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假如教學反思4篇 "破繭成蝶:教學反思的力量"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後,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回溯、檢查和思考,找出問題和不足,進而改進和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的一種教學自我調節方式。通過教學反思,教師能夠深入瞭解學生的需求和學習情況,優化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實現教育教學的最大化效益。

假如教學反思4篇

第1篇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這一基本理念,我採用整體性閱讀,適當點撥教學法。重點朗讀指導的只在第一段,後兩段有待加強鞏固。在品讀全文後,啟發學生合作討論,想一想、說一說,給它們畫更多最需要的東西,試著整合文字,縱向地深入文字。課並不到此為止,世界上還有更多的不幸誰最需要幫助?拿起手中的神筆,把你們的願望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以說話,寫話,畫畫為載體,既橫向拓寬了教材。詩中的省略號更給大家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也是本節課的一處亮點。同學們說的挺不錯的,

另外,在這節課上我也出現了不少問題如:前面時間用的較多,使得後面說一說,實現本課的情感目標。最後擴充套件延伸,說說假如你有一枝神筆,你會幹些什麼?假如你有一隻馬良的神筆,你要畫什麼呢?畫出你的願望,再把想法寫在旁邊的時間被佔用,學生運用的時間沒有落實到位,與美術課的整合沒有完成,留下了教學遺憾!

假如教學反思4篇

第2篇

?假如》是新教材二年級語文課文中的一首兒童詩,主要內容是借馬良這枝神筆,表達少年兒童的美好心願。

一葉一知秋,一花一世界,小小的課堂,表達的是一份小小的心願。文字是靜止的,但因為師生之間的互動,所以文字有了鮮活的生命。課堂的魅力也許正在此。

音樂與文字的結合,特別是朗讀的時候,利用的好,它會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氣氛,進而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從培養學生認真的聽他人讀課文的習慣上來說,音樂的出現,所起的作用反而是畫蛇添足了。再則,當學生讀課文並不熟悉的情況下,音樂所起的作用究竟能產生多少作用?我覺得問題的關鍵是落實好對文字的教學。

課堂的教學要善於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引導。課堂是充滿變數的,教師無論設計出怎樣的教學思路,在教學的經過中都是要產生許多變化,而面對這些無法預料的變化,對我們教師提出了很高的應變要求。

第3篇

?假如》是一篇詩歌,作者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的發自內心的關愛。啟發我們都要關心關愛他人。本詩每小節都採用“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開頭,寫出自己的願望,結尾省略號留有懸念,便於學生想象。在課堂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儘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程度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在本節課的開始,我採用了以故事的形式將學生引入文字,提升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接著我指導學生對本課生字、詞語做了分析總結,但由於時間不足,字詞只做了簡單、個別的學習,有點流於形式。

在此環節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抓住關鍵問題展開學習,我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演小樹,體會小樹的困境,激發學生對小樹的幫助、關愛,接著我依次講了給小鳥畫穀粒,給西西畫好腿,引導學生互相關心,團結友愛,做一個善良、無私的人。並及時給學生灌輸“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思想。

拓展是拓寬語文知識面,拓寬學生思維,因為語文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在本課最後環節中我讓學生通過自由想象,續寫課文,孩子們都能進入個體想象的空間,拓展也得到了落實。

其實,本課富於童真、童趣,很適合低年級孩子學習。也許由於我的教學環節設計得過多、過重、過難,一節課下來,學生顯得較為疲乏。

課後,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學思想,覺得自己的新課標、課改理念的認識還需提高,儘管語文是一門藝術,但它還得遵循兒童年齡特徵,不能只顧自己的展示而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否則你的心血也只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朦朦朧朧的概念和印象,很難讓學生從“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

人們常說:“細節決定成敗”。在本節課堂上,我還存在著很多細節需要指正,以後我會明確自己努力的方向,克服自己的不足,帶著新收穫,再次走進新課堂。

第4篇

?假如》這是一首詩歌,是一篇神話故事。借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殘疾人發自內心的關愛,啟發我們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這首詩歌在寫作特色上,結構相同,都採用“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的句式,結尾用省略號留有懸念,便於想象,語言通俗,朗朗上口,我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把新舊資訊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有發現,自有發展。

一、注重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豐富的學習情感。

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語言訓練。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於增強語感,發展語感。通過緊抓文中重點字詞的理解,以讀為主,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課文,運用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有太陽和沒太陽、有食物和沒食物、健康與不幸的比較,讓孩子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讀好課文。從情出發,噴發愛心。誦讀課文這一環節不僅可以積累語言材料,增長知識,同時可以全方位地積澱語感經驗。

二、重視學生個性培養,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故事的形式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並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注意挖掘孩子的內心,朗讀這首詩時,孩子產生許多共鳴,小鳥捱餓的痛苦,鳥媽媽尋食的艱辛,很容易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為孩子無私奉獻的感情;孩子對大自然、對小動物、對自己的朋友有種無言的感情,由此自己也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的“假如”。通過小練筆的方式,將孩子真善美一面展現出來,課上孩子的“假如”,讓我感受到一顆無私而又純真的愛心。

教學設計時想引導學生運用學習方法,自主學習、探究課文,但是語文教學總是一種缺憾的藝術,總有所欠缺。教師的教學的心理素質需要加強,以免影響到教學臨場發揮。比如在複習詞語“哭泣”的時候,學生容易將“泣”讀錯,如果能夠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及時將“穀粒”的“粒”和“哭泣”的“泣”作比較,相信同學們不會再讀錯了。以及在配樂朗誦這一部分,我教學時選擇全班集體誦讀,這個環節如果能夠指名一兩位同學伴著美妙的音樂進行誦讀,教學的效果會更加的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