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2022精選關於《愛的藝術》讀後感3篇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愛是什麼?我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2022精選關於《愛的藝術》讀後感3篇,以供參考。
2022精選關於《愛的藝術》讀後感3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1

“熱愛學生,誨人不倦”是亙古不變的師德規範要求中,道理很簡單,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什麼是師愛,師愛究竟如何構建,是我們平時很少深入思考的問題。關於師愛,學者們有許多論述。

最近我讀了弗洛姆《愛的藝術》一書,得到不少新的啟示。他是這樣將不同的愛加以區別並分析愛的歷程的:首先,他談到母愛,認為母愛是一種無條件的、對無依無靠者的愛。孩子獲得母愛不需要其他條件,只要是她的孩子。母愛無私而偉大,人們稱母愛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是安寧、是無憂無慮。但母愛的無條件也有消極意義,孩子可能因此無所作為,從而推動自己的主體性。其次,他分析了父愛,認為這是一種有條件的愛。父親講,我愛你是因為你盡了義務。

父愛與母愛不同,母愛是存在的愛,父愛是應得的愛,代表理性的愛。這就迫使孩子為了獲得它而更加努力,這就有利於主體的發展。再次,他分析了愛的第三發展階段——自愛。經過母愛、父愛之後,人成熟起來,使自己既成為自己的母親又成為自己的父親,揚棄了父愛和母愛,把二者辯證地統一起來,既具母愛施愛的本性,又具父愛獲愛的能力,有了自我尊重、熱愛和對人尊重和理解,形成自己的良心。

弗洛姆把愛的發展歷程表述為:接受母愛——尋找父愛——表現自愛的過程。他認為,作為教師,這三種愛是凝聚在自己整體人格中的,並指出:會愛孩子的老師要根據不同情況把它零售給孩子,在零售中體現出教育目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藝術。那麼,教師的愛是一種怎樣的愛呢?首先,教師要像母愛那樣無條件,對任何一個學生,不管其長相、個性、家庭背景、學習成績、行為表現如何,都給予愛護。教師愛學生應是無條件的給予,認識到“我愛學生無條件,只因為他是我的學生”。

這種師愛會使學生感到母性的溫暖,他失敗時可從母親懷抱中得到支撐,焦慮時可得到勇氣,成功時可獲得鼓勵。學生在“母愛”中不必膽戰心驚,而可以毫無顧忌地表現自我,從而為班級創設家園的氣氛。其次,教師在廣博母愛的基礎上又扮演著父愛的角色。

它與母愛互補互存,對學生有嚴格的規範要求,為學生履行規範創造條件,使其在“討好”中形成尋求愛的能力,在一種積極的心態中發展主體性。在學生形成自愛的階段中,外在規範內化為他的道德良心,自愛的學生從教師那裡繼承師愛的兩種牲:學會愛人和贏得別人的愛。高明的教師既能無微不至地關愛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又能讓愛的種子在他的心中發芽生長。這就是成功的教育,這說明教師已具備了成熟地師愛。

這種成熟的愛最核心的部分是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尊重的內涵十分豐富,它不僅指不體罰、不訓斥學生,更意味著尊重每個學生的發展權利、發展潛能、發展機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是現代師愛的靈魂,是學校德育的核心,是最有力量的教育智慧。尊重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在師生交流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的最自然、最直接的人格精神的培育,就是讓學生在受人的尊重中學習尊重,在被人愛中學會愛別人。

《愛的藝術》讀後感2

讀完了愛的藝術這本書我想領悟到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的自我價值並不依附於任何人對我們的評價。讓我知道了,愛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知識和努力。

愛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愛是什麼?我們真的理解愛,甚至真的在愛嗎?這本書的閱讀,不但有助於我們理解博愛、自愛、父母之愛、性愛、上帝之愛等等,更能幫我們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後的祕密。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在於其無償的給予性,無條件性,不論你身處何地,不論你是好是壞,只要你是母親的孩子,你便會得到母愛。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無法用努力去得到,無法創造,也無法控制。在母愛中我們是處於被愛的地位的,我們必須學會如何把被愛轉變為去愛,轉變為創造愛。我們要學會愛也需要學會給予,給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滿足,更能使自己歡愉,愛要比被愛更重要,當人們明白這些時,愛才能變成成熟的愛,“我被愛是因為我愛”。

弗洛姆指出:“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如果沒有尊重和認識,那麼關心和責任心就會變成對愛人的一種控制。在愛情裡,尊重和認識非常重要。首先認識自我,自己本身要達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而不依附或依賴他人;其次,要客觀地正視對方,認識他的獨特個性,並努力使對方成長,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這才是真正的尊重。

《愛的藝術》讀後感3

這是這個學期馬原課上,我讀到的第二本書,與第一本《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的風格確實有很大的區別,雖然都是將問題最後總結成一種高度,以全社會,或者是以人類的性格,社會的要求作為探求的物件,但是第一本書就像是一杯陳年老酒,在一個黃昏中,坐在大海邊大口喝著,而《愛的藝術》則給人一種在清晨靜靜坐在花園中,外面陽光明媚的感覺。

這本書要告訴讀者:感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到達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潛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在這本書中提到的很多看法其實和我想的是一樣的,只但是我的想法平時更加幼稚一些,因為我覺得確實,愛到底是什麼,其實是一種潛力,是一種對你愛的人的職責心,是一種能夠愛別人,愛社會,愛生活,的潛力。從這一點來看,如果具備了愛人之心,具備了愛的潛力,那麼獲得感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但是根據作者的觀點,社會上很多人對感情的三個錯誤看法

1、大多數人認為感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潛力愛的問題。因此對他們來說,關鍵是: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愛為了到達這一目的,他們採取了各種途徑。男子通常採取的方法是在其社會地位所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地去獲得名利和權力,而女子則是透過持續身段和服飾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歡採用的方式則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舉止,搞笑的談吐,樂於助人,謙虛和謹慎。

其實這些舉止都是正常的,畢竟人的認知規律就是先從外在開始,然後隨著接觸的增加,而彼此互相瞭解,然後才能將自己內在的一面展現出來,所以我覺得如果是在現實中,衣著,舉止,談吐,是人們展示愛的潛力的一種手段,但也僅僅是一種手段了,如果一個男生,衣著糟蹋的走到你面前,談吐中髒話的次數可能他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有多少,那這樣一個人即使內涵錦繡,性格謙虛,有著強烈的職責心以及高於他人的潛力,那麼他也不會吸引到他面前的人。

2、很多人認為在愛這件事上一無可學,他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物件問題,而不是潛力問題。他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物件或被愛的物件。感情中最大的潛力是什麼,其實就像是弗洛姆所說,應當是給與,而不是獲得,為了自己愛的人去付出,去帶給她一種陽光,一種活力,這種給,才是感情中最完美的一種因素之一。

當然給的目的有所不同,也決定了給予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從心裡出發的,那種人格成熟的給與,以後很多人想著,這種給與,時應有回報的,而這種回報是對方也就應給與我什麼,或者說是要給我以更多,但這種或許不叫感情,而是一種很幼稚的生意罷了。真正的感情的給與是一種,因為“我”富有活力,我能夠是一座大山,讓你登到山頂,去看看這個世界有個多麼的光明和完美,去感受這山峰是多麼的清爽,透過這種給,展示了我的力量。透過這種給,展示了我的這種完全的人格。在生活中,如果你的好朋友請你喝了一杯飲料,即使是小孩子都能感覺得到,他是對我好的,於是下一次他渴了的時候,我也邀請他喝一杯,我們是朋友。這種友愛,可能便是因為一方挨著另一方的行動喚起類另一方“給”的行為,不是報答,而是真心期望對方也能夠好好的,能夠和我一樣的開開心心的,口渴了也有飲料能夠喝,這種單純的行為,或許也是愛的一種表達。

當代文化是以購買慾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為基礎。現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賞櫥窗,用現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感情的產生往往是以權衡對方及本人的交換價值為前提,我想做一筆交易,那我既要思考從社會價值的角度出發,對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思考基於我的一目瞭然的實力以及潛在的實力,對方會不會看中我。在這筆交易中,如同購買地皮一樣,對方的有發展前途的潛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個商業化佔統治地位以及把物質成功看得高於一切的文化中,事實上是沒有理由對下列事實抱有吃驚的態度: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但實際狀況中,總會有那種“看著她的笑臉,我不禁也笑出來的”狀況,原因並不是說什麼我被這種笑容感染了,而是我真的為他的這種小兒感到開心,而感到幸福,期望他多笑一笑,“快樂這麼你的快樂,幸福著你的幸福”與他分享著這個世界上的歡樂與憂愁。

作者提出的第三個錯誤是人們不瞭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如果我們用fallinginlove和beinginlove這兩個英文搭配也許就能更清楚地區分這兩個概念。兩個相互陌生的人,當他和她突然決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牆,相許對方,融為一體時,他倆相結合的一剎那就成為最幸福、最激動人心的經歷。這一經歷對那些沒有享受過感情的孤獨者來說就更顯完美和不可思議。這種男女之間突如其發的奇蹟般的親密之所以容易發生,往往是同異性的吸引力密切相關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這種型別的感情就其本質來說不可能持久。這兩個人雖然慢慢熟諳對方,但他倆之間的信任會越來越失去其奇蹟般的特點,一向到隔閡、失望和無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為止。當然一開始雙方都不會想到這點。事實是: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痴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感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

所以,當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為或一項行動像感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期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如果是別的事,人們會想方設法找出失敗的原因,吸取教訓,以利再戰或者永遠洗手不幹。但因為人們不可能永遠放下感情,所以看起來只有一條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感情的挫折,找到原因並去探究感情的好處。這一段出現的時候,我在想許多讀者都會產生共鳴,到底時遇上了對的人,沒有抓住機會,還是在不正確的場合遇上了他,更或者是遇到了錯的人,這些問題從古至今,甚至到未來,都會被人們不停地討論下去,但是,我只是想說,無論如何,坦然的去看待給予,去付出,因為你會真的感覺到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