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楊氏之子說課稿8篇 靈感中的千鈞一髮:楊氏之子炙熱傳承

本文主要介紹了一位名為楊氏之子的教師在一堂說課中的課堂設計和教學方法。通過深入剖析楊氏之子所採用的教學策略和教材運用,為讀者們提供了一種好的示範,有助於提升教學質量和效果。

楊氏之子說課稿8篇 靈感中的千鈞一髮:楊氏之子炙熱傳承

第1篇

各位專家和領導,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第十冊第十課,課題是《楊氏之子》。

本課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全文共55字,語言簡潔、淺顯,主要講孔君平到楊家拜訪,主人不在便叫出楊家九歲的兒子。孔君平故意指著楊梅說楊梅是楊家的水果。而楊氏子卻以沒聽說孔雀是你們孔家的鳥予以回敬。中心句便是甚聰惠。而小楊修聰惠之表現主要有四:

1、能聽出言外之意。孔君平說此是君家果,楊修能明白這是孔君平拿他的姓和楊梅同為楊字開玩笑。

2、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小楊修也以孔君平的姓做文章,來回敬他。

3、反應敏捷。兒應聲答曰,應聲即為接著人家的話,不需耽擱地做出迴應,可見小楊修的反應之敏捷。

4、措辭委婉,懂禮數。未聞二字使語氣委婉,避免了對長輩的冒犯,做到有禮有節。

本文是學生在國小階段接觸的第一篇古文。像這樣短小、淺顯的古文,國小階段一共有兩三篇,主要的編入目的我想應該是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建立一個初步印象,激發學習的興趣吧。當然還為了感受祖國燦爛悠久的傳統文化。

儘管短小、淺顯,又有古詩詞學習的基礎在,但畢竟是第一次接觸,學生對本文的理解上肯定存在不小的困難。

本文又被安排在第十冊的第三組第一篇。本組的主題是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因此本課的教學不僅要幫助學生讀懂本文,還要引導學生品味文中人物特別是楊氏子的語言的精妙。在此過程中還要指導學習方法,體會文言文的特點,培養學習興趣。

根據擬定的學習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讀懂故事,瞭解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發學習興趣。教學難點是品味楊氏子的語言之精妙。

本課的教學,策略上要堅持以生為主,因為學生才是課堂的真正主人,老師的一切行為都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所以我要站在課堂的二線,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只是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學習的方向,困難的地方給予幫助。

方法上還是以讀為主,因為讀是語文學習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而富有節奏韻味的古文更需要反覆誦讀。所以本課教學主要採用誦讀法和朗讀感悟法。

(一)匯入,初步認識古文特點。在談話匯入揭題之後,課件出示課文,讓學生說說本課與以前學過的課文相比有哪些特別之處。根據學生回答,點出這是文言文,並引導歸納出文言文的特點精煉、難懂。此環節主要是為了在學生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時候建立初步印象。

(二)讀通,不僅正確流利還要讀出韻味。先讓學生連讀三遍,提醒其讀準文中生字和兩個多音字為、應。再標出節奏老師範讀一遍,讓學生感受古文朗讀的韻味,然後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在這個反覆誦讀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實現了朗讀的提升,也對古文的意思形成了一個籠統的模糊的印象。

(三)讀懂,明確故事內容。先讓學生說說大概講了什麼事,以訓練學生對古文的整體把握能力。再引導學生藉助註釋、插圖及聯絡上下文試著去理解每句話的意思,用我們的話來說一說,實在無法理解的'標出來問老師。大概五分鐘之後,讓學生先提出無法理解的地方,儘量由學生自己互相討論解答,實在不行才由老師解答。估計理解難點主要是以下幾處:1、為設果,果有楊梅。重點幫學生搞清楚誰為誰設果。2、孔指以示兒曰3、夫子。之後,逐句讓學生說說意思,期間相機糾正語病,引導學生把句子講通順,並展開合理的想象把故事補充豐滿。如父不在,乃呼兒出。一句,引導學生想象可能是誰呼兒出,為什麼要呼兒出,會怎麼呼?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明白文言文語言精煉,省略了很多內容,也留給了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需要我們去想象補白。另外在解釋孔指以示兒曰一句時,要反覆強調孔是指著楊梅對楊氏子說,楊梅是你們楊家的水果。讓學生意識到孔說這句話是別有用意,是在用楊家的姓與楊梅的楊一樣開小孩的玩笑。這是為後面品味楊氏子回答的精妙做鋪墊。因為不明白孔的用意是很難體會楊的回答的精妙的。

(四)、品讀,體會楊氏子的聰惠。全文55個字是圍繞哪三個字寫的。學生很快就能找到甚聰惠。板書惠字,同時指導惠字的書寫。再讓學生找出最能體現聰慧的句子。然後引導學生反覆品讀文中的兩句對話,引導學生體會出楊氏子聰慧的三方面表現:1、答得快,應聲答曰;2、答得妙,也用孔的姓回敬孔。3、有分寸,未聞的語氣委婉客氣,避免了對長輩的冒犯。其中第三點有分寸較難體會,需要引導學生反覆品讀比較有無未聞兩字句子的微妙變化。也可用兩種句子進行師生分角色朗讀的方式加以體會。

(五)、背誦,想象拓展。先練習有感情的朗誦全文,特別是對話的句子要讀出孔的逗小孩語氣和楊機智委婉的語氣,再試著背誦。最後讓學生想象孔聽了如此精妙的回答會有什麼反映,寫下來。並做交流。

(六)總結全文,指導寫字。告訴學生古文和唐宋詩詞一樣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我們要多讀多背。寫字重點指導曰、樑。

本課最後的板書是這樣的重點是通過這樣的板書讓學生明晰文言文的特點和學法,以及課文重點。

縱觀本課的教學,首先我對本文在國小語文教學體系中所處的位子有一個較為清醒的認識,制定了比較合理科學教學目標。整堂課始終以學生為主,堅持以讀為主,讀中解,讀中品,最後熟讀成誦。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本課教學不僅是教懂了課文,更是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激發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魯迅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葉聖陶說教是為了不教。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楊氏之子說課稿8篇 靈感中的千鈞一髮:楊氏之子炙熱傳承 第2張

第2篇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這個單元教學主題是“語言的藝術”,共四篇課文。通過學習文言文、劇本、相聲、記敘文使學生感受話言表達的藝術,並通過綜合性學習,蒐集、積累用得精妙的語言,以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來表達。

本文出自六朝志人小說《世說新語》,該書是我國第一部志人小說,在中國古典小說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這篇文言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它雖然篇幅短小,但故事風趣睿智,語言靈動,人物鮮活。通過記敘楊氏之子在招待客人時機敏而巧妙地應答,不僅使一個聰慧機智的楊氏之子的形象躍然紙上,而且文言文語言的簡要與精當也得到清晰地凸顯。課文對於第一次接觸文言文的五年級孩子,還是很新奇的。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能正確讀寫。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從反覆誦讀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

2)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悟自得,初步瞭解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根據註釋、聯絡上下文理解重點字詞,將課文讀通、讀懂、熟讀成誦。

3)學生能從文中體會到男孩應對語言的巧妙,能從課內外延伸結合中進一步瞭解我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增加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語文綜合素養。

由於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它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用詞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我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從理解課文方面看,難點在於讓學生參考課後註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且抓住人物對話,感悟楊氏之子的聰慧,語言的精妙。所以我將此作為難點來突破。

閱讀教學的核心是讀,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更是讀,因此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是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精讀―美讀―熟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讓學生讀思議相結合,經歷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的過程,使學生在讀中感知、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從而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我們每天都在用語言與人交流溝通,說到語言,我國古代言語非常精練、簡潔,例如以前我們學到過的子曰:(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2)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示課件)

1、剛才我們說到的語言稱為文言,以文言寫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世說新語》的文言文——楊氏之子(板書)

2、讀題,解題。“氏”指對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稱,“楊氏”可以解釋為楊家,“楊氏之子”意思是姓楊人家的兒子。那你就是——(指2個不同性別的學生回答。)

1、這是我們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板書:文言文),文言文中每個字或詞也許包含豐富的意思,在朗讀上和白話文也有很多不同之處,試讀出古文的韻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頓,用停頓線在文中做上記號。

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1、這篇古文,最精彩、吸引人的是楊氏子與孔君平的對話。出示對話,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讀懂他們兩人的話外之意了嗎?

2、小練筆:當然孔君平也絕非凡人,後來官至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國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楊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會誇怎麼楊氏子?而聰慧的楊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謙虛地應答呢?可以學著古人或現在我們說話的樣子來寫寫他們之間的對話嗎?

課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3、展示白話文和古文兩組對話,在對比中進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煉、簡潔的特點。

根據課文內容我將課文中重點知識呈現出來,內容精當簡約,佈局合理,能讓學生一目瞭然的感受到課文是從“孔、楊”兩姓上做文章,引發出歡樂的故事,使學生體會楊氏之子語言的精妙之處。

第3篇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楊氏之子》。下面我就從教材、學情、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1.教材內容:《楊氏之子》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組的第一篇課文。

2.教材簡析:第三組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本組課文最大的特點是在人物語言上見功力。《楊氏之子》對答巧妙;《晏子使楚》應答機智;劇本《半截蠟燭》和相聲《打電話》更以語言見長。這樣編排,就是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這是國小階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尤其是“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顯示出九歲孩子的聰明機智和超強的應對能力。

知識與能力目標: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從反覆誦讀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悟自得,初步瞭解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根據註釋、聯絡上下文讀通、讀懂、熟讀成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生能從文中體會到小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能從課內外延伸結合中進一步瞭解我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它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用詞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要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教學重點。從理解課文方面看,難點在於讓學生參考課後註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所以要將此點作為難點來突破。由此可見,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滲透,而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的畫面,創設情境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是突破本課教學重難點的關鍵。

本課教學,是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的學習,學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難如何消除畏難情緒,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有學習興趣,達到思維興奮點是組織教學的關鍵。

要重點抓讀和背誦。讀,要通過範讀,讓學生注意停頓,體味語感,而後領讀、自讀,直至正確、讀流利。釋句,要藉助註釋,帶領學生疏通文句。在此基礎上交流“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裡”以及閱讀心得。背誦,不僅要正確,還要注意停頓和語氣。

讀式教學模式的核心是讀,這與本課教學重點不謀而合,因此本課教學主要採取讀式教學法,該方法導語激趣――講究激勵性,初讀尋疑――提倡自主性,再讀釋疑――倡導探究性,細讀解析――主張創造性,精讀入情――講究情境性,美讀品味――提倡鑑賞性,熟讀成誦――主張積累性。這種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自能讀書”,又能激勵興趣、情感、意志、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遊戲激趣法、創設情境法也是本課教學中兩種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進了“讀式教學法”的讀,拓展了學生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文言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生在本課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讀。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精讀――美讀――熟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相結合,讓學生經歷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的過程,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除此之外,為了突破教學難點還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讀懂了課文內容。

師: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讀了不少書,增長了不少知識。現在我想來考考大家,考什麼?考古詩。能接受我的挑戰嗎?你可得把題目給聽清楚了。在你知道的古詩中有哪些詩篇寫到了小孩子,你能背給大家聽嗎?

?國小生愛表現自己,教師利用學生熟知的古詩入手,從而能大大啟用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學生學習探究的自信心,從而引導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2.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生字的音,讀通句子。【讓學生初次嘗試讀文言文,找出讀文言文的`問題】

本層次的教學採用自悟交流法。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要樹立 “朗讀第一位”的教學觀,這對於學生來說這是不容易的,在學生朗讀不盡人意時,老師應進行適時的範讀,老師的精彩範讀往往可以促進學生朗讀慾望的產生,形成學習的動力。能更好地領悟文言文的特點,為下面的理解和朗讀奠定基礎。

本環節以讀為主線,初步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習慣,這將為以後初中文言文的學習打下基礎。

本層次的教學採用創設情境法,創設了人物對話情境,分角色朗讀,主要意圖在於體驗語言的精巧,老師也課加入到角色扮演中,做到師生互動,改變傳統的評讀僵局,營造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促進了朗讀、誦讀指導的效率,積累了語言。

2.你喜歡孔君平說的話,還是喜歡楊氏之子說的話?為什麼?

(讓學生暢所欲言,抓住關鍵句子“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加深對人物及語言的理解。“楊梅”是一種水果,其中的“楊”與姓楊的“楊”沒有關係。孔君平故意將它們聯絡起來,開玩笑地說:“這是你家的水果。”這樣說話,因為沒有道理而顯得風趣幽默,也非常親切。楊氏的兒子,用“從來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家禽”來應答,妙趣橫生。幽默風趣的一說一答,使見面的場面非常輕鬆愉快。楊氏之子只有九歲,卻能迅速領會孔君平表達的內容和技巧,顯示出他的聰明機智和應對能力。)

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讀通、讀懂、熟讀成誦,感悟學習方法,同時也讓學生在讀中養成學習文言文的習慣。

本層次的教學採用總結法和課外延伸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通過講故事引導學生學會積累,提高語文綜合素養,體現了“大語文”觀。

這樣設計,內容精當簡約,佈局合理,能讓學生一目瞭然的感受到課文是從“孔、楊”兩姓上做文章,引發出歡樂的故事,故事中小孩子的聰慧、機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突出文章重點。

第4篇

?楊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選自《世說新語·言語》。課文通過人物對話,展現了楊氏之子的機智與幽默。整篇課文難度不大,結合課文註釋基本就能讀懂,課文的重點是瞭解人物對話的內容,以及體會語言的幽默性。

1、認識“詣、禽”2個生字,會寫“樑、詣、禽”3個字。

3、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的學習要把課文讀流利、順暢,能正確斷句。因此要讓學生多朗讀,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能熟讀成誦。

本課重點是要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對話的幽默性,要帶著學生讀懂對話,分析對話所體現的人物形象,瞭解楊氏之子是怎樣機智巧妙地迴應孔君平的。

本課的教學同時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內容涵蓋作者簡介和課文生字等內容,輔助教學。

本課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包括預習生字,結合課文註釋初步瞭解課文內容。課堂上主要是朗讀課文,能把課文讀得流利、順暢,能體會人物對話的'機智幽默。

本課的教學課時是一課時,課前要安排預習,教學流程如下:

1、利用工具書,把不認識的字詞註上音並識記字形、字義。

2、圈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不懂的地方,並思考為什麼。

1、我們每天都在用語言交流。精練得當的語言,能使我們有效地與人溝通;機智巧妙的語言,能幫我們擺脫可能出現的尷尬局面;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愉悅我們的身心。古代有一個九歲的孩子,回答別人時語言風趣機智,妙趣橫生。他的故事被記錄在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裡,大家想聽嗎?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文,也叫文言文──《楊氏之子》。

2、板書課題“楊氏之子”,講解課題意思。“楊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楊的人家的兒子。“之”是助詞,相當於“的”。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藉助拼音把字音讀正確,讀通課文。

3、課件展示生字,著重強調以下字的讀音:惠(huì)曰(yuē)禽(qín)詣(yì)

強調:“為設果”中的“為”讀作weì。“應聲”中的“應”讀作yìng。

4、引導學生讀準停頓: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於現在的“家禽”,這裡的“家”和“禽”各自獨立表達意思,因此要停頓。)

1、參考註釋,自學課文。要求:將註釋中重點詞語的解釋批註在文中,據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詞。以下字詞比較陌生或古今差異較大,學生可能提出:

②為設果:小兒(楊氏之子)為他擺出水果。設,擺設,擺出。

④此是君家果:這是你家的水果。此,這;君,您,古代對對方尊敬的稱呼。

⑥夫子家禽:您家的鳥。夫子,古時對男子的敬稱,這裡指孔君平。禽,鳥類。

(以上問題,可讓學生通過同學之間討論自己獲取答案,如學生能夠作出回答,教師則應追問學生是怎麼知道的。學生無法回答,教師可以適當點撥提示,讓學生明白字詞義。)

課文講述了樑國一戶姓楊的人家,家中一個九歲男孩機智應答來訪的客人的故事,反映出他的思維敏捷,機智幽默。

第5篇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第9課《楊氏之子》。

1、教材簡析:第三組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本組課文最大的特點是在人物語言上見功力。《楊氏之子》對答巧妙;《晏子使楚》應答機智;劇本《半截蠟燭》和相聲《打電話》更以語言見長。這樣編排,就是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這是國小階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尤其是“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顯示出九歲孩子的聰明機智和超強的應對能力。

知識與能力目標: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從反覆誦讀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語言現象。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悟自得,初步瞭解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根據註釋、聯絡上下文讀通、讀懂、熟讀成誦。)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學生能從文中體會到小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能從課內外延伸結合中進一步瞭解我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由於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它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用詞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我把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從理解課文方面看,難點在於讓學生參考課後註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所以我將此點作為難點來突破。由此可見,兩者相輔相成,互相滲透,而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的畫面,創設情境加強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則是突破本課教學重難點的.關鍵。

我採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進行教學的。因為本學期我們學校的語文是圍繞著“學會自學,學會合作”這個主題開展的,提倡學生自學與小組合作相結合,並且將山東大家韓興娥老師的“快速教學法”融合在一起。

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文言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生在本課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讀。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精讀―美讀―熟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相結合,讓學生經歷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的過程,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除此之外,為了突破教學難點還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這節課我安排了兩個課時,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第一課時(預習展示課)。課堂教學環節我共分六環節設計: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示彙報、穿插鞏固、達標測評。

第6篇

?楊氏之子》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講讀課文。第三單元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有四篇課文。《楊氏之子》是文言文,《宴子使楚》是一篇傳統的精讀課文,《半截蠟燭》是個劇本,《打電話》是一段相聲。學習這組課文,要求學生能感受話言表達的藝術,並通過綜合性學習,蒐集、積累用得精妙的語言,以不斷豐富學生的語言,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來表達。為了達成這樣的總目標,教學《楊氏之子》一課時,確定了三個目標。

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

3.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為了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我設計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而會寫6個生字型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背誦課文在第二課時完成。今天大家看到的是第一課時。

為了順利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教學流程為:談話引入→解題→初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我是這樣引入的:親愛的同學們,最近兩個周,我們都在研究語言。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愉悅我們的身心,活躍我們的生活,不信,你讀一讀《楊氏之子》這篇文章,會有同感。

(4)最後,學生看著教師板書課題,齊讀。學生看到的是生成的過程,不是生成的結果。教學的時候,生成的過程遠比生成的結果重要得多。

解題這個流程我設計了兩個教學環節(1)理解《楊氏之子》題目的`意思。分四步落實。

第三步: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題目的意思嗎?(並要求學生寫下來:楊家的兒子。)

第四步:照這樣說,我該是黎氏之女。你該是什麼呢?

第一步和第二步意在讓孩子們獲取學習文言的一些方法,為下面運用這些方法學習文言文作一個鋪墊,起個示範作用。第三步,說寫並用,希望孩子們把知識學過手(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行,說的就是這種效果吧)。第四步,是一個知識外顯的過程,也叫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過程。認知規律告訴我們:孩子們聽懂了,並不意味著就掌握了,必須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再表現出來。很多時候,我們在教學中就缺乏這個過程,因此過不了多久,孩子忘了,無論老師,還是學生,又要花時間重新去補,這就是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2)解題這個流程中的第二個環節是借住註釋瞭解文章的背境知識。分兩步展開,

第一步:自讀,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為此,我作了四個方面的知識儲備,①晉朝:歷史上的一個朝代;b《世說新語》:這就是《世說新語》的全部內容,三卷,分為德行、言語等三十六門,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②漢末至晉代:大約5、60年的時間。③氏族階層:我查過資料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指那些有錢或者有權力的人,再說通俗點,相當於今天當官兒的、大老闆這些人。軼事:史書上不記載的事。今天只用到了兩個。我認為備課應該作這方面的準備,所謂的給予學生一碗水,教師得有一桶水嘛。

第二步:自記,一個註釋,讓我們獲得了這麼多知識,讓我們再讀一次,努力記住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如果讓你根據這個註釋設計一道填空題,你認為可以把哪些內容設計成填空的內容?

第一步:出示讀書要求:把字音讀準確,把句子讀通順。今天這篇課文,要把句子讀通順有一定的難度,讀不通順的地方就停下來多讀幾遍,直到讀通順了再往下讀,這樣努力了,你都還不能解決的,一定要作上記號,待會兒黎老師幫助你。既是交待學習任務,更是讀書方法的引導。

給孩子們3分鐘的時間,可以讀35遍。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以時間為限制,保證了課堂紀律。不是限制讀書遍數。不然的話,先讀完的,沒事做,會分心,心散了,收攏來就很困難,這就是我們有時候在課堂上組織紀律難的原因之一。

照應前面的任務,也就是說,課堂上,教學環節的推進,要像平常搞管理工作一樣,佈置下去了,就要檢查;同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是學生需要我的幫助,不是老師要你幹什麼;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幫助的地方,往往會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教師而言,目標明確,避免了平均力,提高了學習效率,就學生而言,老師講的是我不會的,自然要聽得認真些,雙贏!

②抽查,抽的是兩位最差的同學,他們身上存在的問題往往有代表性;兩位同學pk,引入競爭機制,於聽的學生而言,更能引起他們的注意力,自然要聽得專心些,於兩位pk的孩子而言,最後的成功者多了一份成功的體驗,最後的失敗者增強了受挫能力。下來之後,龍方老師這樣告訴我:你們班的學生我瞭解,我發現今天的課堂上抽的絕大多數都是差生,公開課上,我不能像你這樣遊刃有餘,我不幹臭差生。我是這樣想的,這節課涉及到的都是一些基礎的知識,目光自然關注最薄弱的同學,他們的問題都解決了,其他同學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第二課時,我請的更多的就是優秀的學生,需要領頭羊帶一帶。③齊讀,點面結合,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第一步: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

我為孩子們補充了一個材料:什麼是文言文。供孩子們在預習的時候使用,為學習新型課文建立了一個認知連線點。為出示下一個教學環節作了很好的鋪墊。所以,當我藉助這樣的過渡語言,出示文言文的學習方法,交代下一個教學環節的時候,孩子們一點都不感到陌生。

今天我們朗讀文言文的時候,往往需要藉助註釋、藉助字典、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實際,翻譯成白話文。為了使意思更連貫,表達更具體,有些時候,加上一些字詞。努力試試吧,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

①藉助註釋②藉助字典③聯絡上下文④聯絡生活實際為了使意思更連貫,表達更具體,有些時候,加上一些字、詞。

第四步:交流展示:方式同上。自己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請兩位同學pk同桌互相進行寫下來。我們備課組一致認為,文言文起步階段,需要這樣的來學習。有了這些努力,第二課時很輕鬆的就完成了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背誦課文這兩個學習目標。兩節課下來,從孩子們完成的練習冊和小狀元來看,掌握的比較好,基本上實現了在課堂上就把知識學過手,不用我另外花時間去補。回過頭來看一看,將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的時候,徐然給孩子們提供了方法,但是還是陡了一些,如果,中間藉助書上的註釋過渡一下,將坡度放緩一些,也許,孩子們學得還要輕鬆一些。基於公開課的因素,備課組建議我刪掉其中的一個環節,將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這個出彩的環節放到這節課中,考慮到自身實際,我沒有采納這個建議,對不起。

你認為楊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裡,這個問題是有一定難度的,沒看教書前,我也不太明白,所以,第二課時,我更多的是藉助優秀的學生說出妙在哪裡,受他們的啟發,孩子們恍然大悟,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孩子們的發言非常精彩。背誦課文,孩子們一點夜不困難。晚上18個同學參加晚餐服務,一個小時不到的時間,所有的同學都完成了作業。由此可見,孩子們掌握得比較好!

我不知道,新課程理念下,該不該這樣上課,我一直是這樣努力的,速度很慢,很多事都在課堂上完成,家庭作業大多是讀、聽、寫的,用崔敏的一句話說,沒看到你喊娃兒抄寫,都聽寫得起,幾呼沒錯!

第7篇

?楊氏之子》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國小語文第十冊第三組的第一篇課文。本組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所選課文最大的特點是在人物語言上見功力。編排目的就是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語言。

?楊氏之子》選自《世說新語》。這是國小階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講述了樑國姓楊的一家中九歲男孩風趣幽默,機智巧妙地應答他人的故事。課文內容簡單,情節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通過本課學習,一是讓學生理解古文的意思,感受故鄉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二是讓學生對文言文有初步的認識,為以後的學習奠基;三是通過課後蒐集妙言小故事,積累語言,豐富語言。

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

2、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做到正確、節奏停頓得當、抑揚頓挫。瞭解文言文的基本特點。

3、能根據課後註釋,疏通全文,瞭解故事內容。抓住重點詞,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和聰明機智。

4、交流課外蒐集的妙言小故事,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本課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古文,學生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因此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讓學生參考課後註釋讀懂意思,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把沒寫出來的內容補充出來,應做為難點來突破。抓住人物對話,感悟楊氏之子的聰惠,語言的精妙,也是本課重難點之一。

閱讀教學的核心是讀,因此本課教學主要採取讀式教學法。談話匯入——激勵興趣;初讀尋疑——自主學習;再讀釋疑——探究合作;細讀解析——合理創新;美讀品味——領悟鑑賞;熟讀成誦——增加積累;課外拓展延伸,意在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的精神精神。

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讀,學習文言文的最好方法還是讀,因此學習本課的主要方法是朗讀。讓學生經歷初讀—再讀—細讀—美讀—熟讀—誦讀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相結合,讓學生經歷尋疑—釋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誦—拓展的過程,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解決問題。

二、結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試著有感情的朗讀“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這兩句話,要讀出兩人不同的語氣。

(2)“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沒有正面說楊梅不是我們家的,而是巧妙的從“夫子家”說起,寓意孔雀不是你們家的禽,楊梅當然就不是我們家的。

(1)楊氏之子這樣的回答,你覺得好不好?好在什麼地方?

提示:比如,別人請你幫忙,你的確沒有時間去幫忙,你是怎麼回答的?

閱讀“綜合性學習”,明確這次綜合性學習的活動要求。

蒐集積累在表達上很有特點的語言,比如:歇後語、諺語、幽默故事、古今笑話等。

第8篇

?楊氏之子》是國小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行文簡潔,故事風趣,語言睿智,人物鮮活。本課設計,以情趣為重點,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及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以讀為主線,幫助學生了解文言文的節奏韻律;以悟為根本,加深學生對文字的理解,體會人物語言的精妙。讓學生在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感受這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古典語言的韻味,體味這洗練語言中蘊含的情趣,生髮出對語言學習的趣味。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到文言文,他們的心理充滿了好奇,結合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徵,我把教學匯入的設計定位為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上課伊始,課件出示幾句四年級日積月累的古代名言,讓生齊讀,然後,我說這樣的語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讓學生感到了一種新奇和親近,從而消解了畏難情緒,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和熱情。接著,引出本課課題,指導學生理解題目意思。這點佈置學生課前查工具書了,所以不難理解,同時也滲透了學習方法。接下來,讓學生用文言形式介紹自己,很好地活躍了課堂氛圍,為接下來的朗讀訓練做了很好的暖場。

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重視朗讀訓練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優秀傳統。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讀,重點在讀,難點也在讀,在朗讀上必須有時和量的保證。這是國小生初次接觸文言文,更應該多讀少講,使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從而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秉著這一觀點,在課文的感知環節中,我拿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按照讀通課文——讀好課文——理解課文的程式好好讀書。

學生初讀課文語速過快,停頓不準確。於是我示範朗讀,並告訴孩子們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語速要慢。然後課件出示正確的停頓方法,讓學生再讀。我發現學生朗讀文言文文的語感還是欠火候。於是我又範讀了個別難讀的句子,再採取學生配樂自由讀、男女生比賽讀的方法,讀了好幾遍,學生終於把文章讀得韻味十足。雖然花了不少時間,但孩子們讀得饒有興趣。我明顯地感受到孩子們找到朗讀文言文的感覺了,學習興趣逐漸濃厚了。

為了讓學生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學生讀懂故事的基礎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詞“甚聰惠”,問:你覺得楊氏之子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用文中一個詞回答。再問:你從文中哪裡體會到楊氏子甚聰惠?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孔君平與楊氏子的對話以及關鍵詞“應聲答曰”來體會。接著,師生合作,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朗讀體會“孔雀是夫子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兩種表達的不同,來感受楊氏子應答之委婉。在這個過程中,我堅持“以讀為本”的訓練,讓學生與語言充分地接觸,品嚐語言的“原汁原味”,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更有效地與文字進行情感溝通,產生共鳴。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語文的工具性要求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文言文的理解是學生面臨的一個難點,文言文的語言凝練,一些字有古義和今義的區別,不能簡單地憑著字的今義去歪曲文字的原義。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很重視對理解文言文的學法指導。看註釋、聯絡上下文、查詢資料書、多讀等方法都是巧妙滲透出來,學生可以更輕鬆地接受、掌握。我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幾個問題:說說每個句子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詞句;這樣學生們用上學習古文的方法,自主學習,還解決了疑難字詞,學生都能把整句話的意思說出來,把故事完整地講出來。

接下來的遷移拓展內容及課後作業,及時讓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體會語言的藝術,並學會積累、運用,讀寫結合,提高語文綜合素養,體現了“大語文”觀。

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老師要以生為本,圍繞學生的需要來組織教學。備課時,我充分考慮了學情,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規律、心理特徵進行教學設計;上課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以學定教,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只是在關鍵的地方加以點撥,引導學習的方向,困難的地方給予幫助。這樣的課堂才是有實效的。

總的來說,教學目標基本達到了,但還有一些不足之處。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做得最不好的就是在引導學生感悟與深入理解的過程中,難以把握深淺,深度不夠,孩子們難以理解,深度太過,孩子們收穫不大也浪費時間。還有,在提問學生回答問題時,沒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致於部分學生沒能大膽積極地發言,所以整體教學節奏顯得略微鬆懈,背誦任務也沒能當堂完成。所以,我要讓自己在課堂中更有激情,提高課堂組織能力和語言表現力,感染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我覺得自己在課堂評價語言上需要好好下功夫,使評價語簡明準確,親切巧妙,以起到更好的激勵作用。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懇請各位專家老師提出寶貴建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