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小石潭教學反思8篇

老師通過教學反思來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通過寫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找出教學中的不足,加以改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小石潭教學反思8篇,感謝您的參閱。

小石潭教學反思8篇

小石潭教學反思篇1

在教學《小石潭記》一文時,一位教師運用課件製作了幾幅精美的圖片。有石潭概貌圖,有石潭游魚圖,有石潭氛圍圖。教師一邊引導學生熟讀理解課文,一邊出示圖片。學生興致盎然地看著圖片,讀著課文。看到教學的這幅情景,我總感覺有所欠缺。

語文學習是感悟積累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言中探究,通過語言文字來浮想聯翩。這則案例把書上的文字簡單地製成幾幅圖展示給學生,說白了就是把課文的描繪從圖片中找出來。學生看到了圖片,但缺乏了想象和思考,這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告訴我們:“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一些教師煞費苦心地做出圖畫般的多媒體課件展示給學生,這樣做往往會淹沒了學生思維的空間,掩蓋了想象的過程。反之,讓學生自我構建圖畫,儘管構建的圖畫並不一樣,但卻是學生自己思考的結晶。

小石潭教學反思篇2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刻畫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淒冷幽深的環境,借景來表達自己在貶官生涯中孤寂淒涼的心境。我認為像這樣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可以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因此我決定在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領會文章的借景抒情的寫法。我以嚮導的身份,以課後訓練一"發現石潭——潭中風物——潭水來源——潭上氛圍"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起遊覽小石潭。

課堂上我豪情滿懷,由介紹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憂和喜的心態變更,引導學生從"動靜結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借景抒情"等角度解讀課文,一路領著學生欣賞作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入情入理,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進。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訓練:外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遊覽景區,假如請您作為設計者去設計景點,你會怎麼設計學生也設計了不少貼切的景點名稱:"聽水徑","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臺","看溪亭"……

可是第二天上課時我卻發現同學們朗讀不過關,有讀破句子的現象,對一些字詞的理解也有錯誤。雖然後來進行了補救,但我覺得效果不是那麼理想。反思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發現主要問題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疏忽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根本環節。他們畢竟只是八年級的學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多,再加上我所教兩個班的學生有85%以上都是外來民工子女,不僅語文根底單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學習慣,所以他們的文言文語感很差。

第二,基礎知識落實的還不到位,這對課文的朗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文言文的閱讀要建立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只有弄懂了課文意思,讀起來才會連貫,流暢。否則的話,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都將造成一定的影響。

第三,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部分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查閱資料,自學課文的能力,在經驗中也具備了寫作方面的一些知識,例如"動態描寫,靜態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借景抒情"等。但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始終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理解和概括,包辦代替。儘管我講得很到位,但學生還是簡單的接受而沒有自己的內化,吸收過程。

以後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還是要注重朗讀和字詞的教學,不能忽視這類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落實。另外,文言文儘管不如現代文那麼明白曉暢,但學生仍然應該作為學習的主體,給他們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機會。

小石潭教學反思篇3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的特殊目的就是發展智力,培養聰明人。”近年來,教改中越來越多的語文教師呼籲“把語文的基本訓練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聯絡起。”“把語文的基本訓練同發展學生的智力聯絡起來。”的確,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已成為當今語文教學的一個熱門話題。可是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卻是語文教師深感棘手的問題,我有一點不夠成熟的看法,願意坦誠地談出來,以就教於廣大同行。

我認為,設定疑問和表情朗讀的有機融合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智慧思維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我的《小石潭記》的教學就是對這種教法的探索。

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質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遊記,由於課文註釋比較詳細,學生參照註釋一般可以看懂課文的大意,用不著逐字逐句串講,教師的任務是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精妙傳神的表情朗讀,使學生對文中所描寫的景物產生明晰的“視覺形象”,從而喚起幽美深邃的審美情趣。基於這種考慮,我在備課時,深入鑽研課文精髓,精心設定了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授課時,設疑質問,並配之以表情朗讀,結果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勇躍發言,時而是熱烈討論,時而是皺眉沉思,時而是會心歎服,時而是懊悔沮喪……思路暢通,思維活躍,拓展了思維空間,真正訓練了學生的思維活動。

?小石潭記》第一自然段共四句話,寫作者如何發現小石潭以及小石潭的概貌。第一二句著重描述了作者一行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對此,我提出如下問題: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②為什麼要“伐竹取道”?這說明了什麼?③小石潭的位置如何?作者的遊覽方向怎樣?④這兩句描寫提示了小石潭的哪些特徵?顯然,回答這些提問並不難,可是要準確深入地理解問題卻又有一定的難度,而且這種理解需要經過周密的思考才能完成,也正是在這種貌似簡單的問答而實則頗費心機的思慮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才真正得到訓練,這種主動性強、思維活躍的求知方式當然比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記取的方式效果要好得多。特別是在解答此類疑難時,有些問題難於直接回答,需要學生互相討論,這就更能誘發興趣,拓展思維。例如,小石潭的地理位置如何確定?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哪個方向觀察景物的?回答這兩個問題可依靠課文的內容,輔之以下列圖表。經過綜合思考,不難發現,小石潭位於小丘以西一百二十步的地方,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岸來觀察景物的。

北一百二十步北

西②東西①東

小石潭小丘

溪流南南

可是,稍不細心就會出錯,有些同學可能會認為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西岸來觀察景物,因為他思考到“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也有人可能會認為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北方向觀察景物,因為他考慮到“潭西南而望”,與此相對,人就應站在東北方向。其實,只要仔細思考就會發現,這個問題本身就蘊含有一定程度的迷惑性。小石潭的地理位置怎樣確定,以小丘作為參照點,那當然是在小丘往西一百二十步的地方。人的遊蹤方向就複雜一些。若以小丘作為參照點,可以認為人是站在西邊,若以小石潭為參照點,則人應是站在小石潭的東岸。這裡,能否正確選擇參照點就是能否對這個問題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

隨著對上述一系列問題的思考解答,教師有意識地對課文進行表情朗讀,以強化學生的視聽感知印象。如問題④:這兩句話揭示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特徵?板書並表情朗讀“水尤清洌,如鳴佩環”,創設一種水聲清脆,潭水空靈的意境,使學生得到一種審美滿足。再如,第一自然段第三四句話,概寫石潭狀貌,由此可見,小潭石有何特點?潭四周的環境怎樣?設問之後,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板書並表情朗讀:全石底,近岸,坻、嶼,嵁,巖,千姿百態。板書重點,簡潔醒目,強化視覺效應;表情朗讀,渲染潭石潔淨完整,多姿多型的特徵,強化學生的聽覺感知印象。這樣,視聽結合,聲情畢備,充分喚起學生的審美情趣。又如第一自然段第四句話從側面描寫潭石,精微細緻,令人驚歎,試問,這兒寫了翠蔓的幾種情態?板書並伴之以節奏分明的表情朗讀,“蒙絡搖綴,參差披拂。”以喚起學生豐富的審美聯想,從而促使他們體會到作者描繪景物是多麼的細緻準確。連這普普通通不大為人注意的翠蔓,作者也寫盡了它的形情狀態,真可謂寫景細緻入微,精妙過人。

?小石潭記》第二自然段直接描寫動靜狀態的游魚,間接突現潭水的清澈透明,著重表現一種遊賞的“樂趣”。此段寫魚,精微細緻,頗見波瀾。講授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①“百許頭”、“空遊無所依”說明了潭水的什麼特徵?②游魚的動靜遊態,作者描繪得清晰可見,這又說明了什麼?③為什麼游魚,先是“佁然不動”,繼而“俶爾遠逝”,復而“往來翕忽”?①、②兩個問題,學生能馬上回答:潭水清澈見底,空靈透明。游魚的概數,遊動之所託,動靜之態,作者看得清清楚楚,潭水的清洌當然明顯可見。問題③有較強的思考價值,可讓學生討論:“佁然不動”說明游魚靜處飽享陽光的恩賜,並沒覺察人的到來;“俶爾遠逝”表明游魚的靈敏迅捷,一旦發現岸上有人就迅速跑開;“往來翕忽”則又說明游魚的善解人意,隔會兒後,魚兒發現人並無害己之意,於是乎往來穿梭,結伴遊行。游魚的忽靜忽動的變化,分明暗示出一種自然景觀的“樂趣”,作者用靜觀的.方法來發現物的“自得”之態,所以,游魚的“往來翕忽”在他看來是“似與遊者相樂”。魚人逗樂則又表明作者沉乎其內,靜觀默察,忘懷世俗而怡然自得。通過這種分析討論,綜合歸納,學生不僅理解了文中生動有趣的景物描寫,也進一步體察到作者渴望擺脫世俗紛爭的思想情趣。領悟到了這一點,也就不能理解下文的“悽神寒骨”的含義了。顯然,這種研讀、討論、分析、推論、判斷、綜合的思維活動既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探索問題的能力,又誘發了他們豐富奇特的思維想象,使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達到深刻、準確、豐富的程度。

當然,對於這類語言凝鍊優美的文章,單純的設問質疑,是難以讓學生品味到其中的藝術精華的,緊張的思考和熱烈的討論之中應貫穿著教師精當的板書設計和傳神的表情朗讀。針對第二自然段,不妨作如下板書設計:

概數:百許頭,空遊無依

游魚靜態:月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相樂

動態: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不難看出,板書設計思路清晰,醒目耀眼,易於記誦。與此同時,配之以聲情並茂的表情朗讀,著意創設一個鮮活靈動、富於意趣的潭境,這就更能觸發學生的激情,牽動他們馳騁想象的風箏線,使他們獲得身臨其境、靜觀潭魚之感。可見,無拘無束的自由討論,微妙緊張的縱橫思考,簡潔醒目的板書設計和創設情境的表情朗讀的有機融合,對於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訓練他們的智慧思維活動有著多麼重要的作用。

?小石潭記》第三自然段寫潭源溪流的“斗折蛇行”,第四自然段寫潭境的“悽神寒骨”。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些主旨,我作了如下設問:①作者為什麼用“斗折蛇行”來比喻潭源溪流?②小石潭環境如此潔淨幽美,同遊者三五成群,為什麼作者卻說“寂寥無人”、“悽神寒骨”、“其境過清”?安排學生討論,深入思考,教師適時點撥。問題①:鬥折,言溪水之亮(陽光之下)之曲;蛇行,摹溪流之動之曲。一句之內,突發異想,動靜配置,一再比喻,作者描物狀景,精工細微,於此可見。問題②不直截了當地提問潭境給人的感覺如何,而是巧設矛盾,製造懸念,誘發好奇,引發深思,這種奇巧之問比平白無餘的提問更能激發學生的智慧思維。潭境的清幽冷僻,悽神寒骨,渲染出作者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帶來的悲涼、抑鬱的心境。這一層,學生只要略知時代背景,並不難於理解,可是,問題②的提出,卻能促發他們對作者心境作更深入的理解。同遊隨從,三五成群,在作者看來,卻是“寥寂無人”;潔淨雅緻、充滿情趣的幽美潭境在作者看來卻是“悽神寒骨”。思而索之,作者的抑鬱悲傷該是何等的深沉厚重。

同樣道理,積極的思索討論之中穿插著教師或同學抑鬱悲涼的表情朗讀,更能強化學生的視聽感知,喚起他們的審美聯想,使他們能夠身同感受地理解作者,如此思讀、記誦課文也就化難為易了。

總之,《小石潭記》的教學一反傳統模式,通過奇特巧妙的設疑質問、生動有趣的師生對話,來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藝術精華的思索,通過簡潔醒目的板書設計來強化學生的視覺感知,通過繪聲繪色的表情朗讀來加深學生的聽覺效應,通過逐層深入的點撥來引導學生的整體思維。課堂效果表明,教師點了,學生想了;教師講了,學生知了;教師鬆了,學生緊了。無疑,這種旨在訓練學生智慧思維的教學方法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

越來越多的語文教改呼聲都強調,中語教學應著力於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的設疑質問和表情朗讀的有機融合就是對這個現實問題的探索。作為一種粗淺的嘗試,這種教法也有或此或彼的漏洞,不過,基於培養學生的語文智慧思維的宗旨,我願與各位同行一道攜手共進;我也堅信,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的語文教學必將大有收穫。

小石潭教學反思篇4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 “永州八記”中的名篇,作者從多角度、多層次描繪了小石潭清幽秀麗的風景,渲染出了小石潭周圍幽深冷寂的氣氛,同時借景抒發了作者被貶永州時孤寂悲涼的情感。全文篇幅短小,卻清晰完整地敘述了作者發現小石潭,欣賞小石潭、離開小石潭的整個過程,並且有詳有略。本文描寫生動細緻,富有詩情畫意。40分鐘的一節課,給我總體的感覺是學生預習充分,積極參與課堂、思維活躍,發言踴躍,確實比我預想的課堂效果更好一些。但在整節課中,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回顧這一節的課堂教學,小結下面幾點以便在以後的教學中引起重視。

1、要明確目標、突出重難點。沒有明確的課堂目標,沒有重難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會顯得凌亂不堪,學生在課堂上就如同無頭蒼蠅,東跌西撞,一會兒便思維中斷,久而久之,神志就遊離於課堂之外,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聽課效率。針對本文作為遊記散文的特徵,結合七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我為本文設計了三個學習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整體感知文字;

(2)學習本文抓住特徵描寫景物的方法;

(3)結合背景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課堂就有的放矢、重點突出了,經過實踐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2、要有清晰的課堂思路。一節容量大且有效的語文課,必須有清晰的課堂思路,做到課堂環節清晰、嚴謹、層次分明,從而保證學生聽課的連貫性、有效性。本節課教學內容設計為:自學反饋——初學感知——研讀賞析——品讀賞析——質疑探究——總結訓練六大環節,每一個大的環節中又設計若干小的問題,這樣由淺入深,逐層展開,就符合了學生的學習規律,使學生收到很好的效果。

3、重視對文字的解讀,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

?小石潭記》一文值得探討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解讀文字時,要教會學生抓住兩個關鍵點:一是景物的特徵及對景物的描寫方法;二是滲透於字裡行間的思想感情。在教授本文時,我教給學生欣賞景物描寫的方法(即從正面和側面來描寫)並分析景物描寫的作用。這樣既教給學生如何賞景,又教會他們如何寫景。如在讓學生欣賞小石潭周圍的青樹翠蔓時,我本想引導學生去感受青樹翠蔓“蒙絡搖綴”的繁密茂盛,“參差披拂”的動態之美,但偏偏有一個叫黃嫣然的學生抓住了“青樹翠蔓”中的“青”和“翠”兩個字,體會到了景物的色彩美,從而感受到景物的盎然生機。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但我當即給予肯定,從而帶動學生各抒己見,豐富了課堂內容,活躍了課堂氣氛。

4、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上,時時要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這一原則。於是在本節課中我採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合作研讀文字,並在我的組織下讓學生自己去探討本節課的重難點,結果發現效果較好。但也發現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沒有得到充分關照,這也是本節課的遺憾之處。

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俗話說“教無定法”,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從培養學生的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方面隨時調整自己的方法,以不斷提高課堂效率。

小石潭教學反思篇5

本學期,我校開展了以“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為主的課堂教學改革,它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實行自主性學習,首先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消除學生的思維惰性,打破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為此,教師應轉變觀念,堅持“先學後教”,建立課堂自學、討論、質疑、點撥的新格局,確保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下面我結合《小石潭記》一課的教學,談幾點粗淺的想法。

一、關於文言文字、詞、句意的教學。

現行使用的語文教材,文言文書下注釋對重、難點句子均作了翻譯,這些都為文言文教學中採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模式提供了方便。我們在講授文言文時,改變了以往老師講,學生聽、記,“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對照註釋和預習卷提供的譯文,嘗試解決重點詞句的意思,對有疑難的字句做上記號,接著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相互幫助自學,解決自學過程中碰到的個別疑難。如果仍有疑難則舉手向老師質疑,由老師引導基礎好的學生幫助解決,如學生都不能譯講則由老師講授。接著老師指名學生逐字逐句翻譯,檢測學生的自學效果,這樣可以讓學生暴露存在的問題,較好地完成文言文字、詞、句的學習任務。

二、關於文言文朗讀的教學。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任務之一,為了培養學生朗讀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確的讀準字音,把握好朗讀節奏,我們也可以運用“先學後教,當堂訓練”這種模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即先讓學生試讀,其餘學生和老師隨時指出讀錯的字音和斷錯的句子,指出後再由學生重讀,如果學生讀不準,則由老師範讀指導。在不斷試讀訓練中提高朗讀水平。今天課堂上請的這個學生基礎相對比較好,讀得比較流暢,因為在課前,我已經佈置學生讀熟,甚至要求他們背誦課文,但課堂上還是有讀錯字,學生能夠加以糾正。但我覺得本課在朗讀指導上還是存在問題的。因為是公開課,我怕時間不夠用,所以先放播音員的朗讀,讓學生更快地把握朗讀句讀,其實這樣做的確能節約時間,但對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是不利的。我設想,假如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每人先讀一句,肯定能發現朗讀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先自己發現,再播放朗讀錄音,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我想在後面的文言文教學中多放手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

十運用改編法進行突破。有些文章的主題、內容、人物形象不好把握,這時,你可以嘗試對文字進行改編,把遊記改成導遊的解說詞。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如何品味本文的語言、體會寫景的特點,可通過讓學生們來當一回導遊來實現:

1、熟讀成誦,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

2、小組合作、探究,給《小石潭記》中的景物設計景點。

3、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現場解說。

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既能夠走入文字,又能走出文字,只有在學生與文字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作者之間進行廣泛的的對話,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拓展遷移。

小石潭教學反思篇6

新《課標》中對中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提出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新課標也指出“評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九年級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有較強的形象思維能力和習慣,易於在形象思維和學習興趣方面進行啟發與引導;但由於接觸文言文還不夠多,他們對文言知識的積累還不夠豐富,文言文學習方法及技巧還比較生疏。而《小石潭記》雖是一篇美文,值得賞析借鑑的地方很多。但文中個別語句晦澀,詞語活用現象較多,是學生理解課文的一大障礙,因而疏通文意、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是本課的重點;由於年代久遠,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樂與憂,理解作者在貶謫期間孤獨悲涼的心境,是教學的難點。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充分朗讀,課前預習時讀,課上自讀、聽讀、挑讀,在熟讀掃清字音障礙的基礎上疏通、積累、感知作者的情感,同時我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疏通、積累的習慣,放手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通過設定一系列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互動中強化學生的主觀感受和體驗。

回想整個教學過程,我感到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以利於今後的教學。

一、 目標具體,評價及時,做到了目標、內容、評價的一致。 因為是第一課時,我以掃清字音、字義障礙,感知作者情感為切入點,確定了四個學習目標

1、 掃清“悄愴、佁、坻”等字的字音障礙,能夠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採用先自主疏通、後合作釋疑的方式,疏通文意。

3、 辨析、積累“以、可”等一詞多義及“悽、鬥、西”等詞類活用。

4、 能夠找出體現作者心境的語句,結合課前查閱的背景資料,領會作者的情感及寓情於景的寫法。

整個教學過程緊扣這四個目標展開,學生每完成一個目標,我都會通過檢測、提問等方式及時評價,做到心中有數。四個目標完成後,我又通過鞏固練習對學生進行綜合檢測。應該說,學生對這節課所學清清楚楚。學會了什麼,哪個環節還有欠缺明明白白。

二、教學過程中力求立意高遠,還學生以自主學習的空間

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更不是根本任務。記得在第一次給學生上文言文課時,我就讓學生討論過為什麼學習文言文,我理解其根本任務是讓學生接受古代文化的薰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這樣面對一篇文章,如果肢解開來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學生與古人的對話,學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於是第二個環節疏通文意。依據新的課程標準,文言文閱讀可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我大膽地刪節了過去串講這一環節,完全讓學生藉助註釋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可小組討論,仍無法解決的再拿到課堂上大家共同討論解決。在疏通的基礎上,我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辨析、積累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通過檢測發現

學生掌握的很好。學生學習熱情很高,比以往的串講效果好得多。在感悟作者情感、領會寓景於情的寫法一環節,我設定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小組研討,輕鬆突破教學難點。

教學中由於過多地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關注目標的達成,致使有些環節考慮不周。如在問題的設計和教學各環節時間的分配上把握不夠準確。主要表現在問題提出後,不同層次學生理解接受的差距較大;課堂上留給學生交流探討,呈現個性化研究結果的時間不夠充分。

另外我在課堂上的語言方面還有待提高。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其語言表達的能力將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教師教學的語言藝術的提高,對於一個教師來說,應該成為一種自覺地追求。我們是教師,話說好了就會讓學生感到無比的舒適,從而產生美感,會大大地縮短教師與孩子們心靈的距離,會在課堂上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俗話說:“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只有深深被教師的人格魅力所打動,才會對其所教的科目產生濃厚的興趣。而教師留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就是語言藝術。一個語言表達能力強的教師,他的話更易感染學生,學生也更容易進入他的課堂中。

大凡成功的教師都善於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教學素質。根據實際情況調節教學進度,調節教學策略,提高語言魅力,這是教學機智,唯有在實踐中不斷地鍛鍊才能養成。我以後一定會不斷地學習,來提高我的個人素質。

小石潭教學反思篇7

?小石潭記》是唐代著名文人柳宗元被貶柳州時所作的一篇美文。文章通過寫美麗的小石潭來寄託自己被貶的悲涼情懷。文字優美,景物如畫,情感真摯。將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石潭寫的令人嚮往。然而從語文教學的角度來看,我卻總是將課上的平淡無味,總不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無法讓他們跟我一起欣賞美景,從而走入柳宗元的內心世界。這是我的一大遺憾,這次上課前我頗費了點思量,希望能有所突破。很快我有了第2課時的好點子,但第1課時著實想不了什麼有新意的設計。最後沒辦法只得作罷,我想這第一課時學生又會沒什麼勁吧。

因為文言文教學的第一課時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紹作家作品,接著朗讀正音。能熟讀後進行字詞的梳理。鞏固字詞方面的知識。學生也大概瞭解安排。這樣的課有什麼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課上的很流暢,學生也在配合,但總是少了點什麼。你一看就知道學生是在學,可他們並不快樂。他們是在被灌著知識。這樣的課堂我上著也不舒服。我喜歡課堂上時不時湧現出七嘴八舌的討論,我要看到的是學習 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哎,我還是沒辦法上好這課啊。”眼看著內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裡暗自悲嘆。

然而在課文快結尾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打破了課堂的沉悶。

在翻譯最後一段時我問,誰來翻譯這段呢?閭世傑舉起了手,我請了他來作答,他流利的翻譯了最後一段:“一起遊玩的有吳五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隨的還有崔家的兩個後生,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一。”我讚許的點了點頭,然後說翻譯的不錯。這時周航舉起了手。我很詫異地問他,有什麼問題嗎?

“我發現了課文裡的一處矛盾。”

我一下有點發愣。從我的教學設計來看並沒有討論問題的環節,如果從教學進度講我可以讓他課下再來探討。可是,我看出學生們的眼睛正閃亮地盯著他呢,他們一定特別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讓他說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滿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時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的,如此好事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在瞬間的思考後我示意他繼續

“課文前面寫 寂寥無人,可最後又寫同遊者,這不矛盾嗎?”

我聽了後眼前一亮馬上讚許地說,“周航同學提的問題很有道理,有沒有同學幫他解答一下呢?

學生們的情緒明顯被調動起來了。馬上就有幾個學生躍躍欲試地舉起了手。

生1:我認為矛盾。因為那幾個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遊玩又怎麼會有寂寥無人的感覺呢?

生2:我覺得這不矛盾。作者也許又是象《湖心亭看雪》裡的張岱一樣清高孤傲,不屑與世人為伍,所以前面說“寂寥無人”。

學生的話讓我震驚不已,他們能結合舊知識來看待新問題,真不錯呀。於是我微笑著點頭,剛想點評點什麼馬上又有一個學生站了起來。

生3:我不這樣認為。我想這不矛盾。他說“寂寥無人”是說除了他們幾人之外再沒有其他人了,再說老師您介紹背景時也說他們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淪落人,應該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較贊同第2個同學的意見。雖然他們幾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華最高,希望能有所作為,他的情緒是無法向外人言說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無法理解,所以我還是覺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無人,哪怕有幾個朋友一起,還是覺得小石潭“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討論熱火朝天地進行著,一個個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議地由孩子們的口中說出。甚至連成績差點的也參與了進來。直到下課鈴響,學生們好像還意猶未盡。看著這一切我的心裡興奮不已,順勢就佈置了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後通過各種途徑查閱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經歷及當時的心理狀況,以便更好地瞭解寫這篇文章時的柳宗元。

下了課我還久久不能平靜。語文課堂不是就應該這樣嗎?各執己見,暢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學生真正地參與了進來。而且敢於創新,敢於質疑。這不正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嗎?平心而論學生提的這個問題本身與課文大意的講解關係不大。在一切向著考試的理念下,這個問題甚至從來沒被我提到過。然而他們發現了。如果我當時為了課堂進度,斷然阻止了這個問題的討論和思考,那將會極大地打擊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以後的語文教學。而且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能使學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這無疑是給本課第二課時中理解作者情感這一環節打下了極好的基礎。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話,語文課堂就是要善於利用興奮點,抓住關鍵點,製造爭論點。

我今天正是製造好了這個討論點,才點燃了學生的興奮點,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來了。如果經常這樣做,又何來語文課堂的死氣沉沉,又何來教師講得口沫懸飛,學生卻昏昏欲睡的尷尬呢?

這一方式對於文言文課堂來說尤為重要。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太多的“滿堂灌”之風,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其結果是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得吃力。而且因為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知識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後的課堂都像今天這樣,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他們帶著愉快的情緒去學習,那學文言文對我的學生來說就不是難事了。

不過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將語文課上“活”除了課堂上適時製造爭論點外,還要求教師備課要精,急智要強。雖然我要達到這些還有一定距離,但這堂課給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課堂生動起來,讓我的學生愛上語文。

小石潭教學反思篇8

因為文言文教學的第一課時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紹作家作品,接著朗讀正音。能熟讀後進行字詞的梳理。鞏固字詞方面的知識。學生也大概瞭解安排。這樣的課有什麼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課上的很流暢,學生也在配合,但總是少了點什麼。你一看就知道學生是在學,可他們並不快樂。他們是在被灌著知識。這樣的課堂我上著也不舒服。我喜歡課堂上時不時湧現出七嘴八舌的討論,我要看到的是學習

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哎,我還是沒辦法上好這課啊。”眼看著內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裡暗自悲嘆。

然而在課文快結尾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打破了課堂的沉悶。

在翻譯最後一段時我問,誰來翻譯這段呢?閭世傑舉起了手,我請了他來作答,他流利的翻譯了最後一段:“一起遊玩的有吳五陵、龔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隨的還有崔家的兩個後生,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一。”我讚許的點了點頭,然後說翻譯的不錯。這時周航舉起了手。我很詫異地問他,有什麼問題嗎?

“我發現了課文裡的一處矛盾。”

我一下有點發愣。從我的教學設計來看並沒有討論問題的環節,如果從教學進度講我可以讓他課下再來探討。可是,我看出學生們的眼睛正閃亮地盯著他呢,他們一定特別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讓他說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滿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時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的,如此好事何樂而不為呢?於是在瞬間的思考後我示意他繼續

“課文前面寫

寂寥無人,可最後又寫同遊者,這不矛盾嗎?”

我聽了後眼前一亮馬上讚許地說,“周航同學提的問題很有道理,有沒有同學幫他解答一下呢?

學生們的情緒明顯被調動起來了。馬上就有幾個學生躍躍欲試地舉起了手。

生1:我認為矛盾。因為那幾個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遊玩又怎麼會有寂寥無人的感覺呢?

生2:我覺得這不矛盾。作者也許又是象《湖心亭看雪》裡的張岱一樣清高孤傲,不屑與世人為伍,所以前面說“寂寥無人”。

學生的話讓我震驚不已,他們能結合舊知識來看待新問題,真不錯呀。於是我微笑著點頭,剛想點評點什麼馬上又有一個學生站了起來。

生3:我不這樣認為。我想這不矛盾。他說“寂寥無人”是說除了他們幾人之外再沒有其他人了,再說老師您介紹背景時也說他們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淪落人,應該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較贊同第2個同學的意見。雖然他們幾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華最高,希望能有所作為,他的情緒是無法向外人言說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無法理解,所以我還是覺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無人,哪怕有幾個朋友一起,還是覺得小石潭“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討論熱火朝天地進行著,一個個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議地由孩子們的口中說出。甚至連成績差點的也參與了進來。直到下課鈴響,學生們好像還意猶未盡。看著這一切我的心裡興奮不已,順勢就佈置了作業。要求學生回家後通過各種途徑查閱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經歷及當時的心理狀況,以便更好地瞭解寫這篇文章時的柳宗元。

下了課我還久久不能平靜。語文課堂不是就應該這樣嗎?各執己見,暢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學生真正地參與了進來。而且敢於創新,敢於質疑。這不正是新課改理念所倡導的嗎?平心而論學生提的這個問題本身與課文大意的講解關係不大。在一切向著考試的理念下,這個問題甚至從來沒被我提到過。然而他們發現了。如果我當時為了課堂進度,斷然阻止了這個問題的討論和思考,那將會極大地打擊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以後的語文教學。而且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能使學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這無疑是給本課第二課時中理解作者情感這一環節打下了極好的基礎。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話,語文課堂就是要善於利用興奮點,抓住關鍵點,製造爭論點。

我今天正是製造好了這個討論點,才點燃了學生的興奮點,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來了。如果經常這樣做,又何來語文課堂的死氣沉沉,又何來教師講得口沫懸飛,學生卻昏昏欲睡的尷尬呢?

這一方式對於文言文課堂來說尤為重要。傳統的文言文教學太多的“滿堂灌”之風,最容易走入“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的誤區。其結果是教師教的辛苦,學生學得吃力。而且因為課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知識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後的課堂都像今天這樣,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他們帶著愉快的情緒去學習,那學文言文對我的學生來說就不是難事了。

不過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將語文課上“活”除了課堂上適時製造爭論點外,還要求教師備課要精,急智要強。雖然我要達到這些還有一定距離,但這堂課給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課堂生動起來,讓我的學生愛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