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市委組織部選拔任用黨政正職幹部的經驗材料

市委組織部選拔任用黨政正職幹部的經驗材料

市委組織部選拔任用黨政正職幹部的經驗材料

近年來,我們綏化市委認真執行《幹部任用條例》,堅持用好的制度和好的作風選人,不斷深化幹部制度改革,改進幹部選拔特別是黨政正職選拔任用方式方法,把擴大民主貫穿於民主推薦、徵求意見、全面考察、充分醞釀、集體決定等全過程,堅持民主與集中相結合,靠制度和規範保證公平公正選拔任用幹部,探索了一條靠機制選人、用制度管人的新路子。2019年初,我們經過認真調查研究、上下反覆徵求意見、常委會討論,制定出臺了《綏化市縣(處)級黨政正職領導幹部調整任用工作暫行辦法》、《綏化市縣(處)級黨政正職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辦法》,並以市委檔案下發執行。同時還利用電視、報紙等媒體進行公開宣傳,增強幹部選任工作的透明度,主動接受社會廣泛監督。這一辦法的出臺實施,為我們選準用好乾部提供了可靠保證。2019年以來,我們共調整和選拔任用縣級黨政正職44人,其中縣(市、區)委書記、縣(市、區)長20人,市直部門負責人24人,參與的幹部群眾達到2600多人次,真正落實了群眾對幹部選任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社會反響比較好。主要做法是:

1、組織大規模民主推薦,把初始提名權交給幹部群眾。提名推薦是選拔任用幹部人選的必經程式和基礎環節,是“第一道關口”。堅持這一程式,可以比較好地解決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如何尊重民意的問題,解決以往由少數人選人、在少數人中選人的問題。對此,我們綏化市委在選拔任用黨政正職幹部工作中,把初始提名權交給廣大幹部群眾,把民意作為幹部提名人選的重要依據,擴大民主推薦幹部層面,變哪裡幹部缺職就在哪裡小範圍推薦為全市大範圍公開民主推薦,變等額推薦為差額推薦,使人選提名建立在廣泛民意的基礎上。縣(市、區)和市直部門黨政正職的人選問題,一直受到各級幹部群眾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縣級黨政正職出現空缺或根據工作需要進行調整時,首先公開職位、公開推薦條件標準和差額比例,並在民主推薦大會上公開推薦。除了按照《幹部任用條例》規定參加民主推薦範圍外,還吸收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民主黨派人士、社群群眾代表等參加民主推薦大會,擴大參與民主推薦人員範圍。一般每個職位按2至3名人選進行推薦。市委組織部對市級領導幹部、離退休老幹部、縣處級領導幹部、其他代表等不同層次人員的推薦情況彙總推薦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在符合條件並且得票相對集中的幹部中提出初步建議人選,每個職位一般不超過5名。具體操作中,不單純地以票取人,根據推薦結果、職位需要及年度考核等情況,經市委領導研究後,每個職位提出1至3名建議人選。比如在2019年縣(市、區)領導班子換屆期間,我們對縣(市、區)黨政正職人選先後組織了三次推薦,參與民主推薦的幹部群眾達2129人次,來自基層的2330多名“兩代表一委員”參加了對各級班子及成員的民意調查,範圍之大,人數之多,是以前所沒有的。通過民主推薦,使領導班子配備和幹部調整使用有了堅實的民意基礎。兩年來,有20名素質好、能力強、廉政勤政的幹部在公推中得票較高,被市委提拔到縣(市、區)主要領導崗位。有11名過去市委重點掌握的幹部,由於公推得票較少,沒有得到提拔任用。

2、擴大徵求意見面,充分聽取市委委員、候補委員的意見。廣泛徵求意見也是發揚民主、保證幹部選任質量的重要過程。黨的地方各級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是一個地方黨的領導機關的重要成員。委員參與黨政正職等重要幹部的選任,有利於實行正確集中,有利於擴大黨內民主,更有利於選準用好乾部。在組織大規模民主推薦黨政正職之後,就按姓氏筆畫排列的提名人選採取召開會議或書面送達的方式,徵求市委委員和候補委委員意見。委員對每個職位建議人選中推薦1至2名人選,也可以另行推薦他人,在徵求意見表上說明理由並署名。對徵求意見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反覆比較後擬定提名人選,之後再徵求紀檢監察機關的意見。提倡委員、候補委員署名,是為了進一步增強大家的政治責任感,更好地對黨組織負責、對事業負責、對廣大幹部群眾負責。在經過大範圍民主推薦確定提名建議人選的基礎上,進一步徵求市委委員和候補委員意見,這樣既增強了市委委員和候補委員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又發揮了他們在幹部選拔任用上的把關作用。兩年來,我市選配縣級黨政正職均徵求了市委委員、候補委員的意見,保證了選人用人質量。目前,這些幹部在各自的崗位都取得了比較突出的工作業績,在2019年度實績考核中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廣大幹部群眾的充分認可。

3、實行差額考察,努力實現好中選優。幹部考察工作是正確識別、評價幹部的基礎性工作,是防止用人失誤的關鍵性環節。在幹部考察工作中堅持走群眾路線,在更大的範圍內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使幹部考察工作更加公開透明,更加公正公平,更加科學規範。市委著眼於提大學聯考察工作的透明度,讓更多的群眾參與到考察工作中來,擴大考察的覆蓋面,提高準確性,制定出臺了《關於實行幹部差額考察的實施意見》和《縣(市、區)和市直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實績考核實施辦法》,實行差額、量化和延伸考察。在面上民主推薦、徵求市委委員意見、到提名人選所在縣(市、區)或部門二輪民主推薦的基礎上,經過市委主要領導和組織部研究確定考察物件,並組織實施考察。其中被確定考察人選為2至3名的,堅持同等對待、同一標準,在不同層面、不同範圍、不同地域實施考察。通過對多個人選的比較分析,真正把最優秀的幹部選拔到領導崗位,做到優中選優。同時將實績考核評價辦法運用到幹部考察考核之中,突出抓好民主推薦、民主測評、民意調查、實績分析、個別談話、綜合評價等關鍵環節,保證把幹部的工作實績和表現考實考準,形成以實績論高低、評優劣、定升遷的工作導向和激勵機制。在考察過程中做到“三個延伸”,即對任現職時間較長的幹部考察延伸到前兩年、對任現職時間較短的幹部考察延伸到前一崗位、對幹部八小時以外考察延伸到社交圈,力求通過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把差額人選的比較優勢、個性差異、共性特徵考察清楚,加強了對幹部的綜合認定評價,有效解決了考察質量不高的問題。兩年來,結合換屆工作需要,對擬提職或重用的40名縣級黨政正職人選均進行了大範圍組織考察,保證了提職人選的質量。

4、堅持正確集中,實行常委會和全委會票決制。集體討論決定,是幹部任用的關鍵環節。在這個環節上擴大民主,對用好乾部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把民主集中制落到實處,建立科學民主決策機制,把常委們的意見充分體現出來,讓大家充分行使幹部任用表決權,實行了常委會任免幹部無記名投票表決制,真正把幹部任免的決策權交給每位常委,在擴大民主的基礎上,實現正確集中。對此,市委制定了《市委常委會無記名投票表決幹部任免事項具體操作辦法》,變過去的口頭表決為無記名投票表決,具體工作中,堅持做到“四不討論”、“三不定”,即沒有民意測驗和民主推薦情況的不討論,未經組織部門考察的不討論,未進行醞釀協商的不討論,與會班子成員不超過三分之二時不討論;
會議臨時動議人選不定,意見不統一有爭議拿不準不定,表決票不超過應到會人數半數以上不定,縣(市、區)黨政正職任用人選經常委會票決後,我們還按規定提請市委全委會議進行票決,有差額人選的還要進行差額票決。2019年以來,提拔任用縣處級黨政正職人選都經過了市委常委會票決,其中20名縣(市、區)委書記、縣(市、區)長人選都經過了市委全委會票決,全部滿票通過,在換屆選舉中都高票當選。

5、強化全程監督,防止和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風。把監督貫穿於幹部的推薦、考察、醞釀、決定等選拔任用各個環節,實行全方位、全過程有效監督,防止用人失察失誤和“帶病上崗”、“帶病提拔”的問題。我們制定了《綏化市幹部選拔任用工作全程記實暫行辦法》,對意見受理、推薦提名、組織考察、徵求紀檢機關意見、醞釀協商、討論決定、公示調查、重要事項等環節中進行全程記實。聘請27名政治意識強、敢於負責的離退休老同志為幹部工作監督員,定期聽取他們對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意見和反映,每年都進行一次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滿意度測評。發揮12380舉報電話作用,暢通群眾監督渠道。在具體工作中,我們做到在任前環節,嚴把推薦提名關,嚴把廉政審查關,嚴把經濟責任審計關,嚴把上級審查報批關;
在任中環節,嚴把標準條件關,嚴把決策質量關;
在任後環節,嚴把任職公示關,嚴把談話警示關,嚴把責任追究關。2019年縣(市、區)領導班子換屆結束後,市委、市紀檢委召開了新提職幹部警示教育會議,市委領導作了廉政警示教育講話,對新任幹部提出了嚴格要求。兩年來,我們對黨政正職的選拔任用都嚴格執行了全程監督記實制度,明確監督的主體和責任,建立記實檔案,使推薦、考察、醞釀、決定等各個環節都有據可查,保證選人用人的各個環節置於黨委和幹部群眾的監督之下,營造了風清氣正的選人用人環境。

通過對縣處級黨政正職選拔任用工作的實踐探索,進一步推進了幹部選拔任用工作的規範化、民主化、科學化,營造了靠實績不靠“實力”,靠工作不靠“運作”,靠基層不靠“上層”的良好用人氛圍,提高了選人用人公信度,煥發了領導幹部的工作激情,形成了人心思進、人心思上、比著幹、摽著乾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縣(市、區)領導班子換屆之後,各地想發展、謀發展的勁頭空前高漲,出現了競相發展的良好狀態,招商引資、專案開發建設成為了各地經濟發展的主旋律,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201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實現457.7億元,增長11.5%;
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7億元,增長17.1%;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81元,分別增長9.9%和9.3%。全市合同引資93.2億元,增長32%,到位率50%。全市開工3000萬元以上專案60個,投資49.8億元。全市上下呈現出一派安定團結、政通人和、文明和諧、蓬勃發展的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