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5篇 "教育的藝術之慢"

《教育是慢的藝術》是一本關於教育的暢銷書,作者莉莉安·卡恩將教育比喻為慢的藝術,強調了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關乎人性、情感與人生意義的傳遞。本書引起廣泛關注,對於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有著啟發和借鑑的意義。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5篇

第1篇

暑假偶然翻閱了張文質老師的《教育是慢的藝術》,讓我感受到了“生命化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在思想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耳熟能詳的話有了更深的瞭解。

書中提到教師需要帶著生命的熱忱進入課堂,然後對孩子所有生命的行為經常給予肯定。我們平時的教育教學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剋制。我們要腳踏實地,善於發現,做好觀察記錄,捕捉更多的瞬間。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臺。

作為一線教師,我非常喜歡“慢教育”這個詞。教育並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急功近利與教育本義背道而馳。以“慢”的心態對待教育,慢慢欣賞學生成長。張文質老師在書中提到“我們的教育往往過於急切的盼望著出成效,成正果,能夠‘立竿見影’,缺乏期待與從容”;“我們缺乏一種悠閒的心態,缺乏閒心”。不知從何時起,我也常常被一些日常教學工作弄得焦頭爛額,沒有花時間去思考,去關注學生的發展,做教育應該做的事情。

張文質老師在談到生命教育的“關鍵詞”時,提及了“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悠閒、優雅、細節”,這些都是我們在從事教育的過程中所要培養的姿態和心態。”慢教育”並不侷限在課堂上,而應包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從這樣一個意義來講,老師真的需要處處留心教育資源,關注教育物件,以一個等待的姿態傾情投入教育,時刻關注生命的成長。

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需要我們的教育才能成長,而不是說你今天說要把學生規矩成什麼樣子,學生明天就會是什麼樣子。他們不可能規規矩矩地按我們的想法去做,他們的思維還不成熟,在學習的道路上難免出這樣那樣的錯誤,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學生工作是一項反覆的長期的.工作,需要慢性的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要在實踐中漫漫形成。老師工作要有長遠的規劃和目標。切忌急於求成,要抱著每一朵生命之樹都會開花的心態,我們要溫柔、耐心、更需要悠閒的等待。

從現在開始,我時刻要提醒自己,學著剋制自己,慢慢適應學生的身心變化,因為教育就是慢的藝術。

《教育是慢的藝術》讀後感5篇

第2篇

有幸拜讀了張文質老師的《教育是慢的藝術》,細細品讀“慢教育”所蘊含的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流入心間,沁如心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我們彷彿進入了一個“快餐時代”,不論幹什麼都爭分奪秒,一味貪快,卻缺失了積澱的過程。教育亦是如此。

“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積澱下一些有用的東西。”“在快速行進的課堂學生實際上是很被動的跟隨者,只能一路吃力地跟著,跟不上的註定要掉隊。”所以當我看到這些語句的.時候心裡湧動的竟然是感動。如果用花兒解釋先生的理論,那就是是花兒終究都會開放,但卻有花期早遲素淡的問題,你難道會說寒冬的梅花遜於早春的桃花?或者豐滿的牡丹一定強於清瘦的蘭花?既然花兒都是如此,為什麼我們非要培養同時開放同樣燦爛的孩子呢?

這種積澱在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上的體現尤為突出。在題為“直面教育與生命的悲情”和“如何建設一所優質學校”的演講中,先生多次談到“閱讀”──一這與我們的語文教學專家的觀點出奇的一致。講到了當今孩子的閱讀現狀,並精闢地闡述“閱讀幾乎為零的孩子才真正叫作輸在起跑線上,對孩子的未來來說才真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閱讀為一個人的成長精神打底,甚至為一個人立精神,生命是從閱讀開始的。”等等。當然先生疾呼讀書的同時更多思考的是教育中的中心和重點──孩子!加強課外閱讀,不僅是時代對語文教學的呼喚,更是世界範圍教育成功的經驗。事實也證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實際上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在教師指導下,靠學生課外自學、自修而成。只有在長期的課外閱讀過程中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形成文化的積澱,逐步建構自己的文化。國小生的記憶力強,大量的閱讀後,哪怕是囫圇吞棗的閱讀,也能儲備知識。當他們長大或工作時,會發現胃底層,有未來及得消化的豐厚的積存,從而大受裨益。

最後給大家分享書中的一段話作為結束:“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關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潛滋暗長與潛移默化。教育能像蝸牛散步一樣,只要放鬆心情,放慢腳步,放長眼光,才能以詩意的態度,發現教育生命之美,享受到職業的幸福感。”

第3篇

?教育是慢的藝術》這本書,是我的一位教師前輩向我推薦的。20xx年5月份第一次讀,讀著張文質的文字,滿滿的都是真實。他一直在講教育的真相,一直在強調生命化的教育,讀得我心裡很痛的`那種感覺!

和另一位教師前輩交流,讀《教育是慢的藝術》,怎麼會有心痛的感覺?她說,痛苦,就不要讀了!於是,就把它擱置那裡了。為了完成此文,又拿起了這本書。一年多的沉澱,心境完全不一樣了,沒有了曾經的痛徹心扉。

當教師失去了她該有的陽光下最光輝的師道尊嚴的時候,我們只能向自己尋找答案,一切從自己的內心去探求。也許,就是那種笑著哭的感覺吧。就是那種流著淚去追尋夢想——砥礪前行、靜待花開、用生命去綻放教育的絢爛焰火!

在《直面教育與生命的悲情》一文中,我讀到“德國教育家洪堡在一百多年前做了兩件有深刻影響的事,一個就是極大地提高教師的工資,結果使得優秀的人才大量湧向學校;一個是實行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免費教育。德國,哪怕經過兩次世界大戰,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最有創造力的國家之一。這跟洪堡教育改革的理念所開啟的制度有很大的關係。”

心裡是振奮的!真的羨慕德國的教師從業者,不是豔羨他們高額的工資,而是眼氣高額工資所帶來的當教師的師道尊嚴!

有些家長一提起老師,就咋咋咋地評論。就是社會上,也總是貶低教師。我真不知道教師都犯了怎樣的道德失誤?世人為什麼要用超於常人的道德標準綁架教師?

當孩子在學校擦傷,家長跑到學校嗷嗷叫:孩子交給你,就給我看成這!當老師和他講道理時候,他說:滾一邊兒去!甚至是想要向老師大打出手!

當教師的是否要問,教師的師道尊嚴,哪裡去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泥濘中,用那遙不可及的夢想支援著我們前行!

第4篇

當我在學校看到張文質的《教育是慢的藝術》這本書時,題目“教育是慢的藝術”這句話吸引了我,這句話讓我的內心有異樣的觸動,當代生活日新月異,我們處在瞬息萬變的資訊時代,現實社會裡急功近利的浮躁現象普遍存在,誰不在追求快捷便利,教育也是如此。看著身邊的一些人在最短的時間裡功成名就,誰不羨慕。許多人都渴望著一步登天,一夜成名,一蹴而就……我捧著這本書,我要看看張文質是怎樣看待如今的教育和教師的追求方向。

張文質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寫道:讓我們時時提醒自己,剋制自己,改變自己的否定思維,讓我們一點一滴地變得陽光一點,積極一點,主動一點,努力著慢慢地使自己成為建設性文化的一部分,成為讚美文化的一部分……

從張文質的這段文字中我體會到:教育是慢的藝術,首先要“慢”在教師本身,教師要逐漸地不斷地改變自己,以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讓自己的教育更有智慧。

張文質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寫道:我深信教師的教育觀念和生命意識才是學校文化中最具意義的`力量,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著,更重要的是,他是作為一個具體的一個人在影響、默化、潤澤著他班上的每一個學生的……

我想我們應該更努力的工作,讓教育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潤澤我們的生命。在人生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我們不在乎歡笑伴著淚水。我們要加深對教育的理解,確立自己的生命價值與目標,同時能夠更好的去影響一個孩子,一個家庭,一個班級,甚至一所學校。我們教師就擁有這樣的位置,我們依然要珍視自己內心的聲音,依然要對自己有一個期待,讓自己過的更好,讓孩子們過的更好。讓我們努力的工作,讓教育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潤澤我們的生命。讓我們對教育永葆激情,用最初的心情做永遠的教育,讓我們攜著平凡追逐和超越我們永遠的夢想。

看書真好,洗滌人的心靈,希望自己能堅持讀好書,希望自己能慢慢遠離世俗的偏見,使自己的視野慢慢地變得更為開闊,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充盈!從這本書中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慢”不僅在對學生的教育上,也是在自己在專業成長的路上的學無止境。我會在今後當教師的每一個日子裡更清醒、更理智地遵循教育“慢”的藝術,與時俱進。

第5篇

這個學期一開學,我們校長髮給我們每位老師一本書,我的書是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希望我們提高教育理念,能得到成長。

我在課餘和國慶節期間拜讀了其中的一些內容,感觸頗深。張文質,福建閩侯人,教育學者,詩人。 198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導人、負責人。多年來致力於“生命化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長期植根於中國小課堂,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展。在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創辦了1+1讀書俱樂部,推廣1+1式的讀書理念。通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剋制。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臺。

張文質先生在《直面教育與生命的'悲情》中,他寫道“其實,我們從每個人的經歷中都可以看出,教師的真摯關愛對人的幼年時期的成長,對人生建立的信心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啊!就像美國詩人艾米斯說的那樣,哪怕僅僅把一隻暈厥的知更鳥送回巢中,我們也就不虛度此生!”我很認同張文質先生的這個觀點。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遇到過好多事例,我現在所教的四年級有一個調皮男孩,想象力特別好,繪畫形式很獨特,也很大但,我選他當課代表,當我剛說時他激動了好一會兒,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向我提出他不想當,但是,能看的出他是猶豫的,因為長時間的在班級中的表現不好,可能是對自己不自信的原因。我還是堅持讓他當,他也就依從了。時間過去了一個月了,有一天,調皮男孩的一個好朋友突然問我:“老師,王景鑫真的是美術課代表嗎?”我說:“是啊”,“啊,你真的是課代表!”這時,我看到王景鑫已經是滿臉自豪,激動地臉都紅了。我很是感慨,我深深的感到“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這句口號是多麼重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