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職場升職

風雨中的中國MBA教育(二)

有人匆匆而入,有人等待觀望,有人漠然離去——或許這就是國人對MBA看法的最真寫照。

今年肯定是中國MBA教育不平凡的一年,從“創維事件”到本土EMBA的新鮮出爐,中國MBA教育在風風雨雨中前行。有人形容創維扇了MBA們一記響亮的耳光,一位北大在讀MBA說:其實對創維這樣的舉動,我只是感覺到有些悲哀。為企業找不到管理人才悲哀,為MBA無法適合中國國情悲哀。我並不對創維的這種態度感到太多地不滿,因為創維說出了中國MBA教育的實質問題:MBA培養的理論家,並不能成為企業需要的實踐家,創維的舉動不僅是針對北大MBA的。至於用2000元的薪水去“寒磣”北大,也許是有點過了,但現在的MBA是有點過熱了,我們應該把在這時創維的舉動,看成是一場及時雨,它應該淋醒MBA院校、MBA和準MBA們。我們為什麼辦MBA,為什麼要上MBA?是為了趕潮流,為了一個MBA的光環嗎?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如何才能提高MBA的適應能力?如果我們的國產MBA們,在各行各業建功立業,在中國乃至世界500強裡表現卓越,用自己對企業的貢獻向世人證明自己無愧於MBA稱號。試問,創維還會說出這樣的話嗎?如果我們的MBA教育和MBA的能力,仍然沒有根本改變,再過幾年,恐怕會有一百個、一千個創維要“寒磣”MBA。

MBA品牌時代競爭激烈

今年全國有5萬多人報考MBA,而計劃招生人數是8000人,錄取比例約為7∶1,其中尤以報考清華、北大、人大等高校的考生居多。僅報考清華的就有4500多人,約佔了全國報考人數的近10%。也就是說,雖然清華大學只是全國62所MBA招生單位之一,今年卻集中了近十分之一的考生。現在上MBA,吸引學員的已不僅是MBA本身,還有名校的品牌。

中國MBA的品牌時代已經悄然來臨。MBA教育作為符合市場規律的教育產業,名牌大學的MBA,品牌做得好,課程的質量高,自然擁有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和市場。經過市場和時間的大浪衝刷,這些名牌商學院將成為整個產業的領跑者。國內各商學院雖然還未形成商學院的獨立品牌,但這是中國MBA的發展趨勢。而用人單位在選擇MBA畢業生時,也越來越重視學校的牌子。一位外企人事經理就曾公開說:“我們在中國只認中歐和清華的牌子”。

以美國為例,全美目前共有工商管理學院1300多所,每年MBA畢業人數約10萬人,佔碩士畢業生總數的23%。而這10萬MBA學員中,只有800多人是從以MBA教育著稱的哈佛大學畢業的,其競爭激烈程度決不比清華、北大低。雖然在美國擁有MBA學位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獲得就業機會,但機會對每個MBA並不均等,名牌大學或名牌商學院畢業的MBA一般更能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像哈佛、沃頓、凱洛格等一大批名牌商學院的MBA往往供不應求。

打造品牌成為國內MBA教育的當務之急。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作為國產MBA的“發祥地”之一,招生規模從一年招生11人,到一年招生500多人,10年間成為中國最大的MBA教育基地。其MBA聯考總成績,連續四年名列第一,而且在2000年全國MBA教學評估中名列第一為保持長久以來的優勢,清華MBA專案正在經歷著一場高速度、強力度的改革。院長趙純均2001年說:“我們的目標是用5年多一點時間,建設成亞洲最好的管理學院之一;用10年多一點的時間,建設成世界一流的管理學院。”措施主要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副院長廖理透露,清華已經成功聘請了28位具有國際水平的學者擔任講席(特聘)教授,這些學者是在管理科學與工程、經濟學和金融學領域擁有美國著名大學終身教職的資深學者。他們將分別在管理工程、經濟學和金融學領域組成7個講席(特聘)教授組。清華將藉助這些擁有豐富MBA教學經驗的學者的加入,打造國內一流的MBA教育品牌。

而中歐無疑是打造MBA品牌的先行者。創辦僅8年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已經取得了相當的國際聲譽。中歐負責中國市場的MBA招生經理嚴俊說:“品牌是在不斷地努力和不懈地追求中煉成的,打造品牌是一項系統工程。中歐的底子比較好,因為我們完全是一種企業化的運作;我們的招生制度是比較公平合理的,這首先保證了原材料的優秀;我們花重金從國外聘請優秀教授,他們不僅是教課,還在做國內企業管理的研究,有很深的企業背景,以及很強的實踐經驗,這樣教課就比較實用;還有就是我們有非常豐富的案例中心;另外,我們能為學員創造一種很優良的環境,包括教學資源的互動、網路、以及所有員工的優質服務。這樣內功深厚了,培養了好的學生,得到社會上的認可,然後才能在國際排名上取得好名次,這樣自然就有了品牌。”

對於國內一些高校的相對落後局面,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資深人士認為,國內很多高校的MBA專案,在學術上、管理上和麵對市場的運作上都處於不成熟的狀態。不單是師資、教材等教學資源質量有待提高,而且周邊服務也有待改善,包括畢業生的擇業指導、職業規劃,都還存在問題。培養一個好的MBA專案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還涉及一個體制方面的原因,MBA專案是一個面向市場運作的專案,一些大學的管理學院作為二級學院,缺乏獨立性,沒有決定權。

大浪淘沙,MBA前景依然看好

即便如此,MBA的前景依然被看好。有專家認為,MBA的出現是市場經濟的必然,因為經濟的發展、企業管理的科學化需要大批管理人才,而MBA教育無疑適應了這一需求。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境外大公司、大企業掀起新一輪在華投資高潮,急需大量本土高層管理人才,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就成為中外企業爭奪的物件;另外,政府部門必須轉變職能與國際接軌,也需要這方面的人才。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劉爾鐸教授認為,MBA教育提供的是一個職業經理人應該具有的知識,從這個角度來講,MBA對提升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是有好處的,而更大的好處來自於管理理念與國際的接軌。中國管理水平如何突破瓶頸,顯然只靠自己摸爬滾打這一條腿走路是不能夠解決問題的。進行系統培訓的MBA教育也許是好的出路,MBA們應該致力於改善中國管理觀念,在這一點上來說MBA擔負著神聖的使命。

朗訊科技(中國)人力資源總監林鋼也認為MBA的市場前景是很好的,因為有充分的市場需求。關鍵在於正確看待MBA,不要把MBA神化,MBA並不神奇,它也並不代表高薪以及職業的永久保障,它只是一個碩士加幾年的工作經驗,MBA成功與否並不在於那自定的身價,就如同一件商品貼上了標有高價的標籤,但是它到底值不值,要看別人需不需要,要看價格效能比,要看買回去是否實用,自身的價值不能依靠自己定位的價格來讓別人認同。也不必一直用百米衝刺的速度去發展MBA教育。“MBA在中國的發展就像中長跑,因此,要學會調整呼吸、穩紮穩打,在沒學好快跑之前先學會慢跑,做到合理地分配體能,需要的時候就停下來想一想怎樣跑才是更有利於健康的,不要做了無用功,走了很多彎路。”

“中國的MBA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劉爾鐸教授說,“客觀來講,中國的MBA理論基本上都是美國的,理論上很少有自己的創新,在本土化方面還有待提高。但第一步是先拿來主義,第二步再進一步提高,從這個角度來講,也不能對MBA有過多的要求。接下來要做的是儘量地吸取、消化、思考,儘快地和國際接軌,儘管其間可能要經歷陣痛,經歷風雨。”

“也許我們可以理智地告訴他人要冷靜,但這是個市場,也許只有通過殘酷的整合競爭才能使人們逐步清晰、徹底地判斷MBA的價值所在。”一位專家說。(記者:連新元/北京現代商報)

智聯招聘網編輯

風雨中的中國MBA教育(二)
標籤:MBA 風雨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