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神奇的我教案中班8篇

寫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得關節點,教案是教師實施教學得主要依據,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神奇的我教案中班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神奇的我教案中班8篇

神奇的我教案中班篇1

設計意圖:

活動設計的基礎來源於幼兒身邊的物品——紙。紙是幼兒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東西。幼兒常常用它來畫畫、寫字、做手工作品。大班下學期的幼兒在創造思維上有了明顯地發展,他們已不滿足於已經發現的幾種玩法、用法,而是喜歡去探索新的方法,去重新利用“舊”的事物。例如:中班玩紙時,幼兒常用平面的紙摺扇子;到了大班下學期,如果再請他們摺扇子,則多數採用摺摺皺的方法。在剪、貼、畫、折的各項活動中幼兒顯示出很大的熱情,根據幼兒的興趣,我設計了“神奇的會站立的紙“這節課。教學目標確立的依據是注重兒童的情感態度和兒童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展區發展。

活動目標:

1、探索紙不同的變化與承受圖書重量的關係。

2、能主動參與討論,表達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

3、能與同伴合作,較細緻地進行操作活動。

活動準備:

1、列印紙若干

2、圖書多本

3、小組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設定問題情境,引出“讓紙站起來”的話題。

1、出示紙,瞭解幼兒生活經驗。

師:這是什麼?紙有什麼用呢?(幼兒自由回答,畫畫、摺紙、玩遊戲等等)。

師:瞧,小朋友你們前面也有一張紙,它們都是躺著的,它們好想粘起來呀?你們能有什麼方法幫助它們站起來嗎?

2引導幼兒自由探索著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

師:噢,你讓紙站起來了。你是用折的方法

幼:把紙對摺,然後豎起來,它就站起來了。

幼:我把他摺扇子那樣折,折了三次,它就站起來了。

幼:我把它捲起來,它就站起來了。

3、小結讓紙站起來的不同方法:紙真的很神奇,紙通過了摺紙、卷的方法,改變了它原來的形狀之後,它就可以站起來了。

師:剛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讓紙站起來了,看看誰的紙站得最穩?

二、再次設定問題情境,引導幼兒探索。

1、這些紙要來比一比誰的力氣大,它還邀請了一些圖書和它一起來玩遊戲,

師:就是讓站起來的紙上能擺放圖書。

2、幼兒猜測後,教師拿一本圖書嘗試,全體幼兒發現紙上是可以放圖書的。

3、進一步引導幼兒猜測紙摺疊後可擺放圖書的數量。

4、鼓勵幼兒嘗試。

師:確實紙上能放圖書,紙的哪種變化能讓放的圖書又穩又多呢?我們每個人可以用紙試試,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幾本圖書。

5、教師出示記錄表,提出規則和要求。

師:四人一組試一試,每一組一張表格,讓我們把紙折的樣子畫在這個格中,猜的數量都記在“?”號的格子中。兩人商量一下,一個記,一個放,也可以輪流放。

6、幼兒將自己的猜測記在格子裡。

7、分組嘗試將紙摺疊後可放多少本圖書。

三、交流討論,再次進行實驗。

1、設定挑戰,再次嘗試,比一比誰放的圖書最多。

2、師:怎樣才能放更多的圖書?

師:通過交流,我們發現紙折的次數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紙對齊折;先讓紙自己能站穩,再小心地輕放圖書,不能碰桌子。

四、交流

1、細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對結果進行記錄。

師:把紙的折法記下來,把放積木的結果也記下來。

2、表達自己的實驗結果與發現。

教學反思:

紙”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東西,他們常常用它來畫畫、做手工作品等。可大班幼兒已有了明顯創造性,他們喜歡去探索新的玩法、用法。因此在科學活動《神奇的會站立的紙》中,孩子們可以盡情地去探索、去創造,從而獲得了不同折法的紙所承受的力也不同的經驗。

首先,第一環節是讓小朋友想辦法怎樣才能讓紙站起來。因為大班的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摺紙經驗,所以,這個環節對幼兒來說是不成問題的。果然,每個幼兒都能想出至少一種的方法,有的折了一個圓柱體、有的在紙的中間折了一個摺痕、也有的索性折出了一個尖尖的寶塔……在活動中,幼兒通過已有的經驗和具體的動手操作,去發現、去探究讓紙站起來的方法。接下來的一環節是讓幼兒探索紙的承受力,把事先準備好的書放在摺好的紙上,看看誰的紙承受的書最多。在活動中,孩子們興致極高,都想試試是不是自己的紙承受的力量最大。然後請個別幼兒上來演示自己的方法。先完成的幼兒與同伴互相自主的交流、分享,共同探索紙的承受力,獲取具體經驗。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沒有更換新的紙,因為在第一個環節中已經摺過的紙有了摺痕對承受能力有一定的影響,這樣就影響了實驗的結果。

活動將近尾聲時我請上來兩名書放最多的幼兒進行比賽來選出一名最佳魔法師,下面的幼兒數著越來越多的書都興奮不已,最多的是一位男孩子一共放了8本書。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們都覺得不可思議這就激發了幼兒的強烈探索欲。

神奇的我教案中班篇2

主題名稱:

主題四 神奇的翅膀主題結構:這個主題共有八個活動包括:美麗的孔雀、醜小鴨、小孔雀穿花衣、小蘋果樹請醫生、、小鴿子、小鳥和牽牛花、大飛機小飛機、如果我能飛。

主題內容:

當幼兒看到鳥兒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時候,常常喜歡用眼睛捕捉著鳥兒飛來飛去的樣子。他們還經常地向家長和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鳥兒為什麼會飛?它們還有什麼特殊的本領嗎?自己怎樣才能像鳥兒一樣在天空中飛翔?這些都在吸引著幼兒去了解、發現其中的祕密。在這一主題中,我們圍繞著"鳥兒""飛機""飛人"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家長和幼兒一起蒐集鳥類和飛行的`資料,讓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帶幼兒參觀飛禽館、飛機場,幫助幼兒獲得直接經驗;幼兒在各種活動和遊戲中還可以感受鳥兒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樂趣;飛機的神奇以及給人們的生活提供的方便等,他們還將展開想象,想象著自己有了一雙神奇的翅??

美麗的孔雀活動目標1、瞭解孔雀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

2、學唱《金孔雀輕輕跳》。

活動準備1、掛圖《美麗的孔雀》,幼兒用書第2冊第26頁。

2、《金孔雀輕輕跳》歌曲碟片3、孔雀頭飾活動建議1、出示掛圖匯入,瞭解孔雀的外形特徵和習性。

(1)引導幼兒觀察孔雀尾羽翎羽的樣子。

(2)請幼兒模仿孔雀梳理羽毛、展翅開屏的動作。

2、欣賞歌曲《金孔雀輕輕跳》

引導幼兒感受傣族音樂的輕柔優美,激發幼兒學習歌曲的慾望。

提問:小朋友你聽了這首歌有什麼感覺?歌裡唱了什麼?

3、學唱歌曲(1)教師示範演唱。

(2)幼兒學唱。

4、創編動作師生一起戴頭飾邊唱歌曲邊做動作啟發幼兒自由模仿孔雀動作教師示範引導幼兒學習手部動作冠形活動反思:

神奇的我教案中班篇3

[教材簡解]

本次活動的取材來源於幼兒的生活,幼兒在活動中瞭解了生活中常見的一個現象——三角架。用小木棒、橡皮泥,通過遊戲引發幼兒探究,再次嘗試最後運用於實踐,在動手動腦的操作探究當中,擴大了幼兒探究的空間。活動中第一環節是鼓勵孩子用小木棒將橡皮泥撐起來,讓他們有個思考的空間,在第二環節是用最少的棒將橡皮泥撐起來,這個環節中激發了孩子深入探究的興趣,第三環節提升遷移幼兒已有知識經驗,是從實驗到運用的轉換。

[設計理念]

“三腳架”在人們的生活中運用得比較廣泛,但是孩子們可能關注得比較少,有時候就算見到了也不一定會注意它、探究它。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孩子們在玩木棒的時候無意中把很多根木棒直立著靠在一起竟沒有倒下,孩子們對此很驚奇,於是產生了設計這樣一個幼兒園活動的想法,試圖通過幼兒園活動引導幼兒進一步關注身邊的科學現象。而對於科學幼兒園活動來說,培養孩子正確的科學態度、方法和技能無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我有意識地在幼兒園活動中設計了操作與記錄的要求,讓幼兒在學習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幼教資源的同時學會交流與分享,從而獲得共同發展。

[目標預設]

1、嘗試用遊戲棒架起彩泥的方法,發現“三腳架”具有穩定性。

2、在製作“三腳架”的過程中能發現並樂意解決問題。

3、喜歡科學探究活動,體驗操作和成功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遊戲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籤、鈴鼓等。

2、課件。

[教學過程]

一、出示遊戲棒和橡皮泥,初次嘗試用筷子把彩泥撐起來。

1、出示遊戲棒和橡皮泥。

(1)這是什麼?我們平時是怎麼玩的?

(2)看誰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穩穩地撐在桌上,想接受挑戰嗎?(想)那待會就請小朋友去試一試,可以多選幾根遊戲棒哦,然後稍稍用點力插進橡皮泥裡,插完後要稍稍調整角度,鬆開手試試會不會倒,會倒就說明還沒有成功,還需要在繼續試,如果能撐起來不倒,說明你成功了,那就請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動,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嗎?現在就請小朋友用桌上的材料去試試看。誰能用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讓橡皮泥穩穩地站在桌上?看看你用了幾根筷子?

2、幼兒自由嘗試,教師指導。

3交流嘗試結果。

(1)你們都成功了嗎?你用了幾根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的?

(2)師:誰來介紹下,你成功了沒有?你用了幾根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的?你是用什麼辦法讓筷子起來的?上面怎麼插的?下面呢?

(3)教師小結:我們在做的時候,每根遊戲棒的一頭插在橡皮泥的中間,要靠靠攏,高度一樣高,下面呢,要分分開,才能將橡皮泥撐起來的哦。(比較幼兒的作品,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幼兒發現棒必須撐開才能站起來)【評析:“三腳架”在人們的生活中運用得比較廣泛,但是孩子們可能關注得比較少,有時候就算見到了也不一定會注意它、探究它。我利用孩子們在玩遊戲棒的過程中提出遊戲目標,要幼兒用一些遊戲棒和橡皮泥結合,使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直立著靠在一起不倒下。孩子們在操作過程中先試,在試試玩玩中對於結果也很驚奇。】

二、第二次探索,嘗試用最少的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

1、交代操作要求。

師:剛剛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沒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會老師給你們機會繼續完成!那接下來我們要接受新的挑戰咯!你準備好了嗎?那聽清楚了:我想請你們試一試,用最少的遊戲棒將橡皮泥穩穩地撐起來。是用最什麼的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是要比一比誰用的遊戲棒最少哦?再試試看吧!

2、幼兒探索,教師指導。

3、交流操作結果。

你最少用了幾根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了?(3根)有沒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結。

我們發現,圍繞一箇中心點,把三根遊戲棒搭成一個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穩固地把橡皮泥撐起來。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三腳架”。

?評析:第二個環節中,我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來,很多幼兒在第二次操作中帶著遊戲的目的來操作,對活動越來越感興趣。這一系列操作活動試圖通過活動來引導幼兒進一步關注身邊的科學現象。】

三、介紹各種“三腳架”,結合生活,談談三腳架的作用。

1、人們根據這個發現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在生活中你有沒有看見過三腳架?它有什麼用?

2、用課件演示各種三腳架。

老師帶來了幾張圖片,看看它們的三腳架在哪裡?請你找出來?(請幼兒用筆劃出三腳架的位置)(1)(出示相機三腳架圖片)師:看看這是什麼三腳架?他有什麼用啊?(拍照的時候可以把照相機放在上面,這樣拍照就更穩更方便了)(2)(出示畫畫三腳架)師:那這個是什麼三腳架?(可以在上面畫畫,有了這個三腳架啊,就可以把紙架在上面畫畫了,很方便)(3)(出示三腳凳圖片)師:看看這張凳子和我們坐的不一樣吧,它有幾隻腳?所以我們叫它三腳凳。(4)(出示多層三腳架)師:這個呀是多層三腳架,它的每一層都可以用來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東西,不佔地方,非常方便。(5)(出示架子鼓圖片)師:看看這張圖片中哪裡有三腳架?圓圓的那個可以敲出聲音來的是什麼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腳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評析:通過幼兒自主探索,發現“三腳架”支撐的原理,培養幼兒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圖片講述生活中的“三腳架”,提升幼兒的知識經驗。幼兒在觀察過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又體驗了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四、用三腳架原理製作“架子鼓”,體驗成功的樂趣。

1、介紹材料及製作要求。

這裡有一些竹籤和扭扭棒,請你們用“三腳架”的原理,三人合作製作一個鼓架,把鈴鼓撐起來。一個人拿住竹籤,一個人用扭扭棒把竹籤紮緊,注意要多扭幾圈。再把三根竹籤撐開來,擺成三腳架的樣子。(請個別幼兒配合示範)【評析:中班的孩子都已經有了一定的操作經驗,但合作的能力需要在各種活動中不斷加以鞏固和提高的。而對於科學活動來說,培養孩子正確的科學態度、方法和技能無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老師也有意識地在活動中設計了合作的要求,讓幼兒在學習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資源的同時學會交流與分享,從而獲得共同發展。】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提醒幼兒一定要把竹籤紮緊。

3、展示作品,請幼兒演奏,感受成功的樂趣。

?評析:《綱要》指出:幼兒園“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本次活動就充分體現了教師對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操作貫穿始終。在活動中對操作結果的總結,都充分尊重了幼兒的主體地位,為孩子創造了更多的思考探究的空間,讓孩子做活動的主人,從而真正成為了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領者。幼兒在合作操做過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又體驗了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從而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也更濃了。】

五、延伸活動。

請幼兒回家再找找還有哪些有用的三腳架,用“三腳架”的原理還能做出哪些有用的東西。

活動反思:

幼兒科學教育通過幼兒動手操作,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從而使孩子從小愛科學、學科學。對本次活動的總結如下:

1、兩個探究和兩個遞進,兩個探究分別是開始部分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的引導探究和活動主體部分的幼兒的自主探究。兩個遞進是開始部分孩子進行第一次探究完了之後教師的階段小結和結束部分的知識經驗的梳理提升小結。讓幼兒深入討論,相互交流獲得正確認識。讓幼兒在集體討論中,聽取別人的意見,用事實說明問題,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在這個環節中,提問的方式主要有三種:a、開放式提問;b、遞進式提問;c、自由式提問。提問剛開始難度不大,層層遞進,由淺入深。重點是讓幼兒參與,營造一個輕鬆民主的交流氛圍。

2、科學活動中,我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有了物質幫助,我再進行語言引導,孩子在進行大膽探究後會找到答案的。這樣孩子的知識經驗才能得到提升,並且記得牢固。

獲得成功的快樂,培養一個會運用知識,會生活的人,才是教學的真正歸宿。為了把新知識新經驗再應用到實現生活中去,我安排了最後一個“製作架子鼓”的環節。讓孩子真正已經掌握了所有的知識、會運用知識,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們運用已有的經驗去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真正做到科學經驗從生活中來,再用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檢驗,再發現新問題,引發新的認識過程。

神奇的我教案中班篇4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二年級上冊《材料》單元的第4課。本課教學以紙為載體,通過改造一張紙,比較和體驗紙改造前後效能的變化,交流紙的這種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等,激發學生繼續改造材料、發現材料效能的探究慾望。

本課教材包括以下幾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承接第3課的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原有認知經驗說說普通紙的特點,引發學生思考有什麼辦法讓紙具有更多的本領。第二部分——探索,用“摺疊”這種改造方法,引領學生用對比觀察的方法研究紙被改造後效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其中比較觀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比較彈力)、放一放(比較承載力)、摸一摸(比較隔熱能力)。第三部分——研討,紙改造後效能的變化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第四部分——拓展,引導學生在一張紙上刷食用油,然後探究這張紙具有的全新功能。

學生分析

基於上一課的學習,二年級學生對於紙已非常熟悉,但卻很少有學生對紙進行過更細緻的觀察與思考,即對紙的認識較為單一。在動手能力方面,與一年級相比已有明顯進步,但在摺紙方面還略顯不足,需要教師進行示範或觀看微視訊後才能折出符合實驗要求的瓦楞狀紙。

基於低學段學生注意力保持時間較短的原因,探索環節的三個活動需要教師有效組織,提升小組探究活動的效果。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材料經過加工、改造、優化後其效能會發生改變。

2.材料效能改變或優化後可以用來製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科學探究目標

1.在教師指導下對普通的紙進行簡單加工與改進,比較材料在改變前後的變化。

2.在教師指導下,能用語言描述紙在摺疊前後的變化。

科學態度目標

1.發展加工、改造材料的興趣。

2.在教師指導下,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認識材料。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瞭解材料會隨著人類的需要而不斷改進。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領學生對比感受兩種形狀的紙的差異。

難點:引領學生用準確的語言描述兩種形狀紙的特點。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普通的紙、訂書機、杯子、熱水、刷子、食用油、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瓦楞紙箱、瓦楞紙杯、瓦楞紙杯套、防腐木、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基於觀察,交流紙的特點。

紙在我們學習、生活中具有多種。這是一張非常常見的白紙,說一說,這張紙具有什麼特點?

預設:白色、很薄、輕等。

2.基於紙的特點,交流紙的用途。

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紙來做什麼?

預設:寫字、畫畫、摺紙、手工……

3.基於現有特點,引發對紙的暢想。

我們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它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領呢?

設計意圖:通過幾個小問題引領學生分析紙的特點、交流紙的作用,引發對紙的特點及其用途的思考,為後續的探究學習做好鋪墊。

二、探索

(一)明確改造紙的方法

1.交流改造紙的方法。

請同學們大膽思考,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加工、改造一張白紙?

預設:摺疊、染色、刷油……

2.明確改造紙的方法。

今天我們就用摺疊的方法改造白紙,看看改造後的白紙會有哪些新的功能。

設計意圖:對紙改造的案例對於學生來講其實並不陌生,比如包漢堡包的紙,套在豆漿杯外的紙套,快遞包裝箱等。本環節通過讓學生回顧思考如何改造一張紙使它具有新的功能,使學生開始關注紙的特點。此過程在提升學生參與廣度的同時又促進學生思考的深入。

(二)探究改變形狀後紙的新功能

1.摺紙。

(1)教師示範摺疊方法(或播放微視訊),明確注意事項。

(2)學生摺紙。

設計意圖:通過示範和指導,引導學生折出符合實驗要求、便於實驗操作的瓦楞狀紙,為接下來的活動做鋪墊。

2.觀察中發現紙的新特點。

(1)(教師拿著摺好的紙)請仔細看一看(教師示範從不同角度觀看),這張白紙經過摺疊後與原來的白紙相比有了哪些新的變化?

預設:學生回答紙的形狀發生了變化或紙的寬度發生了變化。

(2)我們將這種形狀稱之為瓦楞狀,摺疊出來的紙就叫瓦楞紙。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用不同的方式描述瓦楞狀紙的特點,豐富學生對瓦楞狀紙形狀的認識,同時又為後面活動中仔細觀察、詳細描述做示範。

3.實踐中發現紙的新功能。

瓦楞狀紙都具有哪些全新的功能和神奇的本領呢?讓我們通過動手做實驗去尋找它的新功能。

(1)任務介紹。

按一按:將白紙與瓦楞狀紙分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輕輕按一按白紙和瓦楞狀紙,認真體驗手心的感覺,將感受記錄在活動手冊表格內。

放一放:取兩本字典(或厚一些的書或其他等高的物品)以間隔一定的距離平放在桌面上,先將一張白紙放在兩本字典上,接著由輕到重將物體(可以選擇身邊輕重不同的物體,如回形針、橡皮)放在紙的正中間,看紙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體。測完白紙後,再去測瓦楞狀紙能承受多少重量。

摸一摸:領取一杯熱水,用白紙貼著杯子感受冷熱程度;換用瓦楞狀紙,再次感受冷熱程度,並對比有什麼區別。(此處提醒學生留意不要打翻水杯,小心熱水燙手)

設計意圖:二年級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很容易出現不規範操作的情況,而通過示範指導引領學生認識規範操作的細節,明確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實現了對學生操作技能、精確意識的培養。

(2)明確要求。

邊做邊完成記錄表,同時將自己其他方面的發現及時與組內同學進行交流分享。

注意事項:

實驗要一步一步做,不要急於求成。

仔細觀察、感受,有什麼發現就記錄什麼。

與同學交流要輕聲。

在“摸一摸”環節,小心別燙傷自己,別燙傷同學。

(3)學生活動。

教師適時介入指導、評價,引領學生有序開展實驗活動。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引領學生明確實驗注意事項,幫助學生形成對實驗活動的正確認識,為有效觀察做鋪墊。在觀察活動中,如有個別學生未能有效開展對瓦楞狀紙的觀察,教師要適當介入指導,避免這部分學生“遊離”於活動之外。

三、研討

(一)摺疊前後紙有什麼變化

1.出示班級記錄表。

通過剛才的觀察活動,相信同學們對於紙經過摺疊變成瓦楞狀紙後的變化有了更多的認識,接下來一起分享我們的發現。

2.學生彙報,教師記錄。

學生先彙報記錄表上已有的選項,接著再補充其他的發現。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在交流研討活動中整合對瓦楞狀紙零散的認識,從而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二)瓦楞狀紙的應用

1.觀察紙箱中的瓦楞狀紙。

白紙通過摺疊變成瓦楞狀紙後與摺疊前有了很多新的功能。在生活中,老師發現瓦楞狀紙有很多的應用之處。(下發小紙箱)請仔細看這個紙箱,你能找到裡面的瓦楞狀紙嗎?

2.學生觀察並上臺展示自己的發現。

3.引領學生思考:用瓦楞狀紙做紙箱有什麼優點?

預設:瓦楞狀紙能承受更重的重量,能使紙箱變得更加堅固。

4.引領拓展。

在生活中,人們還將瓦楞狀紙的特點應用在杯墊、杯套製作中(出示圖片)。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尋找物品中的瓦楞狀紙,分析物品運用了瓦楞狀紙的什麼特性,描述這個特徵會使物品具有什麼優點,從而使學生從全新角度認識到材料特點決定材料用途。

四、拓展

今天,我們將紙改變了形狀,發現紙產生了這麼多新的功能。試想一下,若我們在紙的表面刷上一層油做成油紙,然後分別在普通紙、油紙上不斷滴水,又會有哪些新的情況(圖文介紹)?請同學們課後做一做,將自己的發現記錄在活動手冊上。

設計意圖:通過佈置課後拓展性科學實踐任務,將科學實踐引向課外。這樣將鞏固學生的探究方法、豐富學生對紙這一材料的認識以及探索新材料的興趣。

板書設計

神奇的紙

光滑、硬硬的、不能彈回來不光滑、軟軟的、能彈回

最多能放3個回形針能放好多盒回形針

不能支撐物體支撐能力好

不能隔熱能隔熱

神奇的我教案中班篇5

活動目標:

1、積極探索紙的不同變化與承受力之間的關係。

2、大膽地動手操作並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白紙、紙杯、積木

活動過程:

一、猜測引題

1、(出示三座不同紙質的紙橋)這裡有三座不同的紙搭成的紙橋,這是一座?(面巾紙橋)這座呢?最後一座呢?

問:這三座紙橋誰的力氣大,頂住的積木多?

2、到底會是怎樣的結果呢,我們用積木比一比。(我們應該把積木放在什麼位置呢?)

3、為什麼紙板橋能頂住積木?

二、第一次操作

1、你們有什麼好辦法讓一張薄薄的白紙變成大力士頂住一塊積木呢?等會就請你們去試一試,出發之前聽好老師的要求:

①、請你用各種各樣的辦法去試一試②、等老師拍手時把紙和積木放回籮筐裡。

2、幼兒操作

教師巡迴指導(教師用照相機記錄幼兒的方法)你是用什麼辦法讓白紙變成大力士的?

3、交流分享

(1)你的紙橋能頂住一塊積木了嗎?你是用什麼辦法的?

(2)老師還把小朋友的方法用照片拍下來了,我們一起看一看。(展示照片裡的方法)

4、小結:原來通過手摺、卷改變紙的形狀它就能頂住積木。

三、第二次操作

1、你們的紙橋能頂住更多的積木嗎?

等會再請你們去試一試。出發之前同樣聽好我的要求:

①、不要把積木放在橋墩上,要放在橋面的中間②、當老師拍手是把的橋留在桌面上然後回到座位上。

2、幼兒操作

3、分享交流:

誰來介紹一下你是用什麼辦法讓紙橋變牢固的?(你一開始就用這個辦法的嗎?)

你們都用什麼辦法讓紙橋能頂住更多的積木的?

4、小結:一張白白的紙多折幾次後它就能頂住更多的積木。

四、延伸

今天我們通過的自己的努力把薄薄的白紙變成能頂住積木的大力士,等會區角活動時請你們拿各種不同的紙去試一試。另外也請你們想想,怎樣讓面巾紙也變成能拎的動瓶子的大力士。

神奇的我教案中班篇6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探索,感知磁鐵的基本特性,認識並喜歡玩磁鐵。

2、嘗試運用磁鐵的特性解決生活和遊戲中的問題,培養幼兒探索興趣和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塊磁鐵;

2、每組數種材料(內有木棒、塑料管 雪花片、回形針、鑰匙、硬幣、玻璃珠、瓶蓋、布、紙、鐵夾等);

3、教師操作材料:教學ppt;背面有回形針的小鳥卡片,磁鐵,背景圖一張,記錄表;

4、記錄表七份(每組幼兒一份)。

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小鳥的魔術秀。

1、出示圖片,教師給幼兒展示靜態的小鳥卡片,匯入活動:瞧,小鳥在幹什麼?(幼:靜靜地停在草地上。)

2、小鳥會變魔術,魔術開始咯!教師隔著白紙移動磁鐵,使小鳥飛起來。

3、問:你知道小鳥是怎麼在紙上飛起來的嗎?(請幼兒猜測。)

4、師:原來有一樣寶貝幫助了小鳥,它使小鳥飛了起來。(出示磁鐵)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磁鐵。

二、操作探索:有趣的磁鐵。

1、師:磁鐵很好玩,它有許多的祕密,今天老師準備了很多有趣的東西,請你帶著磁鐵一起去試一試、玩一玩,看看會發生什麼好玩的事。

2、教師介紹規則:每組有一份操作記錄表,請一位在小朋友做代表,把能被磁鐵吸住的東西貼在笑臉的一邊,不能的貼在哭臉的下方。

3、幼兒動手操作,教師指導。

4、師:剛剛小朋友們和磁鐵玩得很開心,現在請你來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磁鐵吸住了什麼東西?哪些東西沒有被磁鐵吸住?

5、引導幼兒說說自己在操作過程中的發現,教師操作演示材料。

6、被磁鐵吸住的東西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呢?(他們都是鐵做的。)

7、教師小結:原來磁鐵喜歡回形針、硬幣、鐵夾這些鐵製品和它做朋友,所以磁鐵也叫吸鐵石,說明它會吸住鐵的東西。如果是磁鐵吸不住的,那說明這樣東西就不是鐵做的,像紙、布、木頭等。

三、神奇的磁鐵:磁鐵的傳遞性。

1、師:磁鐵的本領還不止這些呢!這隻小鳥的背後,是老師在背後放了回形針,回形針是鐵製品,所以磁鐵能夠吸住她進行移動,它能隔著白紙吸住鐵製品。磁鐵還有許多本領,桌子上有很多回形針,你們去試一試,看看磁鐵還有什麼本領?

2、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師:小朋友們都去嘗試了,誰來說一說你的發現?

4、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操作結果。有的幼兒會發現,磁鐵吸住回形針後,回形針不止一枚的情況,教師根據這個情況播放ppt解釋:這是磁鐵的傳遞性,即磁鐵將自己的自己磁性暫時分給了吸住的第一個回形針,讓回形針可以吸住下面的回形針,回形針越多,磁性就逐漸減弱了。

5、教師小結:磁鐵的本領真大,隔著白紙也能吸住鐵製品,還能吸住許許多多的回形針,讓回形針變成了一輛長長的小火車。

四、經驗遷移。

1、師:磁鐵有這麼大的本領,我們需要它來幫忙啦!老師有一把鑰匙裡掉進了玩具堆裡,誰能用最快的方法把它找出來。

2、請幼兒嘗試找鑰匙。

3、師:因為鑰匙是鐵做的,我們用磁鐵就能馬上吸住它,所以很快就找到了。

4、我們家裡也有很多東西是鐵製品,爸爸媽媽爺爺找不到了,我們可以拿磁鐵去吸,立刻就能找到了,我們回家去試一試吧! 五、整理材料,活動結束。

?中班科學教案 神奇的磁鐵》摘要:兒探索興趣和思維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人手一塊磁鐵; 2、每組數種材料內有木棒、塑料管 雪花片、回形針、鑰匙、硬幣、玻璃珠、瓶蓋、布、紙、鐵夾等; 3、教師操作材料:教學ppt;背面有回形針的小鳥卡片,磁...

神奇的我教案中班篇7

活動目標:

1.知道紙經過加工後可以變成其它功能。

2.在教師指導下對普通的紙進行簡單加工與改進,比較材料在改變前後的變化。

3.在教師指導下,能用語言描述紙在摺疊前後的變化。

活動準備:

白紙若干、紙的變化圖。

活動過程:

1.交流匯入

(1)交流紙的特點。

教師出示一張白紙,請幼兒說一說,這張紙有什麼特點?

小結:紙很薄,很輕,是白色的。

(2)交流紙的用途。

師: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紙來做什麼?

小結:生活中我們可以用紙寫字、畫畫、做手工……

(3)引發對紙的暢想。

師: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讓紙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領?

2.探索

(1)瞭解改造紙的方法

師:請你們想想,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改變一張白紙?讓它變得更漂亮或者有其它用途?

小結:用摺疊、染色、刷油……這些方法都能把白紙變得更漂亮,更有趣。

(2)師:今天我們就用摺疊的方法來嘗試改變白紙,看看改變後的白紙會有哪些新的功能

3.探究改變形狀後紙的新功能

(1)學習摺疊瓦楞形;

(2)比較摺疊成瓦楞狀紙前後紙的變化;

師:白紙摺疊後與原來的白紙相比有什麼變化?

小結:白紙摺疊這成的這種形狀叫瓦楞狀,我們叫瓦楞狀紙。

4.探索瓦楞狀紙的功能和本領。

(1)請幼兒將白紙與瓦楞狀紙分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輕輕按一按白紙和瓦楞狀,體驗手心的感覺,將感受記錄在觀察記錄表內。

(2)放一放:取兩本厚一些的書,以間隔一定的距離平放在桌面上,先將一張白紙放在兩本書上,接著由輕到重將物體(可以選擇身邊輕重不同的物體,如回形針、橡皮)放在紙的正中間,看紙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體。測完白紙後,再去測瓦楞狀紙,看看能承受多少重量,記錄在記錄在觀察記錄表內。

摸一摸:領取一杯熱水,用白紙貼著杯子感受冷熱程度;換用瓦楞狀紙,再次感受冷熱程度,並對比有什麼區別。記錄在記錄在觀察記錄表內。

小結:白紙做成瓦楞狀紙後變的比白紙受重和隔熱效果好些了。

活動延伸:

幼兒在科學區學做幼兒用書p10頁的摺紙,想想為什麼紙會站起來。

神奇的我教案中班篇8

主題結構:

這個主題共有八個活動包括:美麗的孔雀、醜小鴨、小孔雀穿花衣、小蘋果樹請醫生、、小鴿子、小鳥和牽牛花、大飛機小飛機、如果我能飛。

主題內容:

當幼兒看到鳥兒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時候,常常喜歡用眼睛捕捉著鳥兒飛來飛去的樣子。他們還經常地向家長和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鳥兒為什麼會飛?它們還有什麼特殊的本領嗎?自己怎樣才能像鳥兒一樣在天空中飛翔?這些都在吸引著幼兒去了解、發現其中的祕密。在這一主題中,我們圍繞著“鳥兒”“飛機”“飛人”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家長和幼兒一起蒐集鳥類和飛行的資料,讓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帶幼兒參觀飛禽館、飛機場,幫助幼兒獲得直接經驗;幼兒在各種活動和遊戲中還可以感受鳥兒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樂趣;飛機的神奇以及給人們的生活提供的方便等,他們還將展開想象,想象著自己有了一雙神奇的翅膀。

美麗的孔??

活動目標

1、瞭解孔雀的外形特徵和生活習性。

2、學唱《金孔雀輕輕跳》。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在活動中將幼兒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5、樂意參與遊戲,體驗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掛圖《美麗的孔雀》,幼兒用書第2冊第26頁。

2、《金孔雀輕輕跳》歌曲碟片

3、孔雀頭飾

活動建議

1、出示掛圖匯入,瞭解孔雀的外形特徵和習性。

(1)引導幼兒觀察孔雀尾羽翎羽的樣子。

(2)請幼兒模仿孔雀梳理羽毛、展翅開屏的動作。

2、欣賞歌曲《金孔雀輕輕跳》

引導幼兒感受傣族音樂的輕柔優美,激發幼兒學習歌曲的慾望。

提問:小朋友你聽了這首歌有什麼感覺?歌裡唱了什麼?

3、學唱歌曲

(1)教師示範演唱。

(2)幼兒學唱。

4、創編動作師生一起戴頭飾邊唱歌曲邊做動作啟發幼兒自由模仿孔雀動作教師示範引導幼兒學習手部動作冠形。

標籤:中班 教案 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