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報告

關於學生自尊感的調查報告

前言

關於學生自尊感的調查報告

自尊也稱自尊心或自尊感,是社會評價與個人自尊需要關係的反映。個人生活在群體中總希望在其中佔有一定的地位。當社會評價滿足個人的自我需要時便產生肯定的自尊感,它促使人積極向上,相反,缺乏自尊心的兒童往往自暴自棄,產生自卑心理。在國小階段,自尊心強與自卑感強的兒童都很常見。為什麼要把自尊看作是國小生心理健康發展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呢?(1)自尊對兒童行為起著重要的動機作用。缺乏自尊心的兒童在與他人交往時常發生困難,喪失向上的勇氣,變得意志消沉,遇到挫折就會淪喪。(2)自尊對國小生健康人格形成有著重要影響。性格特徵是個性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性格特徵,如:開朗、活潑、憂鬱、粗暴等都和自尊有著密切的關係。(3)自尊對國小生的生長髮育也有較大的影響。失去自尊的孩子不會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長期自卑的兒童,由於情緒的壓抑,會使得內分泌機能、神經系統的功能發生紊亂。因此,國小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自始自終離不開自尊心的培養。

但如何遵照這一尺度來做一個真正自尊的人,孩子們心中卻是迷惘的。曾經看過這樣一篇紀實報導:十幾歲的孩子,因為不能忍受老師的責備、父母的打罵離家出走了。來到社會,他結識了一夥流浪兒,他們教他偷、搶、享樂,讓他覺得有面子,有自尊。乃至被解送回家後繼續外逃,渴望這樣的生活。在這其中,自尊感過弱,覺得被老師責備很沒面子,很羞恥,使他走向了犯罪之路。而錯誤的自尊(喜歡夥伴們的吹捧)又使他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淵。這其中,自然存在孩子如何正確認識人的自尊感的問題。這與家長的引導、老師的教育方式方法也有一定關係。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的溺愛放縱和學校教育存在的某些不足,很容易使學生的自尊感偏離適當的度,對孩子們今後健康人格大形成產生不小的影響。為了正確瞭解當前學生的自尊感情況以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不足,以便從原因入手,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中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使他們的心理健康成長,我進行了本次調查。

本次調查以在XX市新區為主,從中我抽取了一所中心校、三所村校計600多名學生參加。從學生的涉及面來說,面是比較廣的,同時也注意選取社會各個階層的孩子作為自己的調查物件。從調查試題來說,具體從學生自身的發問入手,尋求影響學生自尊感形成的因素。

結果與分析

1、自尊感形成的關鍵期

首先,從學生自尊感強弱的問題來看,學生對於如何解決作業難題、上課答題的態度等有關正確處世觀的題目中,中年級學生的自尊感強度比高年級學生強。100%的中年級學生的答案與教師平常的要求相符,但是在高年級學生中卻出現了偏差,有9%-30%的學生在不同的試題中承認自己平時有抄襲現象或其他錯誤。由此看來,對於年齡較小的學生,教師灌輸的思想所產生的影響很大;但對於高年級學生影響較弱,原因在於他嚐到了一些違背原則的甜頭,很容易產生種種錯誤思想,進而形成不正確的處世態度。由此可見,四、五年級是學生自尊感在思想上向行為過度的關鍵期。這時期的學生思想容易反覆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判斷能力,以培養正確的自尊感。

2、學生間人際關係對自尊感形成的影響

在有關學生處理同學之間人際關係問題中,我們能看到一些普遍問題。有21%的學生不願在與人吵架後主動與別人和好,而與人主動和好的學生大多為中等生和差生。有案可27%和23%的學生不願意或無所謂與差生交朋友。由此可見,獨生子女的優越感在這一代孩子們的身上表現比較明顯。這其中,優等生的優越感尤為突出,這與家長的寵愛和老師的偏愛不關係。這對學生也容易形成成績好就是好學生的“一俊遮百醜”的思想,對孩子們思想的健康發展會產生錯誤導向。

3、要掌握適當的度,運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尊感

教師如何正確對待學生一系列問題中1,我們可以看到有88%的教師在學生答題錯誤後讓學生站著。100%的學生不願意在這種情況下被罰站,這令他感到羞恥,久而久之就出現了有14%的學生對教師的批評抱有無所謂態度。由此可見,過分激發學生的羞恥感,產生的危害也很大。同時,我們還可發現24%的學生大多為差生或中等生。這部分學生只要一犯錯誤,教師就會請家長來學校,調查顯示98%的學生不希望父母到學校去,因為這會在同學面前丟臉,對他的自尊心傷害極大。他更願意與老師交流。我並不完全反對請家長來校,但次數多了,學生討厭,家長也煩,其存在的教育意義也失去了。試想我們成年人,在犯了錯誤後也喜歡聽到他人的直接忠告而不是轉告。

4、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圍,是學生自尊趕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家長的態度來看,有30%的家長,在孩子犯錯誤後隨自己的情緒來處理問題,而無一定的原則方法。15%的家長是打一頓草草了事。實際上,僅6%的學生認為犯錯題誤後應受懲罰,而82%的學生願意家長和他一起 原因。可見,孩子產生的自豪感/,有時就 讓家長不恰當的方式在無形中扼殺了。

思考和建議

由上可知,學生自尊感的形成、發展應從小抓起,根據不同年齡的要求,協調學校、家庭、學生之間的關係,進而取得綜合成效。

二、 幾點建議

1、幫助學生樹立自尊感,讓學生會做人

學會生存,學會做人,是每個公民生存之必須。面對複雜激烈的社會,如何做人已成為最高學問。為人之道,以德為本,首先要讓學生有明確的為人準則和正確的處理原則,讓學生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來要求自己,產生正確的自尊感。這其中要注意抓好中年級的思想教育和高年級行為習慣的養成。中年級的思想教育並不難辦到,關鍵在於高年級形為習慣的養成,可通過學生自我的教育及集體教育兩方面進行。從學生自身出發,指導學生以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為目標,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力,通過學生的自我對比,學生的道德自省力,用這一方法來發現錯誤,並用“犯了錯誤,改正”、“犯了錯誤,做好事”等途徑教育學生正確認識錯誤,指導學生自我發現錯誤,正視錯誤,改正錯誤,來樹立正確的自尊感。這其中要處理好優等生與其他學生之間的關係,教師對待學生要注意做到一視同仁。在四、五年級這一階段,還應注意學生行為上的反覆,注意常抓不懈,六年級應重點做好各種行為準則在思想和行為上的鞏固。

2、教師要尊重和信任學生,公正對待學生

對全體學生一視同仁並充分尊重和信任是教師的必備素質,對於學生所犯錯誤,教師應及時指出,讓學生產生羞恥感。但不可過於強調羞恥感,因為易產生負效應,使學生自暴自棄或無所謂,應在指出的基礎上幫助他改正。還應注意不要偏愛、歧視學生、體罰學生。這些現象是孩子們不願接受的,容易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影響學生人際關係,容易激發學生的逆反心理,影響學生建立健康的自尊感。信任自己的學生,放心與他交談,用朋友的態度指出他的錯誤,督促他改正錯誤,及時地鼓勵他,盡力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

3、獲得家長的支援,幫助建立自尊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時時刻刻都在以自己的思想、行為影響學生,作為老師應放下架子,走進每個孩子的家庭,多與家長交流,與他們共同溝通教育孩子的方向,讓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也有發可依,而不是用武力解決問題。告訴家長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打罵並不解決問題,要跟孩子講道理,別怕麻煩,孩子自然會在無形中用一定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錯誤,注意保護自己的自尊心。

結束語

孩子的自尊感是一種渴望得到社會、集體、教師、父母尊重的情感我們應當教會孩子知道真善美、假醜惡,讓他們自己學會衡量自己的行為,產生正確的自尊感,使他們獲得今後人生道路上前進的動力,激勵他們奮發圖強,不斷進取。培養,保護孩子的自尊感是我們學校、教師、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