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5篇 教育的藝術:陶行知名篇啟迪心靈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是一篇關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文章。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對於教育界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篇文章將通過對陶行知的名篇進行闡述和評析,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和學習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智慧和教育觀念。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5篇 教育的藝術:陶行知名篇啟迪心靈

第1篇

寒假裡,拜讀《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可以說是對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雖然都不長,卻給了我很多的啟示。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會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才會成為有用之才。作為一個教師,要想教學生求真,做真人,那麼自己先要求真,學做真人,求真的知識,求真的本領,有真的道德。做教師,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得專,也要學得博。”我們講育人第一,就是要讓學生首先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真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他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學生學什麼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一個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他認為傳統的傳授方法有問題,要進行改革。他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教學生學,教師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教師必須一面教一面學。這正是我們現在教育所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去探究,有學習的主動性,自己去發現問題,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學生以恰到好處的點撥和指導,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的終身性的學習。

在“創造的教育”中,他說:教員們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們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這是死的教育,只有思想,沒有行動的教育。教育要“知行合一”,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要有知識,是要從行動中去求來,不行動而求到的知識,是靠不住的。因此,我們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創造的教育。學生要創造,就要學會在用腦的同時,懂得用手去實驗,到活動中去體驗,在活動中去尋找知識,手腦並用才能學會創造。教師的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手腦並用,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他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會即學校,就像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裡去。”這種教育的理念是讓學生把學校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社會責任感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接受有計劃的、健康的、勞動的、科學的、藝術的、改造社會的教育。今後的工作中,我們要用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念,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讓學生走到社群去,參加社群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生活,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幫助過他的每一個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品行教育、愛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昇華知識。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裡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裡,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裡,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熱愛學生、求真務實,他的教育思想,育人故事,樸實無華,卻處處彰顯著育人的真諦。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麼。作為一名教師,我將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努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後感5篇 教育的藝術:陶行知名篇啟迪心靈 第2張

第2篇

陶行知先生再三強調:教學做合一。“做”是教學之中心,是在勞力上勞心,具有“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三個特徵。一面行,一面想,必然產生新價值。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兒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頭上。”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安排一些實踐活動來發展學生的智力。事實證明,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不但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而且還能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而獲得更多的知識,在親身體驗中去觀察、思考、發現、創造、感悟,將學習與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

在語文教學中,這一點尤為重要。三年級學生寫作文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很多學生總覺得無話可說,不知道寫什麼。我常常會帶他們進行觀察,引導他們留意身邊的小事,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有一次,學校組織植樹節活動,學生們都從家裡帶來了鐵鍬,準備大幹一場。我把這個活動當做一個契機,注意在每一個階段觀察和提醒學生。勞動沒開始前,學生們已經興奮不已,在教室裡坐不下去,不停地問我:“老師,怎麼還不開始?”我笑著反問他們:“你們現在這個樣子可以用什麼詞語或句子來形容?”學生們思索了一會兒,開始回答:“迫不及待。”“躍躍欲試。”“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詞語一旦與學生的感受契合,似乎就變得富有生命力了。

我交代好安全事項,植樹活動開始了,學生們爭先恐後,挖坑,移苗入坑,培土,澆水,每一個環節都讓他們親自嘗試,親自感受,我給他們拍了不少照片。植樹的過程中,天空中飛來了北歸的一群大雁,我趕緊喊學生們抬頭看,只見藍藍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排著長長的隊伍飛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哇!真美!”的感嘆。平時我們在詩歌中、課文中經常讀到“一群大雁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這樣的句子,可是學生只是讀這些句子,沒有直觀的感受,他們根本體會不出句子中的那種韻味,再美的語言都不如讓學生們自己親眼看到來得震撼。當天晚上,我佈置了一篇習作,以我們的植樹節活動為主題來寫。第二天我收作文時,全班大部分學生都認真完成了這篇作文,好幾個孩子都說:“老師,這篇作文太簡單了,我們就把自己經歷的.事情寫了下來。我不在覺得沒話可寫了。”是的,在勞力上勞心,由實踐行動形成思想,產生新價值,教學做合一,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簡單又有趣。

我們教師教學時,也要一面教,一面思考,還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補充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有一年我教一屆高年級學生,班裡學生較多,性格各異,學生們情緒變化快,今天這幾個同學關係不錯,明天就可能鬧崩,其中有幾個女孩子還非常敏感,老師同學無意中的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就可能使她們難過很久。這樣的班級情況讓我有些頭疼,我不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對待他們。一開始為了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我讓學生每天寫日記,徵求過他們的意見,每天交給我批改。我發現,許多孩子常在日記中向我傾訴自己的心事,我突然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於是,我每天對學生們的日記批改得格外認真,每個孩子的日記下面我都會回覆一段長長的文字,有時是解答他們學習中的困惑,有時是他們難過時的安慰,有時是他們迷茫時的指點。每天日記一發下來,學生們都迫不及待地翻來,看我的回覆,這樣的溝通讓我們的心離得很近,學生覺得老師能理解他們,願意耐心傾聽他們,所以班級非常和諧。每天學生們主動把我的講桌擦乾淨,辦公用品擺放得整整齊齊,圖書角都是他們自己來打理。班級管理得非常輕鬆,這是因為我在學和做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班級的管理方法。

讀書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智慧之窗,但能否真正領略教育的風景,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一種教學方法不可能適用於所有孩子,生命的成長需要我們既遵循規律,又尊重差異,在讀書學習的同時,惟有不斷地在教學中去探索、實踐、研究,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

第3篇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在我認真的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後,書中的許多文章都給了我一些啟示,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生活即教育》這一篇。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說:“教育可以是書本的,是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物件,然後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方不至於偏狹”。以社會做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的場所。生活教育教學生做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學生做人。教學生做一個身強體健、品行端正、學識豐富、能力高強、興趣高雅的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教為主,言教為輔。還可以學習名人偉人,教育學生做人。讓他們從榜樣的感人事蹟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又有幾時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了呢?

教學中,我們忽略了教學相互的快樂,我們忙於完成教學任務,害怕學生不能將知識裝進腦子裡。於是,課堂上滿堂灌,頻繁的一問一答,流於形式的小組學習,蜻蜓點水式的提問,我們穿著“新課程改革的新鞋”,確走著“應試教育的老路”,還美其名曰“教無定法”。我們從這樣的教學中不能找到一絲快樂,整日被教學勞累,且被人認為是累贅。

其實,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讓我們擺脫教學的苦惱,我們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讓教育與生活相聯絡,學生不僅有理論的引導,還有實踐進行指引,學生快樂,老師也快樂。我們要教會學生從“玩中學,玩中解”,而老師更側重於“玩中教”,把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生活是廣大的,生活的內容無處不在,這也就意味著老師應在教學中多學習,陶先生說“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俗話說“你要想給學生一碗水,你就得有一桶水”對於現今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一桶水還不夠,作為老師應該要有源源不斷的水。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有一眼永遠不幹涸的水井。一個有著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教材上的內容變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個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教師,他的課堂會日漸單調、陳舊,這樣的教師又如何能讓學生獲得快樂與幫助呢?

讀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我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教育這門學問太淵博,太高深,它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導下,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作文

第4篇

這段時間以來,我最大的收穫是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每當讀到一段精彩之處,總是感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或者娓娓道來,或一臉嚴肅。先生說“以教人者教己”是根本的方法之一,先生也正是以這樣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先生的言行理論對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裡,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老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著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的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裡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

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卻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餵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願違。特別是望著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裡要求教師“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這些難管的小孩,他談到了解決的'辦法:

(一)難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這個態度要立定,否則你主觀上咬定他是劣童則一切措施都錯,便越管越難管了。

(二)仔細考慮他所以難管的原因,在源頭上予以解決。

(三)體力充沛,無法發洩的,有時搗亂,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勞動或幹體育遊戲。

(四)先生也得檢討自己的功課教法是否合乎學生的需要程度。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用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的工作。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總結,不斷改進,才能有所進步,有所創新。我願做一名民主型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靠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應當繼承和發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斷豐富陶行知教育理論,在教育實踐中靈活運用陶行知理論,使行知理論不斷髮揚光大。

第5篇

終身學習是新時期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如果僅靠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是無法滿足教育教學實踐的需要,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因此,在教學中,只有不斷的讀書學習,才能具備新時期的教師素質。書本是無言的老師,在我認真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後,結合所教學科的特點,有了以會和收穫。

陶行知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使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僅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而且感覺到愛學生就應讓學生健康成長,免受傷害,為此每節課之前我都認真檢查場地和器材,消除安全隱患;教學中對某些有危險的動作做好保護與幫助工作;每節課都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我認為熱愛學生,就應該以飽滿的熱情、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這種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的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還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確實做到了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這三個角色。

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對教師說過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裡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有的學生看死了,把他們看成壞孩子,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他不會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個有用的人材。欣賞是有效實施教育的態度,是實施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我認為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欣賞優秀學生的同時應對差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和鼓勵。在教學過程中,例如:有些較胖的學生也許跑的不快但他可能力量很大;有些體弱的學生體育成績不好但是他鍛鍊的態度端正;還有些同學打籃球不行,他可能乒乓球、羽毛球打的好;特別是一些學習差的調皮學生,因平常受的批評多、表揚少,作為體育教師則更應善於發現他們閃光的地方。他們好動,課堂上思想放得快,在體育專案的學習過程中,技術動作掌握較快、較好。應抓住機遇給他們創造表現自已聰明才智的機會。培養他們為集體多流一滴汗、多獻一份力量而頑強拼搏的榮譽感,培養他們成為體育尖子和對本班集體榮譽的責任感,再把這種逐步培養而形成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轉移到學習上去,使他們各個方面不斷進步。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保持濃厚的體育學習興趣,就需要教師去發現,去欣賞。只有欣賞你的學生才能樹立他們自信,才能挖掘他們的潛力,使他們喜學、樂學於你的課程。

讀完這本書我不斷地提醒自己學會愛;學會把每個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學會欣賞學生,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學會向學生表達自己的愛;學會把學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以更好的心態投入工作,才不會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為你會發現:在付出愛的同時,我們也在收穫著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