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總結

國小語文評優工作總結

20NN年大連市國小語文教學評優工作歷時四個月,共有11個縣市區257節課被評為市優質課,其中包括87節一等優質課,這些優質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大連市國小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和教學特點,反映了我們大連市國小語文教師的集體風貌和個人風採,也反映了縣市區研訓教師的指導水平和引領能力。

國小語文評優工作總結

縱觀20NN年國小語文優質課,它呈現出這樣幾方面特點:

1、立足語文,彰顯語文學科的的個性。

語文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統一在哪兒?統一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和運用上。在這次評優活動中,絕大多數的課都能做到引領學生“披文”以“入情”,讓學生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去體會字裡行間的濃濃深情;讓學生通過對具體語句的揣摩,去感受生動的形象,去領悟生活的真諦、去品味語言的魔力,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受到語言文字的浸染和人文思想的薰陶。

比如孟穎的《老人與海鷗》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圈畫、批註,帶著感情朗讀、想象、體會,讓學生在有聲和無聲的讀書中去感受課文優美的語言,感受文中生動的形象,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老人與海鷗那難捨難分的依依深情,人與自然那和諧相處動人畫面都在讀中融進了學生的心靈。

比如王穎的《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將課文中的的綻放、凋零、含苞這些與花朵有關生字詞放在一起,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先理解這些詞彙的本義,然後又回到課文中讓學生聯絡具體語境去理解這些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在這裡,學生既正確的理解了詞語,又學習瞭解詞的方法,而且更深切的體會到用這些詞語來形容大陸青年的意味,更深刻的感悟到來自海峽另一邊的濃濃深情。

比如劉志巖的《淺水窪裡小魚》用孩子們能聽懂的語言,引導孩子帶著想象帶著感情走進優美動人的文字世界,讓孩子們在快樂的遊戲一般的氛圍裡學習語言、體驗人物對小魚的憐憫同情之心,領悟作者關愛生命的博大情懷。在課堂上,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感受,入情入境的想象體驗、入情入境的思考表達。在這個課堂上,學生積極學習的精神狀態讓人感動,它向人證明著學生們喜歡這個課堂、喜歡這名老師、喜歡語文這個學科。

2、精心設計,提高語文教學的效度。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而不僅是技術,因為語文教學需要教師進行創造性勞動,而不是簡單的複製和貼上。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必須通過具體的教學實踐才能變成實實在在的教學成果,而科學的教學設計是保證教學活動有效性的基本條件。在這次評優活動中,一些教師創造性的設計教學,從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運用都無不精心安排,力求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力求使學生的學習的需要和情感需要得到最大的滿足。

比如畢建慶的《有的人》將教學設計成四大板塊——導學、導讀、導思、導寫,整個教學清清爽爽,一目瞭然,體現出教與學的層次性。在這節課中,教師準確把握文字的價值取向和表達特點,立足學生已有的知識、認識和學習能力,和學生們一起走進詩的世界,和學生們一起讀詩,一起體會詩情詩意,一起感悟詩的哲理思想,一起創作屬於自己的詩歌。整個教學從容恬靜,平和淡雅,實在實用,給人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比如王世平的《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抓住圓明園的舉世聞名旁徵博引做足了文章,使學學生在一個極其廣闊的的世界歷史的層面上了解圓明園,更深切的感受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句話的分量,更深切的體會中國和中國人曾經蒙受過的巨大恥辱。在這節課上,教師豐厚的文化底蘊使其對文獻資料的取捨把握遊刃有餘恰到好處,為學生學習如何“蒐集有關資料,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並在語文學習中加以運用”做了最好的示範。

比如李瑛的《雪地裡的小畫家》從學生的角度精心設計識字讀文,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帶著不同的感情讀字讀詞,枯燥的識字讀字因學生情感的注入而具有了生命的溫度和光彩;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快樂的朗讀想象,提出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開動腦筋自己到生活裡到課文裡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3、教學教法靈活多樣,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自然恰當。

教學方法是溝通教與學的橋樑和媒介,是完成教學任務的具體措施。教師們都希望能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走進理想的學習境地,併為此做出種種努力。在這次評優活動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靈活運用,現代的、傳統的、語文的、哲學的,只要對學生有利老師們統統拿來為我所用。

比如黃麗華的《富饒的西沙群島》引導學生紮紮實實地讀文章悟寫法,紮紮實實談感想寫片斷。教師紮實的基本功令人歎服,紮紮實實教語文的教學風格一覽無餘。

比如李穎的《酸的和甜的》從兒童的興趣出發,用嘗一嘗、說一說、演一演引導學生走進生字、走進課文。學生們在課堂上盡情地說,盡情地讀,盡情的演。在這個課堂上表現最精彩的是學生。

在這次評優活動中,參與一等市評優課的老師大多使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師們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巧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孫勇峰《老人與海鷗》一課展示的昆明市民為海鷗老人建造的雕塑,使學生更進一步體驗到海鷗老人帶給人們的感動和懷念。張軍《地震中的父與子》用滿目蒼夷的地震後的圖片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將學生帶入文字的學習中。張偉的《雨點兒》用生動活潑富有動感的畫面,激發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使孩子們在一種童話般的氛圍中快樂學習。

以上幾個方面從不同的角度反映著我們大連地區國小語文教學的發展趨勢,反映出廣大教師在語文新課程中的不斷探索和思考,當然我們還應清醒地意識到,我們現在的國小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存在的一些深層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與文字的對話較為被動,對文字的理解流於表面,缺乏應有的深度。

閱讀課的核心目標應該是教會學生學會閱讀。那麼孩子怎麼才能學會閱讀?他的主要途徑應該是通過自己讀書來學會閱讀。對於國小生,尤其是中高年級學生,老師應引導學生認真讀書,自瀆自悟。但我們的課堂基本上是學生圍著老師轉,雖然老師讓學生在初讀時圈畫批註,但在接下來的教學卻很少關注學生的問題。一遍課文讀過之後,學生忙於回答老師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相對來說很校學生們回答著老師的問題,說著老師要聽的答案,真實的想法、真實的思想無法生成和表達。

由於我們的課堂給學生認真讀書潛心會文的機會太少,而老師的提問又有相當一部分是學生已知的內容,學生幾乎不假思索便能答出,因此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流於表面,缺乏應有的深度。在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這種情景:老師激情四射的領著學生們反覆的讀著課文中的某一句話或某幾句話,有血有肉的語言被孤立出來,名為體味涵詠實為作無用功,因為學生對言語的感受理解始於朗讀止於朗讀。讀書不止是朗讀,還有默讀,讀書不只是要讀出畫面讀出情感,更要讀出見解讀出思想讀出方法。沒有思考就沒有真正的閱讀。閱讀缺少學生獨立的思考,這不但制約了中高年級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而且制約了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

2、課堂教學設計還不夠科學合理,課堂教學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課堂教學設計不夠科學合理首先表現在: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對教材的處理還未能完全走出教教材的怪圈。一篇課文就是一個完整的語文世界,它包含幾乎全部的語文要素,語文難教就在於此。教師要吃透課文,吃透課標,找準教材與教學的最佳契合點,確定教學目標。教師要研究學生,瞭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找準學生最近發展區,確定一節課40分鐘,學生學什麼,不學什麼。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在已知的基礎上探求未知。老師應該在學生有疑問之處,在學生忽略的精彩之處,在學生理解的膚淺之處給學生以點撥。縱觀我們評優課的課堂,有些課教學目標模糊不清,學生在一節課上要學習什麼、要學會什麼、要在自己的知識背景裡增添什麼,都不甚明瞭。

其次,教學內容的課時安排不夠合理。一些參評的課標明是課文學習的第一課時,但教學內容安排過重,第一課時已經基本完成了整課的教學任務。教學任務是完成了,但教學效果如何呢?由於教學任務安排過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而牽著學生匆匆忙忙往前趕,課堂上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細細地讀書,靜靜地思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結果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只是浮光掠影,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個別課容量太小,一節課只抓一兩段,密度小,效率低。

第三,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還存在不恰當的地方。恰當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肯定能夠提高課堂效率。但問題是怎麼才算是恰當使用,所謂恰當應以對課文語言文字的學習是否有利為標準。它能激發而不是降低起學生閱讀文字的興趣,能增強而不是削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和想象力。以此來衡量我們的評優課就會發現我們在多媒體的運用上還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比如在媒體運用上,課文搬家,教科書用得不夠,;比如一些課堂檢視過多轉移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揣摩;比如有的課堂音樂太響影響學生的閱讀和思考等等。

以上是我們對此次評優工作的粗略勾勒,總的來說,在閱讀教學探索的路上,我們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存在的問題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隨著閱讀教學理論和實踐探索的深入,相信我們大連市的國小語文教學會躍上一個新的臺階。讓我們大家一起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努力工作吧!

標籤:評優 語文 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