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國小英語課中文說課稿

導語:“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湧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以下是本站小編整理國小英語課中文說課稿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國小英語課中文說課稿

  一、說教材

說教材包含三方面內容,分別是: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我將分別從單元內容和知識整合兩方面來闡述。

1.從單元角度來看,新標準英語教材是以模組為單位進行編排的,每模組包括三個單元,圍繞同一個話題—“童話故事”為題材無論是對話,課文還是練習,都與此話題密切相關。遵循國家《義務教育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來設計教學活動,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表演對話,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強烈願望。

2.從知識的立體整合角度來看,

在七年級下Module7部分我們就已經接觸到了be動詞的過去式,因此學生對動詞的過去式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在此基礎上我們在本模組要學習實意動詞的過去式,為下面的學習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我依據英語課標,制訂瞭如下目標: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

(1) 語言知識:語言知識部分,我將從功能,語法,詞彙三方面進行分析。

功能:按時間順序描述故事發生的經過。

語法:一般過去時(規則動詞)。

詞彙:學習掌握本單元的28個短語。

(2)語言技能:語言技能部分,我將從聽,說,讀,寫方面進行分析。

聽:能聽懂簡單的故事。

說:能用一些規則動詞的過去式敘述過去的事情。

讀:能讀懂簡單的故事,明白其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情節

的先後順序。

寫:能用一些規則動詞的過去式對故事情節進行描述。

學習策略:

3)學習策略: 自學策略:能嘗試閱讀一些簡寫的英文童話故事。

合作學習策略:注意從他人的演示中汲取知識。

(4)情感態度:通過閱讀童話故事提高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感受學英語的樂趣。

(5)文化意識:試比較中國童話與外國童話的異同。

(三)本單元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掌握28個新單詞。

難點:結合學生學習實際情況,通過講,練方式突破重難點。

二、說學情

我將分別從知識儲備和認知能力兩方面進行分析。

(1)知識儲備:由於學生在七年級下Module7部分我們就已經接觸到了be動詞的過去式,因此學生對動詞的過去式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在此基礎上我們在本模組要學習實意動詞的過去式,為下面的學習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生活經驗:七年級的學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尤其對童話故事這一話題更感興趣,藉助這些興趣和好奇,學生在閱讀本節課對話內容時就顯得很輕鬆,很愉悅。

本節課屬於英語新授課,對話課課型,我主要採用了高效課堂“交際化”式。

三、說模式

本節課屬於英語新授課,對話課課型,我主要採用了高效課堂“交際化”式教學模式。

基本理念是:“交際化”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的聽說技能為主要的教學目標,為達到這一目標,需要理解和掌握基本語言知識,需要熟練掌握語言交際用語。最終讓學生能夠在相同或相似的交際場合,靈活運用所學的句型、用語言進行口語交際。

四、說設計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模式,我對本單元內容具體做了如下四個環節的設計:①單元匯入 明確目標 ②圍繞目標,教師指導 ③課堂小結 單元迴歸 4當堂檢測 及時反饋

五、說板書

板書的'目的是從直觀上讓學生了解本節課的知識資訊,在設計上將其分為主機板與輔助性板書,在主機板上分為兩部分,即key phrases 與key structures,明確重難點,清晰明瞭地體現課堂教學內容。輔助性板書將一些重要概念,知識性的回顧寫在黑板另一側。

六、說評價

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課將運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方式來進行課堂評價。

七、說開發

依據英語課程標準,我本節課開發了以下資源:

1.文字資源:包括學生用書,教師用書,課程標準,學生練習冊。英語教材是英語課程資源的核心部分,英語課程標準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

的主要依據目標,通過認真研讀教材和課標,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課後及時使用英語練習冊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

2.學校資源:本節課主要選用了多媒體和錄音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裝置,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更清晰的展示教學內容。在教學第二環節圍繞目標教師指導中,我通過播放活動一和活動三的錄音對話,以此突破本節重點內容。

3.網路資源:通過網際網路絡,尋找本節課所需要的教學資源和學習資源,主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八.說得失

本節課不足之處是:教學形式比較單一,缺乏激勵性語言和手段。收穫之處:能充分體現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