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活動策劃

吉林省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作方案(2021-2023年)

     

吉林省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作方案(2021-2023年)

吉林省農田防護林體系

建設工作方案2021-2023年)

  按照省政府部署要求,根據《吉林省中西部農田防護林網修復完善工程實施方案》(吉政辦函 〔20199號),結合我省公路、鐵路、重要河流防護林建設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 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 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以構建我省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的生態系統為目標,把重點放到中西部生態脆弱地區,以公路、鐵路、重要河流為脈絡,將農田防護林建成牆、形成網,起到減風、擋沙、綠化、美化的作用。通過增綠擴量、生態修復、提質增效等措施,構建總量適宜、分佈科學、功能完善、景觀優美的防護林體系,提高生態防護功能,嚴格執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2024號)要求,確保防護林體系建設和耕地保護相得益彰,為維護糧食安全提供有力生態保障。

   (二)基本原則。

   1.科學籌劃、系統治理。防護林體系建設要在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和空間用途管制基礎上,做好永久基本農田劃定成果核實與儲備區建設、生態紅線評估、城鎮開發邊界劃定、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等重大工作的對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保護和綜合治理,有關成果要納入國土空間基礎資訊平臺,形成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

   2.尊重自然、生態優先。防護林體系建設必須建立在對自然環境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遵循自然規律,堅持保護優先和近自然可持續經營理念。要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重視利用自然山水地貌特徵,充分發揮自然環境條件優勢,根據河流、道路等特點以及連通性要求,採取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方法,構建自然、多彩、連通的健康穩定生態系統。

   3.統一標準、共建共融。各市(州)、縣(市、區)對防護林帶的寬度、連線度、綠量及生態品質實行統一的建設標準,在推進過程中,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通過創新機制,完善各項政策措施,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防護林體系建設,達到共建共融、共享共贏的目的。

   4.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要以重要河流和幹線公路、鐵路等生態敏感區為重點,兼顧保護與發展、當前與長遠、整體與區域性,擴量與提質,打造防護林體系建設的吉林樣板

   二、重點任務

   (一)建設範圍。

  長春市、四平市、松原市、白城市所屬各縣(市、區),及重要河流沿線縣(市、區)。

   (二)建設內容。

   1.重要江河兩岸防護林建設。在重要江河兩岸沿線建設植被隔離帶、緩衝帶,防止水土流失,減少河岸沖刷,林頻寬度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2.公路、鐵路兩側防護林建設。補齊完善公路、鐵路兩側斷、缺防護林帶,東部山區以自然恢復為主,中西部少林地區採取人工造林措施。林頻寬度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3.缺失、退化及生長衰退的成過熟農田防護林帶建設。對缺失防護林帶進行恢復新建,對退化防護林帶進行修復改造,對成過熟防護林帶進行採伐更新,防護林頻寬度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不低於原有林頻寬度。

   (三)建設目標。

  工程建設期為3年,即2021-2023年。以公路、鐵路兩側及重要河流兩岸為重點區域,主要採取恢復、新建、改造、更新模式,對我省生態脆弱區防護林網進行系統性補充、完善和提高,消滅光桿路”“光板河,修復完善農田防護林帶77.58萬畝,形成完備的防護林體系。具體要完成以下四項建設任務:

   1.綠色通道建設。在主要公路、鐵路兩側,重要河流兩岸構建起縱橫成網、連續完整、景觀優美、結構穩定、功能完備的防護林帶,消滅光桿路”“光板河,改善和提升我省交通環境和生態環境。

   2.缺失防護林帶恢復新建。依法對擅自改變防護林帶用途的林業用地全部清理核查,補齊農田防護林網,增加防護林網總量。嚴格執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要求,規劃恢復、新建缺失農田防護林帶27.14萬畝。

   3.退化防護林帶修復改造。對林相殘破、枯死、病蟲害、人為破壞等防護功能低下的退化農田防護林帶進行修復改造,提高防護林網質量,增強防護效能。規劃修復改造退化農田防護林帶14萬畝。

   4.成過熟防護林帶採伐更新。對生理成過熟農田防護林帶進行採伐更新,建設新一代防護林,調整優化防護林網結構。規劃採伐更新成過熟農田防護林帶36.44萬畝。

   (四)建設進度。

  堅持優先建設國省幹線、鐵路、重要河流防護林基礎上,縣、鄉、村級公路防護林穿插安排,綠色通道與農田防護林建設相結合的原則,有序進行年度任務安排。

  2021年,重點開展國省幹線、鐵路兩側和重要河流兩岸防護林建設,完成農田防護林修復完善面積24.9萬畝,其中:缺失防護林帶恢復新建8.08萬畝,退化防護林帶修復改造4.67萬畝,成過熟防護林帶採伐更新12.15萬畝。

  2022年,重點開展縣、鄉級公路防護林建設,完成農田防護林修復完善面積26.34萬畝,其中:缺失防護林帶恢復新建9.52萬畝,退化防護林帶修復改造4.67萬畝,成過熟防護林帶採伐更新12.15萬畝。

  2023年,全面完成公路、鐵路、重要河流防護林建設,消滅光桿路”“光板河,完成農田防護林修復完善面積26.34萬畝,其中:缺失防護林帶恢復新建9.53萬畝,退化防護林帶修復改造4.67萬畝,成過熟防護林帶採伐更新12.14萬畝。

   三、建設要求

   (一)認真開展作業設計。各縣級林草主管部門要依據本方案確定的任務,組織或聘請有資質的設計單位編制造林作業設計,按有關規定履行報批程式,由市級林草主管部門按照專案計劃進行管理。作業設計是工程建設的重要依據,一經審批不得擅自變更。特殊情況需調整,必須履行相應報批程式。納入國家造林工程專案的,要按照國家工程專案管理規定,單獨編制造林作業設計。市、縣兩級林草主管部門要建立健全造林、改造、更新檔案,加強檔案管理工作。縣級政府和交通運輸、鐵路、水利等部門要按照職責,組織開展國、省、縣、鄉、村五級公路及鐵路、重要河流綠化情況調查,明確建設任務,合理安排進度,做好造林綠化設計,認真組織實施。

   (二)嚴格規範採伐管理。對於防護林的修復改造和採伐更新,要科學使用森林採伐限額,公益林採伐限額優先安排退化防護林帶修復改造和成過熟防護林帶採伐更新任務。修復改造和採伐更新後,造林面積不得少於原林帶面積。要認真執行採伐限額、採伐許可證核發、林木採伐調查設計等制度規定,堅持採造掛鉤等工作機制。涉及公路、鐵路、河道等林木採伐的,由有關主管部門按照相關規定管理。

   (三)合理選擇造林樹種。工程造林一律使用適合本地的優良樹種,農田防護林應以優良品系的楊樹為骨架,適當增加樟子鬆、榆樹等作為主要造林樹種,同時應搭配灌木,建設成複合模式,增加防護效果。綠色通道及有條件的地區,提倡營造多樹種混交防護林帶,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實行鍼闊、喬灌混交,優化防護林網結構。通道綠化喬木樹種重點使用紅松、胡桃楸、蒙古櫟、五角楓等高大喬木;灌木樹種重點使用山杏、海棠、紫葉稠李、黑果花楸、紫丁香、暴馬丁香等綠化樹種,完善防護功能的同時,增加防護林體系的景觀效果。

   (四)統一使用良種壯苗。造林苗木嚴格執行兩證一簽制度,統一採用大苗造林,楊樹造林一律使用2年根2年幹或3年根2年乾的級以上的苗木,其他喬木類苗木胸徑應達到3-5釐米,但一般不宜超過5釐米,特殊地段綠化確需胸徑5釐米以上大苗,應來自苗圃;灌木類苗木應冠形勻稱、耐修剪並且便於管理,叢生灌木分枝應不少於5個,矮小灌木自然高不低於50釐米,近地面應有3個及以上分枝。造林苗木原則上採用重剪側枝不截頭技術,以儘早發揮防護功能。

   (五)嚴把整地栽植關。修復改造和採伐更新地塊要及時清除採伐跡地內伐根和枝椏,堅持先整地後造林,原則上要在秋季進行整地。清理回收的林地要進行土壤消毒。要合理確定栽植株行距和造林密度,造林密度應滿足《造林技術規程》(GB/T 15776-2016)規定的最低初植密度要求。要全部實行抗旱坐水造林,積極採用抗旱造林技術,確保一次造林一次成活。農田防護林修復完善工程當年造林成活率和三年儲存率均不低於90%

   (六)落實撫育管護責任。造林後必須及時撫育,撫育年限不低於3年,闊葉樹種造林後撫育一般為35次,針葉樹種及混交林造林後撫育一般為57次。對當年和撫育後造林質量達不到合格標準的,要及時補植補造,補植的苗木必須使用同齡同品種苗木。要建立健全責權利統一的管護機制,對國有、集體和個人林帶,區分不同情況,採取集中管護、個人承包和聯防聯護等方式,明確管護範圍,落實管護責任,防止新造林地遭到破壞。要嚴厲打擊破壞幼苗幼樹、毀林復耕等違法行為,加大林業有害生物、森林火災防控力度,鞏固農田防護林建設成果。

   四、保障措施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將防護林體系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承擔主體責任,政府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林草部門負責規劃設計、專案協調、技術指導、檢查驗收;發展改革部門負責協調爭取農田防護林建設中央預算內資金;財政部門負責農田防護林資金籌措和專案統籌;交通運輸、鐵路、水利部門負責完善提升公路、鐵路、水利用地範圍內綠化;自然資源部門負責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用地協調、監督;審計部門負責對專案的建設情況以及資金的籌集、管理、使用情況實施審計監督。建立省指揮、市統籌、縣實施的工作責任機制,將防護林體系建設任務納入省政府對各部門及市(州)政府林草建設目標管理考核範圍。

   (二)加大造林用地清理力度。對擅自改變農田防護林帶用途的林業用地,市、縣兩級政府要切實負起責任,採取強有力措施,全部清理核查,依法造林。要加大公路、鐵路、重要河流用地範圍內綠化用地清收力度,加快公路、鐵路、重要河流防護林帶恢復新建步伐。要明確權屬,按照誰造林、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落實造林撫育和管護責任。

   (三)多渠道籌集資金。對恢復新建和修復改造的防護林帶,凡是符合國家三北工程和退化防護林修復規定的,都要積極爭取納入國家投資計劃,優先利用國家資金,省級予以適當資金補助。為確保造林成效,在造林第一年撥付栽植成本補助資金,其餘補助資金採取績效考核方式,三年後按造林儲存成效實行獎補。對綠色通道建設鼓勵探索多種模式,實行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的管理機制,調動全社會參與防護林體系建設積極性。對成過熟防護林帶更新造林,按照誰採伐、誰更新的原則,明確責任,按規定完成更新造林任務。要強化工程資金監管,嚴禁侵佔、挪用,保證專款專用,取得實效。

   (四)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建立防護林體系管護長效機制,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責任到人的原則完善管護機制,建設管護基礎設施,組建管護隊伍,確保管護資金,延長管護期限,管護時間原則上不少於5年。堅持不建無主防護林帶,推行專業隊伍管護、承包管護和家庭管護等靈活多樣的管護模式,提升管護水平和管護效果。