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快樂的節日》的教學反思4篇 "從"快樂的節日"中學習:教學反思"

本文主要反思了在教授《快樂的節日》這篇課文時,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積極參與。通過對課堂活動的分析和反思,本文探討了如何更好地利用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快樂的節日》的教學反思4篇

第1篇

這是一篇以歌曲《快樂的節日》的歌詞為內容的詩歌,內容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生動形象,旋律歡快、活潑,是孩子們愛唱的歌曲之一。詩文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反映了少先隊員們歡慶自己節日時快樂、幸福和自豪的心情,表達了他們長大後決心報效祖國的志向。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珍惜今天,熱愛生活,憧憬未來的教育影響。

全詩以“樂”為線,心情之樂、成長之樂、理想之樂、場面之樂,貫穿全詩,生動地描繪了少年兒童歡慶節日時的快樂心境和恢熱鬧的情景。我認為只有一遍遍地朗讀,多層次、多種形式的朗讀,才能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快樂的心情。因此我精心設計了課堂,想讓學生學得既輕鬆又快樂。課前我與學生進行了談話,讓學生們介紹自己知道的節日,在回憶的過程中重新體會到過節時的快樂心情。我隨機引出你們在幼兒園是怎麼過六一兒童節的。因為有親身體驗,小朋友很容易感受到當時的快樂。快樂洋溢在他們的臉上,為課文的學習作了鋪墊。接著,我就直接揭題,在國小裡的第一個兒童節馬上就要到來了,今天我們就提前來過一個《快樂的節日》(板書課題)這樣的匯入比較自然,而且學生把快樂的回憶拿出來了。

低年級學生的模仿能力特別強,所以我設計了教師範讀。教師範讀不僅可以讓學生在老師富有感情的朗讀中初步感受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通過老師的“情”感染學生,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學生與文字的距離。因此,我讓學生閉上眼睛,自己深情並茂地把課文朗誦了一遍。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感受到了快樂的情緒。把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來後,讓他們迫不及待地去讀課文。當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後,就要讓學生進一步感悟和體會。我比較尊重學生的選擇,讓他們挑選自己認為讓他覺得快樂的小節有感情地讀一讀,初步感受節日的快樂。

理解課文第三小節的時候,我和孩子們一起暢談自己的理想,接著再引申到我們應該感謝祖國什麼?這樣做,是為了降低學生對理解文字的難度。孩子們給了我較滿意的答案,他們說,因為祖國給了我們寬敞明亮的教室,有的說因為祖國能讓我們吃飽穿暖,天天開開心心地學習,這時,我就補充說,是啊,祖國媽媽給了我們那麼好的學習環境,我們現在用的'課本就是免費教材,就是祖國媽媽給我們的,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珍惜一切,通過聯絡實際讓學生覺得祖國媽媽給我們的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從而突破了這個句子的理解,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當然,我覺得這節課上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閱讀、感受、體驗課文時,還需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讀課文,去感受課文,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應多給孩子體會與理解,讓他們真真切切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快樂的節日》的教學反思4篇

第2篇

?快樂的節日》是人教版語文第二冊的一首詩歌。這首詩歌共三節,通俗易懂,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孩子們在過節時的快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立認識文中的三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熱愛生活、享受快樂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美,培養學生的語感。

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利用課程的整合手段,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開始。”,這句話一點不假。如在這節課上,我利用播放與課文內容相符的音樂課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讓學生隨著《快樂的節日》歌曲唱歌、做動作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次、注重學生特的體驗。由於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個性差異,因此他們的體驗也會有所不同。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特的體驗,用“你心情怎樣?你想怎樣去讀?”讓他們讀出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摸索、體驗。再次、重視指導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參與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老師在課堂上要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真正會學,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學生自由讀自己喜歡的自然段時,我建議學生們自己摘、讀好詞好句;模仿文中的其中一句話,自己說一句。這一環節讓學生覺得自己是本堂課的小主人,學習的積極性更加高了,同時模仿寫句子發散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他們的想象空間,從知識、能力方面進行了學習。由於前面的摘記好詞好句,我們在平時的彈性作業中也有做,所以這一環節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當然,這節課上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在讀中體驗,在讀中學習還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去完成,可以讓學生具體說說你從哪些詞語或句子中體會到了快樂,讓學生更加深入地去品讀句子,昇華感情!又如:聯絡生活實際不夠,可以讓學生通過回憶生活中使你感到快樂的事情,讓學生帶著這份體驗去品讀文字,可能學生在朗讀時,更有激情。

第3篇

?快樂的節日》採用擬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天真活潑的孩子們的幸福和快樂,表達了他們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本來在我的.教學構想中,我是打算分小節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結合圖展開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深情朗讀與背誦。可是,上下來,發現效果沒有預期的好,主要問題體現在:學生對於有些文字無法理解,想象空間比較狹窄,所以整堂課上得比較僵硬,不夠活潑。

1、對教材把握還不透。這首詩我們小時候就接觸過,也唱過《快樂的節日》,但是如果對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多加了解一下,我想在備課的時候,會更加用心思考幫助學生理解的輔助手段。同時,這篇文章的體裁是詩歌,本身自己對詩歌的特點等還了解得不夠,所以課堂中為學生提供的學習臺階也不夠,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詩句本身就是一個難點,再加上鋪墊有限,所以孩子們理解起來更加有難度,導致課堂氣氛不夠活潑。

2、對學生關注還不多。在課堂中,對孩子們的關注還不夠多,因為課堂氣氛不夠好,孩子們的理解想象等有侷限,所以,可能自身的情緒受到影響,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把重心放在了知識重點上,急於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這些知識重點,而忽視了孩子們的掌握程度與課堂需求。

與前面幾課較之,這一課無疑是比較失敗的。儘管後來重新補過,但是效果還是沒有那麼好。我想:以後碰到這種特殊體裁,有較深遠的寫作背景的文章,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反思是磨礪自己的過程,樂於反思是不斷進步的前提。

第4篇

上完課後,我對本節課的過程進行了反思。教學中,我的意圖是以同學為主體,充沛發揮同學學習的主動性,尊重同學主體的學習需要,讓同學讀題、讀文後提出問題,並以此來組織教學,試圖用同學自身想了解的問題鉤住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使同學的學習成為一個自覺、自願的心理渴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培養同學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和問題意識。面對今天的課堂,我甚感沮喪和困惑。

首先,對同學能力估計缺乏。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他們不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還需要老師引導著,在老師的協助下慢慢走入課文,逐步完成與文字的對話。而我未作引導就把整首詩“扔”給同學,同學未深入感悟課文,又讓同學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問題當然是成堆的。雖說這一偏高的要求(“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是課標對中年級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在二年級開始滲透也未嘗不可,但既是培養質疑問難意識,就應在同學提問的基礎上作指導,然後師生一起對問題作歸併梳理,確定本堂課著重解決的目標,再圍繞目標在教師引導下深入學習。而不是不顧同學實際、課堂教學的時間限制一個勁地鼓勵同學提問,然後又讓同學讀文後討論逐個解決。

第二,對教材特點掌握不透。課文是一首詩,詩不同於一般記敘文,時間、地點、人物之類的──敘述清楚,詩講究意象,想象豐富,跳躍性比較大,理解時較多地依賴同學的想象和對語言的感受力,應該說學習時比一般文章更困難一些。對於生活閱歷淺、語言感受能力還不強的二年級同學來說,尤其如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更應該利用音樂、圖象、語言等多種教學手段為同學的學習提供臺階,讓他們一步一步走入詩中,讀詩、聯想、悟情。

第三,對教學理念理解不深。讓同學在讀題、讀文章後提出一些想了解的問題並以此組織教學,確實是一種體現同學的主體性、培養質疑問難意識的好方法。但是,體現同學的主體地位、培養同學質疑的意識並不意味著一定要以同學提出的問題組織教學。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有的方法,在甲地是鮮花,在乙地可能是毒草。也就是說,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萬能的,都有其適應性和侷限性,只有在適應的條件下,才幹顯示其效果和威力,否則,便會暗淡無光。所以,教學本課時,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和同學的特點,繼續創設情境,讓同學在情境中反覆讀詩,喚起生活經驗,在教師的語言引導下自讀自悟,領會詩意,然後把詩編成故事講給大家聽,最後也可進行質疑問難。這樣操作也同樣能體現自主性、培養質疑問難意識,還更富有情趣。

如此看來,教學理念從書本從教師的頭腦走到課堂,關鍵在於教學方法的選擇,而這必需基於實際情況:包括同學情況(年齡、知識、能力、興趣等)、教學內容(課文的體裁、語言特點、內容與同學生活的距離等)、教師情況(文化素養、教學技能、教學風格等);理念在課堂上的體現方式不是唯一的,不在形式,更在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