人類共同的家園,同時,進一步增強綠色意識,增強作為地球人的使命感。

第五單元《我的未來不是夢》,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不斷地成長,學會感激,用愛的眼睛去觀察身邊的世界。認識自己,發現自我,充滿自信,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只有不畏艱險,勇於攀登,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本單元下設三個活動主題,6個活動內容。

三、教學重難點: 1、合作是人類發展的主旋律,合作是人類發展的必要條件,也是人性中美好的品質,體驗在與同伴合作、競爭中獨特的樂趣,感受對手也是朋友的道理,萌發感謝對手的情感。

2、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引導學生去了解自己身邊人民生活的變化,感受祖國的鉅變,萌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歷史緊迫感,從而立志為祖國美好的明天而奮發努力。

3、和平與發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願望,體會和平最美好,戰爭會給人類帶來苦難,尊敬和欣賞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的人們。

4、讓學生從小懂得地球給人類的恩澤,懂得愛護環境,保護地球。

5、讓學生學會感激,學會用愛的眼睛去觀察身邊的世界,懂得通往未來的路會是曲折不平、充滿坎坷的,只有百折不撓、勇於攀登,才會擁有美好的未來。

四、提高質量措施: 1、教法與時俱進,適應學生的實際,以及新課改的需要。

2、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課內與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

5、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1周至第2周 第二單元 祖國,我為你自豪 第3周至第7周 第三單元 放飛和平鴿 第7周至第10周 第四單元 只有一個地球第 第11周至第15周 第五單元 我的未來不是夢 第15周至第17周

第4篇

六年級共有18人,學生思想純潔,學習態度好,上進心都很強,愛學習、愛勞動,是個優秀的班集體。

本冊教材共有五單元,即學會合作、祖國,我為你自豪、放飛和平鴿、只有一個地球、我的未來不是夢。

主題文: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的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後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供一種思考的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其作用相對靈活。

情景對話:一般是經過錘鍊的真實生活的對話,幫助學生對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

圖示: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製作、蒐集整理資訊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慾望。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3、在課堂中要調動學生的情緒,加深對知識和生活的體驗。

第5篇

六年級總共有35名學生,其中優等生佔百分之二十左右,中等生佔百分之五十左右,各方面較差的有百分之三十。本班學生部分學生由於各種原因發言不是很積極,有幾個學生由於學習目標不太明確,作業也是經常不完成。還有部分學生由於智力原因,在學習上有很大困難。需要老師細心加以引導,耐心細緻的工作,是這些學生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本冊教材以單元為主題,每個單元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內容。教材注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重學生對學習活動的體驗,既關注結果又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態度的體驗、技能的獲得與知識的積累。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 教材一般呈現的是探究性問題,力求通過討論探究的形式,讓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教材通過人物、情景 、學習用的資料、學習中的議論、學生學習筆記、日記等,將內容逐步呈現。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參與為主,啟發學生的思維,逐步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和途徑。教材注重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重學生對學習活動的體驗,既關注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態度的養成、技能的獲得和知識的積累。本教材安排了科學技術與人類 我們熱愛和平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走進生活的舞臺四個單元的內容。

第一單元,“科學技術與人類”通過介紹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和他們的偉大成就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與人類文明的關係,學習這些科學家不畏艱險勇於創新為了真理敢於獻身的偉大品質。通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的巨大變化和一定得負面影響,讓學生了解生活與科學技術的密切聯絡,同時培養學生從國小科學,愛科學和勤於動手、勤於動腦的習慣。本單元編排了 祖先的科學技術成就 科學技術改變我們的生活 崇尚科學破除迷信 讓科學技術走進生活四個主題的內容。

第二單元,“我們熱愛和平”本單元伊戰爭導致國家貧困為線索從我國近代遭受外國侵略,到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造成的損失到人們為追求和平而做出的努力等內容明確的闡述了“我們熱愛和平我們為和平而努力”的主題,使學生了解中國近代遭受的侵略,以及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體會和平對人民的重要意義。教材編排了災難深重的中國 人類渴望和平 願世界更加和平與美好四個主題的內容。

第三單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主題分別從三中全會後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到走出國門增進與世界的瞭解和認識再到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黨所實施的一些政策措施,使學生知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鉅變感受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嘗試參與社會生活增強學生的主人翁儀式和社會責任感。教材編排了春天的故事 中國影響著世界 和諧發展的社會 共創美好明天四個主題的內容。

第四單元 “走進生活的舞臺”本單元從關注學生自身生活入手,闡明國小生如何能夠健康成長。使學生初步感受社會生活與自己的密切聯絡,瞭解生活當中一些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明確健康的真正含義就是身心健康,瞭解社會上存在著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學會感激成長過程中給予自己幫助的人,學會珍藏自己與他人的友誼。教材編排了讓健康伴我行 用法律保護自己 成長的軌跡 永恆的記憶四個主題的內容。

1、培養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和求知慾,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能力。

2、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形成生活的基本技能及創造的潛能。

3、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4、掌握必備的社會知識,瞭解科學技術和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瞭解侵略給人們帶來災難,我沒問你要熱愛和平併為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努力,知道我們現在的生活正在一步步改善,中國的文化對世界也有很大影響使學生真正認識自己應該健康成長並未做過的繁榮做出自己的貢獻。

1、教師認真備課,吃透教材,研究學生的特點,注重因材施教。

3、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4、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關心你照顧哪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必要時對他們進行課外輔導,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第6篇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活動.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資訊,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結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簡單瞭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第7篇

本班大部分學生已經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由於家長疏於管理,學習態度不夠端正,自控能力較差,學習效率低。本人決定以課本為導向,認真鑽研教材,研究學法、教法,著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爭取向社會、學校、自己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一)教材內容本冊書共由三個單元組成——“燦爛輝煌的東西方文明”、“面向世界”、“我們熱愛和平”。主要是引導學生接觸有關世界古代的歷史與文化方面的內容,體會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繼而熱愛我們生活的地球。

(二)教材特點品德與社會課程設計思路是: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條主線”既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點面結合”的“面”是兒童逐步擴大的生活領域,“點”是社會生活的幾個主要因素,在面上選點,組織教學內容;“綜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學內容所包含的社會要素是綜合的,所涉及的社會領域也不是單一的,可以交叉。

1、瞭解人類文明的歷史,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激發對古代璀璨文明的敬仰之情,欣賞古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培養科學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

2、瞭解古絲綢之路的開通、鄭和下西洋、哥倫布開闢新航路對世界文明的交流和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通過具體事例,體會隨著時代進步,東西方文化互相滲透交融,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對人類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3.培養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能力,從歷史事件中借鑑經驗,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為中國的發展服務。樹立勇於開拓創新的意識,樹立民族自豪感。

1、在教學過程中全面地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在教學時要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範的價值觀。

3、充實教學內容,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4、拓展教學空間,教學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絡。

5、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意接受的學習情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