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4篇

提前制定好一份教學教案,能讓我們在講臺上更好的展現自己的教學實力,教案是我們針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所制定出的書面文體。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4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4篇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

瞭解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發明的時間和地區,知道兩種文字的特點及書寫材料;知道古希臘的著名史詩及作者和兩部敘事詩的名稱,瞭解古希臘戲劇作品及作者和阿拉伯文學代表作品;理解《荷馬史詩》《 俄狄浦斯王》《天方夜譚》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

二、能力與方法

通過物件形文字、楔形文字和甲骨文的比較鑑別,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和對歷史文化成果的鑑賞能力;通過分組隨堂製作楔形文字泥版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協作能力;通過講述古代文學作品的故事,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人類古代文字和著名文學、戲劇作品的學習,激發學生對這些充滿人類智慧的文化成果的濃厚興趣,感悟人類文明發明的多元性和共容性,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創造的這些優秀文明成果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培養學生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華的開放態度和價值取向。

【重點難點】

一、重點:古代文字和《荷馬史詩》。

二、難點:對《 俄狄浦斯王》藝術價值的理解。

【授課型別】

新課。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一、學生準備:每人準備一塊10釐米見方的黏土泥版和一根長約10釐米的尖頭小木棍,上課時放在課桌上;選讀《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二、教師準備:教師研讀課標、教材,參閱有關資料,撰寫教案,製作多媒體課件;剪輯影片《特洛伊》中的巨集大場景片段和《奧德賽》中的歷險片段。

【教學方法】

講述法、討論法、欣賞法、學生自主學習等多法結合。

【教具(媒體)】

計算機及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課件出示圖片:《棺蓋殘片上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泥版》《商代甲骨文》)

(教師引導過渡)請大家仔細觀察這三張圖片,圖片中的哪種文字是我們以前曾經瞭解過的呢?(待學生回答後繼續引導)我們在以前的學習中知道,甲骨文在商朝時大量存在,但直到近代才被重新識破。另兩張圖片的文字也同甲骨文一樣,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為人們所瞭解。同學們有興趣去了解它們嗎?今天,就請大家和老師一起,揭開它們神祕的面紗吧!(出示課題《古代的文字與文學》)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中世紀晚期,農村墾殖運動的發展,分析歐洲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夠概括租地農場的特點以及新的手工業經營的特點;通過土地關係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認識中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瞭解中世紀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材料、觀看圖片,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奴隸社會的奴隸,亦即“他人之物”逐漸過渡到中世紀農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紀晚期,演變為農村或城市的“自由人”,這也預示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到來,感悟人的價值在不斷追求自由中體現出來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莊園制度的變化

教學難點:認識到中世紀晚期是歐洲社會的一個轉型期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封建莊園是在土地的層層受封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土地的封受關係及與此相應的等級制度乃是西歐一切封建關係和整個封建制度的基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教師提問:11世紀以後,農奴和領主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農奴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關係越來越弱,農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強。農奴可以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不再為領主提供勞役,以此獲得對自己勞動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過繳納遷徙稅,獲得離開莊園、擺脫領主人身束縛的機會。

2.展示材料:馬克思說:“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的剩餘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係,而且是單純的貨幣關係和契約關係。”

3.問題思考: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馬克思說的這段話的。

提示:這反映了歐洲農村資本主義萌芽的情況。租地農場主就是後來的農業資本家。他們和農業工人之間是一種僱傭與被僱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

4.教師提問:中世紀晚期,手工業的發展有什麼變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業者逐漸脫離農業,另一方面他們不再僅僅為自己生活而生產,更多是為了適應市場而勞動。手工業者開辦作坊,家人、幫工和學徒一起生產,規模比較小。

5.教師提問:為了繳納封建賦稅,農民在家裡用自己的生產工具為商人從事手工生產。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一種什麼狀態?後來又有什麼變化?

提示: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分散的一種狀態。後來逐漸轉向集中狀態。

目標導學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農民原先是某莊園的莊頭,負責替領主管理莊園生產和其他事務。他們有較強的管理能力,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由於農業發展、貨幣地租取代勞役地租,農民向領主繳納貨幣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在財富普遍積累的基礎上,一批富裕農民脫穎而出。他們是土地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法蘭西,他們佔有的土地達到總面積的1/5,有的地區甚至達到1/3。

提示:反映了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這些富裕的農民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也是現代農業的最早發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業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約關係賦予的權利。

材料二13、14世紀,英、法等國的市民階層作為第三等級,出席國王召集的會議,不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1)材料一中,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叫什麼?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什麼的保護?

提示: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會的特許狀和城市保護法的保護。

(2)材料二反映了什麼問題?

提示:反映了市民階層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權利的擴大。伴隨著市民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種新的世俗生活觀念逐漸形成,這為以後出現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奠定了基礎。

三、課堂總結

11世紀後,隨著西歐城市與工商業復興,社會經濟的閉塞局面得到改觀,對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紀,英、法等國開始了消除割據、推動中央集權化的政治程序。近代歐洲文明在這一時代孕育。

西歐中世紀的文明並非“黑暗時代”所能涵蓋,特別是中世紀後期,王權興起、基督教文化的發展以及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正是西歐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書設計

1.莊園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農場的出現

3.資本主義僱傭關係的出現

4.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簡單說出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實講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認識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中的作用;瞭解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認識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伊斯蘭教產生和阿拉伯國家興起的歷史背景的瞭解,學習從經濟基礎、社會環境認識歷史現象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阿拉伯地區是當今世界多極化政治格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瞭解和熟悉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教的源起和由來,對理解當代國際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教學難點: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形成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國舊稱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分佈在204個國家和地區,佔全世界的23%。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2課:阿拉伯帝國。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教師講述:談到阿拉伯,我們會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事情,如:世界文學名著《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中國古代歷經常提到的大食國、伊斯蘭教等(也可由學生自己列舉,調動學生參與,激發其學習興趣),而跟阿拉伯國家興起關係密切的應是伊斯蘭教的創立和傳播。

2.創立背景:(外族入侵,社會動盪,經濟蕭條)

6世紀以後,阿拉伯社會氏族制度解體,奴隸制度逐漸發展起來。由於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經營東西方中介貿易的商路從紅海逐漸轉移到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導致阿拉伯社會動盪,經濟蕭條。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統一國家,抵禦外侮,恢復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願望。建立強大的國家必須團結阿拉伯民族,要團結整個阿拉伯民族,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種信仰下統一起來,伊斯蘭教便應運而生。

3.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斯蘭教建立的時間、創立人及發源地及主要傳教活動。

提示:①創立時間:公元7世紀初;②創立者:穆罕默德;③發源地:阿拉伯半島。

主要傳教活動——在麥加城傳教失敗;帶領少數信徒出走麥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兵臨麥加城下,最終與麥加貴族達成協議。從此,麥加成為伊斯蘭教的聖地。

4.問題思考:

(1)理解阿拉伯國家為什麼是政教合一政權的國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國家政權的國家權力與宗教的宗教權力合為一體的政治制度。

目標導學二:阿拉伯帝國

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教材P56阿拉伯擴張示意圖,描述阿拉伯帝國形成過程。

提示: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國唐朝邊境;控制中亞大部分地區;在西線,攻克埃及,橫掃北非;西南佔領西班牙。

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版圖橫跨亞、非、歐三大洲,伊斯蘭教隨著帝國的擴張廣為傳播。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內外矛盾激化,帝國逐漸衰微。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滅亡。

2.教師提問:為什麼伊斯蘭教會在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嚴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種一神教的信仰,極力貶低各部落在分裂狀態下傳統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貴族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它為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②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這種組織為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

目標導學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的格言:“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他們的宗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尋求真理,哪怕遠在中國”;阿巴斯王朝時期,他們在巴格達建立了一所規模巨集大的翻譯和研究機構,稱為智慧之宮。

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說說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提示:數學、醫學典籍、文學等。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三、課堂總結

伊斯蘭教的產生適應和促進了阿拉伯的統一;利用伊斯蘭教進行掠奪戰爭建立起來的阿拉伯帝國,由於各種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內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並加以發展,創造了輝煌的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和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自古以來,阿拉伯人民同中國人民就有著廣泛的文化交往。

板書設計

1.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獨尊安拉

2.阿拉伯帝國:8世紀中期形成

3.阿拉伯文化成就:阿拉伯數字、醫學、文學;溝通東西方文化

九年級上冊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6世紀前日本的狀況;能簡單說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簡述大化改新的內容和作用;瞭解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統治的建立;弄清幕府與天皇朝廷之間的關係,認識武士道的實質

過程與方法:討論:中日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麼朝代雙方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麼?初步培養結合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日本學習與模仿中國文明進行的大化改

新,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度到了封建社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大化改新

教學難點:幕府與天皇朝廷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武士與櫻花:一般國家都會以猛獸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櫻花來比喻武士。看過櫻花的人都知道,單個的櫻花並不美麗,但是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並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的價值,之後便毫無留戀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1課:古代日本。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6世紀前的日本

1.教師講述:3世紀時,在本州中部出現了一個較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叫“大和國”。5世紀初,大和統一了日本。說說大和政權是如何進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國的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於奴隸。

目標導學二:大化改新

1.教師提問: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國內:社會矛盾尖銳(根本因素);②國際:中國隋唐的制度先進;朝鮮的新羅國興起(催化因素)。

2.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

提示:內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裡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

3.問題思考:大化改新對日本的影響。

提示:通過這一系列改革,解決了土地國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權制問題,打擊了舊貴族在經濟、政治上的頑固勢力,有利於封建生產關係的形成,達到了改革的目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箇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4.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國隋唐文化的影響,你還知道中國先進文化對日本產生深刻影響的哪些事例?你怎樣看待日本民族對待外來先進文化的態度?從中你得到什麼啟示?

目標導學三:武士和武士集團

1.教師提問: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提示:封建莊園經濟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有實力的莊園主開始把一部分莊民武裝起來,組成以主從關係和血緣關係相結合的武士集團。武士集團對內鎮壓民眾抗爭,保衛莊園;對外侵佔別人的土地,擴大自己的勢力。

2.教師講述:武士集團之間不斷進行爭鬥,最後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兩大武士集團。1185年,平氏政權滅亡。1192年,源賴朝從兩條上皇處得到“徵夷大將軍”的稱號,鎌倉幕府正式建立,開始了日本歷武士專政的幕府統治時期。

3.教師提問:幕府與天皇之間關係怎樣?

提示:幕府與天皇朝廷並存。幕府首領“徵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

4.教師提問:武士效忠的物件是誰?武士道的實質是什麼?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國家。武士道的實質就是以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實奴僕。

5.資料連結:武士道源於日本,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為主君毫無保留的捨命獻身的精神。“武士道”沒有是非觀念,只重視維護自己所在集團的榮譽和安全。

三、課堂總結

日本民族非常善於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這些都使日本不斷進步、強盛。

板書設計

1.5世紀初,大和統一日本

2.大化改新:背景、時間、內容、意義

3.武士集團的形成和武士道

4.幕府統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