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藝術教育》讀後感8篇

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同學們對名著所寫的領悟,有價值的讀後感是需要依據實際的故事情節表達自己的看法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藝術教育》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藝術教育》讀後感8篇

《藝術教育》讀後感篇1

我是一名教師。近期,讀了張文質的書《教育是慢的藝術》,感悟很多,隨手記在了書頁中。現抄錄下來,共同行參考。

消極心態害死人。人一旦消極起來,看世界,世界是病態的;看世人,人心是叵測的;看自己,自己亦事事不如人,時時不如意。

人不能改變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教育的勇氣的消彌,人之主觀能動性的消失是無奈的,能繼續擁有教育的理想的人是勇士。

有效教學之“效”是什麼?是效用?是成人的效用,還是成長的效用,還是成才的效用?是效能?高效、長效還是低效?高效就一定好嗎?農藥殺蟲高效,但有毒。養雞場的肉雞生長快,但有激素。

控制班級和關注個體一旦衝突,我們習慣於控制班級,這就是從整體出發,是顧大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多少名學生,面對同一篇文章,就會有多少種感悟和體驗。標準答案是什麼?是小偷,偷去了孩子的夢想,是獵手,折斷了孩子騰飛的翅膀。

讓老師去關注學生的生命和生活狀態,讓教大班額的老師去關注這些“教學”以外的東西是很困難的。試問一下能真正關心孩子的生命、生活的家長能有多少?很多家長關注的不也是“成才”而不是成長嗎?

應該轉變教育的觀念的不僅僅是教師,應該是全民。教育改革要全民總動員。如果不,就把學校“教育”二字的概念之內涵縮小一下,不用把家長的教育責任,社會的教育責任都加在學校和教師身上。

知識和文化密切相關,但有知識不等於有文化。現在的教師基本上都是有知識的,但不少人缺少文化。教給學生知識是教書匠,用文化去影響學生才是教育家。

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對“教育”二字都是一知半解的,只會“教”而不會育,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那麼,那些文盲或半文盲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是什麼樣子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貧窮並不可怕,只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一定可以教育出好子女來。變富了是好事,但如果價值觀念扭曲了,再想教育好子女就難了。

不過,這樣的家長心目中的好子女也與我們正常人的不同,他心目中的好就是壞。

當老師的要清楚學生的學習該學些什麼?學什麼呢?學習生活的智慧、生存的技巧和生命的解碼。當老師的還要清楚應該指導孩子怎樣學?怎樣學呢?要讓學生樂學、善學、恆學。樂學者,學之有趣,善學者,學之有法,恆學者,學有毅力,學貴有恆也。

錯誤的教育觀一旦在老師身上打下烙印,這個老師就可怕起來,因為他的一言一行都有錯誤,而他卻不自知,還以為自己正確,他越努力,受害的孩子越多。孩子受的害越深。

教育的真實(現實)與教育的真諦(理想)嚴重脫節是目前一切教育問題產生的根源。人必須生活在現實中。

整個社會都不按規矩辦事,如果我們教育孩子按規矩辦事,豈不害了孩子。任何教育都要實事求是,與現實相結合。

強調結果的教育是快的教育,強調過程的教育是慢的教育。快好,慢好,不言自明。

教育是上層建築,經濟史基礎。經濟的發展決定教育的發展。想讓大山裡的孩子同北京的孩子接受一樣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一個人的成長,起點是各自不同的家庭。

我上學的時候,很想多看書,可惜無論是家裡還是學校裡,我都找不到書。現在的社會隨處都能找到書,卻沒有了嗜書如命的人。

我上國小時,有的同伴沒有機會讀國小,我上中學時,很多同伴又沒有機會讀中學,我和我們那一代人都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如今,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每個孩子都必須讀九年書,但厭學的孩子卻越來越多。

如今的教育有趕鴨子上架之嫌,鴨子不願上架,硬趕著它們上,結果只能是鴨子辛苦,痛苦,趕鴨子的人亦辛苦,痛苦。

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從哪裡來?是個大課題。解決了這個問題,教育上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因材施教需要在瞭解每一個具體的孩子後製訂切實可行的方案並付諸實施。如果一個班有40個孩子,這個老師就要根據40種不同情況制訂40份方案並付諸實施。統一要求就不一樣了,但統一要求扼殺了孩子的差異,不人道,甚至簡單粗暴。對於懶惰的老師來講,自然喜歡選擇統一要求,中國人多,學校班額大,是同情,是教育的現實。

理想中的孩子應該是天真無邪的,生命力旺盛的,可型性很強的,有創造力的。現實中卻不乏可惡,沾染惡習的孩子。

理想的教育中,教師應該是幸福的,個性化的,有理想、有朝氣的,現實中,教師往往有太多的約束,繼之而無聊,無奈。

教育的理想是不看成績,只看學生是否得到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現狀是隻看成績,成績之外的都是花架子,有,更好,沒有,也無所謂。

珍惜自己的生命,是動物的本能,亦是人的本能。如果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了,一定是他的心理出現問題了。

好教師對待孩子,應該如大自然對待萬物,儘可能地為所有的不同的(孩子)生物提供陽光、水分、適宜的溫度,創造一切條件讓它們按自己的方式生長。

《藝術教育》讀後感篇2

走進肖川教授《教育的情趣與藝術》,我感受到的是一股熱愛教育、熱愛孩子的赤子之情。徜徉其中,彷彿跟隨一位智者穿越人生的時空,又好似同一位親密的朋友並肩前行。肖川教授在書的扉頁上寫道“謹以此書獻給所有熱愛生活、眷注內心、崇尚真理、追求生命境界的人們。”換一句話說,這正是肖川教授對自己的評價或者是對自己的期許,肖川教授正是這樣一位熱愛生活、眷注內心、崇尚真理、追求生命境界的教育者。

良好的教育不僅是充滿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滿情趣和藝術的。惟有健康的趣味能夠養育我們的靈性和激發我們內在的興趣。藝術是教育的一種境界和存在形式,藝術不是教育之花,而是教育之本。我們只有將自己融合於教育文化和教育情境之中才能欣賞這種藝術。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靈氤氳在一種有品位的精神氛圍之中。肖川教授在談到教育的目的時寫道: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愛心和責任感,它也是造就公民社會的最基本的手段。對學生的評價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性地使他成為一個更好的自我,而不是終結性的、定性的評價: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學生。正是從這段話中,我觀察到肖川教授把“培養學生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放在了首位,良好的教育不是高分數、好排名,不是讓孩子互相競爭、互相比較嫉妒,而是追求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是對自我本身的挑戰和超越,這樣的教育才能讓每個孩子充分發展,欣賞自己,悅納他人。

肖川教授愛這個世界,愛萬物生靈,更愛朝氣蓬勃的孩子。因為愛,他也把犀利的筆觸也伸向晦暗的一面。他直言不諱:“我們的教育中太缺少愛、寬容和自由了。”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何曾想過孩子的感受?當我們痛斥孩子罪不可赦的時候,我們何曾憶起童年的自己?當我們說出虛偽的話,做出違心的事時,我們何曾考慮它給幼小心靈帶來的扭曲?開展生命教育才能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人師表,首先應該是熱情和溫暖的,一個真正熱愛教育喜歡學生的老師,才能把愛和溫暖像孩子傳遞。而一個愛上讀書和寫作的老師,他會比其他教師吸收更豐富的精神營養,獲得更深刻的人生啟迪,從而更熱愛生活,熱愛教育,慈悲的情懷就會真情實感中培育。“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於完美。”作為有親和力的老師,應該真誠地認可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對學生的失誤和不佳表現能夠寬容和同情,並給予明確的指導。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讓我們一起走在陽光的大道上,為孩子的人生鋪就灑滿鮮花的五彩路,引領他們走向幸福的人生,也成就我們陽光的生命!

《藝術教育》讀後感篇3

一、 題記

蝴蝶眨幾次眼睛,才學會飛行;夜空灑滿了星星,但幾顆會落地;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情。生活就是這樣,教育就是這樣,我們不知道身邊的花朵的花期有多長,不知道身邊的孩子哪個時候會綻放,我們要做的是“細火慢燉”,讓教育成為一種慢的藝術,讓我們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天都譜寫出一段樂章。我想著,記錄身邊的故事,等待花開,便是一種教育慢的藝術。

二、 發現身邊的花兒

z是班裡一個調皮搗蛋出了名的孩子,平時的學習成績在班裡總是倒數,行為習慣較差,對自己沒有多大的要求,也不知道怎麼要求自己。z 的爸媽在農貿市場裡靠賣蔬菜維持生計,老家是河南的,房子租在文三路上,家裡還有一個姐姐,也在念書。z的爸媽由於工作時候的早出晚歸,也沒有休息日,幾乎沒有時間來照顧z,平時z就是自己照顧自己。

九月份剛剛開學的時候,我發現z的衣服有時候兩三天都不會換一套,汗流浹背地上完體育課,第二天還是一樣的穿著那件短袖來上學,早飯也就是在學校附近的小店裡買個包子,一個人很早就來到學校門口了。連續幾個星期下來,我上班路上都能遇見z在學校門口徘徊,早早地到了校門口,但是不敢進去,因為他沒有早到證,說是會被老師說的。然後有幾天就纏著我要我幫他辦一張早到證,可是因為我也不知道具體詳情,一時耽擱了,也就忘記了這件事情。現在記錄筆下,想起來下週一定要去處理好這件事情。

z的行為習慣不是非常好。不知道是從哪裡學來的髒話,粗話,平時在班級裡他也會忍不住說幾句,還會鄙視班裡的另一個s,兩個人半斤八兩,卻總是互相看不起。z對自己的學科成績,似乎已經習慣了掛紅燈的歷史,從來不放在心上,家裡估計也是從來不重視。我也發現z的家校本上的父母簽名都是他自己寫的,我知道,但是我沒有說他,似乎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z的處境。

三、給花兒澆澆水

發現了身邊的小花,意識到了花兒急需老師的幫助。我似乎是在一瞬間感受到了我可以嘗試讓孩子在有所擔當中成長。孩子的故事就是孩子成長記錄卡中的一道風景,孩子的的特殊性,也讓我這個班主任有了新的讀書體會。《教育是慢的藝術》,張文質老師在文中記錄了自己在各處講座的內容,每一篇講座的故事都在滲透著教育是慢的藝術的深意。現在想來,教育的故事正發生在我這個新任班主任的身上,身邊的z就是我遇到的一個值得我去深究的一個教育故事,我必須要用“慢”的精神來面對z的成長,看著z一步步變好,變成z應該告訴我們的關於他的故事。接下來,我就來用鍵盤寫寫z的成長故事。

先前對z的一番類似國小生作文一般的描述,好像是給z敲上了一個差學生的印章,好像z就是這樣,自己不要求上進。這也是我在接班的時候,從班級以往的記錄中可以獲得的一方面的資訊。但是,我開學的第一天就和孩子們說了這樣一句話,“從現在開始,每個孩子在我腦海中就是一張白紙,很幸運,我們在五年級的時候相遇了。以後,這張白紙上要留下怎樣的痕跡,或是圖畫,或是文字,都是有你們來決定。”擺脫了之前的印象,開始了對孩子們全新的認識。關於z的改變,從一張小小的中隊委的標誌開始。

德育處的袁老師給每個班發了中隊委的標牌,有中隊長,中隊委,小隊長等,在每個崗位的孩子都領到相應的標誌之後,我發現,中隊委的標誌還多了兩塊,也發現往日的中隊幹部在領導標誌的時候是相當的興奮,表現也好多了。所以就萌生了讓z在班裡成為中隊委的一員,讓他有所擔當的念頭。

前些日子,正愁班級的家校本每天早上都要我提醒值日班長捧到我辦公室去,事情落實的一直不是很好,一直想找一個人來幫忙。所以在分完中隊委的標誌之後,我就在班裡大聲的宣佈了我的特聘助理z,“老師發現啊我們班的家校本總是需要老師提醒,除了wtj主動把家校本交到辦公室之外,很少值日班長是非常主動完成的。為此,我現在特聘我們的z擔任miss 汪的特聘助理,負責幫老師收繳家校本,試用期為一個星期。我們掌聲歡迎。”大家的掌聲非常熱烈,都願意讓z來擔任助理,都想來當,這時候z倒反不好意思了,臉紅著到了講臺前,我認真地幫z掛好標誌,接受了大家的鼓勵與支援。

就這樣,我看了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兒,紅著臉接受了大家的認可,被大家賦予了期望。

四、 讓花兒晒晒太陽

任命特聘助理這一事就在大家的歡呼與掌聲中結束了,其實當時我自己心裡很沒底,不知道z能否做好這一事情,會不會第二天就把這塊標誌弄丟了,忘到了一邊去。就這樣,一天結束了,放學前我也忘記提醒z第二天要交家校本的事情了。當天晚上想著,沒事,就讓這朵花兒在陽光下晒一晒,這樣才能看見他經得住多大的風雨。

第二天,馬上到來。在早讀的時候,發現z今天特別認真,一到教室就開始了自己的值日工作,把教室走廊的地拖得乾乾淨淨的,我心裡一樂,看見了z左肩上的標誌鋥亮鋥亮的,心想,“哎喲,這小傢伙還真不錯!”收繳作業鈴聲一響,各個小隊開始傳本子了。這時候,我開始觀察起z來了,在自己交完作業之後,他很快到了講臺前開始看家校本是否交齊了,然後向我走了過來,捧著本子說,“老師,那我拿到辦公室去了哦?”我說,“齊了嗎?”他說,“齊了,我先走了”。z的笑,總是引得我也會發笑。他一溜煙就跑到了辦公室,很快就跑回來說,“老師我交好了”。我應了一聲,z就跑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了。課間的時候,我把z交到了辦公室,看著整齊的一疊本子,我表揚了他,並且獎勵了他兩顆糖。他就樂呵地回了教室,我們說好,中午的時候他過來拿本子去發給同學們。中午,他準時來拿本子了。

接下來一週時間裡,z都能準時地收繳家校本,早上的值日工作做得越來越出色了。我心裡滿是欣喜。正巧昨天週五,輪到z擔任一天的值日班長,從早讀開始到下午的眼保健操,z在登記本子上對每個同學一天的表現都做了相應的加分減分。在下午的隊課上,z居然舉手發言了,還是非常正確地回答,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隊課結束時我做了總結匯報,表揚了隊課中表現優異的孩子,對孩子們的行為也提出了建議。最後,我邀請z做了一週的值工作總結報告,大家對z的工作非常的滿意,都發現在這一週時間裡,z的進步非常明顯,看得出z對自己的要求提高了,慢慢地能管住自己了。在大家的掌聲中,結束了開學以來第一次孩子們自己組織的隊課,作為班主任的我內心充滿了感動與喜悅。

似乎,我慢慢看見了花兒在陽光的沐浴之下,變得結實了。

五、看見花兒的美麗

z的成長,我能夠有幸陪伴是一種幸運,是一種挑戰。聽到袁姐姐吃飯的時候說起,z在暮省中寫到,實習老師來管班的時候班裡很鬧,但是他自己沒有辦法,沒有誰會聽他的話,我內心哽咽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個孩子在進步的氣息,我感受到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多麼得坎坷與艱難。儘管z的課堂表現還沒有非常積極,還是習慣只是做到聽講,而沒有積極參與,但是從z的積極完成作業中,我體會到了他的進步。數學老師也說他最近表現好多了,有參加補習班的功勞,但我相信更多的是z自己內心變得想上進的念頭。

記得有一次我在講臺前清作業,點名冊就放在講臺上,自己批改著孩子們拿過來的作業本。無意間我發現z跑到講臺前來看了一眼,說了句“啊!m都訂正好了!”然後,他就急忙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訂正起作業來。之後,拿著訂正好的兩頁作業本過來批改。我悄悄和他說,明天到我地方來領兩顆糖哦!然後,第二天準時來到辦公室拿糖,欣喜的是他又訂正了兩頁左右。然後我又加了獎勵。之後,每次作業,稍稍簡單的,他都會很及時來給我批改。後來,z沒有再問我拿糖了,但是作業質量卻是一天天提高了。

六、與花兒一起長大

其實,我還不是很能參透一塊小小的標誌能帶給孩子的一中莫大的鼓勵,或者是重視。我只是,在慢慢的教學過程中,在日復一日的閱讀過程中,慢慢感受到每個孩子的特殊性,慢慢領悟到教育是慢的藝術的深層含義。我要學會等待,等待每一朵花開,等待有些含苞欲放的花那較長的花期,等待與每一朵花兒分享綻放時的喜悅。

那麼,下一朵花兒的故事呢?

《藝術教育》讀後感篇4

教育的價值在哪裡?李希貴在他的《教育藝術隨想錄》的開篇就討論了這個話題。他說:“教育的任務是為富民興國的大業造就人才。學生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通過自己本身的不懈努力昇華為成就感,使良好的意志品格得到強化。教育的價值要在教育者的未來和社會的未來中體現出來,這樣的教育價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然而,作為一位剛入職不滿一年的英語教師,我不由地在想,我身邊的教師同事們,都是滿懷熱忱,滿懷信心,滿懷理想,為了實現教育的價值一直在努力,但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們也明白教育價值的意義呢?此刻,那些對學習英語有牴觸情緒的學生的話又重新浮現在我眼前,帶著這些話,我開始在書中尋找答案。

“學英語沒用”

學生們說,現在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英語學了我以後不和外國人交流也用不上。但學習不只是在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思想上的昇華。有可能畢業之後再也不用學習英語,可是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能夠教會我們用更開放的思維,更國際化的視野去看待事物,未來我們不只是中國公民,更是世界公民。

“學英語就是死記硬背”

傳統的英語教學總不免讓學生一遍遍的讀,背,記,我們平日也總要求學生過關詞,句,篇,可是學生們真正學會了多少,又真正會用多少?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一直是我們在不斷探索解決的問題。不妨試著放手,“讓學生唱主角”,讓學生在一系列活動中主動學習,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感受學習的樂趣。

“英語學不會”

由於學生英語基礎不紮實,所以在中學階段對學習英語喪失信心,受挫,以至於對英語產生牴觸情緒。所以,如何讓這些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重獲信心,感受到成就感十分重要。把批改作業時的錯號換成問號,待學生訂正過後再將問號換成對號,一個小小的批改符號就可能使學生的心態產生積極轉變,那麼平時多一句鼓勵的話,設定讓學生容易答對的問題……就可能讓學生多些信心與對自己的肯定。

希望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繼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感悟問題,與學生一起喚醒自我,發現自我,並最終成為自我,希望未來我的學生們也可以說出“幸虧當初我們英語老師,英語課,英語學習……”

《藝術教育》讀後感篇5

對於”教育是什麼“這個問題真的沒有好好地思考過。自己當教師的生活真的就那麼平淡無奇,每天工作的痕跡就像沙灘上的沙子一樣,被海水沖洗過後馬上就會歸與平靜。

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之後讓我對自己的工作開始了慢慢地審視。他說教育是”藝術“,教育是”慢“的'藝術。說實話,我從來沒有感覺到自己的工作是藝術。難不成是因為在”慢“字上出了問題?

昨晚看電視劇,裡邊一位教師長者收到了他幾十年的一位學生的信和兩張戲劇票,信上邀請老師去觀看自己的第一次演出,因為老師是他心裡所尊敬的人。雖然離開老師多年,但心裡一直有老師的陪伴。

這對年長的老師說了這麼一句話:”能成為孩子們優秀的嚮導,沒有什麼比這更有意義的事了。“我想這位老師的心裡的滋味應該不是一個甜字所能形容的吧。看著聽著我的心裡也洋溢著幸福的滋味,因為我也是一位教師。

然而,我能成為孩子們優秀的嚮導嗎?並且是當我老了,我的學生長大了的時候,他們會認為老師是他這一生中優秀的嚮導嗎?這個結果我得等到我老了才能分曉。然而,這個過程卻需要我此時此刻就開始。

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所說的,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能沉澱下一些有用的東西。緩慢所以很難立竿見影。然而我腦中卻裝著必須要立竿見影的命令。來想想我今天的教育。

班裡總有學習成績很不理想的孩子。我是怎麼對待他們的呢?我是很負責地給他們課外進行再次輔導。但是捫心自問,我的出發點很大一部分是為了自己班的平均成績能提高一點。估計這樣的輔導也就成了純粹的功課輔導。只要他會做這樣的題目就行了。其實這樣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情了。

但如果仔細地想想看,當講了一遍又一遍的時候,我沒有生氣?沒有焦灼?是的,我生氣,甚至憤怒。也有老師說:”我寧可教100個好學生也不想教一個教幾十遍都不會的學生。“當然這是沒辦法時的調侃。孩子之間的思維能力的發展速度有差異,一個孩子的各種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有差異。

他在低年級的時候掌握不了這個知識,而我們老師卻那麼著急。強迫著小孩一定要弄懂,家長老師不惜用灌輸的辦法也要他記住。家長說:”看你什麼腦子,這點也記不住。考試題目一樣的都不會填。

“老師說:”就是這麼做,等到考試像這樣的題目還是這樣做,懂了沒?“小孩累啊,我們累不累啊?就為了一道等過段時間孩子自然就會的題目。那如果放棄這道題目怎麼樣?那就是家長要抱怨:”才考這麼點分數。“老師要抱怨:”你這道題目做對了,班級的優秀率就高一些了。“原來我們都掉進分眼裡去啦!人家可能是大器晚成的孩子哦!

書中也有一行小字提醒了我。”教育需要的是持久的關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潛滋暗長與潛移默化,‘立竿見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

”教育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它到底會對學生一生有什麼樣的影響,它成全的是什麼樣的人。“我們把眼光放得這麼遠了,才能對今天的教育行為有所思考。

我是任教國小語文的老師,於是我的眼光對文字有所偏向。若干年以後,我想我所教的知識對孩子們來說真是不足掛齒了。然而我的國小語文有沒有在他童年的時候給他沉澱下什麼了嗎?

當我年老的時候,如果我也能說上這麼一句”能成為孩子們優秀的嚮導,沒有什麼比這更有意義的事了。“那我想,即使我一生的工作再怎麼默默無聞也是值得尊敬自己的了。

《藝術教育》讀後感篇6

有幸拜讀了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感觸頗深。張文質,福建閩侯人,教育學者,詩人。1983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導人負責人。多年來致力於“生命化教育”的理論鑽研和實踐探究,長期植根於中國小課堂,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變革和發展。在鑽研和實踐過程中,創辦了1+1讀書俱樂部,推廣1+1式的讀書理念。透過學習,讓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首先我們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時,我們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量與節制。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累積經驗,構建自己的熟悉平臺。

張文質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書中,詳盡而又靈動地提煉詮釋了生命化教育的理念。當他提出“教育是慢的藝術”這個觀點後,很多人都提出了質疑,因為這天這個時代的確是泥沙俱下萬馬奔騰的年代,有人認為教育不可能有慢的耐性,更不可能有慢的境界。但是張老師認為:好的教育肯定是慢的,俗話說慢工出細活。這樣的教育在我們任何人看來,興許都會覺得都是一種理想中的教育,教育是慢的藝術,張老師很顯然給出了他自己的宣告。一個字一個詞,字是慢,詞為藝術。張老師認為我們的教育太快啦,快在那迅速展現而又擦去的ppt上;在了教師應對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卻能把課演繹的完美而流暢上;快在了教師與校長們每一天似乎都在忙於應付各種各樣事務性的事務上,快在了教師冷漠地看到教室裡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正如那作者苦惱的快一樣,我們這天的學校裡。教室座位整潔,臺下人頭攢動,一派工業化大生產的氣勢。老實說的確難以看到具有生命個性的人。這也難怪作者所推崇的葉瀾教授不斷的發出召喚,召喚教育創新要有“具體個人”意識,召喚要在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中“人”的轉向要從“抽象的人”到“具體個人。說到底快到了我們的課堂上都看不到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了。慢又是一種什麼樣貌的課堂,什麼樣的教育呢?作者眼裡慢是像w老師那樣的”教師身體動作是慢的,說話的語速是慢的,等待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是慢的“。又如作者所說的,日本的佐藤學認為”教育往往要在緩慢的過程中才幹沉澱一些有用的東西“。在平時教學活動中,速度要放慢,慢下來教師才幹注重到每位學生的艱難並及時賦予幫忙,多給他們帶給創新交流經驗合作學習的機會,逐漸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潛力。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間和時間,需要有舒緩的節奏。高頻率快節奏大梯度,不利於學生的有序成長和發展。

張文質老師倡導“生命化教育”。在當今教育界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生命化教育”,簡單地講,就是把對學生的的理解關愛信任成全,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體現出來;它不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達和理解,它務必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

“生命化教育”的實現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起主觀作用的,就是教師。教師要關注每個獨立的學生個體,不僅僅要尊重善待學生,還要鑽研學生特點;在注重全體學生知識獲得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的認知風格,帶給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異常的情緒變化,及時發明問題解決問題;注重情感交流;注重師生互動交流,引發思量……客觀條件,就是課堂環境,教學空間。張文質在[教育是慢的藝術]一文裡的一段話:美國教育家博耶說,學校還是小的好。那麼“小“到什麼程度為好呢?”小到學校所有師生都能彼此叫出對方的名字,亦即人數操縱在二三百人內為最佳”。博耶又說:“當班生數超過30個人時,教師的注重中心就從對個體的關注轉為對班級的操縱。”這些見解都令人感佩。但博耶必須想不到,在中國有那麼多“名師”能夠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也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他更不可能想到一些更厲害的“名師”竟能夠在體育館數千名觀眾面前在叫不出一個學生名字的狀況下把“課做得神采飛揚”,也許,從某種好處上說,這正是中國教育勝過美國教育“難能可貴之處”。

假如教學課堂環境沒有保障,首先就給教師組織課堂帶來了艱難,資訊的傳輸呈單向化而不是多樣化,“生命化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而一味地強調教學質量,並以此作為衡量教師業績的標準之一,也是對教師的不公,因為能把”課做得神采飛揚“的老師究竟是少數。以”生命化教育“為理念,就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既要強調教師的主觀作用,又要營造良好的關注學生獨立個體的空間,把“生命化教育”具體落實到教育過程中的每一細節和實處。

教育是慢的藝術。在教學上,教師要慢慢地去感悟,就像為人父母,育人的經驗也是慢慢感悟出來的。一個好教師,應是偶有所得,有些獨特的理解獨特的發明,然後順著這種正道,終成大器。教育是些潛移默化潛滋暗長的東西。功利的教學都是短暫的,不關注長遠的,不關注正確的教育價值取向的。我們的教學鑽研,也是慢的藝術,有所發明,有所專心,慢慢地去做。這個慢,就是讓學生感受體驗過程,構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慢,就是不急於求成,要有足夠的期盼,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藝術教育》讀後感篇7

這本書是張文質先生演講詞的整理第二版。剛看到這個書名的時候,一開始是排斥的。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gdp增長要快,高樓大廈建造的要快,就是去飯店點菜都會給你一個計時器,告訴你到什麼時候還不上齊菜,就再送一道菜。類似於肯德基這種快餐店遍佈大街小巷,去醫院看病恨不得一吃藥就好,就連需要我們慢慢品讀的名著都有簡讀版。如此快節奏的現象比比皆是,可是為啥一提到教育,就要“慢下來”?我就很好奇這本書到底要講什麼。

為啥教育要慢下來?這個時候可能會有一個熟悉的回答:教育的物件是人,每個人都獨一無二,具有差異性,要因材施教,最好的教育是潛移默化,是潤物細無聲,一遍教不會,就再教一遍,兩遍教不會就教三遍,教育需要耐心,所以教育要慢下來。其實道理大家都懂,可是真正等到上課的時候,批改作業的時候,耐心真的會慢慢消失。當一個高中生解一元二次方程解不對的時候,當他向量垂直用座標表示記不住的時候,當他10以內加減乘除算不對的時候,一次兩次還是有耐心的,可是耐心真的會在一次一次的錯誤中被消磨殆盡。這時候,你的嗓門不自覺的會變大,語氣也變得嚴厲起來,表情也會嚴肅起來,眼神不自覺的聚到他的身上。那時候,誰要是跟我講“教育是慢的藝術”,我估計都會把粉筆頭砸向他。

也有不少學者強調,現在這個社會,一味地強調“教育要慢”,就是胡扯淡,不在一線教學,根本不能體會老師的壓力,特別是畢業班的老師。面臨月考,期會考,期末考,還有各種聯考、會考,每次考試下來,分數總歸要看一看的。學生的成績上不去,這個時候還強調“教育是慢的藝術”,人家會覺得你在侮辱他。誰不想自己的班級,自己的學生考的好一點,誰又不想自己學生學得輕鬆,作業又少,同時又能考的好?這個就像是魚和熊掌難以兼得。老師承擔著教育人的責任,學校的信任,特別是家長的信任,不能一味地追求教育理念,不顧教學現實的老師是自私的。

我也給自己安慰:那些不顧學生成績的改革都是不負責任的。但凡哪個專家跟我講,教育要慢的時候,就會百度一下,首先看他有沒有在教學一線,然後再考慮要不要繼續聽他演講。

所以,我特別喜歡書中的一句話:首先要保障生存不至於被淘汰。就拿我來講,作為新教師,教育情懷還是有的,教育理念也算是新的,教育熱情也是高漲的。但是,我真的沒有勇氣在不顧及學生的成績,大搞素質教育。我膽子很小,我怕學校領導因為教學成績質疑我的教學能力,我怕家長因為孩子的考試成績懷疑我的專業素養,我怕過不了多久就要被學生轟下講臺。我還是注重成績的,如果我嚴厲一點,學生能考的好一點,能多一個考上大學,我還是願意自己嚴厲下去的,我不希望是因為我的寬鬆,導致本有機會上大學的學生被擋在大學門外。我想著,先把他們送進大學,讓豐富的大學學習生活、靈活的學習方式,讓他感受咱們的.素質教育,感受“教育的慢藝術”,快樂學習。但是,這不代表沒有想過改變,我也有一點點的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也會反思一天的教學行為,也在思考怎樣讓學生能輕鬆點學習?前提是,學生的成績不能掉,最起碼是不能掉的太厲害。

最後給自己的建議:改變,要一步一個腳印,學會取捨。

《藝術教育》讀後感篇8

“遇上好老師不僅是孩子的福分,甚至也是一個家族的福分,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福分,我們一生都會有很好的方向感和一種可以汲取的最後轉化成為自我提醒,自我督促的力量,我們的生命會始終圍浸在人性的光澤之中。” ……品讀著張文質先生的字字句句,對於“生命的關注”越發讓我意識其重要性,它列舉的種種案例:學生輕視生命,學生自卑極端,都是缺失“人文關懷”所至,讀著讀著,我不禁聯想起我們的學生,我的的教學,還有一些沒想過或沒想清的問題。雖然還是有很多問題解決,但是還是有一點收穫的。

張文質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藝術》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於激勵與喚醒”,在思想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首先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教育是慢的藝術。平時要更細緻、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與剋制。我們要腳踏實地,善於發現,做好觀察記錄,捕捉更多的瞬間。其次要廣泛閱讀,努力付諸實踐,積累經驗,構建自己的認識平臺。

教育,作為一種慢的藝術,尤其需要合理地對待學生的不足缺陷甚至錯誤。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點滴錯誤、點滴成績、點滴感悟積累而至質變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充滿著跌下去和爬起來。他一跌到,你就去懲罰他,而不是等待他、鼓勵他自主地站起來,那他也許會耍性子,乾脆不起來,等著你來拉扯他。對學生來說,錯誤是什麼?錯誤是一種經歷,錯誤是一種行為,錯誤是一種認識的暫緩,錯誤是一種履歷性的成長資源。學會使用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需要教師發揮慢的藝術。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一定的規律的,循序才能漸進。張文質先生說到慢是一種教育的藝術,我覺得值得討論。我覺得慢是一種科學,更是一種戰略戰術。網路上盛傳著一堂美國的數學課,看過之後,真是感慨萬千,浪費一堂課只學一丁點內容。不過,我總算明白了真正的數學是怎樣的,而國內的算術又是如何的。

張文質先生書中提到“我們的教育往往過於急切的盼望著出成效,成正果,能夠‘立竿見影’,缺乏期待與從容”;“我們缺乏一種悠閒的心態,缺乏閒心”。不知從何時起,我常常被超負荷的日常教學工作弄得焦頭爛額。根本沒有閒餘時間去思考,去關注學生的發展,做教育應該做的事情。不是有言論說幼兒園學國小的,國小學中學的,中學學高中的,高中學大學的,大學卻在學幼兒園的。

我們還會遇到一些學困生,他們之所以出現目前的這種現象,是由於很多不良的因素的影響,有的學生不願意去學習,有的不按時完成作業,作為老師,可以先不要責怪他們,應該滿腔熱情的幫助他們,靜下心來和他們談心,做耐心細緻的思想感情教育工作,多誇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正確對待孩子,從而使他們端正學習的目的,建立信心,這樣才能逐漸的趕上去。但更多的時候,在對待這些孩子的態度上,我們很多教師和家長有太多的恨鐵不成鋼、太多的急功近利、太多的急躁和揠苗助長、太多的高期待和不理解。要知道:兒童接受教育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將外在的教育內容內化為自身的素養,一切均需在潛移默化間進行。教育恰如教孩子學步。對待學生的成長,來不得半點兒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嘗試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孩子還沒有邁開第一個腳步,你就去牽引他,甚至一會兒捉住他的右腿,一會兒抓住他的左腿,幫他邁步,那孩子也許永遠也學不會獨立邁步。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慢,需要平靜和平和;慢,需要細緻和細膩;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

“耐心”是個多好的詞啊!這是我聽到的最美的評價!其實,我和她一樣在千頭萬緒的教育事件中也會有心煩的時候,但是當我們想到孩子就是在耐心等待的過程中成長的,心態就會平和了許多,看問題的角度就不一樣了!讓我們一起把教育現場當成生命現場去實踐,一起用書中的四句話共勉:“要把教育當作一件事來做;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盡力去做,而且從具體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期待,足夠的耐心,減少教育浮燥與功利。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張老師還提出了一個我們常忽視的問題:教師心態問題。想想自己十幾年來的心態,教學成熟了些,但對孩子的熱情,對教育的嚮往,慢慢減退了些。聽周圍的聲音,在作業堆裡,煩燥多了些,面對後進生,抱怨多了些。由此,我們教師的心情,陰沉的較多,怎樣陽光地面對孩子,面對工作,在張文質先生看來至關重要,缺失的話,甚是可怕,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的同感也越發強烈。

看看我們周圍不少成功的老師,都是陽光地面對孩子。每次春遊,她總會“玩”在孩子群中,每次活動,都是積極參與,用心組織。算得上實足的“陽光老師”,因此得到了學生的真心真愛。“教育是慢的藝術”,讓我們慢慢嘗試浸潤人性關懷,讓我們懷揣著美好的教育理想,共做陽光師生,我們的校園定能更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