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職場理財

常見的5個個人理財誤區

很多人都在理財,但能夠成功理財的人卻始終只是少數,原因很可能是大多數人一開始就沒有正確的認識理財,比如一味的追求安全性、交給專業的理財師之後就不理會、投資過度集中,這些導致人們在理財的過程當中不斷的犯錯,難以達到自己想要額理財效果。以下是常見的5個個人理財誤區,你中招了嗎?

常見的5個個人理財誤區

個人理財誤區:錢夠花就不需要理財

這是一些剛出校門不久,而且家境還不錯的年輕人最容易犯的錯誤。他們除了正常的工資收入以外,家裡人在財務方面或多或少對他們都有所支援,所以他們沒有理財的緊迫性。常常是有錢就多花,沒錢就少花,悠然自得不用為理財去費神。

但仔細想想,他們過幾年就馬上要面臨結婚、買房的問題,而且隨著父母年齡的不斷增大,也還要考慮父母的退休養老問題。特別是,如果家人突發大病需要用到很多錢時,可能光靠父母的積蓄就不夠用了。

個人理財誤區:將理財等同於投資

我們在談到“理財”的時候,經常會說“投資理財”,因此很多人會將理財等同於投資。但其實,即使從字面上理解,兩者也有區別的。理財是打“理”自己的“財”產的意思。而投資則是一個很專業的術語,是將金錢轉化為資產的過程。另外,理財與投資所追求的目標也不同,理財追求的是收支平衡以及資產的保值增值;而投資追求的是收益最大化,用錢來賺更多的錢。

當然,兩者的聯絡是非常緊密的,這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投資理財”的原因。但聯絡緊密並不意味著兩者是相同的意思。如果你把理財當成投資去對待,就很容易變成“越理,財越少”,因為專業化的投資並非適合每一個人。

個人理財誤區:理財過於追求安全性

不少老年人基於安全,會將大部分的家庭財產以銀行儲蓄的形式保管。當然,在所有投資理財品種當中,儲蓄是風險最小、流動性最好的一種。但同時,儲蓄也是收益最低的一種,無法抵禦通貨膨脹,手中的錢只會越來越不值錢。雖然說“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但我們也不能過於追求安全性,而忽略了資產的保值,否則最安全的地方反而變成“最危險”了。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提升理財的安全性。一個是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將投資風險分散;另一個是通過持續的學習來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財能力。

個人理財誤區:迷信專家,做伸手黨

有不少理財人喜歡跟風投資,特別喜歡聽專家的話,如果是專家說好,那就肯定是好的。但實際上,專家也無法掌控變幻莫測的投資市場,如果市場發生大的變化,吃虧的肯定是這些伸手黨們。其實,理財產品和投資品種並沒有所謂的好壞之分,只有適合和不適合的區別。每個人都要考慮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實際的需求,再去挑選合適的產品。另外,專家的話可以聽,但不能輕信,要思考專家所說的話背後的原理是什麼,然後再根據這些原理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這才是上上之策。

個人理財誤區:投資過於集中或者過於分散

俗話說“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應該要通過投資多種理財產品來實現分散投資風險的目的。道理雖然不錯,但是在實際運用的時候,卻會出現偏差。比方說,有的人投資了非常多的品種,包括:基金、股票、黃金、期貨、銀行理財產品、網貸等等,到最後連自己投資了什麼都忘記了。同時他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去打理,最後搞得費力不討好,既耽誤本職工作,在投資上又沒賺到錢。

標籤: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