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數學《買書》教案3篇 數學《買書》課程設計:讓學生愛上數學,成為經濟生活的聰明消費者

本教案是針對國小數學課程中的《買書》進行編寫的,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購物時的計算方法和實際應用能力。通過本教案的指導,學生將能夠熟練運用加、減、乘、除等基本運算,計算出購書的實際花費並進行比較,培養其實用數學思維能力。

國小數學《買書》教案3篇 數學《買書》課程設計:讓學生愛上數學,成為經濟生活的聰明消費者

第1篇

1、結合“買書”的具體生活情境,探索沒有進位或退位的小數加減法的算理和演算法,經歷交流各自演算法的過程

2、通過交流活動,讓全體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

3、能用小數加減法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來學習數學。因此本節課,在教法和學法上力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主要採用啟發誘導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親歷知識的觀察、發現、應用的過程。主要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學習。

創設去書店買書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問題情境,從中獲取數學資訊。(設計意圖: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這個環節分兩個層次完成,第一個層次:學習小數加法。當學生從情境中獲取資訊後讓學生根據題中的問題獨立審題,嘗試列式,根據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能夠列出算式。然後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演算法,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出結果,接著通過組際之間的彙報交流想法,生生互動,掌握演算法。最後採用師生交流的形式以“三種演算法有什麼共同點?小數加法為什麼要把小數點對齊?你覺得哪種方法比較簡便?”這幾個問題展開,從而明晰算理。

(設計意圖: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在遇到新問題能轉化為熟悉的已知問題加以解決,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列豎式,並運用元、角、分的知識解釋算理)第二個層次:學習小數減法

有了前面小數加法的學習基礎,這個環節以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彙報為主,讓學生根據題中的兩個條件,嘗試提出數學問題即:數學世界比童話故事貴多少元?然後嘗試用豎式計算,在計算的基礎上,嘗試總結方法。(設計意圖:運用類推的方法探究小數減法的計算方法)

1、基礎練習,鞏固方法。讓學生獨立列豎式計算:1.2元+5.7元 6.8元-5.1元

2、綜合應用,形成能力:請同學們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下面的問題

一隻玩具小熊4.2元,一輛玩具小汽車15.40元,(1)買這兩個玩具共花多少元?(2)玩具小熊比玩具車便宜多少元?

3、拓展應用,提升能力:每個玻璃杯13.60元,每個陶瓷杯10.20元,每個塑料杯6.10元,20元買兩個杯子,可以怎樣買?

(設計意圖: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達到學以致用,提升能力的目的。)

以讓學生談收穫展開本環節,達到對知識的回顧、整理

國小數學《買書》教案3篇 數學《買書》課程設計:讓學生愛上數學,成為經濟生活的聰明消費者 第2張

第2篇

1、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的過程。

2、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統計的必要性,培養初步的統計意識。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統計整理的方法,經歷統計的全過程,能根據統計圖表的資料進行分析。

調查統計,體驗統計的必要性。“我知道我們班的同學都愛看課外書,老師想買些書來豐富我們的圖書角,你們說老師要買什麼書好呢?”讓學生自由發言。最後老師總結。

“你們認為怎樣調查?”在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以後, 確定一種方法進行。

引導學生觀察統計圖和統計表,比較統計圖和統計表的優劣。

3、分析統計資料,說一說“從統計的結果,你發現了什麼,認為買什麼書好呢?”讓學生體驗到統計是為做決策服務的。

我們初步學會了如何進行調查,如何進行資料的整理並能夠對一些資料進行分析。同學們學得都很棒!每人得一個“調查小明星”的獎章。

2、你能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調查一下你們組的同學每天的睡眠時間有多長時間嗎?明天把你的調查結果告訴大學

本節課以活動為主線,採取合作與交流的方式,學生分組調查、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充分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第3篇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解並掌握兩位數加一位(進位)的計算方法。

重點難點 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

先讓學生看一看主題圖上畫的是什麼?都有幾種圖書?每本多少錢?

相同數位上的數要對齊。個位上8+4滿十進一。(可用小棒演示幫助學習理解)

1. 學校要買32臺電腦,先買了15臺,又買了9臺,兩次了多少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