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後感5篇

通過讀後感,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從而更加成熟地成長,每本書都是一次心靈的沉浸體驗,讀後感是這份體驗的結晶,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後感5篇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後感篇1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說,愛是給予而不是理解。愛確實是內心強大的表現。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說,感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過於脆弱的相互依靠的感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說,一個懂得並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於各種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援――才有著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裡,就應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並且認為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超多探討了現代社會是否有利於愛的培養的問題,他認為,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其主要論據在於,現代社會的組織方式帶來了現代人與自身、與其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被異化了。我贊同,在工業大革命之後,“物”在人類生活中享有了從未有過的地位,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現代社會之前,愛是普遍的,而現代社會的到來,[]帶來了愛的潰散。可能確實現代對於人之間關係的抨擊很多,從文學到哲學的各個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於人的信仰變化――從崇拜愛與美到崇拜物而貶低人――而造成的。我們甚至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前,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對自己的心靈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謂協作精神和相互體諒對於相處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現代會這麼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處之間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讓步就是必要的潤滑劑,而非某個社會形態強加在於人身上的,只但是大眾媒體會不會這樣坦誠。

讓步假設說,現代社會確實存在愛的潰散,這也不能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美德標準帶來了這樣的狀況來概括。如果愛――博愛、母愛、性愛,能夠給人帶來愉悅,那麼人就不會輕易放手它們,不會因為社會崇尚協作精神,就貿然提議說,我們放下相互之間的愛,用協作好處上的共生來替代吧。――人應對魚和熊掌的第一反應,不會是,兩者我該放下哪一個,而首先會是,我能不能同時佔用兩者。另外,如果我們談論這個話題的起意在於學會愛,獲得幸福感,那麼籠統而輕巧地把職責推於社會形態是一種既不負職責又無濟於事的行為――我們大能夠把時間花在一部電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嚴肅的思考上。

但是,我們確實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組織形式,或者說工業化的程序,確實改變了人的很多習慣、特徵;這樣特徵和習慣的改變可能最終改變了社會裡愛的現狀。

確實,現代社會裡更多幸福感來源於消費――或者說,人的幸福感向來部分來自於消費,而在工業化之前,消費部分佔有份額受到了消費品總量的限制,無法大幅擴張;而工業化帶來了這樣的可能性,於是人自然地轉向這部分更加容易增長的幸福來源,從而構成了大眾逐利的場面;而這樣的狀況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對於精神層面替代性的忽視。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也許國際貿易裡“福利惡化型”增長的狀況會出現。

同時,現代社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習性。弗洛姆在“愛的實踐”裡所提到了幾種愛的基本要求:“自律”、“專注”、“耐心”、“極大的熱情”(discipline,concentration,patience,passion)。但是現代社會的物質消費約束集確實不利於這些美德的培養,這些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遠不如一兩千年前。我們能夠說,人性的的進化是緩慢的,遠遠慢於意識形態的演化,更加慢於生產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產力經歷了指數甚至更快的增長之後。不可能指望植根於人性的意識形態迅速地能夠適應生產力的提升,而同時持續了當初的種種堅韌不摧(或者至少在沒有外界衝擊狀況下,表面的堅韌不摧)。因此,愛成為一種需要學習、時時注意的潛力――培養這樣潛力之始,就是從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幾項要求開始。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後感篇2

讀完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我個人想領悟到我個人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個人們的自我個人價值並不依附於任何人對我個人們的評價。讓我個人知道了,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愛是什麼?我個人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這本書的閱讀,不但有助於我個人們理解博愛、自愛、父母之愛、性愛、上帝之愛等等,更能幫我個人們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個人,洞悉幸福完整背後的祕密。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在於其無償的給予性,無條件性,不論你身處何地,不論你是好是壞,只要你是母親的孩子,你便會得到母愛。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無法用努力去得到,無法創造,也無法控制。在母愛中我個人們是處於被愛的地位的,我個人們必須學會如何把被愛轉變為去愛,轉變為創造愛。我個人們要學會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給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歡愉,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當人們明白這些時,愛才能變成成熟的愛,“我個人被愛是因為我個人愛”。

弗洛姆指出:“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麼關心和責任心就會變成對愛人的一種控制。

在愛情裡,尊重和認識非常重要。首先認識自我個人,自己本身要達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賴他人;其次,要客觀地正視對方,認識他的獨特個性,並努力使對方成長,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個人希望的樣子,這才是真正的尊重。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後感篇3

關於愛是什麼,為何我們需要愛等問題,在《愛的藝術》這本書中,當代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有著不同於一般人對愛的詮釋,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後感。愛的藝術並非是一本教人學會如何愛的情愛聖典,而是關於指導人生意義的心靈哲學類書籍。千萬不要誤以為看了這本書,就學會了愛,愛不是公式,不是操作手冊——很多人因為報有這樣的誤解翻閱這本書後感到很失望,另外一些人則因為同樣的誤解而錯過了這本書。

在《愛的藝術》開始處,弗洛姆就指出愛是一門藝術,而不只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墮入愛的情網,falling in love,並不能稱為真正的愛情。真正持久的愛情(being in love)具有幾個必備的要素(給予、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首先,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陷入愛情時那種失去自我的狂熱的愛戀在弗洛姆看來實際上是一種熱情的奴隸,他的積極性實際上是一種消極性.

愛是一種類似藝術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後天的學習與修煉,與人的精神修煉的成熟度有關。這種學習不是象掌握一門工具、或瞭解一門知識那樣學習,而是象禪宗的藝術一樣,弗洛姆從“激進的、人道主義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場出發,把“愛”看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問題的一種回答,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統一的巨大力量。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的一門藝術,。

弗洛姆認為,成熟的愛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了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象。“荒謬的是,保持孤獨的能力是具有愛的能力的條件。”

弗洛姆認為愛情的第一要素是“給”,而不是得。一個人應該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他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他給並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他的給同時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在給的行為中誕生了新的東西,給和得的人都會感謝這新的力量。這一點表現在愛情上就是:沒有生命力就是沒有創造愛情的能力。 下面我說一下我對愛的理解,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像上了發條的時鐘一刻都不敢怠慢。這就使得人們的生活充滿了無形的壓力,愛可能是緩解這種壓力最好的祕方,當然我說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友愛和親情。

暫且不說這愛到底用不用理論性的學習,先感覺一下自己有沒有感覺到孤獨,如果有的話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雖然不會有很明顯的改觀,但至少會感覺身邊還有人關心、關懷著自己。至於愛情我認為可遇而不可求,沒有愛情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沒有愛而去愛,與其有三兩次的being in love 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後感篇4

在讀過弗洛姆的《愛的藝術》一書後,感覺這本書的內容比較理論,不太容易理解,但是對其中個別問題還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自我感覺,弗洛姆在整本書中先是糾正了人們對"愛"這個概念的錯誤認知,然後向讀者講述了他認為的愛的理論以及物件種類,最後他又提到了愛的實踐問題,提醒了讀者在鍛鍊愛的能力的過程中應該注意的一些事情。

弗洛伊德介紹了很多很多關於愛的理論,其中他說學習去愛主要有三個方面:給予,關心,尊重。其中我對"給予"的想法比較多,沒錯每當我們提及愛這個詞語的時候想到最多的愛的方式就是給予,但是我們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給予的真正含義呢?就像書中所說,許多人理解的"給予"就是奉獻自己,奉獻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等等。但是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有一些人的心理還沒有準備好無條件的給予,所以其實他們的給予還是建立在他們對"得"的期望上的。

這樣一旦如果他的給予沒有得到回報,他就會認為自己被別人欺騙了,漸漸地奉獻,付出,愛也就與他漸行漸遠了。而另一些人則更會有一種更加病態的想法,他們自認為給予就是一種犧牲,而他們也會偏激的認為,給予後失去的"痛苦",才是最終追求的美德,所以他們便熱衷於給予,熱衷於犧牲。而還有一些正常的人,他們給予之後不求回報,超越自己心裡"得"的期望。而且他們也不是那種偏激的犧牲。但是即便如此,他們也可能會陷入一種誤區,那就是真的自己不求回報的付出就一定是已經做到自己的最好了麼?其實給予的意義不僅僅是你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奉獻了自己寶貴的時間與精力,更重要的是你要給予出一種正能量,"正能量"這個詞的包含很廣。

就拿本書中的母愛部分來說,母愛表現於兩部分,一是母親賦予了孩子生命,並且維護孩子,保護孩子的安全。二是要向孩子傳遞正能量,讓孩子熱愛生活,正如書中所寫,上帝所許之地裡流淌著乳汁和蜂蜜,"乳汁"代表著對生命的關心,而"蜂蜜"則代表著對生活的愛,所以我們給予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那種熱情與希望。想到這裡,想到了我們現在的情況,作為一名中隊骨幹,我想我們所能夠奉獻給中隊的也不應該僅僅是我們的時間與精力,不能夠認為我僅僅是很準時,按照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已經可以了,而應該給整個中隊的戰友們傳遞一種正能量,傳遞一種積極向上,傳遞一種豪情壯志,傳遞一種精氣神。

要想讓戰友們積極向上,奮發進取,首先我們自己就不可以消極懈怠,現在是這樣,以後我們進入崗位,參加工作,又何嘗不是呢?試想一個生活極度疲憊滿腹牢騷的人,怎麼會領匯出一個有活力的集體?其實這和如何去愛是一樣的,首先從自我做起,自己對別人有價值並且有意義的"給予"是去愛的第一步,一個有創造性人格的人認為"給予"是自己生命力的一種表現,而正是他們這種生命力與活力的給予才會正確的去愛。

書中關於愛的理論介紹了很多很多,可能我理解到的知識其中冰山一角,但是無論是哪一種愛,正確的"給予"永遠是第一步的。

弗洛姆《愛的藝術》讀後感篇5

?愛的藝術》是德裔美籍社會心理學家艾裡希·弗洛姆創作的心理學著作。它的主要內容是該篇作者通過簡潔的語言解釋了愛這個深奧的話題,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並朝著有益的目標邁進。

當我開啟這本書時,我很認可前言中的一句話“我們不能因為愛並不容易,就不去認識它的種種困難,以及實現愛的條件”。本書共分為四章,第一章愛是一門藝術嗎?我的回答是“是”,但這門藝術深刻而又艱難,儘管大多數人都認可這個答案,卻又無能為力,僅有極小部分的人去研究這門藝術。

第二章愛情的理論中對愛情的闡述,使我感到陌生而又複雜,略感熟悉的也只有母愛、父愛、博愛、以及自愛。第三章中的理論,通過時間的積累證明它的不可實現性。在文章的最後愛的實踐中告訴我們,不管是木工、醫學、還是愛的藝術,都需要一定的訓練,專一,耐心以及全力以赴。通讀全章,不得不驚歎於它的深刻,對於我一個門外漢來講,實在是晦澀難懂。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認為自己讀不下去,只是對於這一本經典的心理學著作,我覺得我以後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領悟和消化它。

弗洛姆的文章中說,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麼關心責任心就會變成對他人的一種控制。而作為醫護工作者的我們,對於身邊的人和事,何嘗離得開這四項呢?來自不同城市的我們一同匯聚在這裡工作,從陌生到熟悉,我們彼此相識相知,在對方的身上認識彼此的獨特個性,促使對方努力成長,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們,這是尊重。身著白衣踏進院門,需要我們時刻踏實嚴謹,精益求精。不僅是對工作的認真,也是對患者的一份關心和一份責任心。

講到這裡,不禁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在我院發生的一件趣事。上班期間,一位阿姨拉著工作者一起跳舞,問及緣由,是大夫精湛的技藝,極致的護理,讓阿姨可以活動自如,恢復正常生活。看著她開心的臉龐,讓我們對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相信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更強!

最後讓我引用彭沙爾的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演講“為了愛我們才存在,有愛慰籍的人,無懼於任何事情,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