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國小語文《楊氏之子》說課稿範文4篇 《楊氏之子》:一個關於愛和責任的故事

本文為國小語文《楊氏之子》的說課稿範文,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教學參考。《楊氏之子》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通過講述楊氏之子的故事,引導孩子們堅定自己的信仰和自信心。本文將從故事背景、教學目標、教學重點等方面詳細解讀該篇文章。

國小語文《楊氏之子》說課稿範文4篇 《楊氏之子》:一個關於愛和責任的故事

第1篇

各位專家和領導,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第十冊第十課,課題是《楊氏之子》。

本課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全文共55字,語言簡潔、淺顯,主要講孔君平到楊家拜訪,主人不在便叫出楊家九歲的兒子。孔君平故意指著楊梅說楊梅是楊家的水果。而楊氏子卻以“沒聽說孔雀是你們孔家的鳥”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聰惠”。而小楊修“聰惠”之表現主要有四:

1、能聽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說“此是君家果”,楊修能明白這是孔君平拿他的姓和楊梅同為楊字開玩笑。

2、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小楊修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來回敬他。

3、反應敏捷。“兒應聲答曰……”,“應聲”即為接著人家的話,不需耽擱地做出迴應,可見小楊修的反應之敏捷。

4、措辭委婉,懂禮數。“未聞”二字使語氣委婉,避免了對長輩的冒犯,做到有禮有節。

另外從“為設果”、“夫子”等處也可見小楊修深諳禮數。

本文是學生在國小階段接觸的第一篇古文。像這樣短小、淺顯的古文,國小階段一共有兩三篇,主要的編入目的我想應該是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建立一個初步印象,激發學習的興趣吧。當然還為了感受祖國燦爛悠久的傳統文化。

儘管短小、淺顯,又有古詩詞學習的基礎在,但畢竟是第一次接觸,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難。

本文又被安排在第十冊的第三組第一篇。本組的主題是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因此本課的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讀懂本文,還要引導學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別是楊氏子的語言的精妙。在此過程中還要指導學習方法,體會文言文的特點,培養學習興趣。

根據擬定的學習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讀懂故事,瞭解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教學難點是品味楊氏子的語言之精妙。

本課的教學,策略上要堅持以生為主,因為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老師的一切行為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所以我要站在課堂的二線,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只是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學習的方向,困難的地方給予幫助。

方法上還是以讀為主,因為讀是語文學習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而富有節奏韻味的古文更需要反覆誦讀。所以本課教學主要採用誦讀法和朗讀感悟法。

(一)匯入,初步認識古文特點。在談話匯入揭題之後,課件出示課文,讓學生說說本課與以前學過的課文相比有哪些特別之處。根據學生回答,點出這是文言文,並引導歸納出文言文的特點——精煉、難懂。此環節主要是為了在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時候建立初步印象。

(二)讀通,不僅正確流利還要讀出韻味。先讓學生連讀三遍,提醒其讀準文中生字和兩個多音字“為、應”。再標出節奏老師範讀一遍,讓學生感受古文朗讀的韻味,然後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在這個反覆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實現了朗讀的提升,也對古文的意思形成了一個籠統的模糊的印象。

(三)讀懂,明確故事內容。先讓學生說說大概講了什麼事,以訓練學生對古文的整體把握能力。再引導學生藉助註釋、插圖及聯絡上下文試著去理解每句話的意思,用我們的話來說一說,實在無法理解的標出來問老師。大概五分鐘之後,讓學生先提出無法理解的地方,儘量由學生自己互相討論解答,實在不行才由老師解答。估計理解難點主要是以下幾處:1、為設果,果有楊梅。重點幫學生搞清楚誰為誰設果。2、孔指以示兒曰……3、夫子。之後,逐句讓學生說說意思,期間相機糾正語病,引導學生把句子講通順,並展開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補充豐滿。如“父不在,乃呼兒出。”一句,引導學生想象可能是誰呼兒出,為什麼要呼兒出,會怎麼呼?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明白文言文語言精煉,省略了很多內容,也留給了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需要我們去想象補白。另外在解釋“孔指以示兒曰……”一句時,要反覆強調孔是指著楊梅對楊氏子說,楊梅是你們楊家的水果。讓學生意識到孔說這句話是別有用意,是在用楊家的姓與楊梅的楊一樣開小孩的玩笑。這是為後面品味楊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鋪墊。因為不明白孔的用意是很難體會楊的回答的精妙的。

(四)、品讀,體會楊氏子的聰惠。全文55個字是圍繞哪三個字寫的。學生很快就能找到“甚聰惠”。板書惠字,同時指導惠字的書寫。再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聰慧的句子。然後引導學生反覆品讀文中的兩句對話,引導學生體會出楊氏子聰慧的三方面表現:1、答得快,應聲答曰;2、答得妙,也用孔的姓回敬孔。3、有分寸,未聞的語氣委婉客氣,避免了對長輩的冒犯。其中第三點有分寸較難體會,需要引導學生反覆品讀比較有無未聞兩字句子的微妙變化。也可用兩種句子進行師生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加以體會。

(五)、背誦,想象拓展。先練習有感情的朗誦全文,特別是對話的句子要讀出孔的逗小孩語氣和楊機智委婉的語氣,再試著背誦。最後讓學生想象孔聽了如此精妙的回答會有什麼反映,寫下來。並做交流。

(六)總結全文,指導寫字。告訴學生古文和唐宋詩詞一樣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我們要多讀多背。寫字重點指導曰、樑。

本課最後的板書是這樣的……重點是通過這樣的板書讓學生明晰文言文的特點和學法,以及課文重點。

縱觀本課的教學,首先我對本文在國小語文教學體系中所處的位子有一個較為清醒的認識,制定了比較合理科學教學目標。整堂課始終以學生為主,堅持以讀為主,讀中解,讀中品,最後熟讀成誦。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本課教學不僅是教懂了課文,更是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激發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魯迅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葉聖陶說教是為了不教。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國小語文《楊氏之子》說課稿範文4篇 《楊氏之子》:一個關於愛和責任的故事 第2張

第2篇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第三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有四篇課文。《楊氏之子》是文言文,《宴子使楚》是一篇傳統的精讀課文,《半截蠟燭》是個劇本,《打電話》是一段相聲。學習這組課文,要求學生能感受話言表達的藝術,並通過綜合性學習,蒐集、積累用得精妙的語言,以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來表達。為了達成這樣的總目標,教學《楊氏之子》一課時,確定了三個目標。

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

3.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為了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我設計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而“會寫6個生字”“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背誦課文”在第二課時完成。今天大家看到的是第一課時。

為了順利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教學流程為:談話引入→解題→初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我是這樣引入的:親愛的同學們,最近兩個周,我們都在研究語言。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愉悅我們的身心,活躍我們的生活,不信,你讀一讀《楊氏之子》這篇文章,會有同感。

這樣的引入力求彰顯三點:(1)語言簡潔,(2)直奔目標“風趣幽默的語言”,(3)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影響孩子們價值取向。(4)最後,學生看著教師板書課題,齊讀。學生看到的是生成的過程,不是生成的結果。教學的時候,生成的過程遠比生成的結果重要得多。

解題這個流程我設計了兩個教學環節(1)理解《楊氏之子》題目的意思。分四步落實。

第三步: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並要求學生寫下來:楊家的兒子。)

第四步:照這樣說,我該是“黎氏之女。”你該是什麼呢?

第一步和第二步意在讓孩子們獲取學習文言的一些方法,為下面運用這些方法學習文言文作一個鋪墊,起個示範作用。第三步,說寫並用,希望孩子們把知識學過手(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行,說的就是這種效果吧)。第四步,是一個知識外顯的過程,也叫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過程。認知規律告訴我們:孩子們聽懂了,並不意味著就掌握了,必須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再表現出來。很多時候,我們在教學中就缺乏這個過程,因此過不了多久,孩子忘了,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又要花時間重新去補,這就是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2)解題這個流程中的第二個環節是借住註釋瞭解文章的背境知識。分兩步展開,

第一步:自讀,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為此,我作了四個方面的知識儲備,①晉朝:歷史上的一個朝代;b《世說新語》:這就是《世說新語》的全部內容,三卷,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②漢末至晉代:大約5、 60年的時間。③氏族階層:我查過資料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指那些有錢或者有權力的人,再說通俗點,相當於今天當官兒的、大老闆這些人。軼事:史書上不記載的事。今天只用到了兩個。我認為備課應該作這方面的準備,所謂的給予學生一碗水,教師得有一桶水嘛。

第二步:自記,一個註釋,讓我們獲得了這麼多知識,讓我們再讀一次,努力記住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如果讓你根據這個註釋設計一道填空題,你認為可以把哪些內容設計成填空的內容?

第一步:出示讀書要求: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今天這篇課文,要把句子讀通順有一定的難度,讀不通順的地方就停下來多讀幾遍,直到讀通順了再往下讀,這樣努力了,你都還不能解決的,一定要作上記號,待會兒黎老師幫助你。既是交待學習任務,更是讀書方法的引導。

給孩子們3分鐘的時間,可以讀3—5遍。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以時間為限制,保證了課堂紀律。不是限制讀書遍數。不然的話,先讀完的,沒事做,會分心,心散了,收攏來就很困難,這就是我們有時候在課堂上組織紀律難的原因之一。

照應前面的任務,也就是說,課堂上,教學環節的推進,要像平常搞管理工作一樣,佈置下去了,就要檢查;同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學生需要我的幫助,不是老師要你幹什麼;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幫助的地方,往往會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教師而言,目標明確,避免了平均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就學生而言,老師講的是我不會的,自然要聽得認真些,雙贏!

②抽查,抽的是兩位最差的同學,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往往有代表性;兩位同學pk,引入競爭機制,於聽的學生而言,更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力,自然要聽得專心些,於兩位pk的孩子而言,最後的成功者多了一份成功的體驗,最後的失敗者增強了受挫能力。下來之後,龍方老師這樣告訴我:你們班的學生我瞭解,我發現今天的課堂上抽的絕大多數都是差生,公開課上,我不能像你這樣遊刃有餘,我不幹臭差生。我是這樣想的,這節課涉及到的都是一些基礎的知識,目光自然關注最薄弱的同學,他們的問題都解決了,其他同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第二課時,我請的更多的就是優秀的學生,需要領頭羊帶一帶。③齊讀,點面結合,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第一步:“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

我為孩子們補充了一個材料:什麼是文言文。供孩子們在預習的時候使用,為學習新型課文建立了一個認知連線點。為出示下一個教學環節作了很好的鋪墊。所以,當我藉助這樣的過渡語言,出示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交代下一個教學環節的時候,孩子們一點都不感到陌生。

今天我們朗讀文言文的時候,往往需要藉助註釋、藉助字典、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實際,翻譯成白話文。為了使意思更連貫,表達更具體,有些時候,加上一些字詞。努力試試吧,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

①藉助註釋②藉助字典③聯絡上下文④聯絡生活實際……為了使意思更連貫,表達更具體,有些時候,加上一些字、詞。

第四步:交流展示:方式同上。自己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請兩位同學pk——同桌互相進行——寫下來。我們備課組一致認為,文言文起步階段,需要這樣的來學習。有了這些努力,第二課時很輕鬆的就完成了“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背誦課文”這兩個學習目標。兩節課下來,從孩子們完成的練習冊和小狀元來看,掌握的比較好,基本上實現了在課堂上就把知識學過手,不用我另外花時間去補。回過頭來看一看,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的時候,徐然給孩子們提供了方法,但是還是陡了一些,如果,中間藉助書上的註釋過渡一下,將坡度放緩一些,也許,孩子們學得還要輕鬆一些。基於公開課的因素,備課組建議我刪掉其中的一個環節,將“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這個出彩的環節放到這節課中,考慮到自身實際,我沒有采納這個建議,對不起。

你認為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裡,這個問題是有一定難度的,沒看教書前,我也不太明白,所以,第二課時,我更多的是藉助優秀的學生說出妙在哪裡,受他們的啟發,孩子們恍然大悟,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孩子們的發言非常精彩。背誦課文,孩子們一點夜不困難。晚上18個同學參加晚餐服務,一個小時不到的時間,所有的同學都完成了作業。由此可見,孩子們掌握得比較好!

我不知道,新課程理念下,該不該這樣上課,我一直是這樣努力的,速度很慢,很多事都在課堂上完成,家庭作業大多是讀、聽、寫的,用崔敏的一句話說,沒看到你喊娃兒抄寫,都聽寫得起,幾呼沒錯!

第3篇

1、教材內容:《楊氏之子》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三組的第一篇課文。本組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所選課文最大的特點是在人物語言上見功力。編排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

2、文字解讀:《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這是國小階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課文內容簡單,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通過本課學習,一是讓學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鄉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二是讓學生對文言文有初步的認識,為以後的學習奠基;三是通過課後蒐集妙言小故事,積累語言,豐富語言。

a類目標: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2.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3.瞭解文言文的基本特點。

b類目標:1.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2.抓住重點詞,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和聰明機智。

c類目標:1.分組練筆豐滿文字。2.交流課外蒐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學生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讓學生參考課後註釋讀懂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把沒寫出來的內容補充出來,應做為難點來突破。抓住人物對話,感悟楊氏之子的聰惠,語言的精妙,也是本課重難點之一。

1.會寫課後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2.能正確朗讀課文,能根據課後註釋,瞭解故事內容,旁邊批註自己的感悟和不懂的問題。3.蒐集妙言小故事,準備課上交流。

閱讀教學的核心是讀,因此本課教學主要採取讀式教學法。談話匯入——講究激勵性;初讀尋疑——提倡自主性;再讀釋疑——倡導探究性;細讀解析——主張創造性;美讀品味——提倡鑑賞性;熟讀成誦——主張積累性;讀寫結合——激發想象性,意在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文言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習本課的主要方法是朗讀。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美讀—熟讀—誦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相結合,讓學生經歷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讀寫的過程,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以同學們課下積累的古代名言警句為話題匯入新題,解題。然後大螢幕出示《楊氏之子》,讓學生讀,比較與平時所學課文有什麼不同,發現文言文的基本特點,言簡意賅,使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產生興趣。

本板塊除讓學生過好生字關外,應重在讀上下功夫。首先引導學生斷句,讓他們明白應怎樣停頓,然後通過自讀,抽生讀檢查。在朗讀不盡人意時,老師再逐句進行指導,並通過表情和適當的肢體語言範讀,還原語言文字的形象,切切實實讓學生感受到讀書學習是一種樂趣。因為好的朗讀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能激qing激趣。

本板塊的教學,在學生依據註釋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採取尋找夥伴,自由結合的方式,理解內容。在彙報學習成果時,以簡驅繁,從以下幾點突破難點。

本課只有五句話。學習第一句話,應重點強調孩子姓楊,為下面的學習做鋪墊,著重理解通假字“惠”,同智慧的“慧”,但還有仁愛、善良、溫順之意。 “聰惠”一詞,說明楊氏之子既聰明又有教養。第二句重點理解“詣”字,詣多指拜訪尊敬的人或長輩,可見這楊氏非同一般,是孔君平尊敬的一個人,而且楊、孔兩家交往甚密,不然怎會“乃呼幾齣?”這個小孩怎麼會知道來人姓孔?既然如此,就不能理解為孔君平是以楊梅取笑楊氏子,而是開個玩笑,“考考”他,是不是 “甚聰惠”。第三句重點強調,孩子端來各種水果,其中有楊梅,再次強調“楊”字。第四句讓學生明白,孩子姓楊,而楊梅的第一個字也是“楊”,看來,楊梅是你們家的水果。第五句強調:“禽”不是指家禽,“禽”指的是鳥,飛禽走獸。孩子由孔君平姓孔,馬上想到孔雀,真可謂聰惠。

抓住重點詞語,反覆朗讀文中人物對話,感悟人物說話的語氣,便於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也不失為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辦法。

第四板塊:美讀品味,體會楊氏之子的聰惠(b2 10分鐘)。

學生僅僅理解了課文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昇華文字,才能活躍思維。想想:全文55個字圍繞哪三個字寫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找到“甚聰惠”後,再引導學生品讀全文的對話,體會楊氏之子之聰惠。①從“應聲答曰”可看出他反應快。②從“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會聽,能聽出孔君平話中話,也用孔的姓回敬孔。答得妙,加上“未聞”語氣委婉客氣,避免了對長輩的冒犯,且天衣無縫。③從“為設果,果有楊梅”可看出他會待客,熱情、大方、有禮。最後再讓學生讀,反覆比較有無“未聞”兩字的微妙變化,使學生感悟到:幽默風趣的一說一答,使見面的場面非常輕鬆愉快,顯示出孩子的聰明機智和應對能力。

讀書要讀出味道來,抓住關鍵詞,帶著問題讀書,才能讀出味兒來,才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

人常說:“熟讀成誦更要緊”,學完課文,然後創設情境讓學生誦背,更有利於積累語言,豐富語言。

第4篇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楊氏之子》。

第三單元以語言的藝術為專題選編課文,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讀書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積累語言。

?楊氏之子》出自《世說新語》,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主要寫了一個九歲孩子與客人笑談的經過,孩子機智巧妙的對答,令人拍案叫絕。選編這篇課文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讓學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在課文的朗讀和理解上都有一定困難,如何引領學生把課文讀通順、讀明白、讀出語言之妙,並習得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成了這節課的關鍵所在。

2、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內容,體會人物語言的巧妙。

其中第一個目標是教學的重點;第二個目標是教學的難點。一課時完成本課教學。

修訂後的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節課我以初識文言,引發興趣為出發點,通過層層深入的朗讀,瞭解內容,感悟語言之妙,習得學習方法,為以後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朗讀是學習語言、培養語感的重要手段。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以讀代講,以讀引思,以讀促悟的方式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品悟、積累、學習語言。

通過語言描繪、音樂渲染、角色表演等情景的創設引領學生很快進入語言學習之中。

先讀白話文故事,再讀文言文,在對比中學生更能感受到文言文的言簡意賅。

上課伊始,我以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同學們,老師給大家講個古代小孩的故事,他是咱們河南老鄉,家就在今天的商丘。講完故事後,我以: 這個故事古人會怎麼寫?自然引出課題(板書)。在學生對題目的質疑中,理解氏的意思,並聯系生活,在自我介紹中靈活運用氏字。

接下來讓學生在古今文的對照中,感悟文言文語言的簡煉,認識文言文,激起學生對文字的興趣,使得課未始,興已濃。

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提出讀不準的字音和難讀的句子,我相機進行指導。在讀音方面,尤其是讀準兩個多音字: 為和應。(課件)做到字音讀正確。

◇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這一句難在指以示兒的正確停頓,我引導學生通過看註釋和想象,用動作表演出指以示兒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好停頓。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一句學生往往把 家和禽連在一起讀,我通過區分家禽古今意思的不同,讓學生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礎上,做到停頓正確。

然後,通過師生合作對讀、男女生賽讀等形式,多讀幾遍,讀得正確流利,富有節奏。

1、修訂後的新課標強調強調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我先讓學生根據提示自主探究。

◇為設果,果有楊梅這一句,引導學生思考:誰為誰設果?聯絡上下文知道楊氏子為孔君平擺設水果,從中體會楊氏子待人的熱情有禮。這裡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聯絡上下文的學習方法,加深學生對文言句的理解。

◇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一句中,應聲答是怎樣回答,讓學生說說與這個意思一樣的成語(不假思索 對答如流 脫口而出 毫不猶豫)

聞是什麼意思?引導學生回憶和這個意思一樣的含聞的成語和詩句(耳聞目睹 聞雞起舞 聽而不聞 久聞大名 百聞不如一見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來理解。

聯絡舊知,以舊解新,促進了知識的融會貫通、語言的積累運用。學生在讀懂的同時又習得了學習古文的方法。

1、首先丟擲問題全文只有5句話,你覺得哪句話最精彩?,引導學生聽出言外之意,感受對答之妙,體會語言表達的藝術和人物特點。

先品讀孔君平的話,孔君平的話藏著什麼意思?他為什麼只指楊梅,不指其他水果?,啟用學生思維,進而悟出楊氏子和楊梅的聯絡。

有感悟孔君平的話作鋪墊,學生不難發現楊氏子也在拿孔君平的姓氏作文章,答得巧妙(出示句子),由此可這個孩子的聰惠(板書)惠是要求寫的生字,先讓學生觀察字形,正確書寫,然後再從間架結構上指導學生寫得美觀。)可是,書中為什麼說他甚聰惠呢?比較兩種說法……在對比中,引導學生體會楊氏子說話委婉。(板書)通過對比,能有效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因為有些語言,單獨地看,看不出它的妙處,一旦加以對比,就會凸顯其閱讀價值。

甚聰惠還表現在哪裡呢?引導學生聯絡應聲答,體會楊氏子的才思敏捷。聯絡為設果夫子等,體會楊氏子的熱情有禮。

如果來的是黃夫子、白夫子如此說,該如何妙答?在語言實踐中內化語言,形成語文能力。

3、之後,再讀課文(教師範讀),再次感受文言文的音韻美、節奏美。然後引導學生加上動作表情表演講文言文故事,重點表現出孔君平的風趣,孩子的機智,將靜態的語言文字轉化為鮮活的人物形象,達到熟讀成誦。

這篇課文只有55個字,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待人有禮、才思敏捷、說話委婉的楊氏子,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結出聰慧的果實。然後,給學生推薦不同版本的《世說新語》,將閱讀從課內引向課外,激發對文言文的興趣。使得 課雖終,思未止。

我的板書採用圖文並茂的形式,以課文為主幹,人物和語言特點為枝幹,中心詞為果實,勾畫出一棵大樹,既凸顯了本課的文眼,又給學生以啟示。

以上是我對本課的設計與思考,懇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