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陶知行讀後感5篇

撰寫一篇讀後感有助於加強大家對名著內容的分析,讀後感指看完一本書後把內心的感受通過文字編寫出來的書面表達,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陶知行讀後感5篇,感謝您的參閱。

陶知行讀後感5篇

陶知行讀後感篇1

一、“龍場悟道”

拿起《知行合一王陽明》這本書,我看到了王陽明那堅毅、嚴峻、從容、彷彿能化解一切困難的臉。但現實中誰也不能做到“化解一切困難”,哪怕是創辦心學、弟子滿天下、文武雙全的一代聖賢——王陽明,也會在回想到自己悲慘過去的時候無奈地搖搖頭,既而欣慰地笑笑。因為那艱難的處境,磨練了自己的意志,又加深了自己的思想。

王陽明幼時即表現出自己的特別:他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研究四書五經,去考取功名,贏來榮華富貴。他潛心研究自己的愛好,道家、佛家的思想和如何佈置戰場等非正經的愛好。他立志成為聖賢,卻迫於身邊人的要求,開始學習去考取功名。他凡事講求隨良知,未受冤大臣申清白,卻把自己也搭了進去。

龍場乃荒涼之地。這裡居住的多為不開化的土著,這裡有的也只是一大片原始叢林,連房屋也沒有。王陽明沒有被這惡劣的環境打倒,他開墾荒地,修建房屋,每天要靠自己辛勤的勞動來維持生計。房屋後的叢林中帶有虎熊等野獸出沒,王陽明險些喪命。當地的土著十分排斥外來之人,他們動不動就向王陽明示威,可王陽明只是對他們友好地笑一笑。

有一天晚上,王陽明獨自躺在床上,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半生那不幸的遭遇及落魄的處境,他又看看窗外那艱苦的環境,想到自己受到的對待,不禁嘆了一口氣,心裡有些悲愴、滄桑之感。他閉上眼——在青少年時期他曾有那麼多愛好,可每樣都不夠深入,不夠精緻,現在也沒有什麼成就,可為什麼,自己不後悔呢?他心中有個答案驚人地蹦了出來:要隨良知!他恍然大悟,一下子坐了起來,這種信念塞滿他的胸膛,他的心莫名地堅定了,慢慢思考良知與實踐之間的關係……

那一夜,他突然開悟了,把自己所想的邊邊角角整合為一門新的學說——心學。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心學,是幫王陽明開啟輝煌人生的一把鑰匙!

二、“何為心學”

前面對於王陽明如何建立心學說了那麼多,那到底何為心學呢?

心學從本質上來講可以概括為四個字: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意思為當你為難時,不要猶豫,要嚴格遵從自己的良知,做自己的良知所指引的事,不要被其它的事情矇蔽自己的良知。而“行”主要側重於實踐。意思是當你在對某些事情猶豫再三,困惑不前時,可以自己動手實踐,得到鍛鍊;這個“行”也有不做書呆子只苦讀書,要在事上鍛鍊的意思。

以上為心學的實質。那麼,心學是否是一個完全創新、不受世俗 絆的學說呢?其實不然,當時的中國上下都信奉聖人朱熹的學說,早期的王陽明也不例外。但當他在實踐朱熹學說中“格物致知”這一理論時,他卻發現了漏洞——如何“格物致知”成為聖人?這一點在書中說的並不明確。於是,經過他多年的潛心研究,他把從朱熹學說得到的觀點與自己的格調融為一體形成了心學。可以說,王陽明建立的心學是源於朱熹學說,又高於朱熹學說的。

三、“心學的力量”

既然在前面說了“心學是開啟王陽明輝煌人生的一把鑰匙”,那麼,王陽明到底又怎樣的輝煌人生呢?他一生取得成就雖不算多,但每一次勝利都宛如一件奇蹟。

他在受到貴人相助後立的一件重大意義功勞是:剿匪。他要去的地方環境十分險惡,民心渙散,民風惡劣,常有土匪出現。在王陽明來此地之前已有數批官員來此鎮壓,可都無成效,因此遭到了當地匪幫的輕視。他們對王陽明的看法亦是如此。

而王陽明是真正做到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頒佈法令,查明奸細,又捉出土匪。但他明白,僅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他給自己下的任務是徹底清除土匪,改變這裡的民風。

王陽明不久後拉開了這場剿匪大戰的序幕。他派兵直接襲擊勢力較弱的土匪,直搗他們的老巢。對於實力較強的,他則充分利用自己心學的優勢,想敵人所想,沒過多久就用自己的心計擊敗了敵人。可是,他也並不把心思全放在軍事上,他也在不斷提煉並昇華自己的心學,並把心學的精華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身邊每一個人。於是,每天他的狀態便是一邊給弟子們講課,又一邊聽士兵報道戰況,然後微微一笑做決定再接著講課。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好幾個月。終於有一天戰況已定,而他的課也講完了。他起身而走,又提醒自己不看路邊的人員傷亡以免自己被內疚壓得喘不動氣。雖然,這已是他能力發揮的最大化程度,可還是有無法避免的人員傷亡,尤其是無辜普通老百姓,這讓他無法釋懷。

之前提到王陽明的每一次勝利都相當於一場奇蹟,那麼這次剿匪之戰奇蹟在哪裡呢?首先是人員傷亡少。之前派去的官員用的士兵比王陽明用的多好幾倍,卻沒有取得完全的勝利。而王陽明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心學去了解對方,沒有直接硬碰硬。其次是花費少。在王陽明之前的官員,每次剿匪的軍費不是幾十萬就是幾百萬,給國家的財政帶來了一定的威脅。而王陽明只用了最基本的軍費,其餘的沒有多花一分。這也是小小地拯救了當時國庫空虛的明政府一把。

陶知行讀後感篇2

他,高僧點開聰明穴,金山賦詩譽“神童”。

他,少小立志學聖賢,少年單騎察邊關。

他,軍事天才,曾力換狂瀾拯救了明王朝的歷史命運。

他,精通儒、佛、道學說,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發展心學。

他,就是餘姚四大鄉賢之首——王陽明。

王陽明一生坎坷、滿地荊棘,其遭遇更是令人為之動容。當我在讀這本書時,被他那種求實、光明磊落的胸懷所感動。他把榮華富貴、名利得失、恩寵榮辱看成天空中的朵朵雲彩。他的心靈更是宛若水晶般透明,讓我自慚形愧。

他雖然臨死前仍沒有等到朝廷對他所受到的各種誣陷與誹謗做出昭雪,沒有等到他一心所期盼的人間正道與公義迴歸朝廷,他但卻被後人稱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楷模。“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這是明史最後對他的評價。他的坎坷經歷不禁讓我聯想到了海倫凱勒、貝多芬等一個個偉大人物。

海倫凱勒在一歲半時她失去了視力和聽力,接著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可她沒有放棄,以驚人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希臘等五種文字,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第一位盲人文學家,成為了馬克吐溫心中與拿破崙其名的20世紀的兩大奇人之一。她的一生同樣值得人們去銘記、去尊敬。

貝多芬的一生也是苦難與痛苦不堪緊隨的一生。年少時“神童”的光環帶給他的是無盡的折磨;在他事業的高峰期他失去了聽力,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致命打擊,正當別人都以為他的一生將從此與音樂絕緣時,可他沒有放棄自己熱愛的音樂,《命運交響曲》、《歡樂頌》是他給自己和世人最好的證明。

達爾文、莫扎克、居里夫人……一個個閃耀的名字,他們的一生也是充滿了坎坷和荊棘,但他們並沒有被困難所嚇倒,所謂“心懷天下,掘天覓地,以無為本,勇以成之”,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重要的是無論逆境、順境都要坦然處之,一時的倒下並不可怕,關鍵是你要有重新站起來的勇氣。

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永無止境的,《王陽明的故事》也讓我明白了學習或生活的道路不一定一帆風順,我們要學會從逆境起飛,時刻準備著做一隻迎風而上的風箏,即使不能鳴叫,不能自由的選擇方向,也要翱翔於藍天!

陶知行讀後感篇3

王陽明,大明帝國時期誕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學家,而在當時以朱熹理學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體現出王陽明的艱辛以及心學發展受到的阻礙程度。

剛上大一時,接觸到馬哲的唯物論: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我偶然看到這本書時,卻也被王陽明的心學所打動,被王陽明的“致良知”說服,同時也被他新的格物致知所吸引。生活在大明帝國的王陽明,也曾受理學的影響,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當他對著一堆竹子去格的時候,卻什麼都格不出,於是他對理學的權威提出了質疑。他曾研究過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門,但都沒有成功實現,於是才有了後來的龍場悟道,才有了其心學的橫空出世。自龍場悟道以來,王陽明的弟子大增,為其心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他在仕途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王陽明的心學,講究的是人人平等,講究的是光明良知,講究的是內心的平靜。朱熹主張去心外格物,而王陽明則認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諦,現在所做的事不過是對心學悟道的踐行而已。自龍場悟道以來,王陽明的仕途就變得光明起來,南贛剿匪以及平定寧王都是他心學的運用。我認為在他的心學中有心理學的應用,似乎他的心學可以運用到任何領域,而王陽明則解釋為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陽明提倡眾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為聖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但其在剿匪時卻因為士兵剿匪時士氣不高,當眾砍殺了幾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眾生平等,那他又為何以別人的生命來換取其他人的前進,這無疑違背了他提出的觀點。不過王陽明也說自己在運用戰術的時候是違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後的講學過程中從沒有提過這些戰術的運用。

王陽明的心學看似與理學背道而馳;但無論是心學還是理學,講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慾”。人的心可以分為性與情,但朱熹理學卻硬要將“情”從心中分割,而要去尋找外物來填補心中的空洞。王陽明心學則認為:人都有七情六慾,去除了七情六慾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麼區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慾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為了這個控制的度。

天地間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則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現如今的我們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層汙穢:對名與利的嚮往,私慾的產生,使我們不能正確聽從良知發出的命令。而我個人也認為,生活在現在的時代裡,除了名與利,除了自己的私慾外,還有什麼會成為自己前進的動力,即使會有心懷天下的人的出現,但畢竟我們大多數都為普通人,這些無疑成為了我們所能追求的目標。我們所應該做的是如何使這些追求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有做官的能力,為何要委屈了自己的這份才能呢,坐上了這個位置又要思考的則是如何在這個位置上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在不違背良知的情況下創造出最大的利益。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則認為,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比如當我們渴了,我們就會去喝水,當我們餓了,我們就會去吃飯等等。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在受到心的指導,光明自己的良知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這本書,其實對自己也有很大的觸動。以前會因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並且會鑽牛角尖,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如果王陽明在世的話,他一定會對我說:這一切都是你的私慾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這些私慾就會被控制,而你自己也會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學業是一步步跟進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們應該學會聽從第一感覺,這第一感覺往往便是良知發出的聲音,它會指導你走向正確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說:不可固執自己的成見,要敢於改變自己,敢於提出質疑,敢於付諸行動。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託不起一個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難不怕,怕的是苦難到來時將自己打倒,未爬起來就先認輸。

陶知行讀後感篇4

拿到這本書時?,真不知從何談?起,深感自己才學?疏淺。隨手翻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度陰?山,讓我隨之聯想?“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語,這位當今的“歷史奇才”對中國明代的?全儒大師—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的?分析,讓我不得不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其中的哲理?,只能感知一二?。

為此,我找尋了明代?王陽明先生的?相關簡介,在其家鄉浙江?餘姚,他本人則是一?位人人敬仰的?傑出鄉賢。瞭解了王陽明?先生在歷史上?能文能武,獨創心學,打起了挑戰傳?統程朱理學的?旗幟。《知行合一王陽?明(1472—1529)》還是唯一一本?從知行合一的?角度呈現王陽?明傳奇人生的?傳記:在經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靜後?,王陽明不但求?得了內心的安?寧,而且逐漸通過?“知行合一”擁有了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率文吏?弱卒,蕩平了江西數?十年巨寇;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三十五天內平?定了寧王之亂?;憑藉知行合一?的強大力量,王陽明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廣西部族匪患?。《心學》更是是明代的?一盞思想明燈?,且默默地影響?著後世。他的心學祕訣?濃縮為一句話?----知行合一,翻譯成今天的?話是----“理論聯絡實際”。這個提法,在王陽明那個?時代絕對是挑?戰權威、顛覆傳統的異?端。

閱讀中,網上一博文的?例子讓我借用?分享:在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凡是要取得成?功必須具備二?個先決條件。一是確立正確?的目標,二是找到正確?的路徑,二者缺一不可?。其中,確立正確的目?標看起來似乎?相對容易,但要找出正確?的路徑比較困?難,尤其是找到最?佳路徑(成本最小,收效最大)則更是難上加?難。有時候,正是因為找不?到正確的路徑?,反過來證明之?前所確立目標?的不切實際。也就是說,一切對於目標?的動搖,根源還在於路?徑選擇的困難?上。也就是說,歸根結底,“道路”二字可拆開來?理解。“道”就是正確的方?向,人們對它只是?探索和追尋,但它卻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也就是說,對真理只能選?擇去認識和感?知,但不能妄想去?創造或創新真?理。以上文中富含?哲理性的言語?讓我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習近平主席推薦6?次的哲學理念?,公務員們爭相?購買~首部全面解讀?知行合一哲學?理念及其創始?人王陽明的通?俗全傳~由於當今社會?的浮躁,應用在工作、生活中,是怎麼個樣子?呢,文中提到王老?先生“在事上磨鍊”, 他主張道德佳?養要緊密同日?常生活聯絡,"在事上磨鍊。,才能落實"知行合一"。這些道理不正?是應該在我們?的日常活動中?一一落實的嗎?~

陶知行讀後感篇5

剛開始拿到《知行合一》這本書時,我還在擔心這種傳記讀起來會非常乏味,後來發現這本書運用淺顯、有趣的語言講述了王陽明輝煌傳奇的一生,我漸漸入迷。《知行合一》是一本很勵志的書,當你事業和生活跌落低谷時,讀讀王陽明的故事你就會不再感嘆不公;《知行合一》就是一枚指南針,當你找不到前進的方向時候,看看《知行合一》,你會找到心靈上的支撐。

此書吸引我的首先是描寫王陽明傳奇一身的故事。無論學術還是事功,王陽明都已成為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第一人。王陽明雖然是一介文官,卻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平息江西匪患、平定寧王叛亂……王先生都是在朝廷無計可施的時候,用了極少的兵力在極短時間內平定內戰。“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王陽明立了這樣的奇功,卻沒有得到相應的獎賞和加封。對於這樣不公的際遇,他從未抱怨一句,更沒有因此消沉。這正是心學的力量,是王陽明的大德:只堅持自己心中認為對的事情,其他的與我無關。

讀了《知行合一》,便懂了王陽明神奇莫測的智慧,來源於他的心學思想和躬行踐履的功夫,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王陽明的一生多次大起大落,嘗過牢獄之災,也體驗過權力之巔。這一切鑄就了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精髓,他的心學思想被譽為是王侯將相的必讀經典。王先生在被放逐到龍場驛時,那裡荒僻蟲蛇眾多、瘴氣橫行,他在這樣艱苦流放時期沉靜苦思後,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沒有能力改變外部環境的,只能適應環境。這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不經風雨,就不能見彩虹。

我第一次對心學有了認知:“心即理”。他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傾聽內心,樹立起強大的主體意識。王陽明融三家之長,卻歸宗於儒家,提出振聾發聵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強調內聖外王,將心性之學轉化為卓越的事功。企業文化即是“人心”的經營。“心即理”啟迪我們:人的精神力量是偉大的“致良知”意味著將核心價值向外推廣,這一思想對形成正確的企業價值觀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

那如何做到工作中的知行合一?我想就是要人人都致良知,熱愛崗位,作為碼頭的一員,我要用辛勤勞動追求夢想,以實際行動為碼頭髮展添磚加瓦。

標籤:讀後感 陶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