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工作報告

大學2020年工作要點

大學2020年工作要點

大學2020年工作要點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學校“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目標實現之年,是學校深化改革、細化落實之年。學校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全國全省教育大會精神,認真落實學校第三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任務和思路舉措,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學校治理水平,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學校“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目標,建設工科主導、特色鮮明的高水平應用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鬥。

一、堅持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提高黨的建設水平

1. 強化理論武裝。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校院兩級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教職工理論學習制度,辦好“泰山講壇”,用好“學習強國”平臺,推動學習往心裡走、往深裡走、往實裡走。鞏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持續抓好整改落實工作,重點解決教職工理論學習不繫統不深入、黨建與業務工作“兩張皮”、“三全育人”格局不健全等問題,探索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

2. 加強校院兩級領導班子建設。樹牢黨委領導核心,充分發揮黨委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的作用。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落實班子成員“一崗雙責”。貫徹落實民主集中制,嚴格執行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議事規則,修訂“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實施辦法。配齊建強院(系)領導班子,健全完善院系黨組織會議、黨政聯席會議議事規則,充分發揮中層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

3. 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嚴格組織生活制度。做好基層黨組織換屆工作,開展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推進新時代高校黨建示範建立和質量創優工作,落實教育部、山東省“對標爭先”建設計劃,建好全國、全省“標杆院系”“樣板支部”。持續推進“校黨委—中層黨組織—黨支部”三級聯動,深入實施教師黨支部“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紮實落實《關於推進院(系、部)黨政雙向融合的實施意見》,激發基層黨組織活力。實施黨建精品工程,著力解決基層黨建工作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創建黨建工作品牌。制定實施《基層黨支部“六化”建設實施方案》,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標準化。

4. 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定學校意識形態領域安全風險防控預案,健全輿情預防預警體系和應急處置機制。強化對“兩微一端”等陣地建設和管控,提高網路監控能力。嚴格執行“一會一報”“一事一報”制度,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督查。加強民族宗教工作,堅決抵禦和防範校園宗教滲透。強化統戰成員思想政治引領,加強民主黨派建設,做好臺港澳僑和海外統戰工作。

5. 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完成中層領導班子和處科級幹部第六聘期聘任調整工作,制定《中層幹部隊伍建設四年規劃》,建立中層後備幹部隊伍。落實學校《2019~2023年幹部教育培訓規劃》,開展新任職處級幹部培訓。探索幹部校內掛職制度。落實《關於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實施意見》,制定《處級幹部政治素質考察實施辦法》,修訂《中層領導班子和處級幹部考核辦法》。

6. 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擰緊責任鏈條,壓實各級黨組織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推進警示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有效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嚴肅查處各領域各環節失職瀆職、徇私舞弊行為。健全黨委巡察工作機制,開展校內巡察。加強紀檢監察隊伍建設,開展專兼職紀檢監察幹部培訓。持續加強作風建設,堅持不懈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二、堅持深化改革,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7. 深化校內綜合改革。制定《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擴大學院辦學自主權,激發學院辦學活力。推進崗位管理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績效考核及績效工資制度。優化財務資產管理體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制定實施後勤改革方案,完善後勤服務保障體系。推進校屬企業體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深化“放管服”和“一次辦好”改革,建設服務型機關。制定學校“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做好學校“三步走”的第二步戰略謀劃。

8.完善內部治理體系。落實《管理創新工程實施方案》,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以學校章程為核心的現代大學制度,規範內部治理結構和權力執行規則。出臺《關於加強學術委員會建設的意見》,牢固確立學術委員會的最高學術機構地位。探索完善系、教研室、學術團隊等基層學術組織執行機制,增強創新活力。加強教育發展基金會建設,提高資金籌措能力。加強理事會、校友會建設,發揮其在辦學治校中的積極作用。加強黨對群團工作的領導,完善校院兩級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和團員代表大會等組織形式,發揮民主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作用。做好第六屆教職工、工會會員代表大會換屆調整工作。

9. 認真整改審計發現問題。根據省委審計委、省審計廳對學校審計發現的問題,深入查詢問題根源,制定整改問題清單,明確責任部門和完成時限,紮實推進整改落實。以此次審計工作為契機,健全完善審計監督體制機制,加強審計工作隊伍建設,強化經濟責任審計職能,切實發揮審計監督與評價作用。

10. 推進校區特色發展。落實泰安、濟南校區功能定位優化調整方案。泰安校區圍繞五大基地目標定位,穩步推進教學科研機構和專業調整,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合理調配校區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落實與重慶翔美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合作辦學協議,積極爭取上級支援,完成泰山科技學院轉設工作。濟南校區圍繞三大功能區目標定位,逐步停止校企合作招生,優化中外合作辦學專案,突出國際化辦學特色,打造中外合作辦學品牌。

三、落實立德樹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11.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構建系統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進行“三全育人”改革試點,推動形成“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加強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三重點”建設。強化課程思政。深入開展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植觀教育和國家安全教育。堅持“五育”並舉,著力打造思政、人文、美育、體育、勞動教育等學生素質教育公共平臺。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水平。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制定《關於加強和改進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制定《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規定》,按照師生比1:350配齊思政課教師。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按照師生比1:200配齊輔導員。做好學生管理服務等工作,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12.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落實《一流本科固本工程實施方案》,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迴歸”,鞏固本科教育中心地位。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制定實施“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行業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教學改革“群星計劃”,鼓勵教師探索創新。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推進新一代資訊科技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推進學分制改革,建立健全相關配套制度。完成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加快創新創業學院建設,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優化生源結構,壓縮本科招生規模,做好畢業生就業與創業工作。召開第21次教學工作會議。

13. 加強教學建設與管理。適應山東省大學聯考綜合改革要求,加大專業建設力度。落實《本科專業優化調整方案(2019~2023)》,推進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加強國家和省級一流專業建設,按期完成規劃建設任務,力爭新獲批國家級一流專業10個以上、省級一流專業12~15個,建設新工科專業3個。加強課程建設,遴選建設線上課程100門、本科課程培育專案50項,力爭獲批國家和省級一流課程10~15門,省課程聯盟平臺上線課程60門,中國大學MOOC(慕課)平臺上線課程20門。評選“精彩課堂”500門,推進“優課優酬”。加強國家級、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等平臺建設,豐富實驗教學資源。加強教材研究與建設,力爭建設省部級以上規劃教材3~5部。完善本科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改進教學效果評價機制,開展教學專項檢查評估。突出教師教學能力培養,完善教師教學能力培訓提升機制,建立助教崗位制度。加強產業教授聘任管理,出臺《產業教授管理辦法》。

14.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努力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全面推行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制招生和“本碩博連讀”招生,提高生源質量。嚴格研究生招生考試過程管理,確保安全、公正。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和質量提升計劃,推進研究生海外交流研修計劃和專業學位研究生產學結合培養模式改革。加強研究生指導教師隊伍建設,修訂指導教師管理辦法,開展指導教師新增聘任和業務培訓工作。健全學位論文質量保證體系,提高學位授予質量。

15. 建立繼續教育品牌。完善繼續教育體制機制,整合校內辦學資源,突出行業優勢和專業特色,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踐行終身學習理念,完善社會服務功能,探索與駐地政府聯合成立社群學院。強化資訊科技利用,實現網路教學集約化管理。面向煤炭行業和地方需求,打造高階培訓基地。規範發展學歷繼續教育,穩定教育規模。加強教學管理與評估,優化函授站、學習中心佈局和專業設定。

四、突出強基築峰,提升學科建設水平

16. 全面建設一流學科。落實《學科築峰工程實施方案》和《關於進一步加強學科建設的實施細則》。充分發揮學部作用,深化學科交叉融合,完善跨院系學科建設協調機制,建設能源學科群、人工智慧學科群、先進製造學科群,培育現代管理學科群。推進礦業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電腦科學與技術、工程學等學科建設,完成高峰學科和省一流學科建設任務。推進ESI學科建設,確保工程學等5個學科穩定在ESI全球排名前1%,力爭1~2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3‰、電腦科學學科進入前1%,培育建設環境與生態學學科。做好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力爭取得A類學科突破。

17. 拓展新興學科領域。立足傳統學科優勢,大力發展新興和交叉學科。在煤炭綠色智慧開採、清潔利用和高效轉化等領域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推動辦學特色從煤炭行業向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深海資源開採、地下水資源利用、礦山生態修復等領域拓展。主動對接海洋強國戰略,大力發展涉海學科,建強海洋學院。深化科教融合、產教融合、軍民融合,大力發展新一代資訊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生態環境、生物醫藥等學科專業。

18. 加強學位授權點建設。做好學位授權稽核工作,力爭獲批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獲批船舶與海洋工程、工商管理、網路空間安全等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完成電腦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碩士點、藝術碩士專業學位類別等學位點專項評估工作。落實《山東科技大學學位授權點建設五年規劃》,健全學位授權點動態調整機制,優化學位授權點佈局。

五、加快增量提質,建設高水平人才隊伍

19. 加大高層次人才引育力度。落實《一流人才強校工程實施方案》,構建多元化選才用才格局。完善“山海英才工程”實施辦法,大力引進和培育高層次學術領軍人才、具有重大複雜工程實踐經歷和能力人才,力爭新增全職國家級人才(團隊)2~3人(個)、省部級人才(團隊)6人(個)。實施“院士培育計劃”,遴選培育院士有效候選人。藉助山東省“外專雙百計劃”等人才政策,拓寬引才渠道,引進海外高階人才。

20.培育壯大青年人才隊伍。完善“菁英計劃”實施辦法,遴選50名左右優秀青年教師重點培養,選派35名以上教師參加社會實踐。制定教師創新創業管理辦法,強化備案管理,鼓勵教師創新創業。做大青年人才總量,大力引進國內“雙一流”建設高校、具有海外經歷或工程實踐背景的人才。拓展多樣化用人渠道,探索專案化用人機制。

21. 加強博士後隊伍建設。擴大博士後招收規模,力爭每個科研流動站新進站博士後不少於10人。加強博士後校地聯合培養,探索設立博士後國際交流專案,吸引海外優秀博士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修訂博士後管理辦法,提高博士後培養質量。加強師資博士後隊伍建設,將師資博士後納入公開招聘計劃。

六、強化科技創新,提升社會服務水平

22. 深化科研管理改革。落實《科技創新攀登工程實施方案》。加快建設衝擊地壓防治研究院等專門科研機構,配備專職科研人員,重點培育4~5支戰略性科技隊伍。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探索建設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推動軍民融合發展,通過軍工保密資質認證,積極承擔國防科研專案。破除“五唯”傾向,建立正確的科研評價制度。修訂科研專案管理辦法。強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推動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交叉融合。

23. 增強教師科研實力。深入實施科研創新團隊支援計劃,努力培育國家級科研團隊。大力培養青年科研骨幹,力爭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專案實現突破。實施“基礎研究倍增計劃”,力爭獲批國家級專案130項,承擔重大科研專案1~2項,科研經費達到3億元;發表高水平論文2500篇以上,ESI高被引論文保持在300篇以上。實施“科技成果培育計劃”,力爭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5~8項,其中國家級獎勵1~2項。

24. 建設科技創新平臺。加強國家、省(部)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設,努力實現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突破。培育建設新能源、智慧製造等領域國家級創新平臺。發揮自身優勢,聯合建設山東能源研究院,積極參與山東省“四三二一”工程、青島市高階創新平臺與大科學裝置、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等建設工作。加強與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合作,共建礦山生態與安全研究所等新型科研機構。加快建設青島智慧無人系統創新研究院。加強人文社科研究平臺和智庫建設,力爭獲批市級及以上智庫1~2個。

25. 提升社會服務水平。落實《雙服務提質工程實施方案》《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行動方案》《服務青島行動計劃(2018~2020年)》《服務煤炭行業行動計劃(2018~2028年)》,提升服務地方、服務行業水平。聚焦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重點服務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海洋強省等八大發展戰略。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完成科技成果轉化20項以上,轉化金額不少於3000萬元。加強國家大學科技園、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建設,優化科技成果孵化環境,力爭新增入駐科技企業10家,入駐大學生創新團隊(專案)40個。

七、堅持擴大開放,加快國際化辦學步伐

26. 加強中外合作辦學。落實《國際化水平提升工程實施方案》,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學校國際影響力。加強與國(境)外,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力爭與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等3~5所高校簽署合作協議。做好斯威本學院獲批後的建設與管理工作。推進課程、專業國際化程序。開展校際間學分互認。

27. 擴大學生交流培養規模。加強國際交流學院建設,優化生源結構,力爭在校生達到550人。強化教育管理,提高培養質量,確保安全穩定。積極與國(境)外大學、科研機構簽訂聯合培養研究生協議。加大學生對外交流力度,選派不少於260名學生(含研究生)赴國(境)外聯合培養和學習交流。立項建設雙語示範課程20門,新增全英文課程5~10門。

28. 推進教師隊伍國際化。加快建設“礦山空區災害與塌陷地治理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引進培養本領域高層次國際化人才1~2人,申報國際合作專案1~2項。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引智專案,力爭引進國際高水平人才(團隊)1~2人(個),聘用長短期外籍教師70人。完善教師訪學制度,鼓勵教師出國(境)訪學交流,選派50名左右中青年教師到國(境)外高水平大學、科研院所訪學進修,開展合作研究。舉辦國際會議、合作論壇等5~8場,搭建國際化交流平臺。

八、堅持共建共享,促進學校和諧發展

29. 豐富校園文化內涵。落實《校園文化建設工程實施方案》,構建特色科大文化體系。實施“初心傳承工程”,開展校史、《科大故事③》、《山東科技大學圖鑑》採編工作,加強“泰山講壇”“國旗護衛隊”“禮儀宣講團”“天齊合唱團”等文化品牌建設,辦好民族樂團。開展文明校園建立工作。啟動70週年校慶籌備工作。

30.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落實《一流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加快工程實訓中心、圖書資訊中心建設,力爭年內完成主體封頂。完成學校東部土地證辦理收尾工作,並啟動規劃建設。做好筆架山、校園及周邊綜合整治工作。全面完成泰安校區擂鼓石大街貫穿校園拆建重置後續工作和西校園南部地塊土地整理、綠化工作。調整完善濟南校區校園建設規劃,啟動藝體中心等設施建設,拓展教學、科研和學生活動空間。

31. 完善基本辦學條件。落實《智慧校園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加快建設“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確保網路資訊保安。強化財務預算績效管理,完善財務內控體系,拓寬資金籌措渠道,提升資金保障能力。完善公有住房管理。開展資產清查工作。探索科研用房有償使用制度。加強實驗室及儀器裝置管理,健全實驗室管理制度,推進儀器裝置開放共享。加強礦業實訓中心建設,打造實習實訓品牌。加強圖書檔案工作,豐富圖書文獻、檔案資源。打造校園文化餐廳,提升飲食服務水平。

32. 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堅決貫徹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積極配合市、區開展工作,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聯防聯控機制和應急處置機制,落實各項防控措施,堅決阻斷疫情進入校園。加大校園安全技防設施投入力度,強化安全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做好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實驗室安全、飲食安全、生產安全等各項工作,維護校園安全穩定。

33. 持續改善校園民生。堅持以師生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暢通與師生交流渠道,保障師生權利。辦好2020年校園民生實事,讓師生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根據上級統一部署,完成養老保險參保工作。建立山海花園等住宅區教職工自治組織,維護教職工權益。加大學生公寓維修改造力度,改善學生住宿條件。做好人才公寓選租和管理服務後續工作。認真落實離退休職工“雙重歸屬”制度。

全面做好2020年學校各項工作,事關學校改革發展大局。各校區、各部門、各單位要緊緊圍繞加強黨的建設、實施“十大工程”,全面推進學校第三次黨代會精神落地落細落實。全校各級領導幹部要堅守教育報國初心,勇擔立德樹人使命,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堅定學習自覺,深入分析研判,以更加嚴格的質量標準,更加務實的工作作風,更加奮進的精神狀態,全面完成2020年工作任務,推動學校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取得新成績。

 

標籤: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