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陶淵明讀後感4篇 春山詩情・陶淵明感悟

《陶淵明讀後感》是一篇以陶淵明讀書為主題的文章。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深受人們喜愛。這篇讀後感將通過對他的作品的閱讀和理解,分享我們對他的思想和藝術風格的認識和讚賞。

陶淵明讀後感4篇 春山詩情・陶淵明感悟

第1篇

“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一句應該是對陶淵明一生避世的真實寫照,他二十九歲入仕,沒過多久回家;三十五歲再出仕,後又丁憂回家,這樣來回了四次,縱觀他的出仕之路,應能看出他的恬然、真意。他並不是不食人間煙炎的,他的田園,一直與俗世相關。陶淵明,他是真的“詩人中的詩人”。

文中提到他的真性子,我想他的真是矛盾的,他一生去尋找自然,尋求安靜閒適,說得更俗一點,他只是想尋找一個能安心喝酒的地方。於是有了“桃花源”,於是有了文中的“素心人村落”,但另一方面他又尋找自己實現抱負的門路,但我想他和明朝大思想家“心學”的開創者——王守仁一樣,在人生的最後十幾年裡,尋找到了。或許是一個雨夜頓悟,或是一次酒醒後的吟思,他尋找到了真正的“真”。於是返璞歸真,他的心中應該是壯麗河山,但他用身邊東西表現他們,而他與王守仁不同,他並不想傳世,他僅僅是當一個老農民陶淵明,頭戴葛巾帽,腰掛酒葫蘆,放蕩山水之間,形骸田園之際。

迴歸田園的陶淵明,田間地頭總能看到他的身影,“開荒南野際,守拙故園田”“既耕且已種,時足讀我書”……由此看來,陶淵明的田園就是俗世田園,實實在在田間幹活,又實實在在地反饋生活。他是雅得那麼俗,既“倚南窗以寄傲”,又“帶月荷鋤歸”,他並沒脫離俗世,所有詩中的“閒適、恬淡、雅韻”都來自他的素心,融合成了他個人的“靜謐”。

陶淵明一生貧苦,這是他的抉擇,不想奉承上司,所以直接回家,檀道濟前來巴結,請求出山,面對糧食與肉,淵明並未放棄尊嚴,放棄品格,奉勸檀道濟帶回去,自己也在次年十一月,貧病交加死去,這是他的抉擇,不禁令人思考,當我們面臨抉擇時,應如何選擇?我想這有個答案,堅守自己的品格,順從自己的本性,信任自己的直覺,做好自己的抉擇,這應該也是陶淵明寄情山水的源頭之一吧。

“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是寫陶淵明,一人被生活打磨得食不果腹的人,卻依然能用一雙美的眼睛寫生活,不能不說,這才是“真性情”。

陶淵明讀後感4篇 春山詩情・陶淵明感悟 第2張

第2篇

先生不知其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陶淵明似乎早就知道自己會名揚天下,所以趁早給自己起了個筆名。這種看似隨意的筆名很多,像三毛、二月河。改天咱也起一個!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感情五柳先生把不愛說話、沒啥理想當做優點炫耀了。要是放我身上,那一定會招來這孩子內向、不要強、老實之類的話。這在如今張揚個性的時代豈能站穩腳跟?愛讀書是好事,可是不深究又怎能有所“會意”?這讓我想起了一篇題為《讀書與裝相》的文章。書是要好好讀的,書生可不是裝出來的。

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家窮還愛喝酒,不會是喝窮的吧?親戚好心請幾頓,他還喝完就走,也不給人刷刷筷子洗洗碗。估計他老婆也不喜歡他喝酒吧,種點莊稼還“草盛豆苗稀”!酒鬼,好喝懶做的酒鬼!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

你看看,都窮成這樣了,還樂顛顛的,安之若素。作為兒子,作為丈夫,作為父親的他,肩負著三代人的責任哪!唉!

就這麼平平淡淡的過一生,也太沒志向了吧?既不能上戰場殺敵,又不能為國家富強出謀劃策,就只想著自己?自私!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

寫自傳的人總得誇誇自己好到什麼程度,只看到優點,看不到缺點。鄙俗啊,可憐!

先生的小日子真滋潤,終日優哉遊哉,“無論魏晉”,那就當一個混世的魔王好了。

讀了《與陶淵明對話》這篇佳作,我被他那歸隱田園的想法深深打動。我不由得幻想著在一片竹林中,有我的一間小木屋。

我的小屋不大,周圍竹木叢生,百草豐茂,鬱鬱蔥蔥的樹木把它與汙濁的世界隔離了。小屋周圍翠蘚堆藍,白雲浮玉,幾樹青松常帶雨,光搖片片煙霞飄。有菊花開得正盛,開啟用紅楊木做的門,一股自然清香撲鼻而來。門邊掛著做工精細的鳥籠,籠中小鳥已然不見——我放它迴歸大自然自由飛翔。

我的小屋沒有空調,但冬暖夏涼;我的小屋沒有電子產品,在這裡安靜無擾地閱讀是最大的享受;我的小屋遠離城市的喧囂,只有甜甜的鼾聲與朗朗的書聲。這兒,一半是書房,一半是臥室。書房的古書用竹簡雕刻而成,隨意散落堆放在地上。每晚在用草蓆鋪成的床上,伴著蛙聲蟲鳴入睡,酣然踏實;清晨則隨著雞啼醒來,淡泊恬然、自在安詳。

我的小屋是一派好景象: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桂花。故此,常有大自然的“客人”造訪。子時,一隻梅花鹿到訪,我用琴聲配襯她的舞姿;午時,一隻金絲雀趕來,我用畫筆勾勒下這片刻的美好……

我居陋室而不悲,因為這裡沒有嘈雜;我粗茶淡飯菜根香,因為有豐盛的精神食糧;我只身一人而不怖,因為我不忘初心……關上木門,我邁著輕盈的步伐漸漸走遠。回頭遠望,我的小屋是精神深處的家園與寄託,讓我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現實世界中小憩,放飛心靈,享受雲淡風輕。

第3篇

前段時間我們學了文言文《桃花源記》,讀完這篇文言文,我不禁想起了在外婆家無憂無慮的好時光。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一桃花林,中有一河,河上有漁。雖然是文言文,但意思很明確,它讓我們跨越千年的光陰,感受這桃林的美。桃花林中並沒有生長著其他的樹,這是僅屬於桃花的天地,只有各色各樣的粉,純淨,沒有一絲雜質;“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簡簡單單的十七個字,卻描繪出了桃花源裡的場景。場地開闊,房子沒有外面的世界那般東歪西倒,田地很肥沃,偶爾會看見幾只田鼠在裡面穿梭自如;池塘很乾淨,沒有什麼爛樹枝爛葉,池塘邊上放著幾個漁網,桑樹長得很茂盛,可以看見幾只鳥兒在上面張望;竹子有很多,一支支又粗又高,沙沙作響;“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多像外婆家的情景啊!老人們坐在門口,享受的著日光浴,眼神慈祥地看著在那忙著抓蝴蝶的孫子孫女。人到晚年,還有著兒孫陪伴,這應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桃源代表著人們內心對世間美好的嚮往,抱有對世間的期待,是精神世界中為自己對世界保持陽光心態的一片小天地,一個伊甸園,在現實社會的醜惡和黑暗下,這片桃源更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境。我的媽媽心裡就有這片不染的桃園,我曾問她:你看過無數疾苦與病痛,經歷各種痛苦與不公,無奈,你怎麼還能這麼樂觀,單純?媽媽說她心裡有伊甸園,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嚮往,無論經歷多少磨難,總會想到伊甸園裡是美好的,完美的。我們雖然身處在各種不幸與痛苦中,但只要我們的精神處在心中的桃源,就不會感到絕望,這是一根精神支柱,可以讓我們活得更加樂觀,自在。

我願在外婆家的桃花源裡不長大,享受兒時的一切。也願我和我的媽媽心中都有不謝的.桃花園!

第4篇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幼時,讀不懂陶淵明,更讀不懂這千古名篇——《桃花源記》。如今細細品味,猜想著那該是一個多麼美好的地方啊!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躺在兩棵桃樹中間的草地上,手上捧著一本自己最喜歡的書,清風徐徐,任憑那無數片桃花瓣飄落在自己身上。樹上的花想來更加美麗,定是白的似雪、粉的似霞了。桃樹葉有的已經長大成型,摸上去油亮油亮的;有的如花苞般蜷縮在一起,朦朦朧朧,像是剛睡醒小孩的眼睛。一覺睡醒,身上早已蓋了一層厚厚的桃花被了吧。真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啊。

夏天,是生機盎然的季節。偌大的桃花園絕對是個天然的“避暑山莊”。瞧!桃樹長的多旺盛啊,樹葉竟是那樣密,密的漏不下一絲陽光。偶爾微風吹過,樹葉搖曳,把陽光剪的支離破碎,陽光便從樹縫兒裡掉到地上去了。

桃花源多美呵!美得讓人不可思議,讓人逐漸懷疑事件的真實性。自從《桃花源記》被現代人譯出來後,震驚中外。全世界的人都紛紛尋找桃花源的所在地;有的人甚至想去建立一個“桃花源”。為了尋找它,我們踏遍了千山萬水,儘管我們心知肚明,那很可能只是徒勞,只是陶老先生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的一種精神寄託罷了。

等我們累了、乏了、悔了、恨了,重新踏上歸航之時,回到家鄉之時。我們這才幡然醒悟,原來……我們苦苦找尋了多時的桃花源,竟然在自己的家鄉,是啊,家鄉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嗎?鳥鳴聲聲、花香陣陣,到處綠樹成蔭的的小鎮不就是最美的桃花源嗎?

願天下所有人永遠銘記自己的家鄉。記住,家永遠是你心目中最美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