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憫農的讀後感7篇 "深情銘記悲憫之心——《憫農》讀後感"

《憫農》是唐代李紳所作的一篇詩歌。它描寫了農民勤勞辛苦的生活場景,表達了詩人對農民勞動的關注與慰問,以及對農耕文化的推崇。這篇詩不僅具有劃時代的文學價值,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此詩,不僅能夠了解唐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還能感受到作者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與愛護。

憫農的讀後感7篇

第1篇

我從小到大學過許多唐詩,宋詞。有一些激情豪邁,有一些兒女情長……但是,我剛開始學的第一首詩是“憫農”這首詩令我教育深刻。

每當我朗誦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時候。眼前就浮現出:火辣辣的太陽在赤烤這大地,而農民伯伯仍然在田地裡辛勤地勞動,這反映了不只是某些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艱苦的生活和悲慘的命運。

而跟我們對比,個個在家做小公主,小皇帝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還有一些孩子卻不懂得珍惜,愛惜;不懂得食物是經過農民的辛勤勞動的雙手才能耕耘出來的。

我朗誦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話講了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是怎樣來的嗎?這每一粒糧食都包含著農民的辛苦。讀到這裡我就覺得羞愧不已。想起往事,我每次吃飯時,都把飯弄得到處都是,根本不懂得去珍惜。

但是,學了這首詩,我得到了一個啟發:糧食來之不易,我們應該要珍惜糧食。

憫農的讀後感7篇

第2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爺爺說:這首唐詩不是僅會背誦就行了,主要還是要理解、領會這首詩的意思。所以,爺爺反反覆覆地給我講:“農民伯伯種田的辛苦,一定要珍惜糧食這一道理。”這對我教育、觸動很大。因為對照自已的行為,我平時太不珍惜糧食了,如我每天吃飯,總是有以下現象存在:一是大米飯掉在桌上或地上;二是碗裡沒吃乾淨,剩留無數粒;三是留剩飯,沒吃完就不吃了。爺爺奶奶看到這種浪費糧食的現象心痛不已,就採取兩種方法來處理,一是把掉在地上或桌上不衛生的大米飯倒入垃圾筒;二是我的剩飯爺爺奶奶吃了。看到爺爺奶奶的言傳身教,再來對照我平時行為,那真是有天壤之別,使我感到臉紅,羞愧難言,心裡很不好受。我就責問自已:“為什麼我在書上學的和實際行動這麼不一致,存在著這麼大的差距呢?於是我暗暗下定決心:今後一定要改掉這種愛浪費的壞習慣。

第3篇

我讀完憫農這首詩後,有很多很多的想法的想法要說出來:農民伯伯們種地一定非常非常的辛苦!所以我決定要多愛護節約糧食,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還要告訴身邊朋友,家人,同事·····,節約糧食。應為糧食是農民伯伯沒通過全體人員的努力才種出這一點點來的,就應為這樣我們就更該節約用糧食了!還有是應為糧食是農民伯伯用心血換來的,所以我們就更要加強對糧食的節約了!

第4篇

我國的古詩眾多,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唐朝詩人李紳的《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讀著這首詩,眼前彷彿出現了烈日當空,農民們流著滿頭大汗,辛勤地鋤草、耕地,汗珠一串串地滴下來,滴進了泥土裡的情境。有誰知道這盤中的每粒米飯,都凝結了農民伯伯們的勞苦!

現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好像都忘記了節約是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比如在飯堂吃飯的'時候,我看見有的小同學非常挑食,好吃就吃,不好吃就不吃。總是隨便把飯菜倒進垃圾桶裡。

我想大聲呼籲:讓我們大家都從節約一粒米開始,從自己身邊小事做起,用實際行動來珍惜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第5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在我還呀呀學語的時候,媽媽就教給我這首《憫農》,當時因為我小,不理解詩的含義,吃了還是掉,以我媽媽的話說就是:“哎呀!你看看!太浪費了,掉的差不多都比吃得多!”但是,雖然媽媽千叮萬囑,但我還是改不掉這個壞毛病。

上一年級了,我們的語文老師給我講了《憫農》每句詩的意思,我聽了以後,十分後悔,心想:“我以前為什麼不聽媽媽的話,節約糧食,珍惜農民伯伯們的勞動成果呢?”因此,我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節約糧食。要知道,這一粒一粒的大米,是農民伯伯在春暖花開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秋高氣爽的秋天;北風呼嘯的冬天,用汗水一滴一滴澆灌出來的。所以,我今後一定!一定!一定要節約糧食,不浪費一粒米!

第6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開啟《古詩80首》,映入眼簾的又是這催人深思的古詩。

這首普普通通的詩在我讀幼兒園的時侯就會背了。今天,又看到了它,心裡又有了一點新的收穫。

這首詩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這樣一幅畫來:在炎熱的夏天,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農田裡有一個戴草帽的農民伯伯在辛勤耕耘,無情的太陽晒黑了他的面板,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襟。

這真是“粒粒皆辛苦”啊!這雪白的大米滲透著農民伯伯的汗水和心血,我們可一定要珍惜。同樣,任何勞動成果都凝聚著勞動者的汗水和心血。難道不是嗎?我們身上穿戴的衣帽,鞋襪,我們學習用的筆墨紙硯。哪一樣不是工人叔叔們經過無數道工序生產出來的。從一項小實驗到成為偉大的事業,那就更不說了。更何況建立更偉大更輝煌的事業。

希望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珍惜“盤中餐”,尊重那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鋤禾人”。

第7篇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在我還呀呀學語的時候,媽媽就教給我這首《憫農》,當時因為我小,不理解詩的含義,吃了還是掉,以我媽媽的話說就是:“哎呀!你看看!太浪費了,掉的差不多都比吃得多!”但是,雖然媽媽千叮萬囑,但我還是改不掉這個壞毛病。

上一年級了,我們的語文老師給我講了《憫農》每句詩的意思,我聽了以後,十分後悔,心想:“我以前為什麼不聽媽媽的話,節約糧食,珍惜農民伯伯們的勞動成果呢?”因此,我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節約糧食。要知道,這一粒一粒的大米,是農民伯伯在春暖花開的春天;烈日炎炎的夏天;秋高氣爽的秋天;北風呼嘯的冬天,用汗水一滴一滴澆灌出來的。所以,我今後一定!一定!一定要節約糧食,不浪費一粒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