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總結

各地區人才工作考察工作彙報

以下內容由本站收錄,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各地區人才工作考察工作彙報
 

一、三地人才工作的經驗和做法

通過學習考察,我們認為、、三地在人才工作開展方面都體現了氛圍濃、手筆大、機制全、平臺新、效果好等顯著特點,黨政領導思想認識、具體政策措施以及人才的社會保障等方面都非常到位,值得認真學習借鑑。

1.氛圍濃。三地黨政領導對人才工作都高度重視,都把人才工作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來抓,形成了上下一致重視人才、對人才工作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如區科技和人才工作小組由區委書記親自擔任組長,負責牽頭開展工作。區委、區政府每年召開的第一個全區性會議就是人才工作會議。同時把人才工作作為黨政領導目標責任制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考核評價制度,加大工作績效考核和督查力度。如引進海外科技領軍型創業人才、創新人才是區科技創新和人才工作目標考核的核心指標,對此,區委區政府每半年進行一次年中督查,每年進行一次年度考核,確保了引才工作高質量完成。

2.手筆大。三地在人才目標制訂、投入保障等方面都體現出大眼界、大氣魄、大手筆。如市提出,在“十二五”期間要“5年投入5個億”,實施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型科技人才、重點產業緊缺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文化產業人才、教育人才、衛生人才、旅遊人才等“9大”人才引進培育計劃。區提出,用5年時間,引進並重點扶持100名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到創業,到2014年,使海外高層次人才創辦企業和引進科技領軍型創業人才、創新人才的嫁接式企業相關專案的銷售總收入超過80億元;到2020年,引進並重點支援200名以上海外高層次人才來創新創業。把建成無錫集聚高層次人才、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階服務業、具有高品質人居環境的創新創業重點地區。區對進入企業工作並簽訂三年以上聘用合同的高層次緊缺人才,在三年內按引進人才的實際工作月數,分別給予工作生活津貼,其中最高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每人每月補貼達8000元。同時區還實行了量大面廣的人才津貼制,三年內對40週歲以下博士、35週歲以下碩士、30週歲以下本科生每人每月分別補助1000元、300元、100元。這些措施,使人深切感受到三地對人才引進的真誠願望,對人才隊伍的真心關懷,極大地推動了三地招才引智工作的開展。

3.機制全。三地都已基本建立了覆蓋全面、內容詳實,既有吸引力又具操作性的人才工作機制。如在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激勵政策方面:區出臺了《關於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從資金、工作場所和住房、公共服務等多個方面給予具體扶持,根據無錫市綜合評審意見,分別給予A、B、C三類海外留學歸國(來)科技領軍型創業人才100萬元、60萬元、40萬元不等的創業啟動資金;不低於300萬元、150萬元的風險創業投資;不低於300萬元、150萬元的資金擔保;並提供不少於100平方米的經營場地,不低於100平方米住房,三年內免收租金;對企業所建市級、省級研發機構,分別給予10萬元、100萬元資助;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建分中心的,政府補貼100萬元;對新設立的國家級和省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政府分別給予50萬元和2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資助。對留學人員創辦企業,從企業註冊起五年內,第一至第三年由政府按企業對地方財政實際貢獻額的100%,第四年和第五年按50%給予獎勵扶持。在人才保障政策方面:為進一步解決引進人才創業就業初期的住房問題,市制定人才公寓租房補助辦法,對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與企業簽訂一年以上合法勞動合同的緊缺專業人才租住人才公寓給予為期2年的補助,其中對科技領軍人才實行全額補助;博士、碩士、本科生分別每人每月補助1000元、每月800元、500元,補助所需資金由財政和企業按60:40的比例分攤。區計劃到2010年建設1000套總建築面積達111258平方米的人才公寓,由符合條件的區內企事業單位購買,用於引進人才的流轉入住,也可由符合條件的在企事業單位工作的人才租賃。在企業人才服務機制方面:區建立了重點企業聯絡員制度。由政府出資統一招聘大中專畢業生派駐到涉及“530”專案的重點企業,採取定人跟蹤“保姆式”服務方式,及時掌握企業發展需求,主動跟進服務,反饋問題,積極幫助解決,做到能快就快、能寬就寬、能傾斜就傾斜,為“530”專案和人才及時高效解難題、排憂慮。這些政策力度都非常大,對人才具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為三地在吸引人才的競爭中贏得了優勢。

4.平臺新。在搭建人才工作平臺方面,三地也都有創新做法。如在海外人才招聘引進方面,區、區都在海外留學生相對集聚的國家建立了海外人才引智聯絡站,聘請留學生作為工作人員,負責收集有意回鄉創業的留學生資料並做好相關牽線搭橋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為加大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區每年都組團赴海外開展招才引智活動,今年5月由區委組織部長帶隊,率區人保局、科技局和開發區等有關部門負責人,通過舉辦“百人計劃”推介會、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政策創業經驗報告會、創業交流會等形式,赴歐洲留學生最為密集的法國、德國等地區開展引才活動,在此次活動中,區成功設立了海外引才巴黎工作站、海外引才德國工作站,並聘請了一批海外引才顧問;在“柔性”引才方面,區從2006年開始推出“高校教授服務團進”活動,在年初,通過向各鎮鄉、街道徵集企業在生產、研發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在彙總材料後,赴北京、西安、武漢、上海等高校密集的區域有針對性地邀請各地知名高校的教授、專家組成服務團到,幫助區內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在今年的“高校教授服務團進”活動中,101名高校教授共走進79家企業幫助解決了102個技術難題,涉及工藝改進、新產品開發、檢驗檢測等諸多領域。這種政府搭建交流合作平臺的方式受到高校專家和企業的普遍歡迎;在服務高層次人才方面,區建立創業導師服務機制。聘請市、區海外科技領軍型創業人才創業導師理事會成員擔任區內有關“530”專案創業導師,推進區內重點骨幹企業、區內外服務機構與海外人才創辦企業的合作發展,在企業管理、市場拓展、融資籌資等方面為海外人才創辦企業提供幫助。在企業人才培養方面:區推出百名企業家進北大、百名企業骨幹再訓練、百場培訓進企業、百名企業人才讀碩博等“四百工程”。在創新載體建設方面:區圍繞提高科技領軍型創業人才專案的入駐率、存活率和成功率,高標準建設一批人性化、國際化、智慧化的科技創新創業創意載體,推出了開發區科創園、科技社群、高鐵站商務區高階服務業載體群和各鎮(街道)重點產業為特色的科創園區等創新載體。區在博士後工作站建設基礎上,已建設層次更高的院士工作站2家。在產學研結合培養人才方面:區政府在清華大學設立“清華大學無錫科技成果轉化基金”,首期提供2000萬元,用於支援清華大學對企業需求技術(產品)和符合產業發展的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發等,並建立了“清華大學無錫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等相關平臺,將區的產業、區位優勢和清華大學的科研、人才優勢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為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科技動能。

5.效果好。由於領導重視、政策完備、工作到位,三地人才工作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至“十一五”期末,三地人才總數都將達到10萬左右,“雙高人才”、海歸人才比重顯著提高。如市至2009年底已擁有具備位於國際前沿、市場開發前景廣闊、高技術含量的科研成果(智慧財產權或專有技術),能引領先進製造業、資訊科技、生物、醫藥、新材料、光機電、新能源、技術先進型服務外包等產業發展的科技領軍型人物15名。區“十一五”期間共引進雙高人才1100餘名,海歸人才109名,“530”專案人才93人,依託人才優勢,科技創新助推經濟執行質量不斷優化,2009年全區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385億元,同比增長14%,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七分類)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26.87%,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42.5%。實行了真正意義上的轉型升級。

二、對加強我區人才工作的幾點啟示

經過學習考察,我們深深地認識到,經濟的發展,一定要做好對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工作。、、三地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依託的正是各類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的快速發展。三地在人才問題上的認識高度一致,說明了人才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區人才資源已初具規模,預計至2010年底,全區各類人才總量可達到15萬人,符合“十一五”規劃確定的目標要求。但同時也應當清醒地看到,與先進地區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客觀需要相比,當前我區人才發展總體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創新型科技人才缺乏、人才密度偏低、人才創新創業載體建設不足、人才資源開發投入不足等問題,可能會對我區在“十二五”期間實現經濟社會轉型升級、跨越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和制約。為此,我們必須更加重視人才的發展,把實施“人才強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來抓緊抓好。

1.要形成共識,進一步高度重視人才工作。

要充分認識到,對高層次人才的渴求已成為各地的共識,未來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人才的競爭;對人才的投入,是對區域經濟發展最具遠見和回報最高的投入。要把人才資源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來看待,真正把人才工作作為經濟發展的重點工作來抓。

在人才工作管理機制方面。要進一步健全人才巨集觀決策機制,切實加強黨管人才工作。借鑑、、等地先進經驗,建議對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進行升格,由區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擔任組長,並充實調整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加強對人才工作的統籌協調和統一領導,推動各相關部門按職能分工協作,健全有效的人才資源開發巨集觀調控體系。要落實“十二五”人才規劃綱要實施的目標責任制,建立任務實施情況年度評估和督促檢查制度,把人才發展規劃實施工作作為黨政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確保各專案標任務如期實現。

在人才工作氛圍營造方面。要在全區大力營造鼓勵人才幹事業、支援人才幹事業,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建議根據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檔案精神,適時召開全區性人才工作會議,以區委名義制訂下發有關加強人才工作的意見。同時,形成全區人才工作會議例會制度,每年召開1次。以進一步營造黨政領導重視,各部門配合支援,全社會共同關心人才工作的濃厚氛圍。

在人才工作投入保障方面。要體現在人才投入上的大手筆、大氣魄。完善人才工作經費正常增長機制,確保人才投入增長不低於財政增幅;高標準建設區人才大廈,切實發揮人才大廈在引進區內外各類人才的平臺載體作用;要進一步建立符合實際的人才用房建設體系,根據出租與出售結合、布點與擴面相結合、貨幣與實物相結合的原則,按各類人才獎勵用房、安置用房、租賃用房等不同用途,進一步加大人才用房建設力度,推進人才用房建設由城區向各平臺、各鎮街延伸,切實解決各類人才在創業安居問題;大力推進國際創業中心、留學生創業園等人才孵化基地、產業發展基地建設,確保各類創新產業在得到孵化並發展壯大;加大對各類人才的表彰獎勵力度,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2.要統籌規劃,進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政策體系。

要重點圍繞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體系,建立健全政府巨集觀管理、市場有效配置、單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擇業的人才管理體制。

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激勵和創業扶持力度。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在國際某一學科、技術領域擁有獨立智慧財產權,且其技術成果國際領先、能夠填補國內空白、具有市場潛力並進行產業化生產的海內外領軍型創業創新人才的引進對於加快我區經濟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汽車零部件、裝備製造、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等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目前,對比寧波、蘇州、無錫等先進地區,我區高層次人才引進和創新扶持的政策力度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大。建議利用“十二五”人才規劃制訂的契機,針對我區實際,比照先進地區經驗,進一步明確高層次人才引進的重點、方向和目標,對現有激勵政策進行及時整合和完善,使之達到“省內領先、全國一流”的標準,同時在提供創業啟動資金、工作場所和生活用房,資金擔保、貸款貼息等方面進一步加大對創新型人才創業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更多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落戶。

加大穩定盤活人才隊伍的政策引導力度。隨著各地“招才引智”工作競爭的加劇,“十二五”期間,我區在大力引進各類人才到落戶的同時,要將穩定、留住、盤活、用好現有人才放在重要位置。一是要不斷拓展人才政策享受面。建議在加大對高階人才引進培養方面的政策力度的同時,研究出臺對一般人才普惠式的獎勵政策,如對在蕭工作的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員實行生活津貼等。二是要逐步降低人才引進門檻。適應發展的客觀實際,更加主動地破除政策壁壘,降低人才引進門檻,大力引進如醫院全科醫生等各類應用型急需人才。三是要堅持“重在使用,用當適任、用當其時、用當盡才”的原則。通過定期編制釋出《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加強人才引進的針對性,引導人才有序流動,幫助企業解決人才需求問題。不斷完善黨政領導幹部聯絡優秀人才、民營企業經營人才與創新型人才創業結對等活動載體。在人才公寓申請、創業扶持等相關人才政策制訂和具體操作中,堅持引進人才和現有人才享受相同待遇。真正使各類人才創業有機會、幹事有平臺、發展有空間,從而用感情留住人才、事業吸引人才。

加大人才培養與培訓力度。加大人才培養和培訓力度是提升人才素質的一個重要舉措。“十二五”期間,要以滿足社會人才需求為目標,從能力培養、技能培訓、學歷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加大人才培養與培訓力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一是要積極拓展出(國)境培訓基地建設。根據加大推進本土人才國際化力度的要求,積極拓展國(境)外培訓基地。二是要積極拓展高校培訓基地建設。緊跟產業發展需求,加強對高校培訓基地的拓展建設,採取訂單模式,主動介入高校教學,合作開展對預期需求大、市場缺口大的專門人才的培訓和培養。三是要加大緊缺型人才的培養力度。發揮現有創業中心等平臺載體作用,在實踐中培養造就一批適應發展實際的緊缺型、科技型人才隊伍。四是要加大應用型人才培訓力度。通過完善區、鎮(街道)、村三級聯動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網路體系,擴大職業院校規模,加快本籍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步伐等途徑,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滿足城鄉統籌發展需要。

3.要改革創新,進一步抓好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要堅持以改革創新精神,統籌抓好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社會工作人才等人才隊伍建設,抓緊培養造就一批覆合型、高層次、適應發展建設大局的人才。

積極推進人才工作創新平臺建設。一是要搭建引才新平臺。進一步加大與國內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人才合作交流基地的力度,並在海外留學生高積聚地區建立聯絡站等人才引進平臺。二是要搭建合作新平臺。繼續推進在蕭博士後工作站建設,啟動企業院士工作站的建設。加大“柔性”引才力度,積極在蕭建立著名高校研究生、博士生社會實踐基地,利用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幫助企業解決難題,爭取更多的名校研究生在蕭創業發展,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引導企業與國內外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創新平臺,開展合作,構築產、學、研合作培養人才的新模式,在實踐中集聚和培養創新人才。三是要提升人才創業創新平臺。加快國際創業中心二期、開發區市北區塊大型創業中心以及其他創新平臺建設,加快相關配套園區建設,為各類人才創業創新搭建平臺載體,促進人才創新成果及時轉化,形成產業規模。

著力構築人才工作投入創新模式。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導向作用和企業引人用人主體作用,健全人才投資配套制度,規範完善多元化的人才開發投入機制和管理機制,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人才公寓等建設,著力構建政府、社會和企業共同投入新模式,形成全社會合力推進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