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2篇 反思秒懂的認識教學:優化學習路徑與激發學生興趣

本文主要探討教學反思中"秒"的認識,即教學過程中的瞬間體驗和瞬間決策,這對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秒"的深入分析和探討,可以更好地促進教學反思的實踐和應用。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2篇 反思秒懂的認識教學:優化學習路徑與激發學生興趣

第1篇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的資料。本節是乘法的起始課,是進一步學習乘法的基礎。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同數連加。所以,本節教材是要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認識到同數連加能夠用乘法計算和乘法是同數連加的簡便方法,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明白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我在備課時,注意到新教材的編排與以前的教材有了變化。本節教材經過四個主題圖來實現教學目標:遊樂園的情境圖蘊含豐富的“相同加數”的因素,為引入作準備;例1用國小生拼擺圖形的活動引出加法算式,再由相同數相加引出乘法,體會乘法的意義,認識乘號,學習乘法算式的讀寫法;例2認識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進一步體會乘法的意義;例3讓學生初步感知乘法是相同數相加的簡便演算法。這種編排不貼合我的學生實情,知識點的銜接不連貫、不流暢、於是我對教材資源進行了調整、刪減和補充。

具體做法是:直接用遊樂園的情境圖和補充的題目,在一節課內完成本小節所有知識點。

首先我出示遊樂園的情境圖,讓學生幫我安排秋遊的分組設計,在計算每個遊樂專案遊玩人數時,初步感知相同加數這個概念。之後讓學生比較幾個加法算式的相同點,得出“相同加數”和“幾個幾”的概念,為乘法的引入作準備;

然後讓學生自我寫兩個這樣的加法算式,算式能寫多長就寫多長。我選擇了兩個學生寫的,一個算式是20個3連加,一個是42個7連加,我把字寫大些,學生髮現這些算式寫起來算起來都不方便,如果再多一些加數邊黑板都不夠寫怎樣辦?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用合併加數、省略號、語言敘述等方法表示,但沒有體會數學的簡單美,這時引出乘法算式,並用童化語言說“把加號扭一下就解決了這個難題。”這種說法讓學生明白乘法是從加法來的,感受到乘法是同數連加的簡便演算法,之後認識乘號,乘法算式的讀寫法和各部分名稱。這樣一小節(3課時)的知識點一氣呵成。

最終讓學生把其餘的連加算式都改寫成乘法算式,每改寫一個,都要複習“相同加數”、“幾個幾”、乘法算式的讀法,意義、各部分名稱等知識點。

對這一屆的學生,我一向鼓勵超前學習和提前滲透,部分家長也很支援。所以數學上的許多知識不用按部就班地進行,這也為我進行高效教學奠定了基礎,在教學實踐中,我經常會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程序、重組與啟用教學資料、設計彈性化的教學結構,期望能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然,對一些處於後進狀態的學生,我的這種教學方式不太適合,需要後續練習來彌補

本節課是學生接觸乘法的第一課時,所以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為:

2、會把加法改寫成乘法算式。經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些方面處理得還能夠。主要表現為:

1、利用主題圖,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第一幅拼圖的'遊戲,讓學生認識乘法,體會乘法的意義,並且會把加法改寫成相應的乘法算式;第二幅主題圖――熱鬧的遊樂園,讓學生經過練習,鞏固對乘法的認識,並且感受到玩中也隱藏著許多數學知識,感受數學的無處不在。

2、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完整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生其實並不是一張白紙,在教學乘法之前,部分學生其實已經或多或少地接觸過一些乘法,所以,在教學時,經過學生對算式的比較、探究,讓學生在說一說,想一想,改一改中,逐步認識乘法,理解乘法的意義,並且能夠根據圖畫,根據加法算式清晰地表達出乘法所包含的意義。同時,板書清晰,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點一目瞭然。

3、練習的設計體現重難點,並且有必須的梯度,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第1個練習是根據本單元的主題圖提數學問題,並且用加法和乘法兩種方法列式計算,是對本節課基本資料的一個鞏固和檢驗;第2個練習是把加法改成乘法算式,前3個是比較簡單的,第4個是一個延伸,讓學生在練習中初步體會到乘法的簡潔性,同時明白僅有清楚了幾個幾相加,才能寫乘法算式,第5個是用字母來表示具體的數,不但適應本節課的教學,同時還滲透了一個符號化的思想;最終一個練習是讓學生用自我喜歡的方法表示5×2,該題對於剛接觸乘法的孩子來說,可能有必須的難度,所以在出示題目時,我也給了學生一個小小的提示,即“5×2表示什麼意思?”,經過理解意思,再經小組合作討論交流,那麼突破該題也不成問題了。本題在第二課時還將涉及到,所以即使學生只能理解其中的一個意思,那也是能夠的,不要求人人都會。

1、雖然在備課時,有設計讓學生來讀一讀各個算式,說一說各個算式以及其中的數字所表示的意思,但在實際操作時,這個過程還是有所忽略,還需加強,儘量讓孩子都來讀一讀,說一說箇中意義。

2、主題圖的出示可再清晰。本節課用到了2幅主題圖,即擺小棒和遊樂園,裡面所包含的資料比較多,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干擾,所以,當孩子提到某一具體資料時,如果能出示相應的放大圖,那麼學生就能夠看得更加清晰,同時也能幫忙學生對意義的理解和認識。

3、對於乘法算式的出現,我是先讓學生寫乘法算式,然後再來得出僅有加數相同的加法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雖然在板書時,我已有意識地把兩種情景分開,可是,如果在得出加法算式後立刻進行分類,從而得出僅有加數相同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寫成乘法算式,這樣學生對乘法的認識可能會更清晰。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2篇 反思秒懂的認識教學:優化學習路徑與激發學生興趣 第2張

第2篇

?認識物體》是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認識物體的活動中,體會比較、分類等認識事物的方法,培養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和空間概念。在日常生活裡,學生一般已經接觸過這幾種常見的幾何形體,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我先了解了部分學生對這幾種幾何形體的瞭解情況:對於外形長長的長方體、正方體和球學生基本上能夠認得出;圓柱有部分學生叫圓柱體;學生認為有一組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是正方體。從這節課的課堂教學實踐看,本課的總體教學效果良好,基本上達到了教學目標。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感受:

在新課標中明確指出,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所以,我在開始時便創設了讓孩子們在小組裡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我給他們準備的物體,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再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分類,按照桌面上物體的形狀,分一分,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只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就給予肯定與鼓勵。在分類時,學生對圓柱體、球體、正方體和長方體已有認識,學生能分出圓柱體和球體,對圓柱體和球體的認識基本沒問題,只是對數學用詞不夠嚴謹。問題是在分正方體和長方體時,出現了混淆,特別是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學生會把這類長方體和正方體歸為一類。這裡我應該增加這樣的一個活動,讓學生將長方體和正方體轉一轉、擺一擺,觀察這兩個物體轉到不同的'方向後有什麼變化。通過觀察、比較,學生髮現長方體轉到不同面後它的長短、高矮是不一樣的,而正方體無論怎麼放都是一樣的。

在低年級教學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所以,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說一說,可以讓學生自己在動手操作的時候發現這些物體的特點,並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實際授課時,我還用課件演示了這四種形狀物體的各個方向的空間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是轉了360度,而球是由小變大,這為學生今後辨認各種圖形奠定一些經驗基礎,但是這裡也有些遺憾,要是能讓長方體再能變得扁一點兒,圓柱也出示一個扁的、豎著立起來的定格畫面就更好了,或是在教學中,強調這幾種幾何形體中比較特殊的情況就更好了。還有在教學時有學生說出正方體的每個面都是正方形,我沒有馬上跟著特別強調,因為那樣會讓學生對以後判斷正方體有一個比較清楚的依據。

三、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認識了這四種物體後,讓學生舉例子,接著讓學生觀察教室裡有哪些形狀的物體,然後尋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讓學生在生活找這些物體的影子,學生說了許多,如我爸爸抽的煙是圓柱體、暖氣管是圓柱體、日光燈管是圓柱體、音響箱是長方體、展示牌是長方體、籃球和足球是球體等等,有的學生還沒說盡興,下課後還搶著找我接著說。從這個環節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會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趣。

本節課感覺比較成功是練習的設計,這部分能創造性地的使用教材,跳出課本的書面練習,讓學生通過大量的動手實踐活動加深對物體的認識,我覺得效果很好,學生也學得很有興趣。

如果在教學中再讓孩子看著實物學習,把他們的語言再規範一下,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語言更豐富、準確一些,評價方式能更多樣,準備更充分一些,我相信我的教學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